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特别是教育我们这些鬼点子一箩筐的淘孩子们,耍点儿小伎俩还是非常有效的,孩子毕竟只是孩子。
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往往将想象与现实混淆在一起,于是男孩子就迷信能够拯救地球的奥特曼;女孩子就痴迷聪明的喜羊羊。当崇拜成为一种习惯,崇拜也就能成为一种力量。
1.威信≠威慑
武功:别让淘孩子成为家中的太上皇。
心法:父母要的是威严和信任。
一个夏日的傍晚,暖风徐徐,天气舒服得让人陶醉。晚饭后,6岁的小弗兰克像只欢快的小蚂蚱一样,冲出家门,在自家花园里开始了“练剑”。剑是上周住在另一个区的爷爷亲手做给他的,木质剑身,被爷爷打磨得光滑如玉。得到这个礼物,小弗兰克高兴坏了,每天晚上都挥舞着“宝剑”在花园里练习中国功夫。
弗兰克的父亲通过客厅的窗子,欣慰地看着儿子在花园空地里练习着“精妙”剑法:又是刺,又是砍,时不时地还来个横扫。练了一会儿,小弗兰克便将邻居家的那堵墙当做了假想敌,边喊着:“让我们来决战吧!”边对着墙又劈又砍。“啊!”伴随着破碎声,小弗兰克突然惊叫了起来。原来是他无意识的乱砍将邻居放置在矮墙上的牛奶瓶碰了下来,并摔得稀碎。
弗兰克的父亲来了兴趣,想看看儿子怎么处理这突发事件。只见小弗兰克四下观望了一下,见没有人注意,便用脚把玻璃碎片往一起拢了拢,拿起木头剑向家的方向溜去。
“弗兰克!”父亲看孩子想逃避责任,便大喊了一声。小弗兰克并不知道父亲正在远处看着他,这样突如其来的喊声让弗兰克惊得一抖。小弗兰克抬眼望去,只见父亲快步从房子里走了出来,站在了已经知道无法隐瞒事情真相的小弗兰克面前。
“你知道你犯了个错误吗?”父亲严肃地问道。
“知道。”弗兰克小声地回答。
“那你准备怎么处理呢?”父亲的语气依旧威严。
“不知道。”弗兰克的声音更加低了。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下面,我们设想了父亲对儿子淘气行为的两种处理方式:
方式一
“不知道?怎么会不知道!我看你刚才溜得挺快!”父亲有些动怒。
小弗兰克低头不语。
“你不知道我就告诉你!你现在去敲开邻居的门,然后给人家道歉。”“可是我又不是故意的……”弗兰克辩解着,显然他还不知道道歉的真正含义。
“你还敢狡辩?!损坏了别人家的东西就得去道歉,这是基本礼貌,平时教你的都白费了!快点儿去!”
在父亲的督促下,小弗兰克心不甘情不愿地敲开了邻居的门,就打碎牛奶瓶的事情跟邻居说了对不起。从此以后,小弗兰克再也没有在花园里舞弄过他的木剑,即便是父亲叫他去,他也只是懦懦地说:“我不敢,怕再把邻居家的牛奶瓶摔碎。”这样的答案让父亲很满意。
方式二
“儿子,听我说,你现在应该立刻敲开邻居的门,就摔碎牛奶瓶的事情跟他们道歉。”父亲温和地说。
“可是我不是故意的。”弗兰克辩解着,显然他还不知道道歉的真正含义。
“弗兰克,你要记住。没有几个人是故意去犯错的,人们做错事往往都是无意的。但是,做人得有担当,要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邻居并不知道牛奶瓶是你摔碎的,但你不能因为人家不知道就逃之夭夭,道歉并不是懦弱的表现,相反,勇于承担错误的人才是最勇敢的,就像中国的那些侠士一样!”
