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零压力社交
20278600000002

第2章 零压力社交的关键在于“说”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工具,也是构成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明礼貌、幽默风趣、用词适当、语气得体、轻重相宜,等等,这些构成了人际交往中语言美的有机整体,我们必须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地加以总结、提高和培养。

语言技巧高明的人,能利用符合听众、环境、形势及话题的说话技巧说话,而且姿态、语言、音调也能和语言充分配合。所以,在与人沟通时,语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况且我们所谓的“沟通”,大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表达。如果对方对你的姿态、语言感到满意,接着就会注意你所说的话。这时,你所说的话必须能配合整体性的第一印象,以引起对方的注意。以适当的用语,有条不紊地把自己要说的意思传达给对方,并以你语言之外的因素,留给对方的好印象。

称呼得体是社交语言的“先行官”

与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出于礼貌,我们总是要以一定的称呼来跟对方进行交谈。正确、适当的称呼,不仅体现了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重的程度,甚至还能够体现双方关系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对人的称呼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行政职务

这一般是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如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活动等场合中使用的,如“王局长”、“张总经理”、“李董事长”,等等。

2.技术职称

如“张总工程师”、“刘会计师”等。一般来说这样称呼人,说明被称呼者是该领域内的权威或专家,暗示他在这方面是数一数二的。

3.学术头衔

这跟技术职称不太一样,这类称呼实际上表示的是那些人在专业技术方面的造诣如何,如“法官”、“教授”、“医生”、“律师”、“博士”等。

4.行业称呼

如:“警察先生”、“解放军同志”、“护士小姐”,等等。在不知道对方职务、职称等具体情况时一般可采用行业称呼。

5.泛尊称

它是指对社会各界人士在较为广泛的社交面中都可以使用的表示尊重的称呼。比如“先生”、“小姐”、“夫人”、“同志”等。在不知道对方姓名及其他情况如职位、职称、行业的时候可采用泛尊称。

除此之外,有时候还有一些称呼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采用,比如“叔叔”、“阿姨”等。你这样称呼对方,并不意味着对方就一定是你的亲叔叔、亲姨。这只是一种敬称。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等的不同,称呼也就千差万别。这个时候,我们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二是要注意国别差异。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姓名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般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对于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不论辈分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姓。比如,俄罗斯人的姓名由本名、父名和姓氏3个部分构成。妇女的姓名在婚前使用父姓,婚后使用夫姓,本名和父名往往不变。

日本人的姓名排列和我们中国人的一样,不同的是姓名的字数比较多。日本妇女在婚前使用父姓,婚后使用夫姓,本名不变。

我们在与陌生人接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称呼一定要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随意称呼。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如下几种错误的做法。

1.没有称呼

这也就是说不称呼别人就开始没头没脑地和对方搭讪。这种做法要么令人反感,要么会引起误会,所以千万要竭力避免。

2.替代性称呼

替代性称呼就是非常规性称呼代替正规性称呼的称呼。比如医院里的护士喊病人“××床”,服务行业称呼“几号”、“下一个”等,其实,这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3.易引起误会的称呼

因为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有些容易引起误会的称呼最好不要使用。比如大陆人有一个很传统、很常见的称呼就是“同志”。但是在海外,甚至包括港澳台地区,“同志”则有另一层特殊的含义——同性恋。

4.不合适的称呼

比如叫“李局(长)”、“张处(长)”,一般不会引起误会;但如果叫“王校(长)”、“李排(长)”,就很容易会产生误会。

5.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通常都是误读或误会造成。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假若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向人请教。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做出了错误判断。像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我们都可以称其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6.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他人为“伙计”,但在南方人听来“伙计”就是“打工仔”。

7.不恰当的称呼

我们可以称呼工人为“师傅”, 可以称道士、和尚、尼姑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去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侮辱的感觉。

8.庸俗的称呼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要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之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很没档次。

对男人的称呼,比较单纯,一般都称先生。有些人爱用洋习惯,说成“密司特”,也未尝不可。可对女子的称呼,就要兼顾身份了。一般对已婚的女子,用夫姓称太太。如果她的身份高则称夫人较为妥当。对未婚的女子,可以称其小姐。对老师的太太,一般称师母,这样才能表示尊敬。

称呼一个婚姻状况不明的女子,则用“小姐”较于贸然称她“太太”要稳妥得多,无论她是16岁或是60岁。宁可让她微笑地告诉你是太太,也不可使她愤怒地纠正你说她不过是一个“小姐”!

