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零压力社交
20278600000010

第10章 绕开失败雷区:零压力社交不能碰触的禁区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尽管自己诚心诚意却总是换来这样的尴尬:处处想着能够有人相助,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得罪或是错过了生命中的贵人;一直觉得朋友是一辈子的交情、是最可靠贴心的人,却渐渐发现彼此间的距离在渐行渐远;使尽浑身解数去维持人脉关系,却总会因为一次不经意的疏忽而导致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在社会上行走得越远,拥有的抱负越大,你就越是会发现,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就可以让你身败名裂;不经意的一个决定,就有可能让你功亏一篑;不经意的一句话语,就有可能使你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不快和无奈产生,是由于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而行动者却没有遵循,逾越了雷池。就像交通规则规定“红灯停、绿灯行”一样,如果你不去遵守,就有可能遭遇车祸的惨剧。某些雷池就像是竖了危险标志的黑洞一般。你陷得越深,受的伤害也就会越重。

零压力社交忌胆怯懦弱

在社会中,有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向我们提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据理力争,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说话更要理直气壮,从而从气势和心理上征服对方,打击对方的嚣张气焰。

孙子认为,善战者最重视气势,而不过分苛求每个士兵的强弱,而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经常发现以势取胜的经验。爱看足球比赛的人都知道,足球比赛有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足球是圆的”。它的意思是说球场上风云变幻,胜负并不全依强弱而定。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足球比赛具有这样的魅力呢?无疑,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气势”。所谓“主场之利”,指的就是主队士气上升,具有了气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有超水平的发挥。

中国古代战场上双方对垒时,都会擂起战鼓,声音越高,士气就越旺盛,士兵的斗志越强。鲁国与齐国打仗,就先让齐国擂鼓,开始时,鼓声惊天动地,齐军士气高昂。鲁军按兵不动。渐渐地,齐军战鼓声越来越小,士气也就渐渐低下去,这时鲁军猛敲战鼓,一鼓作气,将齐军打败。你的声音就是你无形的武器,只要你表现出勇气十足,你的勇气就有了。表现勇敢则勇气来,往后退缩则恐惧来。宏大而响亮的声音,可以给对手有信心的印象,自己也能借此产生坚强的信心,进而获得意料不到的效果。在辩论或争吵中,有人会不由自主地提高自己的嗓音,以期盖过对手,这就是对“嗓音可以增强信心”的本能利用。

在德国的一个大学里,同学们正针对一个向题进行纷争。有一位大学教授去做团体交涉,可是对于学生的连续追问却无话可答,因为他是站在要负责的立场,不可轻率地回答,而且,议论也因为长时间平行式地进行而令双方都感到厌烦,所以,他就突然语气尖锐地问学生说:“咳,对了,究竟你问的是什么问题?”对方一时突然答不出话来。当然,接着便是较先前更激烈的责难,但是也因为如此,该学生的气势便因这句话而被削弱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声东击西法。我们知道,在拳击比赛的技术中,有一种战法是避开对方强有力的攻击,这就可以保护自己不被重拳打倒,也可有效地消耗对方的攻击力。这一点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是一样,当两人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僵化时,可插入完全无关的资讯,暂时将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如此,紧张的气氛就会在瞬间瓦解。这就好像当压力锅的压力渐增时,只要突然出现一个小洞,压力便会快速下降,逐渐高昂的紧张感也会因为小小的发散完全消失。

