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鬼谷子学处世跟菜根谭学修身
2027400000008

第8章 小技巧能救大局,小疏漏能坏大事(1)

人际交往中,出现矛盾和裂缝时,一定要及时弥补,不要让裂痕扩大,以致无法挽救。智者之所以高明就在于能够见微知着,关注细节。因为一些细节会帮助或伤害我们,所以认清那些影响成败的细节十分重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一步步地积累资本,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做出成绩。

成就大事业,须从细小处做起

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下成为天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要靠一步步的积累,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取决于他是否做什么事都力求做到最好,其中自然也包括那些再平凡不过的小事。

鬼谷子说:“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意思是,要想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就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停止,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取得最后成功。大事业都是从小处开始的,一砖一木垒起来的楼房才有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现实生活中,理想远大的人比比皆是,许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往往空有大志,却不肯低头弯腰去认真做好身边的小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如果真的想成功,就一定要克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毛病,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有一个男孩儿,他的父亲有一个很大的养鸡场,10岁的时候,父亲给了他50只鸡让他饲养,这些鸡都是父亲挑剩下的劣质仔鸡。父亲告诉他,养鸡要自负盈亏。

男孩儿信心十足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经营活动。由于对养鸡的事一窍不通,他便认真观察起来。在男孩儿的精心饲养下,那些原本蹩脚的小鸡日渐改观、茁壮成长。后来,这些原本瘦弱的鸡雏的产蛋量远远超过了父亲养的那些良种鸡。

父亲对男孩儿的评价是:“能够注意到细小的环节,并且能够认真实施和改进。”

再后来,父亲将一部分鸡场交给男孩儿管理经营。事实进一步证明了男孩儿的管理和销售能力,他管理的几个鸡场效益都超过了父亲。当男孩19岁的时候,父亲将整个家禽养殖场都交给了男孩儿。

这就是美国着名的伯杜饲养集团公司董事长弗兰克·伯杜的成长经历。伯杜在回顾往事时说:“注意事物的每一个细节,使我对整体事物的把握更加自信。我后来的一切智慧,无非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努力地思考而已。”

在小事上认真的人,做大事一定有成绩。因为追求细节能让人永不懈怠,稳步向前。考虑到细节、注重小事的人,不仅能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任何成功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今中外,任何有所成就者都是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韧性,从点滴小事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每天进步一点点是简单的,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最终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

着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一盎司只相当于1/16磅,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区别,却会让你的工作大不一样。他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方面,却经常有天壤之别。

在耶鲁大学求学时,坦普尔顿就决心把“多加一盎司”运用到学习中。他决心使自己的各科作业不是95%而是99%正确。结果是,他在大三就进入美国大学生联谊会,并被选为耶鲁分会的主席,得到了罗兹奖学金。

把“多一盎司定律”运用到足球队,我们常常发现,那些多一点努力,多练习了一点的人成为了“焦点”,他们在比赛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所有的领域,那些最知名的、最出类拔萃者与其他人的区别,就在于多做那么一点儿。谁能多做一点,谁就能得到几倍的回报。我们如果每天都能“多加一盎司”,就可能成为优秀的人。如果我们想让自己最后能有“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只需要持续稳健地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向自己的目标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搭建你终极目标中的小小一隅,总有一天,你也可以走进自己梦想的殿堂,成就当初的宏伟理想和未来的美好人生。

掉一个钉子,毁灭一个王国

西方有一句着名的谚语:“一个钉子能毁灭一个王国。”掉了一个钉子,就坏了一个马掌;坏了一个马掌,就毁了一匹战马;毁了一匹战马,输掉了一场战役;输掉了一场战役,毁灭了一个王国。这也就是这句谚语的来历。这句谚语讲的是应防微杜渐,不要让小的错误造成大的后果。

鬼谷子明确指出:“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意思是,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这提示我们:要学会防微杜渐。

事物初见端倪,就能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这是一种见微知着的能力。在任何事物刚发生变化,刚刚出现变化征兆时,就已经在预料之中了,继而引导变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鬼谷子告诉我们:“虽非其事,见微知类。”意思是,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事物和矛盾都是从细微发展到巨大的,智者之所以能够抓住事物的危险征兆是在于能够见微知着。鬼谷子正是拥有这种大智慧的人。

夏日的一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鬼谷子却突然对弟子们说:“很快就要涨大水啦!你们马上下山,告诉百姓作好准备,以防水淹。”弟子们将信将疑,又不敢多问,只好遵命下山。

两天后,天气骤变,大雨倾盆,果然山洪爆发。幸亏鬼谷子事先通知了百姓,才免遭一场大灾祸。百姓都感激鬼谷子,弟子们也更加敬重他。但是他们却不知其中的奥妙,于是便向鬼谷子求教。

鬼谷子告诉他们:“我并非神仙,只是通过常年观察天象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涨大水之前,早晨的天空会昏黄一片。这说明远处已有大水,阳光一照,水面的颜色反射到天空是昏黄色,我因此断定,不久就要发洪水。”

正是因为鬼谷子能够见微知着、防微杜渐,才使得百姓幸免于难。

生活中充满了隐患,有一些看起来非常偶然的小事会帮助或伤害我们,所以认清小事的本质十分重要。如果不能见微知着,往往容易酿成大祸。小事就好比是精密仪器上的一个零部件,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却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这个“零部件”出错,那就意味着全盘皆输。一个不注重小事,忽略小处的人,是不可能有冷静的头脑及精辟的分析的。