有些在社会上活动的女子虽然已婚,但仍然不高兴取丈夫的姓,她们仍愿意别人叫她们某小姐。在拜访她们之前你最好先调查清楚,以免误事。若有人在旁介绍,则应依介绍人所用的称呼方法。不可自作聪明,擅自更改。

以上所述是一般性的称呼法。如果要称呼的对方,要兼顾到他的职位和身份,则更要谨慎从事。

有时,不宜用“君”字称呼别人,这多是旧时学校里年轻的同学们互相称呼的方式,拿到社会上用时,人们会觉得你还没有脱离学校的习气。

千万不要忽视了称呼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似乎是件极简单的事,但若你留心现代人称呼名目的复杂,就会明白一个适宜得体的称呼常会发生微妙的作用,这样就不致因错用而造成不愉快的事情了。

有些场合,如果你适当称呼对方的名字,也会收到亲切愉快的效用,这就要看你的身份与当时的情况灵活运用了。

称呼在场的许多人,如果不适宜用“同志”这一泛称,那么应按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次序使用各种不同的称呼。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随朋友去拜访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你正为将要结识新朋友而兴奋的时候,偏偏那位朋友只顾自己说话,忘记给你们介绍,你只能听而不能讲,会感到很尴尬。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你请朋友为你介绍,要么你自己自我介绍。当你渡过这一难关后,你会感到有说不出的轻松。

介绍是社交场合绝对不可以忽视的问题。介绍阶段,往往是留给别人第一印象的时刻,这对任何人都不是小事。

总之,称呼是我们与人打交道的开始,慎用、巧用、善用称呼,有助于我们赢得别人的好感,进而有助于我们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

寒暄是社交的媒触和润滑剂

寒暄是交谈的媒触和润滑剂,它能在交谈者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因为寒暄能产生认同心理,满足人们的亲合要求。

有几位朋友来到港湾边,想看在这儿举行的帆船赛。可当他们走向堤坝准备观看时,被工作人员挡住,不准上去,因为观众已经满了。此时,一位姑娘说她去试试,通融一下大约过了几分钟,就看她招呼几位朋友过去,原来她已经说服了那位工作人员。

她说:“我先跟他寒暄,‘你在这么热的阳光下,维持秩序实在很辛苦。你喜欢钓鱼吗?’……接着我告诉他,我们是来看赛船的,可是只能站在岸边,根本看不到。于是他说,到堤坝上看得很清楚。”

寒暄是交谈的媒触和润滑剂,它能在交谈者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因为寒暄能使人们产生认同心理,满足人们的亲合要求。

寒暄的形式很多。

1.问候式

两人见面可点头微笑,或说“你好”,或关心地询问近况:“你的吉他练得怎么样了?”然后,交谈起来。

2.夸赞式

人都需要肯定与承认,真诚的赞美是一种活跃的寒暄方式。例如:

“小何,你这件裙子可真漂亮!”

“啊,谢谢你!”

短短的话语,双方都很舒服,可以顺利地交谈起来。

3.描述式

两个人见面后,一方以友好的方式特征描述对方正在做的事情。如:“刚下课?”“回来了?”“上街呀?”

4.言他式

两人见面后,谈论一些令双方烦闷的事。如:“今天天气太热了!”“车子太挤!”这些寒暄方式,都可以用来与人们建立起人际接触,为进一步攀谈架设桥梁、沟通情感。

寒暄尽管比较单调、平淡且重复,却不可忽视。路上相见,明明是熟悉的,却视而不见地擦肩而过,既无体态语(如微笑点头之类),又无言语表示,只能给人以傲慢、无礼的印象,触发敌视情绪。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规律之一是:一方表示的消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消极行为,一方表示的积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积极行为。以下是A、B相遇时的情景:

A:您好!好久没见了。

B:是啊。忙吗?

A:是啊,忙啊?

B:杂事挺多的。您呢?

A:也是东跑西颠的。去哪儿?

B:去图书馆借书。你去系里?

A:不,去实验室,上午有个实验要做。(双方点头微笑)再见!

B:再见!

在这个寒暄过程中,A、B双方的寒暄是主动式、被动式交错进行,结果给对方留下良好的感觉。

相反,如果一方表示了积极行为后,另一方报之以消极行为,双方的平衡就会破坏。例如以下的情景:

A:您好!

B:您好!

A:忙吗?

B:忙。

A:去哪儿?

B:图书馆。

A:再见!

B:再见!

在这个寒暄过程中,B消极被动地应付谈话,会使A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情补偿,从而使谈话无法继续下去。

如何积极有效地寒暄呢?一般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积极的姿态

在与别人相遇的瞬间,要迅速培养自己的愉快情绪,争取主动,使对方从你的言行反应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使其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2.集中注意力

任何漫不经心的言语只能使对方感到被轻视。

3.善于选择话题

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与生人见面后的4分钟内,只宜作一般性的寒暄,如问候、互通姓名、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应绝对避免提出易于引起争论的话题。至于与老朋友、老同学、老乡或熟人相见寒暄,也有个选择话题的问题。

4.讲究方式

与生人初次见面的寒暄,一般需有两三个问答往复的过程。熟人之间的寒暄,如常见面,往往只需一句话、一个招呼,甚至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如久不见面,则宜有两三个问答往复的过程。

说话要注意场合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话一定要注意场合,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也可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立论》,非常生动地揭示了说话应注意场合的特点:

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子,合家全家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自然是想讨点好兆头。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另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话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在这篇故事里,孩子满月是喜事,主人这时愿意听赞美之词,尽管是信口之言;而说孩子将来必死确是有据之言,却使主人反感。因为在轻松的场合言语也要轻松,在热烈的场合言语也要热烈,在清冷的场合言语也要清冷,在喜庆的场合言语也要喜庆,在悲哀的场合语言也要悲哀。所以说话要看场合,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词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欢送做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而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做了颇为欠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

