书城成功励志跟鬼谷子学处世跟菜根谭学修身
2027400000010

第10章 没有才干无法立足,不讲团结无处安身(1)

在单位或组织内部,往往存在着种种“派系斗争”。派系有争斗,夹在中间的人就面临着选择的问题。要想长久立足,必须对形势有正确的判断,过于投机和选错了人,都会影响日后的发展。一旦选准了人,就要毫不犹豫地跟从。立场鲜明、始终如一地对待他人,才能赢得长久的友谊与信任。

派系斗争中要等距离外交

在单位或组织内部,往往存在着种种“派系斗争”。派系斗争不是以原则定是非,而是以人事定是非,在工作中党同伐异。只要是自己一派的,无论何事都予以支持;不是自己一派的,无论何事均予以反对。人如果分两派,两派有争斗,夹在中间的人就会面临选择:我到底站在哪一边?怎么做对我才是最有利的?思来忖去,拿捏不定,一旦站了队伍,表明了立场,势必得罪另一方,惹祸上身,再想挽回就很难。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鬼谷子告诉我们:“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意思是,无论联合还是对抗,都需计谋恰当不能出错。所向与所背,就像圆环一样旋转而无中断,形势瞬间万变,优劣也可逆转。因此,我们应反复研究各方情况,判断事态发展,然后决定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先冷静而客观地对比双方的实力,关注形势的动态发展,然后再对未来情况作出尽可能精确的判断。这样就可根据综合情况,决定站在谁的队伍。

三国时,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欲一举攻克刘备,拿下西南地区,顺势再向东消灭东吴。于是,吴蜀组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吴蜀之所以决定联盟,是经过了一番思量权衡的。

作为东吴之主,孙权清楚地知道,曹操的第一目标是刘备,而不是江南。他如果加入曹魏阵营,出兵消灭刘备,然后跟曹操结盟,维持几年和平,也不会是什么难事。

但是孙权没有选择曹操,在刘备派诸葛亮求救时,他顺势联刘抗曹,站到了弱者刘备的阵营。显然,孙权考虑的是更长远的利益,也是根本利益。他知道如果自己归降曹操,虽能保住性命,却从此再无称帝的可能性。而联刘抗曹,虽有战争之忧,却可保住他的东吴之主的位置,不必寄人篱下。加上他知道曹操一向冷酷无情,迟早还是要消灭东吴的,所以,孙权果断地选择与刘备一起拼死抵抗曹操,最终就有了历史上着名的赤壁之战,结果以吴蜀大胜、曹操大败而告终。

在面临站队问题时,需要冷静思考,不可头脑发热,盲目站队,应视形势发展慎重作决定,真正做到站对阵营做对事,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基本利益,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

站队其实就是选择那些有共同利益追求的人,而且确保合作过后,他很难对你构成致命伤害。这需要对对方有明确的判断,了解他的人品、能力、行事风格等,同时,对周围的形势及人心向背等也要有清醒的认识。

面对派系斗争,如果对其认识不清,万一得罪其中一方,各种风波便会随之而起。要想妥善地处理好同各派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研究、探索,然后灵活巧妙地应对。

在一个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几位上司之间关系不和,或存在着很深的矛盾。有些下属从这种派别矛盾中,似乎看到了希望、机遇、窍门,于是卷入到这种矛盾之中,其结果不堪设想。当然也有些人开始时是保持中立或者是躲着、绕着这些矛盾,然而由于求官心切,末了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了这种派系矛盾当中。这其实是不明智的做法。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后,应怎么处理呢?

与互相存有矛盾的上司们周旋时,你可以采取“等距离外交”策略。即你要与上司们保持同等距离,不亲此疏彼,要一视同仁。这是一种最为明智的做法。从理论上说,在应对互相存有矛盾的上司时,采取中立的态度是可取的。也就是说,采取一种等距离的工作方式,跟谁都不过分密切。或者说,完全从一种纯工作的角度着想,没事尽量少与上司们打交道。特别要注意不让其中一个上司认为你是另一个上司的人。

与这些上司相处时,也许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切从工作出发,工作决定应该多与谁接触,就和谁毫无顾忌地来往。这样可以使你更少地卷入上司复杂的派别之争中去。同时你的做法也会让上司们对你格外欣赏,他们会认为你是一个正直、能干的下属,而且你还不会得罪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

处世为人要有自己的立场

面对派系斗争,需要灵活巧妙地应对。从理论上说,在与互相存有矛盾的人相处时,采取中立的态度是可取的。但“中立”不是“骑墙”。现实生活中,那些两面倒的人被称为“骑墙派”。骑墙派就是墙头草,没有自己的主意,谁势大就倒向谁。骑墙派向来因它的无立场而遭人反感,今天站在这一边,明天又走向了那一边,这时双方都会视你为敌人,而当他们发现你并非敌人时也不会原谅你而会选择鄙视你。

