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寄小读者:让成长美丽飞翔
20276100000025

第25章 那一夜星花怒放

亲爱的高高小友:

你好,今天,讲一个巴赫小时候的故事好吗?

巴赫,你知道他吧?巴赫是德国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出身于音乐世家,在他出生之前两百年里,他的家族里诞生过不知多少音乐家,以至巴赫就是音乐家的代名词。不过,这都是巴赫去世以后很多年人们对他的评价,他在世的时候,很不走运,生活过得穷困潦倒,一生只是一个穿着仆人制服的仆役。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音乐家并不像现在这样受人尊重。巴赫一辈子只在教堂里给人家当一个低下的乐师、乐监或乐长,最辉煌的时候是在后来当了一个宫廷乐队的乐长而已。说来你可能都不会相信,巴赫的音乐在他生前死后都不值钱,他的著名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在他死后只贱卖了六便士。巴赫的死更是异常的凄凉,几乎无人过问,最后连葬在哪里都不知道……

你看,那时候,做一名音乐家是多么的悲惨。你可能要问了,既然那么悲惨,为什么巴赫还非要当一名音乐家不可呢?他可以选择别的行当呀!这是巴赫乃至整个巴赫家族对音乐由衷的热爱了。

好,我就讲讲巴赫小时候是怎么样热爱他心中的音乐的故事吧。

巴赫十五岁的时候,住在吕内堡。汉堡和吕内堡隔着一条易北河,相距三十公里。那时候,他常常一个人过河,步行到汉堡,为的是去听音乐会。

如果你去看德国的地图,会发现吕内堡在德国北方,是一个漂亮的旅游胜地,那里有天然牧场、独特的泥浴场,还有含矿物质的温泉,都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十五岁的巴赫来到吕内堡,可不是来旅游的。你可能不知道,巴赫少年可没有你现在这样好的生活条件,他一直不走运,本来就家境贫寒,偏偏在他九岁那年,雪上加霜,父母先后去世,他只好从老家来到了奥尔德鲁夫小镇,投奔大哥。大哥约翰·克里斯多夫比他大十四岁,已经结婚成家,在奥尔德鲁夫小镇当一名管风琴师,每年有四十五个金币的收入,还可以分得几捆柴和几袋面,维持家用。巴赫在大哥家一住住了五年,五年之中,大哥陆续添了四个孩子,每年四十五个金币的收入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巴赫当时的学习成绩名列全班第二,本来是可以读高中的,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辍学,来到了吕内堡。他一直跟着大哥生活,由大哥养活着自己。在十五岁那一年,他离开了他的大哥,来到吕内堡,因为他可以在吕内堡的米歇尔教堂的唱诗班唱歌,还兼任着助理小提琴手的工作,一年有十二个金币的收入,虽然钱少得有些可怜,但他不想给大哥再添拖累,他不愿再寄人篱下靠大哥的抚养,他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

那时候,汉堡不仅有很多在吕内堡所没有的音乐会,更重要的是,管风琴大师亚当·赖因肯就住在汉堡。那时,巴赫迷上了管风琴,赖因肯还能够演奏古老的羽管键管风琴,更让他格外的向往。因此,只要有赖因肯的演奏会,巴赫是不会放过的。照现在话说,巴赫也是一个追星族呢。而且,赖因肯已经是将近八十岁的古稀老人了,他的演奏会越来越少,便让巴赫感到越发的珍贵无比。

那一天,是巴赫刚到吕内堡的第一个暑假,他终于赶上了,汉堡有他最向往的赖因肯的管风琴演奏会,那也是他第一次见到他心目中仰慕的大师。

刚才我对你讲了,从吕内堡到汉堡的距离是三十公里,一个小孩子为看一场音乐会,来回要走六公里。你想想,如果是你,你走得了吗?即使你自己想走,你的爸爸妈妈也舍不得让你走那么远的路呀,你爸爸早就开车送你去了呢。但是,对于巴赫,这点儿路算不了什么,从大哥家住的奥尔德鲁夫到吕内堡有三百五十公里,他步行十多天,双脚都踩出了血泡,他不是也走过来了吗?

选择来吕内堡,除了可以在唱诗班里每年有十二个金币的收入,还因为比起奥尔德鲁夫,这里离汉堡近多了。他可以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出发,赶在晚上音乐会开始之前到汉堡。后世的人们,只知道巴赫音乐的伟大,哪里知道他腿上的功夫一样的厉害呢。他从小练就了走路,不管多么远的路,他都可以走到那里。生活的艰难,对音乐的热爱,磨练了他的一双铁脚板。心里有了劲儿,再远的路,也是近的了。

更何况,汉堡还有大师赖因肯。

这一天,他就是要赶在晚上到达汉堡,去听赖因肯的管风琴演奏会。赖因肯就在他的跟前,只要他伸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大师神奇的大手,和他手下那架藏着美妙声音的管风琴。

