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人还是事物,都分为阴类和阳类。阴阳两类人都各有优缺点,有崇高与卑劣之分,有阳光与阴暗之别。并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所体现出来的“阴”或“阳”也不一样。针对这些不断变化的“阴”和“阳”,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胜算,让自己深得人心。
识人要眼到、耳到、心到
人生在世,不仅要自知,还要知人。生活中我们总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就需要对别人时时作出判断,以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有的人不会识人,他们很可能被一些人的表相所迷惑,从而上当受骗。社会是很复杂的,生活是残酷的,它告诉我们:为了生存必须学会识人、看透人心。这不仅是生存的需要,还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鬼谷子告诉我们:“圣人为众生之先。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意思是,有才德的人历来总是众人的先导。他们能洞察人心,揭示世间万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其中的规律。智者和愚者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其他,而在于是否能识人。
识人,就是通过对他人种种的观察,进一步了解其性格及内在品质。学会识人,是掌握处世技巧的第一课。会识人的人能识全面,不会识人的人仅识到枝节;会识人的人读内在的本质,不会识人的人仅读表面的现象。人仅仅能力强、会做事还不够,会识人才是最重要的。
清代重臣曾国藩是一位识人高手。他接见生人时总是先不说话,从上到下盯着客人看上几分钟。这当然不免使许多被接见者非常不舒服,曾国藩却在这几分钟内对此人有了基本认识。
1863年9月,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到安庆拜见总督曾国藩,商讨洋务事宜。依照惯例,总督向容闳表示了欢迎,然后便请他坐在自己的正对面。曾国藩默默地坐着,一直对容闳微笑着,这样长达几分钟,看样子见到容闳使他非常愉快。但同时他又以锐利的目光从头到脚审视着容闳,似乎试图从他的外表发现什么。最后,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容闳的双目,好像对方的眼睛特别吸引他的注意。接着,他开始向容闳提问。
曾国藩问容闳是否愿意在他麾下当一名军官,并且说:“我从你的相貌可判断出,你将来能有所作为,因为我从你的眼睛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勇敢且具有指挥才能的人。”
容闳回答说:“我也许有军人需要的勇敢,但缺乏军事训练。”他谢绝了曾国藩的好意。
说到曾国藩相术之神奇,最有名的一次是对湘军名将江忠源命运的预测。湖南老乡江忠源勇猛精进,一身英气。曾国藩一见,欣赏不已。江忠源向他告辞出京之时,曾国藩看着他的背影,对朋友说:“此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当时天下太平,谁都不相信曾国藩的话,后来太平军兴起,江忠源果然在安徽庐州城破时自杀。这件事充分证明了曾国藩识人之准。
曾国藩的“识人”是根据日常对人的相貌言谈、行为举止的观察,然后敏锐地收集、分析所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最后达到深入了解一个人的目的。他后来之所以能步步高升,和他的“识人善任”有很大关系。
古往今来,有所成就者大都是识人的高手。会识人才谈得上用人,而会用人,是创造业绩的前提。我们只有真正地认识人,才不会把敷衍的谎言当做真诚,才不会错判他人的本意而错失良机。在各种交际场合,有识之士都能留意别人的一举一动,从细微处洞悉他人。
沈方正是台湾着名的温泉旅店“礁溪老爷大酒店”的总经理,他平时有观察人的习惯。
初进职场时,他喜欢站在办公大楼前看着来往的人,从人们不同的穿着、表情、动作等方面,猜测他们的性格、职业等,以此磨亮眼光和心智。
在聚餐的场合,心思细密的他会猜测在座者背的是什么包,然后从包的大小、品牌、位置等推测出对方的个性。比如,习惯拿小包的人心思细密,拿大包的人凡事喜欢自己做主;可以一眼看到包品牌的,个性较直接、容易沟通,看不出品牌的,属于较深沉、有个性的人。开始用餐时,他也会观察对方点什么菜,菜的种类是否齐全等,细致入微的程度,让人禁不住称赞:“眼睛真的很毒!”
识人更重要的是,懂得从细微处去看、去听。平时能注意收集重要的资讯,并且从一个人的外貌、声音和行为等方面归纳出他的模式。鬼谷子告诉我们:“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人首先要有千里眼观世界,其次要有顺风耳听人间,第三要能用万灵心明察秋毫。千里之外,细微之中,都能一目了然,这就是洞察。洞察时局、人心,需了解细微之处,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多听多看多思的习惯。鬼谷子进一步强调说:“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耳朵和眼睛是心灵的辅佐和助手,是用来侦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协调呼应,就能沿着有利的轨道运行。
如果仅仅依据他人的表面言行而对其作出结论,难免具有片面性。只有观其行,听其言,洞其心,经过多方面的观察之后,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留意别人的一举一动,做到洞悉他人,在人际关系之中才会有胜算。
诱导话题,窥探真情
心有所思,口有所言。通过语言这个窗口,可以窥视人的内心世界,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乃至流露内心情绪,因此听人说话是识人的关键之一。
鬼谷子说:“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意思是,向他人反复袭击,所有的情形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导愚者和智者,这些不用再怀疑。由此看来,察言是门很有学问的技巧。
日本名古屋商工会议所急需聘请一位主任。于是,名铁百货公司社长长尾芳朗把自己的一位朋友推荐给名古屋商工会议所的主席土川元夫。
面谈后,长尾问土川他的朋友怎么样,土川回答说:“你的那位朋友不是人才,无法聘用。”
长尾非常吃惊,并有点儿生气地说:“你就和他谈了20分钟,怎么就知道他不是人才呢?你的判断也太草率,太武断了吧!”
