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外国语学院 徐莲
摘要:以认知隐喻理论为指导,基于语料库考察日语和汉语的上下隐喻,发现日汉语在隐喻拓展的路径方面共性明显,都主要向状态、社会等级、抽象处所、数量和时间域拓展,这些共性来源于人类共通的认知能力和日汉语长期相互影响的历史背景。同时,进一步的量化调查显示,日汉语的上下隐喻也存在“下”的量词拓展等独特的拓展路径,而且各隐喻在拓展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出两种语言在构筑其他概念时对空间概念的独特运用。
关键词:认知 隐喻 上下 拓展力
一、引言
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学者认为,我们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性的,其中空间概念是人理解其它概念的基础之一。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是从自身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开始的,然后将这些具体的空间概念投射于其它抽象的概念上——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从而形成了空间隐喻 (Spatial metaphors)。这其中,植根于地球引力之中的上下轴的空间隐喻是最基本的。自Lakoff & Johnson(1980)以up和down为例论述了英语的上下隐喻以来,不少学者将基于英语提出的隐喻理论引入日语和汉语,涌现出一批日语和汉语的上下隐喻研究成果,如山梨正明(1988)、瀬戸賢一(1995)、蓝纯(1999)、李瑛(2002)、李文莉(2004)、林荔凡(2009)等。同时,也有学者探讨日汉语上下隐喻的异同,如徐昌华(2002)、徐莲(2007)、左咏梅(2007)等。这些研究为推动隐喻的普遍性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已有的研究中验证英语已有结论的多,挖掘日汉语特性的少;使用的例证基于内省的多,取自真实语料的少;概略的定性研究多,细致的量化研究少。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语料库对日语和汉语的上下隐喻展开量化调查,以考察日汉语上下隐喻的异同,从而探求两种语言构筑其他概念时对空间概念运用的共性和个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日汉语中包含表记<上>、<下>的表达。为避免同形词之间的混淆,日语相关表达用「上」、「下」表记,汉语用“上”、“下”表记,不分日汉语的上下概念标记为<上>、<下>。
二、<上>和<下>的隐喻拓展力
来自词源学的研究证据表明,日语中的「上」和「下」的表记借自汉字,而汉语的“上”和“下”在最初形成时都是纯空间概念。这一点可以在甲骨文中得到有力的佐证,上、下在甲骨文里写作“ ”和“ ”,从字形即可推知其表示空间方位的本义(蓝纯1999)。据此,我们将上下隐喻的原型认定为表示“比参照点高(或低)的方向或位置”的空间意义。以原型义为中心,原本表示空间方位的<上/下>向许多更复杂、更难理解的认知域拓展,产生了一系列上下隐喻。
在中日对译语料库的日语和汉语原文语料中分别检索包含「上」、「下」和“上”、“下”的例句,从中随机抽取各500例,建立起2000例规模的<上/下>语料调查样本。采用Steen的五步法判定语料中的隐喻。
日汉语中<上/下>的空间意义和隐喻拓展分布基本持平。进一步的检验结果显示,四组之中只有「上」的意义分布有显著差异(χ2=9.248,P<0.01),说明「上」的空间义和隐喻义的分布具有倾向性,较多使用空间义,也即相比其他三者,「上」的隐喻拓展力相对较弱。
三、<上>和<下>的隐喻拓展
对上面的<上/下>语料样本中的上下隐喻逐例考察,发现日汉语的<上/下>主要向五个目标域拓展:时间、数量、社会等级、状态和抽象处所,此外,“下”还有独特的量词用法。
表示空间方位的<上/下>向各目标域的拓展力度并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差异。「上」、「下」和“上”主要沿五条途径拓展,按照出现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
「上」:状态>社会等级>抽象处所>数量>时间;
「下」:社会等级>状态>抽象处所>数量>时间;
“上”:抽象处所>状态>数量>社会等级>时间。
“下”的拓展途径与其他三者略有不同,样本中没有检出数量域拓展,却出现了大量量词用法。“下”的各条隐喻拓展排序为:量词>状态>时间>抽象处所>社会等级。下面就对上下隐喻的各条拓展逐一进行分析。
(一)状态
状态域中,状态好为上,状态差为下。Lakoff & Johnson(1980)认为,许多语言借用空间词汇来表述状态有其物质的和文化的经验基础:下弯的姿势与悲哀和沮丧同现,而直立的姿势与愉快和活力共存。此外,人和多数哺乳动物睡觉时躺下,醒后站起来;正常人以站姿或坐姿完成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只有重病者被迫躺倒在床;人死后都会倒下等等(蓝纯1999)。这些都是状态域拓展的认知依据。
状态域是日汉语上下隐喻的主要拓展方向,在样本的隐喻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上」41%、「下」19%、“上”35%、“下”29%),分列各隐喻拓展的第一、二位。日汉语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上下不对称,日语「上」和「下」之间不对称的程度更显著。
状态隐喻又进一步下分为公开状态、品质状态、强度状态和完成状态四类。