话犹未尽,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带着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令人难堪的尴尬气氛。

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做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我们不妨把它叫做一个“不会说话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引出几点发人深思的教训来:

一是那位退休老教师的教训:不该作无谓的比照。比照,是谈话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用得好,可以使谈话产生某种积极的效果。这里,“积极的效果”是应该特别注意的。在退休欢送会这样的场合,人们所说的都是一些富有情感而又不失真意的十分得体的人情话和好话。对于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好话,听话者要善于倾听、善于应答,大可不必拿别人的长处来衡量自己的短处,从而引起不快。

二是那位青年教师的教训:不要在别人失意之火燃烧时加油。一位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前辈即将退休时,可能老先生平时在某些方面不善于为人处世而与自己伤了和气,然而在欢送会这种场合,我们却不能趁别人一时失言抓住不放,图一时之痛快而说出那些不合人情的刻薄话,在这种场合,无论如何,还是要在“欢”字上多考虑一些,“欢送欢送”,“欢”而“送”之,要尽可能多留一点儿美好给对方。

不妨看准对象再说话

面对不同的对象应该寻找不同的话题。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虎贲卫士去抓他。他的妻子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于是,当魏明帝审问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称职,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也都很称职,于是便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他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依据的是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举荐制的做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技巧的例子了。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与不同身份的人交谈的办法:“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执,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换成现代话来说,就是和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形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须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除了鬼谷子总结的交谈办法之外,看人说话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例如:

根据对方的性格,进行不同的对话。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当他们分别问孔子能否对一件事一听说就干的时候,孔子却对这两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有人问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孔子解释说:因为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闻风而动,听说了就干;仲由性格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不能一听说就干。性格外向的人开朗直爽,与之交谈可以无所拘束;性格内向的人沉默寡言,与之交谈则应注意循循善诱。

根据对方的性别进行不同的对话。同性别人之间的交谈与异性别人之间的交谈是各不相同的,其间的态度需要注意。

根据对方的年龄,进行不同的对话。离、退休制度推行之后,在离退休年龄的临界线上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真实年龄很敏感,有些身居高位的高龄者还喜欢宣称“不知老之将至”,而离、退休老人却往往喜欢让别人猜猜自己的年龄——他们已经不忌讳老之已至了。大龄未婚女青年对年龄的忌讳则很深。未婚男女青年之间贸然问起年龄,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年龄在中国已经成为敏感话题,对此需加注意。

根据对方的心境,进行不同的对话。对方情绪好,愿意深谈,就应该畅所欲言;对方情绪不佳,就应该少说几句,或者结束谈话。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有一定素养的人,不论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和别人随意交谈,他除了注意自己(说话人)以外,也会时时注意说话的对象(听话人)。

一个懂得处世的、有社交经验的人,都会在说话的时候思量对方应该适合什么样的交谈方式。比如对知识分子,用语就该文雅、委婉;而对工人,用语可以直接、爽快;而对乡下老大娘,用语就要通俗、朴实一些。这就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不同对象的不同爱好和文化修养。

但是生活中还是有许多人忽略了说话的技巧。

谢某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到云南某一矿产公司担任职业经理人一职,一年后身无分文回到老家,抓起电话就打给他的李老师,准备诉苦。李老师那天早上感冒声音沙哑,不像以往那么悦耳清脆,谢某第一句话劈头就问:“老师,听你的声音怎么这么沙哑?你比以前苍老了。”李老师一听口音就知道是那个大大咧咧的学生谢某打过来的电话,只简单地说了一句,“因为感冒了还要去医院抓点药,有什么事以后再联络吧”,老师就挂掉电话了。连续几天,学生谢某一直不停地打电话、发短信给李老师,想和老师倾心长谈,但李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找个借口就匆匆挂掉了。

我们暂且不论李老师的婉言回避学生的求教是否正确,就说一个学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多少应懂点对话技巧,即使是很熟悉的老师或者朋友,说话也不能那么冒冒失失。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对己、对人都是一种尊重。从学生谢某在电话中对老师说的几句话中,细心的人就可看出,学生谢的一句“你比以前苍老了”就让人听了不舒服。试想,一年不见的老师,一开口连句礼节性的话都没有,竟然冒出那句很不得体的话,谁听了心里都会有点疙瘩,何况是已上了岁数的李老师呢?由此也不难推出学生谢某在云南未能拓展自己的事业而草草收兵的原因了。不看准说话对象,不讲究对话技巧,这是学生谢屡说屡碰壁的症结所在。

看来,在日常交往中注意说话对象的身份,在交谈中特别重要;若忽视这一点,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影响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让思想走在语言前面,在人际交往中讲究说话技巧,看清说话对象,想好了再说,相信我们都会获得好人缘。

挑战自我

——克服社交恐惧症

克服社交恐惧,对我们做事有潜移默化的功效。那些接受挑战的人,会发现口才一天天好起来,战胜了当众说话的恐惧会使自己感觉像脱胎换骨一般,人生因而更丰富、更圆满。

不就是有某个人笑过你吗?这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笑你;不就是因为某句话,别人才笑你的吗?这就是说,并不是你说的所有的话别人都会笑。可笑的只是那句话,别人说了那句话,你也会笑的。自然,你必须明白,为什么那句话可笑,如果笑你的人喜欢取笑别人,那么,多半错不在你自己,只要避免在这种人面前说话就可以了。只要打开了自己心中的死结,那么别人的态度和看法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挑战自我,怎样克服恐惧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通过巧妙调整情绪来缓解紧张和恐惧心理的有效办法。

1.越掩饰,越紧张

紧张不安时,不妨笑着承认:我好紧张啊!

