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是幸福的。因为这是一个空前多元化的时代,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会在很多地方得到包容。而在众多背离传统的行为当中,男人之间的同性恋无疑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有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这个星球上,大约有2%~4%的人有同性恋倾向。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实际上我们不必对此感到大惊小怪,因为自古以来,同性恋就一直存在。而令许多人想象不到的是,向来以性关系方面保守的古代中国,竟在明清两代出现了一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同志”风尚。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不可思议指数:★★★★★
1.“男风”弥漫了明清两朝
据说在古代亚述,人们就曾对同性恋推崇备至。而到了古希腊人那里,他们居然把男同性恋关系看成是男人武德表现的巅峰,而且还往往给予他们富于理智、美观、道德高尚等等评价,觉得男人爱男人,要比爱女人要尊贵得多。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就是个同性恋。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同性恋已在许多西方国家获得了合法地位,但广大“同志”们为争取这一胜利实属不易。因为按照基督教的传统教义,任何形式的同性恋都是罪恶的,违背人类的天性。所以在西方历史上,同性恋者始终受到压制和排斥,只能在阴暗的角落里存在。不过加入他们能够穿越大陆来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就一定会庆幸自己投对了胎。因为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当时正盛行一种不可思议的同性恋风尚,即所谓的“男风”。
据记载,早在黄帝时代,中国就有了同性恋现象。而在战国时代,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同性恋国王。例如在《战国策·魏策》中就记载终于一个故事:有一天魏王和他的男宠龙阳君一起钓鱼,龙阳君钓了十几条鱼,可是却很伤心。魏王问其故,龙阳君说:“当我钓到第一条鱼时满心欢喜,后来我又得到更大的就把第一条扔了。现在我受宠于你,可四海之内漂亮的人很多,有朝一日我就会像第一条鱼那样被扔掉。”魏王说:“你有这种想法为何不早告诉我?”于是发布命令,如有人在魏王面前提出另一个美貌者,就满门抄斩。正是由于这个著名的故事,后世人便称同性恋为“龙阳之好”。
从那时起,古代中国的同性恋故事就层出不穷,几乎历朝历代都涌现过著名的男“同志”,甚至许多帝王都名列其间。而到明代中后期时,中国社会居然出现了一股空前绝后的男同性恋风尚。特别是由于许多文人和官员的广泛参与,这股奇异的风尚曾长期弥漫于整个帝国。
研究者分析认为,明代中后期男同性恋之所以如此盛行,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当时,由于受到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的影响,社会上继续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为了整顿社会风气,朝廷又废除了实行已久的官妓制度,并且严禁官员和士大夫嫖妓,一经发现将予以严惩。无奈之下,习惯于在婚姻之外发生性行为的人们便只好在同性之间发泄了。与此同时,由于同性恋既不会生儿育女,又不会扰乱宗室家庭秩序,因此当时的社会就在严格控制异性爱的同时,对同性恋加以放宽了。有趣是,那个年代的许多人认为,与嫖妓相比,男风和法律没有抵触,而且嫖妓要花费许多钱,有些人也负担不起。此外,对于男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妻子很难过问追究,家庭矛盾也不会十分尖锐,所以男风就越刮越盛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中晚期的男性同性恋风气还与当时普遍的纵欲风气有着密切关系。在此之前,明初的文献中虽然也有关于男性同性恋的记载,但基本上是零散的个别的现象,并没有形成风气,更没有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然而进入明中晚期之后,社会上兴起了冲破道德束缚、刻意追求新奇和刺激的社会思潮,由此便造成了男性同性恋的泛滥,并形成了北京、江浙、闽南等三个同性恋中心区域。热衷于这种风气的人员上自帝王公侯,下至庶民百姓,而士大夫更是其中最为活跃的阶层。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社会上同性恋卖淫现象相当普遍,一些大都市甚至出现了专为同性恋服务的卖淫场所——男院,同性恋在社会上被视为一种普通的性行乐方式。除了那些以正统自居的道学家之外,明中期以后的士大夫通常不仅不排斥或谴责同性恋,反而常把它作为一种风流韵事而津津乐道,并加以倡扬。而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士大夫原本不好这口,但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最终也逐渐热衷起男风时尚来。不少有名的学者及士人,他们除了妻妾外,还有年少俊美的书童,这些书童除伴主人出外或远游,往往也是主人的性伴侣。当时可以说上自天子,下到庶民,几乎都有两男相悦的关系。
在明代中晚期的男风大潮中,一些著名文人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有关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例如万历十二年,当时的礼部主事、名士屠隆(1541~1605年,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就因为喜好男风而遭罢官。时隔一年,著名的戏曲家、南京国子监博士臧懋循(1550~1620年,明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也因类似的罪名遭到弹劾。而另一位著名文人张岱(1597~167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公开说自己当年就喜欢漂亮男孩儿。而以“三言”、“二拍”文明的小说家冯梦龙,甚至专门搜集自古以来各种文献中所载的同性恋故事,然后公开出版发行。
知识链接: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江苏省苏州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代表作为《古今小说》。其所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自明代中晚期到清代,社会上对男性的审美理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异。“面如冠玉,唇如涂朱”成了通俗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常见形象,文弱纤秀、女性化的白面书生成了这一时期公认的美男子。至于男性原本应该具有的阳刚之美,则成了没有文化的下层男性的特征。
到明武宗在位时,明代的男风发展到了空前狂热的地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几乎都曾有这种经历。有一条文献记载说,甚至土匪强盗、市井无赖也喜好男风。由于男风泛滥,当时对男同性恋有不少代名词与“雅称”,例如读书人叫“翰林风月”、北方人叫“炒茹茹”、南方人叫“打蓬蓬”、徽州人叫“塌豆腐”、江西人叫“铸火盆”、宁波人叫“善善”、龙游人叫“弄若葱”、慈溪人叫“戏虾蟆”、苏州人叫“竭先生”……
在当时,京城、江南和福建是男风流行最为严重的三个中心区域。江南的苏州河杭州是男风最盛的地区。尤其是苏州娈童,向来以其灵秀的外表,柔媚的举止和良好的南曲修养而闻名遐迩,据说当时许多豪商富绅甚至以与姑苏娈童狎游作为自己身份的一种标志。由于苏州出过不少状元,因此有人便戏称姑苏的特产是状元与娈童。娈童集中的现象使苏州的同性恋风气特别严重,给当地的少年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而在福建沿海一带,更是盛行所谓的这种风俗。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京城和江南,男风多与卖淫联系在一起,属于一种性娱乐方式,而在福建居然以近似于婚姻的方式出现,并且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公开的,得到社会(包括父母亲朋)的认可。此外,在京城及江浙一带,通常都是官员士大夫和商人才玩这种游戏,而在福建竟多为平民百姓。据流传下来的资料记载,他们如同娶媳妇一样,积攒一定的钱财后迎娶自己的同性恋伴侣。
显然,对于这种不可思议的风尚,任何外来的旁观者都会感到无法理解的,尤其向来对同性恋深痛恶绝的西方人更是如此。例如曾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就曾经记载了他在当时北京街头所见到一些情形:“公共场所充满了刻意打扮成娈童模样的少年,一些人买回这些少年,教会他们弹琴、唱曲和舞蹈,然后这些可怜的男孩浓装靓饰、涂脂沫粉,变得恍若美女,就这样正式开始了可怕的卖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