谦虚和无能是两回事。自己没有主见,对他人言听计从很可能会划入“无能”的范畴。真正的谦虚决不是唯他人马首是瞻,还应该包含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层意思,可见,谦虚精神固然重要,但“当说则说,当怒则怒”的姿态也不可缺少;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一味地迁就别人,对方很可能会认为你是非曲直无能之辈从而将你看轻。沟通心灵、统一意见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意见分歧的双方坦率地将自己的看法和盘托出,找出其中的分歧众再进而相互协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以势压人,也没有盲目服从,这才是对谦虚精神的最好演绎,互相信赖的关系也由此萌生。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有些人专爱拣软柿子捏,人家越是爱面子,他越是损人家的面子,戏弄挖苦、当众揭丑、尖酸刻薄,无所不用其极。对这样的人,能忍则忍,忍无可忍时千万不要客气,不妨黑下脸来反击一掌。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社会学家爱德华·格罗斯指出:“人们在公开场合被羞辱,通常并不认为是开开玩笑,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人的感情受到伤害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十分愤怒,表现为张口结舌或者满脸通红。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摆脱窘迫的处境呢?这要依情形而定。如果你的上司在你同事面前三番五次地责备你时,你可以心平气和地严正指出:“我们是否可以私下谈这个问题?”如果伤害你的人是你的配偶或亲密朋友,你可以向其说明你为此感到非常痛苦,这远比以同样的方式去回击对方要好得多。有人故意羞辱你时,你可以采取比较激烈的方法。有时,你必须使这种羞辱立即停止下来。你可以说:“你已经使我难堪了。你不介意告诉我这都是为了什么缘故吗?”或者说:“你似乎心烦意乱,是不是我有什么事使你不高兴了?”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避免动怒,千万不要发火。如果失去了泰然自若的态度,你只能使对方占上风,使别人对你产生不满情绪。再说,和那些修养极差或别有用心的人生气不值得。相当多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靠急中生智和幽默感。

一位作家刚完成一本书,正陶醉在人们的赞美声中,另一个作家对他有些嫉妒,不顾别人的劝说跑去和他说:“我喜欢你这本书,是谁替你写的?”他马上回敬道:“我很高兴你喜欢,是谁替你读的?”

聪明的作家面对另外一个作家的攻击,他并没有恼怒,而是以智慧的语言进行反击,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有一位饭店老板对一个女服务员在工作时间总打电话非常不满。她对这位女招待说:“对你每天总接电话,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女招待答道:“你大概想:怎么总没有顾客给我打电话。”噎得老板满脸通红。

所以,急中生智,既柔中带刚,又不失风度,这往往是最好不过的回击办法。

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你可以将事情置于大庭广众之下,摆出自己正当的理由,以强硬的态度坚决有力地驳斥对方,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对方在众目睽睽之下理屈词穷,被迫作出让步,从而达到为我们办事的目的。

小何来到美国后,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美籍教授那米诺在谈经济学理论时讲到了中国,他说:“中国是一个非常贫穷、非常闭塞的国家,那里的人非常愚昧、非常守旧,经济也不发达,科学技术更落后,而且,那里没有美德自由,也没有人权……”听了这些,小何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她立马站起来,大声质问道:“请问那米诺教授,你到过中国吗?”那米诺不屑—顾地反问道:“我没有去过中国,可是这与我讲的话有什么关系?”小何说:“当然有关系。”接着她又继续质问:“请问那米诺教授,你既然没有去过中国,那么,你对中国的评价是从哪里来的?”那米诺尴尬地说:“我是从报刊上看到的。”小何听完后不禁大笑起来:“那米诺教授,我记得你说过,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可是,你既没有去中国亲眼看看,也没有经过认真调查,只是翻翻报刊,听听流言蜚语,便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下这样的结论,你不觉得可笑吗?”就这样,小何用层层质问、步步紧逼的方法将对方驳斥得理屈词穷,并赢得了在场的100多名同学的热烈掌声。

提问在据理力争中显得十分重要,它能够营造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但需要注意的是,据理力争必须把双方都置于大庭广众之下。如果只有双方两人,而你又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那么,你恐怕就无法“据理力争”。

有一种策略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对方对你采取什么态度,你就以相同的方式,甚至以更强硬的态度还击他,与他针锋相对。