即使心中很紧张,也绝不掩饰,公开地袒露心中的压力状态,这样倒可以一点点释放紧张的心情。

2.为紧张说好话

假如紧张心情出现,也可以试着这样自我安慰:“唉,刚好又开始紧张了。假如一个人对于在众人面前亮相已经完全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与反应,那就完了!可惜,今天还是会紧张,心跳个不停,真是……。”这样,不就巧妙地缓和了自己紧张的情绪吗?

只要那种紧张情绪一冲淡,就可以大胆开口说话了。

3.正确看待你说话的对象

关于克服当众怕羞的心理,卡耐基先生最有经验,而在他的众多经验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你要假设听众都欠你的钱,正要求你多宽限几天,你是神气的债主,根本不用怕他们。

正确看待你的听众,不仅可以克服不安的情绪,而且有助于建立勇气和自信,因为当众说话可以控制自己的恐惧。

4.放松心灵

许多舞台经验相当丰富的戏剧演员,他们在开幕前仍然会激动紧张。其实越有经验的人,他们的观察力也越强,对于环境及人事也越敏感,因此,他们的紧张是一种对于环境的恐惧和对自身信心不足的表现。

当遇到同样的情况时,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清楚自己是讲话者,形象对听众的影响至关重要,千万别把自己逼入自己制造的模子当中,让自己看起来呆头呆脑的。一旦你能在人群中随遇而安,就不可能再退缩。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人群,都能与平时一样自如表达自己的意见。

5.鼓足勇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说:“我们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的欢乐,那么,通往欢乐最佳的方法,就是快快乐乐地站起来说话,表现得好像欢乐就在那里。假如这样的举动不能让你觉得快乐,那就别无良方了。因此,要让感觉勇敢起来,表现得好像真的很勇敢,运用一切意志达成那个目标,勇气就很可能会取代恐惧感。”

詹姆斯的劝告对我们非常有用。为了培养勇气,当我们面对观众时,不妨就表现得好像真有勇气一般,这样,就很有可能消除紧张。

事实上,在开始说话前,深呼吸30秒,这样增加的氧气供应可以提神,并能增强信心。

6.避免与人相比

假如对自己要求太高就可能有口难言。希望别人听了自己的每句话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希望自己一开口,别人就洗耳恭听。你看见许多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而佩服他们、羡慕他们,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可是当事实并非如此时,你失望了、郁闷了,因此,你变成了一个不大出声的人。如果是这样,那倒并不难克服。

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是应该的,或者说是值得鼓励的,不过,同时也要清楚口才和其他才能一样,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其实,那些口才好的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水准,是因为他们一直坚持不断地练习,逐步提高的。

7.不要害怕犯错误

在讲话过程中还应尽量避免令自己不安的反面刺激,比如,总是设想自己会犯语法错误,或总担心自己会突然停顿下来,讲不下去了。这些反面刺激,很可能会动摇你的信心。因此,在开口时,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或集中精力听别人怎么说,避免不必要的登台恐惧。

克服这种恐惧,对我们做其他事也有潜移默化的功效。那些接受挑战的人,会发现口才一天天好起来,战胜了当众说话的恐惧会使自己感觉像脱胎换骨一般,人生因而更丰富、更圆满。

言语多点幽默, 让话语更有趣

幽默是运用意味深长的诙谐语言抒发情感、传递信息,以引起听众的快慰和兴趣,从而感化听众、启迪听众的一种艺术手法。如果我们的言语中能多点幽默,我们所说的话就将会更加有趣,会吸引更多的人。

幽默是一个人的各种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集中体现,是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象的能力”,它是对社会上种种不协调、不合理的荒谬、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言行的描述。幽默的语言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释放出来,化为轻松的一笑。在沟通中,幽默的语言如同润滑剂,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沟通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幽默不是故作天真,而是从多重视角去透视事件或问题,找出其中富有情趣的一面,对其进行凸显化、集中化的语言处理,从而化紧张、严肃为轻松、谐趣。幽默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人类面临困境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可见,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幽默。多一点幽默感,就会少一点气急败坏,少一点偏执极端。

幽默可以淡化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与痛苦。具有幽默感的人,生活充满情趣,许多看来令人痛苦烦恼之事,他们却应付得轻松自如。用幽默来处理烦恼与矛盾,会使人感到和谐愉快、友好幸福。那么,怎样使语言具有幽默感呢?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颠倒成趣

把正常的人物关系,或者动机与效果在一定条件下互换位置。例如曾风靡一时的某舞蹈家写信向幽默大师萧伯纳求爱。她在信中说:“如果我们俩结合,生下的孩子,既有我美丽的外表,又有你睿智的头脑,这该多妙呀!”萧伯纳却风趣地回信说:“如果孩子的外表像我,头脑却像你,那该有多糟啊!”