“爸爸,我明白了,我这就去道歉!”小弗兰克抬起头来,大声地说道。
然后,弗兰克轻轻敲开了邻居的门,诚恳地就打碎牛奶瓶的事情跟邻居说了对不起。此后每个傍晚的花园里,都能看到弗兰克小小的身影出现在花园里,依然活泼的上蹿下跳,像一个侠士那样挥舞着手中的宝剑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这两种教育方式那种值得推崇?而哪种又该全力批判?不需我多说,从小弗兰克最后两种不同的表现那里,到底是要威信还是要威慑,我想各位聪明的父母就已经在自己心里做出了评判。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短短几句话,就概括出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最稳定形态,那就是通过威信来进行关系维系。就儿童心理来说,孩子是很容易对什么事物产生崇拜的。比如男孩子信仰奥特曼,比如女孩子喜欢百变魔术小樱。孩子虽然易于崇拜,可却并不是盲目的,这种崇拜势必来源于事物给他们心灵带来的震撼,这种震撼或是情绪的激发,或是感情的共鸣,或是真诚的服气。而那些被父母“收服”了的淘孩子,多半也是因为父母的威信让他们彻头彻尾地服气了。
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关心与帮助、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与信赖,可引发孩子内心深处真诚的感激,并愿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那么,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父母在孩子心中,也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威信;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管制,不是从孩子的本意出发,而是建立在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等传统教育基础之上的话,这样的威信也就不能称其为威信,只能将其作为一种威慑来看待了。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谈起父母如何树立威信时,曾说过父母的威信应“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很多时候,孩子虽然是小人儿,可孩子是不乏判断力的,那些乐观生活、勤恳工作、有良好道德行为的父母,自然会受到孩子的敬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对孩子要求的,首先自己就应该先做到;对于孩子现实的困惑,父母最先就应该去感知,然后言而有据地告知孩子。孩子淘气只是因为他好奇,并不是因为他不明事理。高分贝的叫骂并不能深入他的记忆,言之有理的,才能在孩子那颗清澈的心里留存长久。所以,这就要求父母深入耐心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困惑,需要关怀和帮助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对孩子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父母要采取他所能接受的方式加以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父母要求的,就是要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言而有据,不要表里不一,一会儿一个大棒,一会儿一个蜜枣,自己都举棋不定的父母,怎么能要求孩子对你产生长久而稳固的信任感呢?
2.批评与自我批评
武功:绝不纵容淘孩子的错误。
心法:也不姑息自己的失误。
一天,当夜幕还没有完全褪去、大地还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的时候,一个小小的身影偷偷摸摸的接近了花房,然后潜了进去。这个身影在花丛里徘徊着、游荡着,最后,身影在整个花房里那株最大的玫瑰花前弯下腰来。几秒种后,那朵娇嫩美丽的玫瑰花就出现在那个影子的手上。影子快速向花房门口移动着,在出门的一刹那,很不凑巧,和校长撞在了一起。
透过清晨清冽的薄雾,校长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儿慌乱的脸孔,也看到了在女孩儿手中绽开的玫瑰。校长认出这个小女孩儿是就读于该校幼儿园的一个学生。
看到孩子偷偷地摘走玫瑰,校长有些愤怒:“多好的玫瑰呀,你干嘛要把它摘下来!”校长训斥着,显然,他只是把摘花这一行为当作了孩童的一场游戏、一个顽劣行为。
在校长严厉的讯问之下,女孩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边哭边口齿不清地说:“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好大……漂亮玫瑰,奶奶不信,我就摘给她看……我要奶奶快点好起来。我……我……奶奶看完以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孩子抽泣地说着。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折回到花房里,来来回回的走了好几圈,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递到女孩手上。