于是,土川解释说:“他刚和我一见面的时候,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我根本就没有说话的机会。当我说话的时候,他却左顾右盼,不注意倾听,这是我说他不是人才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他非常喜欢宣传他的人事背景,一会儿说某某要人是他的好友,一会儿又说某位名人是他的酒友,并向我炫耀,好让我知道他也不是等闲之辈。第三,我想知道他有关管理方面的见解,他却吞吞吐吐说不出来。这种人怎么能称为人才呢?”
听完土川的这番话后,长尾佩服得直点头,认为土川的话非常有道理。
与他人交谈时,可以采取非常随意的态度,让对方放松警惕,这样,其内心的思想,往往会在口头上流露出来。然后,再适时向对方提问,就可以从谈话中探知别人的真实本性。
有时候,人所想的是一回事,所说的又是另一回事,他们常常以言辞掩饰其内心,以获得他人的支持,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只要你细心察其言,并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本性。
通过交谈探索到对方的深层心理,其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话题内容来推测对方的心理秘密;二是根据谈话的方式洞察对方的深层心理,以了解对方的个性特征。
从话题内容方面说,人们常常将信息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呈现出来。如果要了解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状况,从这里能获得很多的信息。鬼谷子告诉我们:“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听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辞就会出现。
只要巧妙地引导对方的语言方向,就可以从他的言辞倾向中推测出他的真实意图。比如说可以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看他的志向、立场;就某个计划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此看他的学识;用跳跃性思维挑起新话题,看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鬼谷子说:“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汇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
人的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措辞上,通过分析措辞,常常就可以大体看出这个人的真实性格。比如,有人总爱说:“你明不明白,你懂了吗?”这样的人大都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有的人往往说:“说实在话,真的是这样,我一点儿都不骗你。”这样的人总担心别人误解,或是急于博取别人的信赖。而经常说:“我听别人讲,听说的。”这样的人处世比较圆滑,总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怕负责任。
另外,从谈话的方式来讲,一个人的思想或个性,通常会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只要仔细揣摩,就能明了对方的真实意图。
一般人对自己不满意或对之有敌意的人,说话速度都会不自觉地放慢,甚至让人感到好像不会说话。相反,当有人心怀愧意或想要说谎时,说话的速度往往会快得吓人。一个人说话的语速可以反映出他的心理健康的程度、性格特征以及心理变化。一个心理健康、感情丰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语速。一般而言,说话语速较慢的人比较厚道老实,性格内向,可能会有点木讷。而说话飞快的人,比较精明,热情外向,偏向于张扬的性格。
在谈话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方说话的内容及方式,以了解他们的深层心理。这是为人处世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因人而异,四面攻心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告诉我们,要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迎合别人的情趣或口味,即说话看对象,这样才能让自己大受欢迎,深得人心。
鬼谷子曾经总结出了与不同的人交谈的策略,堪称精辟:“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意思是,同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善于雄辩;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依靠简明扼要;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大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屋建瓴,眼光要高;与贫穷的人谈话,要从如何获利的角度来探讨。针对不同的目标对象,有策略地沟通,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与人沟通时应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话”来对待,正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次,仲由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不能。”又一次,另一个学生冉求同样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干吧!”公西华在一旁听到了这些,他感到很疑惑,就问孔子:“两个人的问题相同,而你的答案却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解释说:“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心强,胆大勇为,所以我劝阻他。”可见,说话也要看对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如果对方性格坦率、耿直,你的谈吐就要简洁明了;如果对方自尊心强,爱面子,你提出问题,特别是不同意见时,就应该尽量缓和婉转;对方喜欢钻研学问,你应该说比较有水平的话;对方如果喜欢推心置腹,你就应该多说些诚恳质朴的话。在谈话时,或直陈己见,或委婉作答,都要分析对象,看准时机,一语中的,才能使交谈畅通无阻。
交谈中,要注意对方的年龄。对年长的人,最好谦虚些、服从些。对于年龄相仿者,态度可以稍微随便些,但也应该注意分寸,不可出言不逊,伤人自尊。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异性同事说话时,尤其注意,不宜乱开玩笑、态度暧昧,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猜疑。对于年纪比你小的人,应该保持慎重、深沉的态度,注意不要对其随声附和,夸夸其谈,以免降低对方对你的信任与尊重。
交谈中,应注意对方的语言习惯。不同地方的人,语言习惯不同,自己认为很合适的语言,在其他人听来,可能很刺耳,甚至认为你是在侮辱他。轻者,会惹人不高兴;重者,则可能伤及人的面子、自尊,甚至让人产生报复你的心理。
一天,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弟子出外讲学、游览。当他们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时,孔子的马意外地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吃了麦苗。一个农夫上前将马扣了下来。
学生子贡自恃口才不凡,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然而,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将大道理讲了一通又一通,虽然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新来的学生,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于是他走到农夫身旁,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相互之间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指不定哪天我的庄稼也会被你的牛吃掉,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听完这番话,农夫觉得很在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由此可以看出,说话一定要看对象、看场合,尤其要注意对方的语言习惯。要不然,你再能言善辩,别人听不进去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