小王从前总忍不住注视从身旁经过的美女,后来竟彻底“改正”了。当朋友问及“药方”时,小王说:“如果我女朋友发现我正对着别的女人瞧,她会不动声色地等待片刻,然后找到一个男人为对象,以加倍的方式让我难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当对方气势汹汹、兴师问罪之时,你不被他的强势所吓倒,不但不退缩,反而昂首挺胸地迎上前去,以自己的强势压向对方,这时,本来就声色厉荏的对方会被你的这种威势所震住,不得不改变他的姿态,自动让出路来供你走。

零压力社交忌急功近利

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地做一件事情的确不容易,但是对获取成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缺乏耐心,在这个细节决定命运的时代,一样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往往太过急躁的人,容易在不经意之间忽视掉许多重要的关节。

生活中常说的急性子、毛手毛脚、心浮气躁、一口气吃出个胖子、一锄头挖口井等等,都是缺乏耐力、性格急躁的表现。对于这样的表现,深层的原因很复杂,比如社会的竞争压力、快速的生活节奏等。的确,由于生活的环境,我们很容易被改变。

当然,由坏向好转变是令人鼓舞的,但如果正好相反的话,就有必要引起注意了。比如缺乏耐心,尽管适度的急脾气,对于一件事情的完成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总是不等话说完、不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就插话、抢话,那样就不好了。

拿破仑·希尔曾对美国各监狱的16万名成年犯人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些不幸的男女犯人之所以沦落到监狱中,有90%的人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忍耐力,未能把他们的精力用在积极有益的方面。铁的事实告诉我们,缺乏忍耐力是一个人在工作中最具破坏性的习惯之一。客户说了几句你不希望听到的话,你就立即针锋相对,用同样的话进行反击,这对你的工作业绩是一种致命的损害。

在芝加哥一家百货公司受理顾客提出抱怨的柜台前,许多女士排着长长的队伍,争着向柜台后的那位年轻女郎诉说他们所遭遇的困难,以及这家公司不对的地方。在这些投诉的妇女中,有的十分愤怒且蛮不讲理,有的甚至讲出很难听的话。柜台后的这位年轻小姐一一接待了这些愤怒而不满的妇女,丝毫未表现出一点儿憎恶。她脸上带着微笑,指导这些妇女们前往相应的部门,她的态度优雅而镇静,使在场的人感到非常惊讶。

站在她背后的是另一位年轻小姐,在一些纸条上写下一些字,然后把纸条交给站在前面的那位女郎。这些纸条很简要地记下妇女们抱怨的内容,但省略了这些妇女原有的尖酸而愤怒的语气。原来,站在柜台后面、面带微笑聆听顾客抱怨的这位年轻小姐是个聋子,她的助手通过纸条把所有必要的事实告诉她。有人对这种安排十分感兴趣,于是便去访问这家百货公司的经理。

经理说,他之所以挑选一名耳聋的女郎,担任公司中最艰难而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主要是因为他一直找不到其他具有足够忍耐力的人来担任这项工作。访问者站在那儿,观看那群排成长队的妇女,发现柜台后面那位年轻小姐脸上亲切的微笑,这会对那些愤怒的妇女们产生良好的影响。她们来到她面前时,个个像是咆哮怒吼的野狼;但当她们离开时,个个像是温顺柔和的绵羊。她们之中的某些人离开时,脸上甚至露出羞怯的神情,因为这位年轻小姐的“忍耐”已使她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每个人应该有一副“心理耳罩”,有时候可以用来遮住自己的双耳,对于所不愿听到的那些无聊谈话,可以把两个耳朵“闭上”,以免在听到之后徒增憎恨与愤怒。

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地做一件事情的确不容易,但是但是对获取成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缺乏耐心在这个细节决定命运的时代,一样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往往太过急躁的人容易在不经意之间忽视掉许多重要的关节。

生命十分短暂,有很多建设性的工作等待我们去进行,因此,我们不必对说出我们不喜欢听到的话语的每个人进行“反击”,不必对我们不喜欢的事物一一进行评判。即便是遇到自己急于想要实现的目标更加需要冷静,情感冲动并不表示你已经制订好了计划、有了可行的方案、能够取得想要的结果,就像完备的考虑开始好像多花一点时间,但是它会更加有利一样。