鬼谷子说:“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意思是,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要违背某一方的意愿。身在职场,无法保持中立时就要作出明确的选择,妄想两边讨好的人很可能左右都落空。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鸟类和兽类之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蝙蝠很狡猾,一开始并不急于站队,它持观望态度。眼看禽类要战胜了,于是蝙蝠决定加入它们。“看看,我也是有翅膀的,跟你们是同类。”蝙蝠说。飞禽接纳了它,让它帮着一起作战对付兽类。

然而战争出现了逆转,兽类眼看就要取得胜利。蝙蝠临阵叛逃过去,说:“我之前作错了选择。看看,我也有牙齿,早应该加入兽类的。我现在过来帮你们!”兽类这时候正需要力量,于是欣然答应。

没过多久,飞禽又占了上风。于是蝙蝠急忙再投过去,禽类却觉得它不可靠,不接受它再加入。后来鸟兽双方经过谈判,在最后时刻和解了。于是,蝙蝠飞到鸟群里,想和大家一起庆贺,可是所有的鸟都不理它。蝙蝠只好飞到兽群里,可要不是它跑得快,那些野兽早把它撕成碎片了。蝙蝠白天不敢出来了,就只能在黑夜出来活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蝙蝠的行为等于是做了“骑墙群”,因为它既“推脱”了鸟儿,又“推脱”了兽,但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悲惨的,不但没人理,还险些被撕成了碎片。这恰恰反映了:人们并不给“骑墙群”留下足够的生存机会。

“骑墙群”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老想着讨好、迁就身边人,这样会活得没有自我,活得太累。既想讨好每一个人,又想不得罪每一个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讨好每一个人,容易吃力不讨好。

惯于“骑墙”的人,目的是谁也不得罪;但谁也不得罪,到最后很有可能就是得罪了每一个人。这样的人或许可以讨好一时,但不可能愚弄长久,末了终会为人唾弃。人们大都不喜欢“两面派”,不喜欢模棱两可的语言。人间自有公道,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在站队问题上,一定要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与选择。

某研究所的大部分人员都是集中由两所大学毕业的。以北方某大学的校友形成的一派是所长派,另一派是由南方某学院校友所聚成的副所长派。两派势力此消彼长,内耗十分激烈。

贾涛从北方某学院毕业后便进入了此研究所工作,他自然成为所长派的拉拢对象,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贾涛选择站在所长这一派。

一天,他偶然得知副所长派中有他的一位亲戚小秦,并且两人见了面。在饭桌上,小秦向贾涛透露了一条重要消息:他们怀疑所长有“腐败行为”,准备向上级反映,揭发他的“罪行”。交谈间,小秦希望贾涛能暗中搜集一些“相关证据”,并承诺会给他相应的好处。

思忖片刻后,贾涛严词拒绝了对方的要求。

后来,此事很快传到了所长耳中,他认为贾涛为人忠诚,值得重用,不久就提升了他的职务。

要想长久立足,必须对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并有自己的一定之规,过于投机和反复改变,都会遭人唾弃,影响最后的成功。对一个人来说,方向和抉择至关重要。选择的对错,决定日后的生存状况。选准人,立场鲜明、始终如一地对待,才能赢得长久的友谊与信任。

跟对人,事半功倍

你即使才华过人、能力非凡,如果没有人赏识你,那也只能默默无闻。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学会“攀大树”,这样,必能逢凶化吉,而不致孤立无援。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而哪棵树才是大好乔木,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

鬼谷子说:“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

上段话的意思是,古代那些善于选择明主的人,就能横行天下,掌控诸侯。因此,夏朝末年的伊尹曾五次接触商汤,五次接触夏桀,其真实意图还没被世人察觉,就一心臣服了商汤王,助汤灭夏而建商。商朝末年,吕尚三次接触周文王,三次接触商纣王,最后归服了周文王,助其灭商建周。这些人就是看清了形势发展之后,才作出向谁背谁的决断,才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

有时候,形势的发展,正给了人明智选择的时机。纵观姜子牙的奋斗史,如果他不靠上西伯昌的话,事业绝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正因为他认清了形势,明智地选择了西伯昌,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姜子牙(姓姜,名尚。因先祖曾封于吕,故又称“吕尚”)生逢乱世,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无奈报国无门,潦倒半生。他曾在商王宫中做过多年吏卒,他看到纣王沉湎酒色,荒废国政,料定商朝气数将尽。纣王已不可救药,自己不愿糊里糊涂地替纣王殉葬,于是,他决定另寻他途,改换门庭。

当时,西伯昌立志复兴周国,除掉纣王,求贤若渴,正是用人之时。姜尚为了引起西伯昌的注意,便在渭水之滨的兹泉直钩垂钓。姜子牙并非要老死林下,而是在此静观世变,待机而行。

这一天,姜尚听说西伯昌要来附近行围打猎,便假装在兹泉垂钓。为了引起西伯昌的注意,姜子牙故意把鱼钩提离水面三尺以上,钩上也不放鱼饵,这果然引起了西伯昌的好奇,问他:“先生这般钓法,能使鱼上钩吗?”

姜子牙见西伯昌对人态度谦和,果然是个非凡人物,便进一步试探道:“休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长子就甘愿上钩。纣王自以为智足以拒谏,言是以饰非,却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西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