校长由衷地说道:“这两朵花,一朵是送给你的,因为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培养出了一个你这样的好孩子。”女孩儿拿着花,笑容盛开。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体系里,他把孩子的错误大概分为成了这样两类,一类是父母和老师必须及时加以纠正的,涉及到孩子性格的形成和人格的培养的一些“大”错误,比如一些坏的缺点和习惯:如撒谎、打架、欺负弱小、不讲礼貌、小偷小摸等。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错误时,父母的态度要坚决,绝对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姑息错误,任其妄为。但是处理的方式和方法又必须恰当,最好是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既能给予惩罚,又能让孩子提高认识,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从而能够乐于改正错误,并保证不再犯。另一类的错误是孩子常犯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比如说学习语言时出现的发音错误,或是想试试杯子会不会摔破而把杯子扔到地上等等,这些错误,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那就是思考——尝试——经历错误——改正错误。孩子的这一类错误,是值得家长去提倡和保护的。在这个尝试过程中,父母的安慰和肯定很重要,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打击、戏弄,这样会使得孩子对自己的错误产生恐惧感,从而阻碍孩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尝试,成长也就在此举步不前。
孩子会犯错,父母就会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但批评并不等于批判,父母不能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指责,甚至是暴跳如雷,对孩子大打出手。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首先,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前,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肯定也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当孩子做出那些令你暴跳如雷的事情时,保持冷静是很重要的。绝对不能因为一时难以控制自己情绪,就凭着自己的眼睛和主观印象对孩子“误打误判”。给孩子一个和盘托出的机会,这不仅可以让父母判断错误到底是不是在于孩子,即使孩子真的错了,这样的“和盘托出”也能让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对孩子的批评也更能有针对性,孩子接受起来,也就愈加地心悦诚服。
其次,对孩子进行批评要分场合、分时间。当问题的原委搞清楚后,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就成了下一步的重头戏。首先要避免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也不要当着非当事人,特别是孩子的同学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极易挫伤孩子本就脆弱的自尊,而且还会使得孩子对父母心怀怨恨。另外,教育专家建议父母不要在清晨和用餐时批评孩子,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而且在这些时候批判孩子会使得孩子因为被批评而产生的坏情绪更加长久。第三,批评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批评,就事论事是必要的,但是跳出事件本身对孩子进行性格和品德上的教导才是教育的关键。安慰也是必须的,孩子犯错后,情绪往往会比较低落,心情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父母在批评完孩子之后,应及时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要让孩子知道,他们虽然犯错了,但父母并没有因此而不喜欢他,依然会对他们充满希望和信任,这样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自信满满了。
淘气的孩子极易犯错,可做父母的却也不是圣贤,哪能苛求他们无过?很多时候,孩子行为的错误性质其实是由父母界定的,这一界定,就包含了很多人为因素在里面。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误判”是难以避免的。但当“误判”发生后,毛泽东同志提倡的自我批评就到了该发挥效用的时候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的责任,所以,当父母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时,就应该本着知错就改的精神,在孩子面前勇于认错。
孩子的心是纯净的,他们不会因为父母犯错就对父母的面子和尊严进行质疑,相反的,那些能够承认自己错误,会把孩子的错误分担一些到自己教育不力上来的父母,才更能赢得孩子深一层的理解和爱慕,父母的自我反省也会让孩子深刻领悟到该怎么去做正直人。
3.榜样的力量
武功:成为淘孩子心目中最棒的父母。
心法:淘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做自己。
6岁的牛牛聪明可爱,爸爸妈妈对于这个小东西,是宝贝的不得了。
这天晚上,牛牛妈刚一进门,就看见老公和儿子窝在客厅地毯上搭积木,父子俩玩儿得乐呵呵的,都没发现她回来。牛牛妈看着父子俩其乐融融的样子,很是高兴,便走进厨房做饭去了。
不一会儿,突然传来牛牛爸爸的的训斥声,伴随着的,还有牛牛尖锐的哭叫。牛牛妈赶紧走进客厅,发现儿子正趴在沙发上,声嘶力竭地哭叫着,牛牛爸坐在旁边,怒气冲冲。见妈妈进来,牛牛的哭声是更加抑扬顿挫。“哭,就知道哭!看你家好儿子,把我手机都摔坏了!”原来父子俩玩着玩着,爸爸公司因为一个项目出了问题突然打电话过来,牛牛爸焦急地讲着电话,可儿子却在旁边吵闹着跟他玩儿,爸爸随手在儿子屁股上拍了一把,儿子就不干了,抢过爸爸的电话就摔到了地上。看着摔成两截的手机,牛牛妈马上对儿子说:“是你错了,快去和爸爸道歉。”
儿子抬眼看了眼妈妈,充盈着泪水的小眼睛里满是委屈。“不!”儿子响亮地回答。
“你再说一遍!”爸爸的手又抬了起来。牛牛妈赶紧拉住老公马上就要落下去的手。
“护!护!看儿子都让你惯成什么样子了!”牛牛爸将怒火发到妻子身上。家庭纠纷再次升级。
整个晚上,牛牛都撅着个小嘴拒绝和爸爸说话,爸爸也被牛牛气得不想搭理他。睡觉之前,牛牛妈劝解着丈夫:“别生气了,孩子不给你道歉也是有原因的。你也有不对的地方……孩子跟你闹腾,你抬手就打他,他能不跟你急吗?”