2.学会抖包袱

学会抖包袱就是先故意提出一个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结论,然后再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分析和解释。

《福尔摩斯探案》的作者柯南·道尔在罗马时,叫了一辆出租车去旅馆,途中两人说起话来。司机问:“你是柯南·道尔先生吗?”“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柯南·道尔奇怪极了。“啊,简单得很,你是在加利→罗马车站上车的,你的穿着是英国式的,从你的口袋里露出一本侦探小说来。”

“太了不起了!”柯南·道尔叫起来,他很惊奇在意大利会碰到第二个福尔摩斯。他习惯地问一句:“你还看到其他什么痕迹没有?”“没有,没有别的,除了在你皮箱上还看到你的名字之外。”

可见,司机故意卖关子,造成他是第二个福尔摩斯的误解,然后他出乎意料的解释,形成强烈的幽默感。

3.巧设悬念

当你叙述某件趣事的时候,不要急于显示结果,应当沉住气,要以独具特色的语气和带有幽默的力量,在最关键的一句话说出来之前,应当给听众造成一种悬念。假如你迫不及待地把结果讲出来,或通过表情动作的变化显示出来,幽默便会失去效力,只能让人感到扫兴。

4.俏皮风趣

在每次讲话结束的时候,最好能激发全体听众发自内心的笑容。不妨试一试,用风趣的口吻讲个小故事或说上一两句俏皮话、双关语或是幽默的祝愿词,这些都是很妙的结尾。

在与别人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如果在这些情况下从容地开个玩笑的话,紧张的气氛就能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听众还会被你的魅力所吸引,被你的宽容所感动,最后真正乐意地接受你。

幽默是思想、学识、品质、智慧和机敏在语言中的综合运用,要想让自己的语言具有幽默感,就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领会幽默的内在含义,培养深刻的洞察力。

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谈吐幽默、妙言成趣。因此,要培养幽默感必须广泛涉猎、充实自我,不断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从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摘取幽默的花束。

真诚地赞美他人

语言的力量在于运用,把话说在点子上,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恰到好处的夸奖和赞美更会令人喜出望外。

赞美别人的话不宜人云亦云,别人怎么说,你就跟着怎么说,显然你的赞美之辞是没有经过加工处理过的,只是拣别人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一遍遍听到同样的赞美的话,被赞美的人怎么会对你那索然无味的赞美感兴趣呢?殊不知,在别人习以为常的赞美上重复,其效果不如赞美对方不为人知或不易被察觉的优点要好。

在一次交际聚会的场合,一位资深的作家被人称赞道:“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作家,大家都认为只有你的作品是最值得我们拜读和学习的。”听到这样的话,作家无动于衷,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因为,他认为自己目前在文坛上可谓是越来越红,得到这样的称赞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了。

这时,过来一名女记者,她主动伸出手来与作家握手,另一只手指着作家修剪整齐的胡须说道:“先生的胡须可真的是与众不同,很有品位,还十分有魅力。”女记者的话正说到了作家心坎上,原来,刚被女记者称赞的胡须是作家精心留下并修剪打理的,可是却很少有人会对他的胡须进行赞美。今天被女记者这么一夸,正好夸在点子上,夸到了作家的心坎里,他顿时喜上眉梢。结果可想而知,女记者对作家进行了独家专访,而且,两人还成为了好友。

夸在点子上,恰到好处的赞美往往会给对方留下很深的印象,通过你细心发现的赞美,对方会更加希望多了解你这个人,同时他会对你身上的某种不易被人发觉的特质大加赞美,从而你来我往,无形之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巧妙美好的赞美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调味剂,有了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越走越近。要想消除两人间的隔阂,恰到好处、真心地赞美才是你最理想的工具。

有一些“护花使者”最擅长的就是赞美女性了,他们的拿手好戏是每逢女性变换一下饰物,他们便会大加称赞。“今天的耳环不一样,是不是法国制的?”听见这种话,没有一个女孩子会不高兴。然而,眼光不好的人随便赞美也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廉价的衣服却称赞为“高贵的服装”,对方听了也许反而觉得被挖苦。总之,洞悉并赞美对方希望获得赞美的部分,这不仅针对女性有效,对男性也有效。

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与一般化的赞美相比,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当你与年老的长者交谈时,可以多称赞他引以为傲的过去,因为老年人一般都希望别人能够记住他当年的业绩和往日的雄风;当你与年轻人交谈时,不妨语气稍为夸张地赞扬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并举出几点实例证明他的确能够前程似锦;当你与商人交谈时,可以称赞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当你与有地位的领导干部交谈时,可以称赞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当你与知识分子交谈时,可以称赞他知识渊博、宁静淡泊……当然这一切要依据事实,切不可虚夸。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自卑心理,他们都喜欢别人恭维一下,如称赞其聪明、英俊、有才华、精力充沛……总是令人非常受用的。

