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之道在当今社会,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如今,利益是人们追逐的首要目标,为了利益,人们难免会钩心斗角、明争暗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鬼谷子适时进退、“明哲保身”的哲学,这对于保存自己、充分发挥出才干,是非常有利的。把握好自己的人生目标,认清有利和不利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决断自己的进退隐显。
退是为了更好的进,今天的退是为了明天的进,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甚至更多步。所以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捭阖有度,适时进退。这种灵活的选择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智慧,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人生。
隐遁词锋,提升劝说艺术
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经常会遇到劝说别人的事情。为协调人际关系,把各种事情办好,就必须灵活把握和运用好说理的方式。如果劝说的方法得当,就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直言不讳,则一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悦,让对方觉得没面子,下不了台。所以,劝说别人时,一定要把握好对方的实际情况和真实心理,再采用适当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而收到预期的效果。
鬼谷子认为:“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意思是,劝说别人,务必要做到沉稳地分析和揣度其内心世界,然后再“对症下药”, 如果要谋划务必要做到遵循规律、顺理成章,这样才能使对方顺利接受我们的主张。
在说服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使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内容。这需要把“词锋”隐遁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这是说话时的一种委婉表达。委婉是一种说话手法。它是指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义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许多交际实践证明,委婉语言不仅是必需的“缓冲”,同时,也直接决定说话效果。
北宋朝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就对其部下说:“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对寇准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因寇准虽然有治国之才能,但不愿学习。
张咏与寇准是相交很深的朋友,他一直想找个机会劝劝寇准多读些书。因为身为宰相,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学问更多些。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
张咏对此早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准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说完后就走了。
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谋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啊!”
原来,当年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
寇准是当世“奇才”,然而却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不宽,这就会极大地限制自身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劝寇准多读书加深学问,既客观又中肯。然而,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当上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不好看,而且传出去还影响其形象。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以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何等婉转曲折,而“不学无术”这个连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通过教读《霍光传》的委婉方式,使当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