爸爸叹了口气:“一听工作出事情了,我多着急啊。他在旁边一闹,我就没考虑那么多……”
牛牛妈看丈夫这么说,便又开劝道:“那你明天去跟他道个歉吧,我看教育书上说的,孩子特别愿意跟家长学,要想让孩子反省自己的错误,父母就要先反省自己的言行。”
第二天一早,牛牛肿着个眼泡准备去上学。临出门时,爸爸突然叫住牛牛,真诚地跟牛牛说:“儿子,爸爸昨天错了,爸爸不应该动手打你!”
牛牛眨巴眨巴小眼儿,满脸惊异。顿了一下,牛牛张开了小嘴:“爸爸,昨天牛牛也不对,牛牛不应该在爸爸打电话的时候叫爸爸陪牛牛玩儿,也不应该把爸爸的手机摔到地上……”
看着儿子诚恳而又可爱的样子,牛牛爸妈都会心地笑了。
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教育家的这句话,就是对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第一任老师”角色的深刻阐述。
千百年来,榜样的力量就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神圣的地位,而在家庭教育中,榜样的作用更是被不厌其烦地强调着。的确,身教大于言传。刚出生的孩子,对一切都处于懵懂状态,他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对待世界的态度,几乎都是从和他们最早接触的人——父母那里模仿而来的。孩子越小,这种模仿行为就越经常发生,模仿的范围也就越广,因此,“榜样”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更有力量。
同时家长在生活中,也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目标远大,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展示自己在工作中的兢兢业业;要求孩子有良好的道德风尚,父母首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父母首先就要胸怀大爱。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孩子会逐渐朝着父母渴望的方向发展,同时,父母也自然而然地赢得了孩子的信赖与尊重。
4.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武功:淘孩子的信心来源于父母的赏识。
心法:孩子身上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发现优点的眼睛。
5岁的陈珏在幼稚园里上大班,每天晚上回家,他迅速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就会到小区里去玩儿。陈珏家的那个小区里孩子很多,跟小珏差不多年岁小孩的也有不少。
这天,小珏做完作业后又照例出去玩儿了,直到天黑下来也不见他回来。陈珏妈妈下楼去寻找,发现儿子正在和那个叫伊苏的小女孩儿玩儿过家家。伊苏比陈珏小一岁,也住在这个小区里。
“儿子,该回家了,天很晚了!”陈珏妈妈轻声叫儿子。
“妈妈,让我再玩儿会儿!”儿子玩得正起劲。
看儿子玩儿得正起劲,陈珏妈妈估计叫是叫不回去的,就对儿子说:“好,再让你们玩儿十分钟,十分钟后就赶紧各回各家,行不行?”
“好!”两个孩子大声回答。
过了好久,还是不见陈珏回来,陈珏妈妈只好又跑到楼下。两个孩子还在楼门口倒腾着那些瓶瓶罐罐,旁边还站着满脸无奈的伊苏妈妈。
“小珏,刚才不是说再玩儿会儿就回家吗?来,我们回家吧!”