零压力社交忌沉默寡言

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会因说错话丧失机会,但也会因没有说好话而丧失更多的机会。

交往中,人们对一个人的了解最主要的是来自被了解者的言语,有高超的当众讲话水平就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等综合素质,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别人是不会在意也无法了解的。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他看人,首先还是要“听其言”。一个人思想怎样、水平如何,听他说话、同他谈话,就可得知。当然,检验、衡量一个人思想、才能、学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那需要时间、条件。在组织、个人需要尽快认识、了解某人时,“听其言”,则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所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也是在“谈”了之后才有的感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济济,要想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或找一份稳定工作,首先要让别人了解你,而在求职面试中,被人了解的途径最主要就是言谈举止,正所谓“言之方可知之”。

韩信最早曾投靠项羽,但怀才不遇不为所用,千里迢迢入蜀投奔汉王刘邦;因未得与刘邦言,也不得重用,只做了个管理粮食的小官。他又走了,被丞相萧何追回,力荐给刘邦。刘邦无奈,只好召见他:“丞相数荐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韩信终于有了一吐胸中经纶的机会。他向刘邦分析了楚汉之间的形势优劣,指出刘邦虽弱,但具备战胜项羽的条件,言之凿凿,头头是道。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拜为大将,韩信果然不负圣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成就汉室霸业,立下头功。

试想,韩信如无一吐经纶的机会,或许此生就碌碌无为,历史也会因此改变。

著名画家徐悲鸿,他的人生机遇很多是用语言赢得的。1916年徐悲鸿21岁时报考复旦大学,校长召见新生,其优雅的谈吐给校长留下深刻印象,认为徐悲鸿是可造之才,后给予诸多勉励与帮助。1920年他留学法国时,在一次茶话会上被介绍给法国当时最大的画家达仰·布佛莱。久慕大名的徐悲鸿当即说道:“先生!我很盼望能得到您的教诲。”一句话便让达仰感到这个中国青年的诚恳朴实,立即将自己画室的地址给了徐悲鸿,嘱咐他每星期天的早晨到自己的画室去。在第一个星期天,徐悲鸿去见达仰,同达仰谈起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心,达仰了解了其天赋和抱负异常欢喜,他竟忘记自己已68岁的高龄,开心地同徐悲鸿谈起50余年来的往事。得益于达仰的慧眼,徐悲鸿终成一代大师。

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会因说错话丧失机会,但也会因没有说好话而丧失更多的机会,因此,要想获得成功,就要让自己适时地抓住说话的好时机,让优雅的谈吐赢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自己快速实现目标。

零压力社交忌空头支票

“空头支票”是一个人信用的组成部分,一旦开出而不能兑现,必然使自己的信誉度降低,因此,“空头支票”还是少开为佳。

当今社会,开空头支票已成为一些人的习惯,嘴上说得好听,做起来却是另一套。在交际场上,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比如做生意的你信誓旦旦地承诺:

“不管怎么样,这次价格让你便宜两成儿! ”

“无论什么时候都免费进行维修! ”

“这个和那个就白送给你了。”

在总想卖出、让对方买下的心态支配下,很容易无意中说出多余的话来,而让对方抓住意外的许诺,因此,在说出没有商量余地的话之前,一定要在脑子里盘算几下,必须明确表明:在某种范围内自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处理纠纷时更须注意不要做口头上的许诺,千万不要为了安慰对方而说出对自己、对自己公司不利的话,如果对纠纷处理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按照对方所说的去办。“我方将很快做出处理,请原谅”、“那件事,我会负责的”、“这个,我知道怎么处理”等宜慎用。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判明自己的确有责任以后再说也不迟,虽然有必要倾听对方的发言,但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轻率地承诺,否则很容易被抓住把柄。