听赖因肯演奏,巴赫感觉真是美极了,激动极了,满脑子都是音符天使般在款款地飞翔,让他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地,今夕是何年。

音乐会结束了,走出音乐厅的大门,热风吹醒了他,把他拉回到现实,他才忽然想到自己买了这一晚赖因肯演奏会的入场券之后,已经身无分文,他渴望的下一场演奏会的入场券,不知从哪儿能够找到钱来买呢。想到这儿,他才忽然想起晚饭没有吃,立刻饥肠辘辘起来,却还有三十公里的路等着他走回去呢。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白天来的时候已经走了三十公里,夜里回去还要再走三十公里,实在是够累的了。音乐厅的门口停着许多辆漂亮的马车,等候着散场归家的王公贵族和珠光宝气的贵妇人。一路走去,都会有夜行的驿车从他的身边驶去,马铃和车铃清脆的声音,渐渐地消失在夜色笼罩的远方。

现在,他除了有两只脚,已经一无所有,他只有踏上归途,一步一步地走回去。他不抱幻想,会有一辆马车能够忽然在自己的身边停下来,从车窗里探出一位先生或妇人或小姐的头来,让他搭乘一段路。在戏剧里,也许会有这样的场面出现,借着星光月色演绎着王子与贫儿的古老神话,但是,在音乐里,只有旋律与音符,幻化出心情,抒发的是无法用语言能够表达出的意境。

巴赫走着走着,腿越走越沉,脚底下像灌了铅。回去的这三十公里的路,一下子变得漫长起来。

走到半路,实在有点儿走不动了。前面一星柔弱的灯火,萤火虫似的,扑闪在浓重的夜色里,给了他一点暖意。他坚持走到那盏灯火前面,原来是路边的一家小旅店,一股咖啡的香味,从门缝里挤出来,很是诱人,他的肚子咕咕叫得更响了。他不能叩响旅店的房门,因为他没钱住店。但是,他真的没有一点气力了,连饿带困,只好小猫一样蜷缩在旅店屋檐下的草地上,想歇一会儿,再继续赶路。

这时候,星星低垂着,仿佛就在自己的头顶上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大概是又累又饿又困的缘故吧,他的脑子里有些乱,那些星星一下子冲撞着,都挤到他的脑子里打起架来。一会儿,他想起了刚刚在音乐会上看到的赖因肯,一会儿,他又想起了大哥克利斯多夫。在这样的时候,将他们两个人这样联系在一起,也许出于他的潜意识,但不是没来由的。

他总也忘不了,哥哥的家里有一个柜子,外面用铁栅栏锁着,里面藏着许多管风琴大师乐谱的手抄本,是巴赫最渴望看到的。但是,乐谱都锁在柜子里,哥哥不让他看。越是不让看,他越想看,好奇心像虫子咬噬着他的心,让他格外难受而冲动。他想好了一个主意,等到夜里哥哥一家睡着了以后,他从小阁楼的床上悄悄地爬起来,偷偷地来到哥哥的房间,蹑手蹑脚地来到这个神秘的柜子前面,屏住呼吸,像一只小耗子,警觉地看看睡在房间另一头床上的哥哥。因为他的手指细长,可以伸进铁栅栏的缝隙之间,轻巧地把那乐谱一页一页地抽出来。于是,他选择满月的时候,每天偷出一页乐谱,伏在床头,用鹅毛笔蘸着墨水抄下来。如水一样清澈的月光,比灯光还要明亮,帮助他节省下了灯油,也帮助他抄下了那些珍贵无比的乐谱。第二天的夜里,他把抄好的那一页,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柜子里,再如法炮制偷出第二页。白天,他照着乐谱在管风琴上练习,这些大师的乐谱,给了他童年的快乐,成为了他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

其中就有亚当·赖因肯的乐谱。

巴赫就是在那时候认识了赖因肯,喜欢上了赖因肯。可以说,是哥哥藏在柜门里的乐谱,为他和赖因肯搭上了一座桥。

就这样抄了六个月之后,抄了整整一本乐谱,成为了少年巴赫最珍贵的收藏。几乎是他最后一次在洒满月光的夜晚悄悄地来到哥哥的房间里,站在了那个对他已经不再神秘而是充满情感的柜子前的时候,他看见了,哥哥正站在那里一脸怒气冲冲地等着他呢。明晃晃的月光洒进窗子,照亮巴赫和哥哥的脸,都是那样的惨白。

哥哥认为这是一种神都不能够原谅的偷窃行为,他极其粗暴地把巴赫花费了六个月时间抄下的一本乐谱没收了。

那一年,巴赫十岁多一点。也许,正是因为哥哥这次粗暴的行为,伤了巴赫的心,所以在他十五岁的那一年,他翅膀终于长硬了,决心离开哥哥而来到了吕内堡的吧?