当然,过分恭维别人,便是贱卖自己的人格。恭维过度,会让人觉得你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而生厌。恰如其分的恭维,则不失为博得别人好感和信任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厌恶的东西,包括缺点在内,假如他自己认为是缺点的东西,内心极为厌恶,但却被你夸奖,这会令人无法接受。如果你赞美某个人像电影明星,而他恰恰讨厌这个明星的相貌或性格,那你的赞美就适得其反;如果遇到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子,你却偏偏夸她长得漂亮,那么她一定会认为你是在嘲讽她。

名人有名人优越的地方,在自知优越的地方,他们固然盼望得到别人公正的评价,但对于那些还缺少自信的地方,尤其喜欢受到人家的恭维。例如一般的女孩子都喜欢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漂亮,但是对于那些姿色出众的女孩子,她们却希望别人赞美自己聪明。那么,“你真聪明”之类的话会让她们惊喜万分。再比如,对一个刚刚升职的人,恭维他升迁,倒不如说“你可以在更大的天地里施展才华”。

如果要赞美一个女性,我们多半会想到赞美她的容貌、气质、性格、才艺等,其实,如果同为女性,又是朋友,你不妨多站在女性的角度,多发掘一些她的“特别之处”来赞美。譬如:对于刚刚容升为母亲的女人,可以多赞美她的孩子;对于在家做全职太太的女性,可以多赞美她的厨艺、缝纫技术或家居布置等,因为这些可能更会引发对方的兴趣,她也会为遇到你这样的知音而感到欣喜。例如:

“你真懂得关心人!”

“你真是太为自己的孩子们着想了!”

“你喜欢储蓄呀?真棒!谨慎、稳当。”

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有人对你说类似的话,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一定会感觉很开心。我们去赞美对方就是为了让其产生这种美好的感觉,因此,一定要去选他的“特别之处”,他身上非同一般的“闪光点”去赞美。

把别人放在心上,少说“我”,多说“你”

说话时,把“我的”变为“我们的”,可以巧妙拉近双方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地加深。

说话好像驾驶汽车,应随时注意交通标志,也就是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如果红灯已经亮了仍然向前开,闯祸就是必然了。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脸上打的人,也是“我”字的专用者。

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众多的人觉得索然无味,对于你自己有浓厚兴趣的事情,不仅常常很难引起别人的兴趣,而且还令人觉得好笑。年轻的母亲会高兴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这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可是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高兴吗?不一定。谁家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你可不要为此而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不会叫妈妈才是怪事呢。因此,你看来是充满了喜悦,别人不一定有同感,这是人之常情。

自己喜欢的东西要求别人也要喜欢,自己没有把什么心里话都告诉好朋友,却要求别人对自己毫无秘密,全部公开,世界的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包括他们的个性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怎么能要求别人公开隐私呢?即使是好朋友也没有这个权利。

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总是谈你个人的事情,人人喜欢谈论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这是使对方高兴的最好方法。你以充满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叙述,你一定会给对方以最佳的印象,并且对方会热情欢迎你、热情接待你。

说话时,把“我的”变为“我们的”,可以巧妙拉近双方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

假如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儿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假如改变一下,把“我的”改为“我们的”,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地加深。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经常发现演讲者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等表达方式。这样说话能使你觉得跟对方的距离接近,听来和缓亲切。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比如说“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便拉开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如果改为“我们最好再做更深一层的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有一位名人说:“不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说,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为很重要。如果对方感觉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一定会对你产生好感——没有人会讨厌一个喜欢自己、尊重自己的人。

有些人自视甚高,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却忘了别人也需要这种感觉。他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别人的轻视,于是受到大家的疏远;只有使别人产生自己很重要的感觉,你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怎样使对方产生重要的感觉呢?礼貌上的尊重是必需的,关键是你要把他放在心上,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让人产生好感的方法。

关心对方关心的事。他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人……你只要对他的利益、他的健康、他的家人……表现出足够的关心,他就会把你当成自己人。

欣赏对方欣赏的事。他欣赏自己的成就、欣赏自己的能力、欣赏自己的风度……你只要对他的成就、能力、风度……表现出你真诚的欣赏,他一定会欣赏你,把你当成难得的知音。

请教对方所擅长的事。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事情,不妨向对方求教,这样既可增长见识,又能得到对方的好感,何乐而不为?

“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这是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一句名言。你轻视一个人,就不会把他放在心上,对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你重视一个人,就会关心他的感受,关心他所处的状况。当他感受到你的轻视或重视后,也会报以同样的态度,当你想改善和巩固跟某个人的关系时,把他放在心上,无疑是一条捷径。

学会巧妙地说“不”

拒绝他人的时候,自己总会觉得难为情,开口拒绝本身就有难度。因为被人拒绝的时候,心里难免会不高兴,所以怎样有分寸地说“不”,才能让被拒绝的人不会留下不高兴的感觉,这是难上加难,但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交高手,就要运用技巧。

有时候,拒绝带来的后果总是伤害到双方的友情及各自的利益。如何说“不”才能避免这样的后果,又是一个难题。毫无疑问,有分寸地说“不”,才能让别人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拒绝,而要想有分寸地说“不”,我们可以试试下面的招数。