不要在纠纷的当场许下诺言,而应该采用以下的话来平息纠纷:“我们一定会努力查明问题的真相!”“待和上司商量后,我们将酌情做出妥善处理!”“这件事还是让我考虑考虑吧。”“我试着干干看吧。”但有时语言表达容易含糊不清,所以一旦找到对方能理解的妥协点,就要清楚说明哪些可做、哪些不能做,认真地予以解决。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将其付诸书面形式,处理纠纷也是商业交涉,最后一定要弄得一清二楚。

零压力社交忌优柔寡断

零压力社交忌优柔寡断,放开优柔寡断的双手,你会收获更多。

许多人经常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他们每天不是担心工作,就是担心家庭,简直没有一件事不担心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作任何决定都优柔寡断,不知取舍。

人生要想有真正的保障,就得每天在各方面有所改进,争取每天都有进步,但是进步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付出代价,事实上就是因为你犯了错,才有机会去改进,也才有机会获得更多,并拥有更大的保障。

一个人优柔寡断,实际上是因为他对所拥有的东西太在乎,信心不足,进取心又不强。

现实生活中,行动的快与慢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快速的行动是对积极心态的实践,如果只有积极的心态而没有积极的行动,那么积极的心态也只能止于心态,不会有任何效果和作为。

起步稍慢的结果,就是会增加很多遗憾。现实生活中有3种人:一种是引领潮流者,能引领新生事物的发生;另一种是跟随者,是仿效前者生存;后一种是顽固者,不愿放弃原来的东西,结果只能是空留遗憾。

两个猎人去打猎,路上遇到了一只大雁,于是两个猎人同时拉弓搭箭,准备射杀大雁。这时猎人甲突然说:“喂,我们射下来后该怎么吃?是煮了吃,还是蒸了吃?”猎人乙说:“当然是煮了吃。”猎人甲不同意煮,说还是蒸了吃好。

两个人争来争去,虽然明知彼此建议的优缺点,但就是作不了决定,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终于,前面来了一个砍柴的村夫,于是两个人征询村夫的意见,村夫听完说,这个很好办,一半拿来煮,一半拿来蒸,不就可以了。两个猎人感觉这个主意不错,决定就这么办。待他们再次拉弓搭箭,可是大雁早已飞走了。

猎人犯了议而不决、拖沓等待的错误,在如何吃的问题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失去了猎杀大雁的最佳时机。没有了猎杀的过程,当然就没有了怎么吃的结果;没有快速地行动,当然就没有最后的成功。

这里,快速制订计划是前提,而迅速地行动才是检验计划和实施计划的根本,快速行动应该是一个追求有所收获的人必备的素质。要克服决断依赖症,在需要作出决断的时候,不会无谓地拖延,就要明确行动的重要性,不在计划上耗掉太多的时间。有的时候,优柔寡断的人,往往就是因为将计划的重要性强调得太厉害了,所以迟迟作不了决定。

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说:快速制订计划并迅速行动是一种修养。拿破仑·希尔说: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以后才去做,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如果要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以后才去做,那就只能永远等待下去。

优柔寡断的人,就像一个贪婪而不自量力的家伙,显得可爱而又愚蠢,可恨而又可怜。他必须要将“人生就是有得必有失”的道理明确到他的具体行动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最好,而最明智的方法就是不要优柔寡断,要快速作出决定。

零压力社交忌优柔寡断,放开优柔寡断的双手,你会收获更多。

零压力社交忌多疑猜忌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人们常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拯救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在面临困难、挫折时,为何有的人会百折不屈、意志坚强;有的人却会诚惶诚恐、一蹶不振?这主要是心态的问题,或者说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生活中谁都不可避免遭遇心理问题,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很快地自我调节过来,而心理状态差的人就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就需要借助心理专业人士的疏导和解压,使其尽快恢复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造成猜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作茧自缚地封闭思路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他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2.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3.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那么,这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却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3.学会自我安慰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4.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世界上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地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便弄清真相、解除误会。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以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了解对方的想法也很有好处;若真的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其实,每个人都存有心理疾病,只不过是轻重程度的不同而已。初看这句话时,也许你会赞同,也许你会诧异甚至会辩驳,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好端端的人,哪里会有什么心理疾病啊?然而,近年来随着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案例的报道,或亲身耳闻目睹过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非生理性问题时,不得不相信: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已相当普遍,且危害程度不亚于生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因此,初步掌握判断心理疾病病情的轻重缓急的基本知识对于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十分有益。