委婉含蓄的说话更胜口若悬河。当你很想表达一种内心的愿望,但又难以启齿时,不妨使用含蓄的表达方法,有时要比把话说在明处更能达到正确表达的目的,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林肯一直以具有视觉效果的词句来说话。当他对每天送到他白宫办公桌上的那些冗长、复杂的官样报告感到厌倦时,他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但是他不会以那种平淡的词句来表示反对,而是以一种几乎不可能被人遗忘的图画式字句说出:“当我派一个人出去买马时,”他说,“我并不希望这个人告诉我这匹马的尾巴有多少根,我只希望知道它的特点何在。”
这里,林肯运用了暗喻的方式,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本意,不愿意批阅冗长、复杂、毫无重点的报告,应该像买马人报告马的特点那样,抓住重点即可。
在说话过程中,委婉在于含蓄地表达,不仅让人接受,还可深得人心。学会含蓄,懂得委婉,可增强说服效果。所以,我们应当掌握好这一有利于人际交流的语言表达方式。
外方内圆,刚柔并济
“刚柔术”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武器。“刚”是指一个人刚直不阿、坚持原则,但一味的刚,就容易折断。古往今来,有太多人由于“刚”而招来灾难,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柔,就是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在细枝末节上适时、适度地让步、弯曲,以达到双方满意的双赢状态,但一味的柔,则难免会变得软弱,易受人欺。为人处世,只有刚柔并济、外圆内方,才能顺利地达成目标。
鬼谷子指出:“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意思是,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但是各自都是有章可循的: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柔刚、开闭、张弛之道。如果能够灵活掌握、运用自如,就可以在人生的各个领域轻松自如、有所成就。
处世应刚柔相济。刚,是指一个人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标准,不被人所左右。尽管每个人处世的方法不同,但都离不开原则性。
东汉年间,有位叫戴就的管理仓库的小官,他是会稽郡太守成公浮的手下。成公浮为官清廉,不善奉承,因此得罪了刺史欧阳参。欧阳参就派了一个叫薛安的人前来收集太守“贪污”的证据,结果一无所获。为了置太守于死地,薛安就把戴就叫来,威胁他,试图让他做假证。戴就没有听从。薛安对他动用了酷刑,戴就仍掷地有声地怒喝:“成太守为官清廉,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会诬陷忠良!”薛安见戴就誓死不从,怕出了人命不好交代,只好放了他。后来,戴就凭着方正的品性,被推举为孝廉。戴就的方正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刚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骨架,靠此才能成就事业。然而,如果一个人过于刚直、方正,什么事都和别人硬碰硬,那不但会让人觉得过于好斗,也容易两败俱伤。从社会适应力的角度看,处世适当柔和,是一种良好的交往能力的体现。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该坚持的事就应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妥协的事,应该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作出让步。这样就能够避免碰撞,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
南朝齐代有个着名的书画家叫王僧虔,他的书法造诣深厚,一手隶书写得如行云流水般飘逸。当朝皇上齐高帝萧道成也是一个翰墨高手,经常在大臣面前显露才能。一天,萧道成提出要和王僧虔比试书法高低。于是君臣二人都认真写完了一幅字。写完后,萧道成居高临下地问王僧虔:“你说,谁为第一,谁为第二?”
如果是一般的大臣,当然立即回答说“陛下第一”或“臣不如也”。但王僧虔却不愿贬低自己,明明自己的书法高于皇帝,为什么要违心地回答呢·但他又不敢得罪皇帝,怎么办呢·王僧虔眼珠子一转,竟说出一句流传千古的绝妙答词:“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他巧妙地把臣子与皇帝的书法比赛分为两组,即“臣组”和“帝组”,并对之加以评比,既给皇帝戴了一顶高帽子,说其书法是“皇帝中的第一”,满足了皇帝的冠军欲,又维护了他自己的尊严和品格,使皇帝更敬重他的风骨,觉得他不是那种专门拍马屁的家伙。
果真,萧道成听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问两人到底谁为第一了。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它让我们领悟到了圆通的智慧。处世要圆通,生存于世,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圆通,将事情办得顺心如意也离不开圆通。只有学会圆通,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圆为处世之道,是以万变应不变。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中要保持适度的弹性,把握好分寸,学会机智应对;面对想要干的事,既要执着,又要学会变通,兼顾各方的利益,避免伤害他人,让自己长久立足。
