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白天,茶客较少,但总有几个老翁坐在茶桌旁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时,他还要待在茶楼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深人静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说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于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诚后来对儿子谈起他少年的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尽管这样想,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十分钟,定好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后来,他一直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
正是因为找工作的倍加艰辛,才使李嘉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他也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其实,不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善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因为无论工作好坏,是不是为我们所喜欢,都是得到了一个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得到了一次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我们应该感谢第一位老板,感谢第一份工作,尽自己所能,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抱这种想法的人将来必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为绝大多数机会不是能力带来的,而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带来的。而且,对任何人来说,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人。
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这里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的;许多说法,都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世界在李嘉诚面前展现了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渐渐地,他发现茶楼的客人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间,有的显得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默默无语。
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客人来。
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
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他发现自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他高兴极了,觉得观察人太有趣了。
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
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
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能获得老板的欢心,老板很快便给他加了薪水。
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起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他因此很快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堂倌,并迅速了解了各种人情世故。
此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命运对人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什么,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会识别。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你将大有收获。这句话有必要重复一遍: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人。
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一个人不善于清除自己的弱点,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因为这样会让自己的能力难以提高,难以与人竞争。欲成大事者必须懂得:要给自己补上人生关键的一课。
仅仅做一个地道的香港人,不是李嘉诚的目的,书香门第的熏陶,使李嘉诚抱定了一个信念,即在一切知识中,文化知识是最重要的,它不但是一个人的能力之本,而且是深造和达到高深境界的前提;艰难困苦的激发,更使他决心将来干出一番事业,以出人头地,彻底摆脱生存维艰的困境。
他首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近期目标——利用工作之余自学完中学课程。李嘉诚每天工作都在15小时以上。回家后,还要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有时经常会忘了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时,已到了上班的时间。
生活的艰辛已使李嘉诚的意志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在学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紧牙关,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尽管李嘉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为无钱买教材而发愁。李嘉诚自小心性高傲,他不愿受人施舍,更不愿欠下人情。因此,他没有考虑去借。
然而,他工资微薄,不仅要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而且还要保证弟弟妹妹的学费。他希望弟弟妹妹不要像自己这样因生活所迫过早地辍学打工,而能够一帆风顺地读完应读的学业。
那么,他哪来的钱买书呢?李嘉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他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将用过的教材当垃圾扔掉,而有些颇有心计的学生却将旧教材出卖换钱。这样虽然所得甚微,但毕竟换了钱。
他猜测:既然有人收购旧书,就会有专做旧书生意的书店,然后他开始注意留心考察,结果很快便证实了他的推断。
李嘉诚于是到折旧书店廉价买些旧教材,一次只买一两种。学完之后,又拿到折旧书店去卖,然后再将卖旧书的钱买回“新”的旧书。
就这样,李嘉诚不仅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真可谓一举两得。
从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诚已有了些商业头脑,这可以说是李嘉诚平生的第一次生意经。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勤奋。虽然在艰辛的环境下,李嘉诚仍能积极“抢学”,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十分难能可贵。与那些有充分的学习条件和充足的学习时间、却不思进取的人相比,确可显示他的与众不同。
因此李嘉诚学历虽不高,但仍然学识很高、能力很强。
曾经有记者问李嘉诚:“今天你拥有如此巨大的王国,靠的是什么?”
李嘉诚回答道:“依靠知识。”他毫不犹豫地告诉年轻人:“知识决定了命运。”
李嘉诚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李嘉诚强调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更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
知识对一个人、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作用,是再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的。这里所谓知识,不仅指书本知识,同时也指对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因为单纯的书本知识本身还不构成能力,书本知识只有和人生的历练结合起来,才会形成改变和创造世界的现实力量。
李嘉诚学历不高,但学识很高,从这里可找到答案。
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没有学识。一般人因李嘉诚、王永庆、松下幸之助,甚至比尔?盖茨,都没有太高的学历,因而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这显然是错误的。他们只是没有令人炫目的学历而已,学问之丰富,已超出一般高学历者甚多。
与其抱怨,不如静下心来寻找机会
2006年4月8日,内地30位顶尖企业家集体拜访李嘉诚,午餐时,汇源集团总经理朱新礼问道:“国外的经济环境与中国有什么区别?”李嘉诚回答说:“很多人抱怨环境不好,实际上是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去找机会。中国有太多的机会,到处是金矿。中国企业家应该好好抓住这些机会。”
李嘉诚从创业开始,总是在认真寻找机会、发掘机会,把他所经营的每一项业务做到最好。从创业开始,他已经勇敢地跨越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由制造业到地产业,再到港口业、电信业,之后又进入零售业,尽管他在每一个行业都属于后来者,但他不断地超越前人和自己,最终成为每一个行业中的数一数二的人物。
李嘉诚自大举进军内地的地产界之后,他的商业触角逐步遍及内地的各行各业。1981年,李嘉诚名下的和记黄埔将屈臣氏收购。李嘉诚看好内地零售业的发展,并开始大力扩充这块业务。从1989年4月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分店以来,屈臣氏的个人护理已经在广州、上海、北京和深圳等核心城市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并准备向二线城市拓展。其目标是到2010年内地的门店数量达1000家。
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屈臣氏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美容及保健品零售商。但李嘉诚并不满足屈臣氏集团已经取得的成绩,他的目标是,要把屈臣氏培养成全球零售业的领袖。在零售行业经验并不丰富的李嘉诚,通过对行业特点的深入思考,带动员工拓展思路,开创了与众不同的经营方式。
其一,锁定目标客户群。精确的目标消费群定位及成功的品牌经营结构,是屈臣氏成功的不二法门。屈臣氏在中国发展的最初几年,发展并不如意,经过多年的敏锐观察和对市场动向的分析,李嘉诚发现,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零售行业,锁定目标客户群是至关重要的。
其二,展开强大的资本商业收购计划,推行连锁经营,扩大重点发展区域的门店规模及企业规模。进入21世纪以来,屈臣氏在世界各地展开了多次并购行动。2000年,李嘉诚首次出击,收购了英国Savers连锁店,将业务范围扩大到欧洲地区。2002年,屈臣氏集团出资收购荷兰Kruidvat集团,2003年收购了菲律宾某知名药品零售企业,扩张了在东南亚的业务。2004年,屈臣氏收购了拉脱维亚Rota公司旗下大型零售连锁企业——DROGAS公司。2006年,李嘉诚收购了乌克兰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DS的65%的股权。这些收购仅是李嘉诚全球收购计划的一部分,李嘉诚通过资本的并购力量,迅速在亚欧全面发展,扩充了企业的规模。
成功的两大天规:智慧+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