小珏看妈妈来找他,拿起玩具准备跟妈妈往回走。可伊苏看小珏要走,当时就不干了,坐到地上大哭着不肯回家。伊苏妈妈拉起女儿哄着,可那个倔强的小女孩儿还是用胳膊使劲拍打着妈妈不肯回家。见此情景,陈珏妈妈便把儿子的小手枪递到伊苏手里,轻声对着小女孩儿说:“陈珏的手枪借你玩儿,今天跟妈妈回家,明天再上阿姨家找小珏玩儿啊!”小姑娘有了玩具果然不哭了,含着泪水点了点头,然后揣着小手枪跟着妈妈回家了。
回到家里,陈珏乖乖地去洗手然后坐到餐桌前等待开饭,小心翼翼地生怕妈妈会因为刚才他没有遵守诺言而责备他。看到儿子正襟危坐的样子,妈妈觉得儿子特别可爱。一边收拾碗筷,一边不经意地对儿子说:“我们小珏今天真棒!”
“啊?”儿子诧异地“啊”出声来。
“啊什么啊,看我们小珏,今天一看妈妈去找你,就痛痛快快地跟妈妈走了。妈妈把你的玩具借给小伙伴玩儿,你也没说什么,这还不该表扬吗?”
小珏笑了,露出两颗大门牙。
“不过儿子啊,你是男子汉,说话要算话。你看你今天答应了妈妈再玩儿十分钟就回去,可你却还是等妈妈来找你你才回家的,这样可不好。以后要遵守诺言,这才是个有信用的好孩子,好吗?”
小珏笑着,大声地答道:“好!妈妈,我以后再不会这样了!”
表扬对于孩子来说,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成为生存的必须。在我们小的时候,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些记忆,比如说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在家里没有人时笨拙的刷碗;比如被老师夸奖后,高兴得像吃了兴奋剂一样;比如总以“老师说”作为说话的前缀,直接导致父母发出这样的质疑“是不是老师的汗味都是香的?”这些曾被我们经历、并记忆深刻的事情,出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身边人,特别是老师和父母的夸奖与认同,这样的评价,成为孩子认识自我和增强自信的源泉。所以,经常鼓励孩子,是每个父母必须履行的神圣义务。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口中的淘孩子总是说:“哎,你消停会儿行不行!”“成天就知道玩儿,看看你考了几分,你就不能跟××学学,看人家那成绩!”“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把鼻涕擦到袖子上!”“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是不是又跟别人打架啦?”这样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说,也许不太中肯,但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的确就是这个样子,至少孩子这是孩子惯常的表现。教育指正很是必要,不得不说,父母这样看待孩子的时候,是带着很大成见的。
诚然,批评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过度的批评,是否还有促进作用,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表扬孩子的重要性他们还是知道的,可郁闷的是——找不到孩子的优点。其实,父母不妨照着下面的方法试试。
第一,从穿衣镜里看孩子。看看站在穿衣镜前的孩子,胖嘟嘟的笑脸、脏乎乎的小手、沾着泥巴的小脚,从头到尾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父母们看孩子的时候,是需要看到一个完整的孩子的,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文体才能、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的交往情况等等,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家长看得全了,就不难找到值得表扬的方面。
第二,从望远镜里看孩子。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同样,用一种目光来看孩子,似乎也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标准。因此,要将孩子放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点上细心观察,孩子可能观察能力提高了,可能这次考试比上次进步了,可能处理同一个问题的方式比以前改进了……别总觉得很多事情都是不起眼的,不要忘了,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三,从显微镜里看孩子。父母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别因为孩子在一个小事情上出了一点点小状况,就单方面将事态扩大化,对孩子性格和品质进行定位。比如孩子偶尔撒了一次谎,便觉得自己孩子是个爱撒谎的人,对孩子的行为都充满质疑;比如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把孩子定位成不爱学习的“坏孩子”;比如孩子在某个场合说了不适当的话,就认为孩子性格里有冒失的因素。其实,做父母最首要的品质是中肯,笼统否定和以偏概全都是不能让孩子服气的。
我们必须相信,孩子是千差万别的,要求孩子完美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因此,当孩子闯祸的时候,父母是否应当先说这样一句话:“你是个好孩子。”然后,父母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接着说“但是”了,即使“但是”个十条八条都没问题,因为得到肯定的孩子是会努力朝着你肯定他的方向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