就这样胡思乱想着,巴赫昏沉沉地睡着了。

夜半时分,一股扑鼻的香味萦绕身旁,竟撩拨得巴赫突然醒来了。就在他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的一刹那,头顶上的窗子“砰”的一声忽然打开,紧接着从窗口落下一包东西,正落在他的身旁。他打开包一看,你猜是什么东西?竟然是一个喷香的鲱鱼头,散发出来的那股子喷香味,让他想都没想,先急不可耐地冲着鱼头就咬了下去。刚刚咬了第一口,就有东西咯了他的牙,你大概更猜不到,天呀,鱼头里还藏着一枚丹麦金币!

是谁知道他正在饿着肚子而赐予了他今晚的晚餐?又是谁给予了他能够返回汉堡听下一场赖因肯演奏会的费用?

巴赫感到莫名的兴奋,也感到格外的奇怪,他抬起头望望那扇窗子,窗子已经关上了,灯光也暗了下来,只有头顶的夜空繁星怒放。

他认为这肯定是上帝赐予他的恩惠,他立刻跪在草地上,对着漠漠的夜空,向上帝祷告膜拜。他只能相信在那闪烁的星光之中藏着万能的上帝。

谁也不知道那扇神秘的窗子里住的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给巴赫以默默的帮助?巴赫那时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呀!莫非他或她或他们早已猜到巴赫将来的命运?那么为什么只给巴赫一个可怜的鲱鱼头?为什么不给巴赫更好一点的晚餐?或者干脆把巴赫请进屋来,给他一盏更加温暖的灯火?

巴赫那时没有想那么多,鲱鱼是海鱼,在这里很少能够见到,珍贵得很呢。鲱鱼头一定能够给他带来好运的。美味的鲱鱼头吞进肚子里,他来了精神,站了起来,继续往前走,连夜向吕内堡走去。

他没有想到,走回到吕内堡唱诗班他的住所的时候,他看见了大哥克利斯多夫站在米歇尔教堂的大门前。很显然,他知道巴赫徒步去汉堡听赖因肯的管风琴演奏会去了,他就在这里等了巴赫一个晚上。和巴赫已经半年多没见了,他是专程来看望巴赫的,巴赫知道,从奥尔德鲁夫到吕内堡有多远,整整三百五十公里呀。

他轻轻地叫了一声:“大哥!”

那一刻,不知道他们想没想起柜子里那一页页的乐谱。但那一刻,他们的心里都荡漾起温馨而感动的涟漪。天蒙蒙有些发亮,东方已经出现了一缕鱼肚白,微微的晨曦正星星点点地洒在他们的肩头。

在此之后很久的一段时间里,巴赫只要一想起那个夜色将尽蒙蒙晨曦中哥哥的身影,总忍不住想起那天夜晚那扇窗户里突然掉下来的鲱鱼头,他便以为那会不会是哥哥自己(起码是哥哥委托别人)特意的安排,为了给他默默的帮助,给他一个童话般的惊喜,要不怎么会那么的巧,那个藏有丹麦金币的鲱鱼头就那样不可思议地落在自己的身旁?有时候,他特别想问问哥哥,不过,他一直都没有问,但是,他一直都记在心里。

亲爱的高高,这不是一个童话,而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只是年代久远了,现在谁也无法破解这个鲱鱼头和鱼头里藏着的金币的秘密。

二十年后,1720年,巴赫终于见到了他心仪的管风琴大师亚当·赖因肯。那一年,巴赫根据赖因肯羽管键管风琴的幻想曲的格式创作出《巴比伦河畔》,赖因肯听完巴赫的演奏之后,激动地对巴赫说:“我以为羽管键管风琴这门艺术已经死亡,现在看来它在你的身上继续活着。”那一天,大师兴致颇高,和他聊起天来,越说话越多,巴赫忍不住讲起了那晚鲱鱼头和哥哥的谜团,希望能够得到大师的指点。已经九十七岁的赖因肯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他说:“有些事情就像音乐一样神秘,为什么非要像打破一只鸡蛋一样打破它呢?”

第二年,1721年,大哥约翰·克利斯多夫去世,年仅五十岁。巴赫专门为羽管键管风琴谱写了一首《E大调随想曲》,献给他的大哥约翰·克利斯多夫·巴赫。

高高,故事讲到这里,相信你一定会感动的。你会为谁而感动呢?为大哥约翰·克利斯多夫?为管风琴大师亚当·赖因肯?还是为巴赫?你一定会说,都为。没错,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令人感动。我们确实应当为巴赫少年时的刻苦与执着而感动,我们也应当为亚当·赖因肯和约翰·克利斯多夫对巴赫的帮助和支持而感动。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巴赫在音乐的道路上,也不会走得那么远。一个人日后所取得的成绩,无论大小,都赖于主客观这样两方面的结合,缺一不可。特别是在童年时期,这样两方面的作用力会更显得重要。你说对吧?

等待你的回信。下次再谈。

想念你的肖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