在人际交往中应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1.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

也就是说要加强个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的修养,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拓宽胸怀,以此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

2.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走出“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3.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

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或者面对面地与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4.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

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才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剧,因此,当人们听到“长舌人”传播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必要时还可以当面给予揭露。

5.要综合分析被猜疑对象的长期表现,识破各种离间计

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零压力社交忌直言直语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不管什么场合,也不问对象是谁,不考虑说话会引起什么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无意中便得罪了别人。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一般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及杀伤力很强,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也会变成别人利用的对象,鼓动他去揭发某事的不法,去攻击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这种人总要成为牺牲品,因为成效好,鼓动他的人坐收战果,而他分享不到多少;成效不好,他必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是排名第一的报复对象。 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该委婉含糊时就不要直白。

“直言直语”本来是人性中一种很可爱、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因为唯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才能让是非得以分明,让正义与邪恶得以区分,让美和丑得以分明,让人的优缺点得以分明,但在人性丛林里,“直言直语”却是一个人的致命伤。

老实厚道的李军是一家公司的中级职员,他的心地是公认的“好”,可是一直升不了职,和他同年龄、同时进公司的同事不是外调独当一面,就是成了他的顶头上司。另外,别人虽然都称赞他“好”,但他的朋友并不多,不但下了班没有“应酬”,在公司里也常独来独往,好像不太受欢迎的样子。

其实,李军能力并不差,也有相当好的观察、分析能力,问题是,他说话太直了,总是直言直语,不加修饰,于是直接、间接地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时常只看到现象或问题,也常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性格。他的话有可能是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鞭辟入里;一派胡言地“直言直语”,对方明知,却又不好发作,只好闷在心里;鞭辟入里的直言直语因为直指核心,让当事人不得不启动自卫系统,若招架不住,恐怕就会怀恨在心了,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障碍,别人宁可离你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有个人为庆祝自己40岁的生日,特意邀请了几个好朋友到家中吃饭庆祝。其中3个人准时到了,只剩下一位不知何故迟迟不出现。此时,“寿星”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烦死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其中一位朋友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都不该来,那我就告辞了。”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一个没来,又被气走一位,这位主人急得又冒出了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剩下的两位,其中一位听到此话生气地说:“按你那么说,该走的是我们呗!那我也告辞了。”说着,起身摔门就走了。

又气走了一位,请客吃饭的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气量较大、心态较好与他交情较深的最后一位朋友开口说道:“哪有你这么劝人的,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怎么不考虑一下啊?你讨厌别人迟到,但你不能针对别人啊!”

这位主人很无奈,苦恼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最后这位朋友一听,再也按捺不住了,脸色大变,喊着说:“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自己一个人过你的生日去吧!哼!”说完,黑着脸走了,一场美好的生日宴会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读过上面的故事之后,我们都读懂了。其实,这位主人并不是针对任何一位朋友的,而完全是因为着急,不加思考地把话说了出来,只是发发牢骚,谁想到因为他说的话含糊不清,遭到了众人误会,因此在日常交往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你无心说出来的话破坏了本来很好的氛围,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在了解了说话的智慧后,便可以做到“说者无意,听者也无意”了。

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需要把“辞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

对人方面,直言指陈他人处世的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这不会被认做“爱之深,责之切”,而会被看做和他过不去。

说话是一门语言艺术,如何运用好这门艺术还需要有着过人的智慧:不同的词汇组合、不同的语气都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千万要管好你的嘴,即使遇到令自己生厌的事,也要再三思量之后再开口。