1.设置条件,成功拒绝

小王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小地方工作,开始时感到很失意,成天和一帮哥们儿喝酒、打牌。一年之后,他才逐渐醒悟过来,开始报名参加等级考试。

有一天晚上,他正在埋头苦读,突然一个电话打过来叫他去某哥们儿家集合,一问才知道他们“三缺一”。小王不好意思讲大道理来拒绝他们的要求,也不想再像以前没日没夜地玩耍了,便回答说:“哎呀,哥们儿,我的酸手艺你们还不清楚啊,你们成心想让我‘进贡’嘛,我这个月生活费都快见底了,这样吧,一个小时,就打一个小时,你们答应我就去,不答应就算了。”一阵哄笑之后,对方也就不好食言,后来他们都知道小王已经“另有所爱”了,也就不再来打扰他了。

有时候,断然拒绝朋友的邀请显得不够义气,那就可以先给对方设置一个条件,争取自己及时脱身的主动权,让对方明白你的态度,他也就不会太勉强了。

2.闪烁其词,含糊回避

模糊语言的拒绝方式,适合用于不便明言拒绝的场合,这样既给对方留了面子,又不显得自己是一个不肯帮忙的人。

而有时,模糊的语言在一些准备拒绝的场合并不合适。

有一次,某局的小张的同学请他晚上到家里去聚聚,小张知道这个同学是那种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人,便问请的人都有谁。同学一开始支支吾吾,最后才说出还有他那位和小张所在局可能有工程联系的小舅子。

小张不想去赴宴,但又不便直接驳对方的面子,就说了一番坦诚的话:“你我相识这么多年,应该清楚我的为人。若是你我几个老同学凑个热闹,我一定欣然前往,可是由于我工作的特殊性和你那个小舅子的关系,我才不能去吃你这顿饭。毕竟这种工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将来即使你那位亲戚承包的工程质量合格了,我公事公办问心无愧,但别人还是会对我及你的亲戚说三道四。你那位亲戚的心情我理解,其实工程质量检测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何必事先就把事情弄得这么复杂呢?况且,万一工程质量有什么闪失,到时咱俩见面会有多么尴尬啊。”入情入理的一番话,把其中的利害关系分析得非常透彻,那位同学听了后,也就不再勉强邀请小张了。

当有些请求确实自己不能应允时,哪怕对方是关系再好的朋友或者对方的态度诚恳至极,你也不能因为不好意思而支支吾吾的,以免对方还心存幻想,而应当讲明事理,彻底打消对方的念头。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更有一些人为了眼前的一些蝇头小利,不顾后果,最后,遭到报应的还是自己。因此,在平时办事中要保持头脑清醒,眼光放远,要学会说“不”字,同时为了顾及别人的面子,要学会有分寸地说“不”,要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长话短说,言简意赅更动人

说话是否精彩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应了解听众最喜欢的是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他们不但不愿听,甚至觉得是精神折磨,是浪费时间。

据史书上记载,子禽问自己的老师墨子:“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话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天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知道天就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所以话要说在有用的地方。”

墨子的话和古语“言不在多,达意则灵”一样,说的都是讲话要少而精的道理,我们要追求的正是用最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思。

说话是否精彩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应了解听众最喜欢的是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他们不但不愿听,甚至觉得是精神折磨,是浪费时间。

有一回,凤姐让小丫头小红给平儿传话。小红从平儿那里回来时,她把四五件事压缩在一小段话中回禀凤姐:“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我们二爷没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让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

局外人李纨听了自然不懂,追问是什么意思。凤姐却赞赏道:“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她表扬小红能把四五门子的话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于是凤姐当即决定,把小红要到自己这里,也可以说,小红简洁、准确的话语,赢得了凤姐的信任。

说话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你则会达不到目的。简洁明了的清晰声调,一定会使你事半功倍。凤姐赞赏小红说话简洁、明确的同时,也指出了话语冗繁往往意味着办事拖泥带水。人们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对方更快地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往往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简洁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简得适当、恰到好处;否则,硬是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挂一漏万、得不偿失。应该承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简短的语言有时很难将相当复杂的思想感情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人交往,过简的语言则有碍于相互间的了解,有碍心灵的沟通。同时,简短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讲了一句话,短得无法再短,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长达15分钟,却也是世界公认的短小精悍的演讲。总之,简短应以精当为前提,该繁则繁,能简则简。

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够做到言简意赅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1.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

2.同时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词汇

福楼拜曾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如果讲话者词汇贫乏,说话时即使搜肠刮肚,也绝不会有精彩的谈吐。”

3.“删繁就简”也是培养说话简洁明快的一种有效方法

说话要简练,最好把复杂的话能够简单地说出来。这样才会明白易懂,使大家都爱听。

人们最讨厌废话连篇、半天说不到点子上的人。言简意赅,不说废话,这样才显得说话的人干练,所以,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说话要简洁一点,这样才能够处处受到人们的欢迎。

循循善诱,耐心最重要

说服别人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搞定的事,说服别人需要的是耐心,因此,我们在说服别人时要循序渐进,耐心地、一步步地说服别人。