圆通是一种处世哲学,需要阅历与智慧,更需要找准分寸。为人处世只圆不方,就好像是一个滚来滚去的“球”,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只方不圆,一味坚守一些规矩和原则,不知变通,缺少灵活,就容易把局面搞僵,把事情办砸。只有把“方”和“圆”结合起来,该刚就刚,该柔就柔,刚柔都恰到好处,才能左右逢源,无往不利。
依势演戏,学会适度伪装自己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持有单纯的想法。在现实世界里,过度的单纯不是一种可爱,而是一种幼稚。做人单纯本身不是错,而关键是社会环境复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适度伪装自己,以防被人欺诈被人骗。这是处世和生存的基本条件。
鬼谷子说:“貌者不美又恶,故至情托焉。”意思是,人要经常表现出中正平和、不善不恶的表情,这样别人就敢把真心交给你,把他托付给你了。人如果看起来是善的,那是努力伪装后的结果。做人必须适度地伪装自己,以防被恶人所害。
说到伪装,我们可以从动物那里受些启发。当遇到危险时,乌龟便会将头和爪子全部缩进壳内,这样装死足足几分钟后,等敌人走远了,它才会慢慢爬出来。兔子的防卫技巧更是高超,当被高空中的鹰发现时,兔子并不慌忙,它就顺势打个滚,装作死去,鹰一个俯冲下来,本想这下可抓住兔子了,可是当鹰到达地面刚伸开双爪时,兔子却一跃而起双爪猛抓鹰的胸肚部位,鹰悲鸣几声,仓皇逃离地面。
以上是以欺诈对手而求生存的自然界实例。在人性的丛林中,人人都想战胜对手,当敌我力量悬殊较大时或势均力敌时,用伪装的方式欺诈对方,这样会使你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说,伪装是一种计谋。《鬼谷子·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意思是,强大是由微弱积累而成。这是因为“道数”得到了实行。弱者善于伪装就可以变成强者,这就是计谋权术的运用。
中国古代善于伪装自己的人有许多,司马懿是其中的一个。明帝曹睿在弥留之际,命司马懿和曹操族孙曹爽辅佐幼子曹芳。当时,曹芳刚刚八岁,大权自然落在曹爽和司马懿手中。
曹爽为防司马懿夺权,渐渐地培植自己的势力,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见曹爽的势力控制了朝廷,于是就装病在家,不问朝政了。
一天,曹爽派下属李胜去司马懿家中探病。李胜来到司马懿养病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病榻上,头发散乱,面容憔悴。一看李胜进屋,他忙挣扎着要坐起,一个侍女递给他外衣,司马懿十分用力地去接衣服,然而手一颤,衣服竟落在了地上。侍女忙弯腰帮他捡起,好容易才把衣服穿上。接着司马懿又以手指着嘴,侍女忙端来一碗稀粥,司马懿也不用手去端,伸长了脖子就喝,结果里一半外一半,胡子上都是稀粥和饭粒,前大襟上还洒了一大片。侍女忙拿手巾来揩。李胜见状,忙往前凑了凑说:“只听人们说您中风病犯了,想不到竟病到这种程度。”司马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唉!年老病重,死期不远啦!”寒暄了几句后,李胜告辞。
司马懿用这种“装”的方法打发了曹爽一党后,见再也无人来问疾,便着手准备,加紧实施自己的计划。
公元249年,皇帝曹芳到洛阳去祭扫明帝的平陵,曹爽随皇帝出城。这一消息早有人报告给了司马懿,他一边派人再去观察,一边开始了紧张的部署。三个时辰过后,司马懿让心腹分别夺取了城中禁军的兵权,占领了要害部门。一个时辰内,司马懿控制了京城和皇太后。一切就绪后,司马懿以皇太后的名义写信给曹爽,要求他保护皇帝回城,只要投降即可免杀。曹爽吓破了胆,不听手下人的劝告,竟然投降回城。不久,司马懿就以谋大逆的罪名把曹爽兄弟及亲信诛杀净尽。从此,司马氏独掌朝廷大权,为篡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奠定了基础。
在上则故事中,司马懿装成衰弱得不堪一击,使敌手受了麻痹,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敌人,一举而两得,不失为把握分寸的应变招法。强者装弱,由于在幕后的策划常常不为人所知,在前台的对手也就无法知道你的真实意图和具体打算。以暗处攻击明处的目标,可以说,几乎是百发百中,屡试不爽。
对于精明者而言,他们能以掩饰真相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怎样才能给别人制造一番假象呢?那就要看你对自己境况的估算,并采取什么样的方略了。
在对方对信息颇为迷惑的时候,可以声东击西,制造假象,故意发布一些让对方上当的信息,发布信息要做到“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样假象也便被认为真的了。
“装疯卖傻”是一种临危之时收敛锋芒、韬晦待机的应变战术。它既能有效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又能出人意料地获得成功。运用这种战术的分寸在于“装假”必须“成真”,必须做到天衣无缝,才能真正起到欺瞒对方,保护自己的作用。
诈死和装败也是很好的战术。若诈得像,装得真,则可以干扰对方的认知,使其松弛警戒,并作出错误的判断而踏入陷阱。
做人不能太单纯,应该懂得伪装自己。不懂伪装的人往往明里吃亏,暗里受气,末了一无所获。要想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就要懂得适度地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