零压力社交忌曲高和寡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乃君子之风范,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发生一点纠纷,理应相互谅解,以和为贵。

有争斗,必然有所损伤。若在“打斗”之前有一方能主动退让,那么,损伤将会减到最小甚至是零损伤。但大多时候,特别是在两个或者几个好胜者之间,是没有一方会首先提出“暂停”或是不“打”而举“白旗”的,原因就是为了面子,更害怕别人误解自己的立场而认为是害怕或是心虚等,真正的智者会主动喊“停”,做别人眼中的糊涂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输掉了“战争”,从一定程度上说,真正的赢家是这些喊“停”的人,因为他掌握了事情发展的主动权。

好胜心和自尊心人人都有。人际交往,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计较,可有些人就不这样想,对一些小小不然的皮毛问题争得不亦乐乎,非得说上点儿什么,谁也不肯甘拜下风,说着说着就计较起来,非得决一雌雄、出个胜负才算罢休,结果常常是大打出手,闹得不欢而散,朋友结怨,反目成仇。

为什么非要争个胜负呢?对于一些非原则性问题,给朋友一个台阶,满足一下朋友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不但可以使朋友之间的友情得以加深,而且还能显示出你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以及绰约柔顺的君子风度,何必执著于一时意气之争呢?

不少冲突都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纠缠不清或得理不让人,一定要小事大闹,争个胜负,结果矛盾越闹越大,事情越搞越僵。学习会持有“难得糊涂”的心态,在这些小事上,没有必要那样清楚明白,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妨学得糊涂一下,得理也要让三分,用宽容之心待人。

人类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上,需要很好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与朋友友好地相处,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通俗地说,必须用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一切,必须时时检点自己,也就是要严以律己;同时,对人要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也就是宽以待人。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体现在事业的成功上,而事业的成功则一半取决于人际关系的成功。在鱼龙混杂的社交场合里,表现得太过强硬,容易惹来麻烦;表现得太过软弱,又无法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聪明的人要运用社交手腕得到好人缘,得到别人的肯定,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以和为贵”地相处。“以和为贵”的“宗旨”是一种具有灵活性、既能够坚持原则又能够灵活应用、不失变通的交际智慧。生意场上和气生财,社交或交友以和为贵,心气平和地对待一切事情,“和”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以柔克刚的力量。

“和”是一种处世的根本原则。释放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宽恕别人,就是增加自己的荣耀;原谅别人,就是提高自己。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宽容一切众生的人生,宽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缓的语气,使人感激,心存宽恕之心,才能令人怀念。

无论社会生活多么复杂,说到底都是由人际交往组成的,社会生活犹如一张网,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不管你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每时每刻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给别人留一些余地,自己将获得一片天空;给别人留一点后路,就是为自己打开宽阔的道路。与人方便即是自己方便,这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做人处世的艺术,不是吗?

岁月总会留给记忆一些东西,很多不关注的事物也会随着岁月慢慢进入眼帘。很多时候,争强好胜未必是好的处世态度,有些事情也不必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世界并非只有黑白是非之分。现实是多样化的,必须去适应,而不是等待它变化,委屈、忍让,是必须经历的,也几乎是人人经历的。从最初的张扬、心直口快、冲动、好胜,渐渐过渡到明白这些所谓的性格并不能适合这个现实的世界。对了不必炫耀,错了不必沮丧,心知肚明即可,不必太过计较,计较除了增加心中的诸多不快之外,什么好处也不会留下。

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宽容是剔除了心中的私欲和杂念后的淡泊明志,是推己及人、以德报怨的潇洒人生,它带着一生的千千结,再多烦恼幽怨都涣然冰释;宽容体现了人类超凡的爱心,没有爱心谈不上宽容。试想一下,一个对世界漠然、对生活失望、对他人冷酷、斤斤计较,易怒、易恨、易嫉妒的人,怎能做到宽容呢?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乃君子之风范,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发生一点纠纷,理应相互谅解,以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