世界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在对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他对宾馆里里外外每条水流的流向、水流大小、弯曲程度都有精确的规划,对每块石头的重量、体积的选择以及什么样的石头叠放在何处最合适等都有周详的安排,对宾馆中不同类型鲜花的数量、摆放位置,随季节、天气变化需要调查不同颜色的鲜花等细节都有明确的说明,可谓匠心独具。

但是工人们在建筑施工的时候对这些“小处”毫不在意,根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些“小处”方能体现出建筑物的独到之处,他们随意改变水流的线路和大小,搬运石头时不分轻重,在不经意中“调整”了石头的重量甚至形状,石头的摆放位置也是随随便便。看到自己的精心设计被无端演化成这个样子,贝聿铭痛心疾首。

可见,香山宾馆建筑未能臻于至美不能归咎于贝聿铭,而在于工人操作中对小处的忽视,甚至藐视。

在工作中,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往往就在于他们的粗心大意、莽撞轻率,没有把小事放在心上,也不严格要求自己。这种懒散、马虎的做事风格很容易转化为习惯,而人一旦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势必会对工作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做工作就是做小事,任何细微之处都可能成为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不论是对待客户,或做其他的工作,都需要细心。只有把工作中的每件小事做好,工作才会更加出色。

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抛弃侥幸心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侥幸心理都会酿成大祸,决不以善小而不为,决不以恶小而为之。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小看自己所犯的错误,一点点小错的积累可能会使你的人生毁于一旦!

关系有了裂痕,要抵而塞之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产生各种隔阂和裂痕,有了裂痕就要及时主动地去缝合和补救。

鬼谷子说:“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意思是,要根据事物变化的征兆,制定细致入微的计谋,在事物变化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要实施“抵巇术”。

鬼谷子认为,“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还原器物。这就是“抵巇”的原理。这里说的“抵”,即“细致入微的计谋”。任何事物都会出现裂缝,小的裂缝会酿成大的裂缝,在裂缝的萌芽状态时就要抵住。一定要及时查漏补缺、弥补缝隙,不要让裂痕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挽救。

在居家过日子及烦琐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与差错,产生各种矛盾。这时,如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恶语相侵,针锋相对,甚至是大打出手,结果只能是激化矛盾、两败俱伤。其实有摩擦有矛盾,只要不是恶意攻击,不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就应该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主动承担责任,说一声“对不起”,这样,剑拔弩张、急风暴雨就会化作微笑握手,和风细雨。

主动采取摈弃前嫌的言行,不仅有利于化解已有的矛盾,而且有助于塑造自身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氛围。比如你与他人积怨已久,双方都存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都不愿主动示善和解。这时,如果你能主动退让,或给对方传递一个善意的信息,或为对方做一件友善的事,则很可能从此化干戈为玉帛,但是往往这一步很难跨出。

从实际情况看,要做到不计前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们一旦结仇,彼此之间就会心怀怨恨,并不是轻易就能化解的。这需要当事人有足够的勇气,较高的思想修养,还要善于自己说服自己,才能奏效。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交恶到宽恕就是一个不计前嫌的生动例子。

杰斐逊在就任总统前夕,到白宫去想告诉亚当斯,他希望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据说杰斐逊还来不及开口,亚当斯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是你把我赶走的!”从此两人达数年之久没有交谈,直到后来的一天,杰斐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坚强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难堪的事,但接着冲口说出:“我一直都喜欢杰斐逊,现在仍然喜欢他。”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斐逊,杰斐逊便请了一个彼此皆熟悉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的深厚友情。后来,亚当斯回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

我们与他人在不同的场合中交往接触,总免不了有意见相左、磕磕碰碰的时候,但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各自都应主动退让、多担待一点、少计较得失。这有利于减少矛盾、保持人际间的融洽,于人于己都是有益的。

相信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每个人都经历过,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也就因此一点一滴在心头郁结成冰。常常听见周围的人不住地说累,殊不知每个人原本都可以很轻松、很潇洒,前提就是主动“抵巇”,少一些苛求计较。

有这样一则故事:乡村里住着一位智者,正月初一早晨,他一开门,就发现有人在他家门口放了一个装骨灰的陶罐。他明白,这是与自己有矛盾的邻居干的“好事”。但是他并没有为此怒气冲冲地找对方问罪,而是拿着那只骨灰罐,到田地里装了土,种上了一株百合花……

有一天,花开了,他悄悄地把这盆花放在了邻居的门口。就在那一天,很久不说话的邻居到这位智者家里做客了,诚恳地说:“我太对不起您了!”

这就是主动抵巇的作用。它代表着的美好祝福和宽容厚道打动了人的心,让邻里之间的仇隙因此冰消雪融。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有了隔阂和缝隙不及时缝补,缝隙就会越来越大,隔阂就会越来越深,矛盾就会越积越重,最终难以弥补、无法挽救。如果能及时弥补,把矛盾和隔阂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但可以和好如初,还能拉近心理距离、增进彼此感情。

在与他人产生矛盾和裂痕时,我们一定要及时“抵而塞之”,在没有矛盾和裂痕时,我们要加强和巩固人际交往,这才是真正的“抵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