作为一名说服者,不到最后的时刻,永远不要放弃你的说服目标。如果达不到目的,你也不会有新的损失,你仍然会取得你已经取得的说服成果。

1928年,著名的松下公司急需一笔项目的建设资金。当时的松下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公司账面上的钱远远不够。这时的松下公司只能向银行贷款。

松下和有联系的银行负责人见面,说明公司的项目要求贷款。银行经理详细询问了整个项目的细节,决定和总行协商后再作出答复。3天以后,总行答复:同意贷款,但要以土地、建筑物乃至松下的“信誉”做担保。

尽管贷款有了着落,但却不是松下所希望的那种方式。对银行方面的做法,松下心中不大满意:以松下的“信誉”做担保,让人总觉得不那么放心,如果在投资上真的遇到风险,那么把松下的“信誉”赌了出去,松下公司将如何发展呢?在松下看来,信誉是无价的。松下考虑,最理想的结果应该是无担保贷款,于是松下向银行方面表示:“对贵行的决定,我表示衷心感谢。但如果以不动产做担保,恐怕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 不仅对公司不利,将来对贵行可能也会有所影响。所以,我冒昧地请求,贵行是否可以提供无担保贷款?”

银行方面显得有些犹豫不决。松下接着说:“偿还贷款,给我们公司两年时间就足够了,请放心。我厂的土地权利书和建筑物权利书,都可以交由贵行保存。我很希望贵行能给松下公司一次机会。”

经过松下的耐心说服,银行方面终于同意了松下的请求,答应再和总行联络。两三天以后,银行通知松下,决定对松下公司提供无担保贷款。

如果你的观点是对的,一时说不服对方,你很可能会犯过分心急的毛病。当然,如果对方听了你劝说,立刻点头叫好、改弦易辙,并称赞你“一言惊醒梦中人”,这自然是最妙不过的。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别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对方改变看法也绝非一日之功。相反,即使他当时表示了心悦诚服,你还要让他回去好好考虑。因为积习难改,当面服了,回去细想可能还会出现反复。即使真是如此,也千万不能指责对方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可见,说服别人要循序渐进,要有耐心。因为有时候,说服本来是可以取得更好效果的,但因为说服人认为已经达到了说服的目的,早早地放弃了说服,使得本来有可能更有利的局势毁于一旦。因此,要想说服他人,要遵循以下3个步骤,循序渐进:

1.了解对方的想法与凭据来源

想要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第一步就是要设法先了解对方的想法与凭据来源。很多人为了说服对方,就精神十足地拼命说,说完了七成,只留下三成让客户“反驳”,这样如何能顺利圆满地说服对方?所以,应尽量将原来说话的立场改变成听话的角色,去了解对方的想法、意见,以及其想法的来源或凭据,这才是最重要的。

2.先接受对方的想法

当你感觉到对方仍对他原来的想法坚信不疑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接受他的想法,甚至先站在对方的立场发言。先接受对方的立场,说出对方想讲的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当一个人的想法遭到别人一无是处的否决时,极可能为了维持尊严而咽不下这口气,反而会变得更倔强地坚持己见,排斥反对者的新建议。

某家庭电器公司的推销员挨家挨户推销洗衣机,当他到一户人家里,看见这户人家的太太正在用洗衣机洗衣服,就忙说:“哎呀!这台洗衣机太旧了,用旧洗衣机是很费时间的,太太,该换新的啦……”

结果,不等推销员说完,这位太太马上驳斥道:“你在说什么啊!这台洗衣机很耐用的,到现在都没有故障,新的也不见得好到哪儿去,我才不换新的呢!”

过了几天,又有一名推销员来拜访。他说:“这是台令人怀念的旧洗衣机,因为很耐用,所以对太太有很大的帮助。”

这位推销员先站在太太的立场上说出她心里想说的话,使她非常高兴,于是她说:“是啊!这倒是真的!我家这台洗衣机确实已经用了很久,是太旧了点,我倒想换台新的洗衣机。”

于是推销员马上拿出洗衣机的宣传小册子,提供给她做参考。这种推销说服技巧,确实大有帮助,因为这位太太已被动摇而产生购买新洗衣机的想法。至于推销员是否能说服成功,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

善于观察与利用对方的微妙心理,是帮助自己提出意见并说服别人的要素。一般来说,被说服者之所以感到忧虑,主要是怕“同意”之后,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你能洞悉他们的心理症结,并加以防备,他们还有不答应的理由吗? 至于令对方感到不安或忧虑的一些问题,要事先想好解决之道以及说明的方法,一旦对方提出问题,可以马上说明。如果你的准备不够充分,讲话可能模棱两可,反而会令人感到不安,所以,你应事先预想一个可能引起对方考虑的问题,此外,还应准备充分的资料给客户提供方便,以方便客户决策。

3.让对方充分了解说服的内容

有时,虽然有可行的计划,但在向对方说明时,对方无法完全了解其内容,他可能马上加以否定。另外还有一种情形是,对方不知我们说什么,却已先采取拒绝的态度,摆出一副不会被说服的模样;或者根本不听我们说什么。如果遇到以上几种情形,一定要耐心地一项项地按顺序加以说明,务求使对方了解我们的真心实意,这是说服这些人先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