状态隐喻内部各拓展的分布极不均衡,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上」:强度>品质>公开>完成
「下」:品质>公开>强度
“上”:完成>强度>品质=公开
“下”:完成>强度>品质>公开
汉语中“上”和“下”的各类状态隐喻的分布倾向比较接近。而日语中「上」和「下」的内部分布差别显著:「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强度状态隐喻在「下」中使用频率最低,此外,「下」还缺少表示完成状态的用法。下面依次讨论各类状态隐喻的详细情况。
1.强度状态
强度状态域中,强度大为上,强度小为下。例如 :
(1)だって女学校へ上るのには遅過ぎるわ。
(2)耳痛もとれて熱発も下降の徴候を見せだしました。
(3)一新上班的时候一再嘱我好好休息。
(4)这一声喊,顿时使我的情绪安定下来。
上例中,工作较之休息更耗费体力和脑力,强度更高,因而上班、上学都用<上>来表示。而热度降低,或者情绪由激动转入平静,则用<下>来表示。
强度隐喻分布中最显著的就是「下」的低频使用。进一步的考察发现,“下”的高频主要来源于“V+下”、“V+下来”、“V+下去”等趋向动词用法,用于描述由动态进入静态的变化过程。日语中表述此意义时通常使用「V+ていく」、「V+てくる」等不带「下」的表达,这是造成「下」与“下”使用频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2.品质状态
在品质状态域中,品质好为上,品质差为下。例如:
(5)お経もちょっと上達したと思うようになった。
(6)下手なことを言出せば反って藪蛇だ。
(7)我们要下决心把水利建设搞上去。
(8)人嘛,思想各有高下。
上例中,好的、积极的事物用<上>来表达,而不好的、消极的事物用<下>来表达。
「上/下」在品质状态域中的拓展力远远强于“上/下”。进一步的考察发现,「上/下」的品质状态隐喻译为汉语时多数没有保留上下意象,而是译为“好/差(次)”、“(水平)高/低”、“优/劣”、“进步/退步”、“擅长/笨拙”等。「上/下」和“上/下”在品质状态域内的拓展力差异可能是因为日语更集中地使用上下概念来构筑品质域,而汉语则借助于更多样的基本概念,拥有更丰富的品质表达方式。
3.公开状态
在公开状态域中,公开为上,非公开为下。例如:
(9)疲れきったビジネスマン像が浮かび上がってこないだろうか。
(10)破れたもんぺの下に、すり切れた木綿の袷が出ている。
(11)不晓得将来正式上演的时候是不是还是这样。
(12)讲完了,向大家深鞠一躬,退下一旁。
上例中,“ビジネスマン像”的慢慢浮现为我们再现的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对于主体来讲,是一个由非公开(不可见、不了解)到公开(可见、了解)的过程。贴近身体的衣服为「下」(如「下着」),远离身体的方向为「上」(如「シャツの上にセーター」),这是因为对于主体来说,越是贴近身体的衣服越私密,公开程度越差。另外,“上演”、“上映”等公开性较强,而“退下”和剧本场景表述用的“仆人下”中的“下”是由公开到非公开的状态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上/下」的公开状态隐喻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上/下”。进一步的考察发现,这一差异可能来源于日汉语对衣物穿着顺序的不同表达。来看几个对译的例子:
(13)洋服の下襦袢がびっしょり汗にぬれている。/西服里面的衬衫被汗水湿透了。
(14)先生は白絣の上へ兵児帯を締めてから、眼鏡の失くなったのに気が付いた。/先生穿上提花布的浴衣,外面束好腰带以后,才发觉眼镜已经丢失。
(15)他披着黑棉袄,里边那件破旧的粗布褂子被汗水贴在胸上。/男は黒の綿入れをきており、綿入れの下の着ふるしたぼろシャツが汗でべったりと胸にはりついている。
(16)多穿几件内衣比厚外衣暖和。/上着の厚いのより下着を重ねたほうが暖かい。(《现代日汉大辞典》)
如上例所示,日语中用「上/下」表达的衣物贴近或远离身体的状态在汉语中却用另一种空间关系“里(内)外”来表达。“上/下”这一隐喻拓展的缺乏,或许是其与「上/下」公开状态隐喻拓展力差异的原因所在。
4.完成状态
在完成状态域中,积极的完成为上,消极的完成为下。例如:
(17)仲田は野島のよみ上げるのを見て云った。
(18)魏石头的“终身遗憾”,倒不在没当上矿长。
(19)轩儿遗下的这一点家当,几间旧房子,未必就会惹人来争。
上例中,「よみ上げる」表示“读完”,“当上”和“遗下”都是动作完成后结果的持续。
日语中此类隐喻的使用频率大大低于汉语,调查中甚至没有发现「下」表示完成状态的例子。进一步的考察显示,这一类隐喻在日语中以动词或复合动词的形式出现,如「上がる」、「上げる」、「V+上がる」、「V+上げる」等;在汉语中主要以趋向补语的形式出现,如“V+上”、“V+下”等。「上」前接续持续性动词,表示前述动作的完了,如「梅雨が上がる」(梅雨季结束)、「記事を書き上げる」(写完报道)。“上”前接续的是瞬间动词,表示完成结果的存续,如“关上门”、“丢下孩子”等。
(二)社会等级
在社会等级域中,等级高为上,等级低为下。例如:
(20)五年間九州の田舎で暮らしたが?その間に一度も上京していない?
(21)却ってこの清と云う下女に気の毒であった。
(22)“姑太太和琴小姐。快点去罢,”她说了便转身向上房走去。
(23)我仍然觉得不过像是去什么地方玩一趟,跟下乡去麦收差不多。
上例中,一个国家的首都理所当然是最有支配力、等级最高的,因而往首都去要用「上京」;而乡下等地是次要的、等级低的,因而往乡下去要用“下乡”。日语中有「上り列車」「下り列車」的说法,汉语中也同样有“上行列车”、“下行列车”,分别指开往和驶离首都、中心城市或干线的列车。在雇佣关系中,雇佣者地位高,所住的房间被称为“上房”,被雇佣者地位低,被称为「下女」。这类社会等级隐喻同样出现在宗教信仰、家庭和职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