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文学卷)
20451600000012

第12章 民间故事(3)

值得庆幸的是,盘锦市刘则亭先生挖掘、搜集、整理、传播的“古渔雁民间故事”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文化部确定其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6月7日,国务院文化部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渔雁民间故事”排在第18位。

耿村民间故事

耿村,在我国有着“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的美誉,地处冀中平原,隶属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镇。这是一个只有280多户,耕地面积只有1300多亩的平原小村庄。根据当地地方志中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的义父耿再辰死后就葬在此处,之后派了该县靳氏七人前来看守墓穴,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起初的时候这里叫看坟庄,后来村里的人嫌名字不好,就改为耿村。

耿村民间故事是藁城市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曾经吸引过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访问。早在朱元璋时期就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说法。许多南来北往的商人们都把他们所听到看到的奇闻趣事讲给耿村人听,耿村人也就会把自己的故事和笑话讲给他们听,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耿村民间故事。

其中一则小故事就极具耿村民间故事的风格,故事内容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在一个山里住着一对老两口,守着三间茅草屋,喂着一头毛驴。这一天,下起了大雨,老两口就在家里看着屋顶说:什么都不怕,就怕这屋顶漏雨。刚好这个时候,一个小偷来偷毛驴,天还没黑,那个小偷也不敢偷,就趴在牲口棚上等着。巧的是,又来了一只老虎,也想来偷吃毛驴。老头子就在家里嚷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漏。老虎听了一想:我可是百兽之王,大家都怕我,现在怎么又来了一个“漏”?难道这个“漏”比我还要厉害吗?老虎转念一想,不管了,先吃了再说。

说着它就往牲口棚里走。小偷一看来了个老虎,吓得一下子就从牲口棚上面摔了下来,刚好掉在老虎的身上。老虎以为掉下来的就是“漏”,吓得撒腿就跑,老虎跑得飞快,小偷趴在老虎身上下不来。老虎跑了很久终于跑不动了,就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小偷趁着这个机会赶紧爬上了树,老虎一看,这个“漏”怎么上树了,也不吃我呢?难道他也怕我不成?老虎和猴子是非常好的朋友,猴子会上树,老虎就让猴子上树去看看这个“漏”到底怕不怕它。要是怕它,就把它弄下来吃掉,要是不怕他,就赶紧跑。

老虎打定主意,就去找猴子,到了猴子那里,把这整件事情一说,猴子听完以后说道:“你跑得飞快,可是我却跑得很慢。这个‘漏’又会上树,要是他吃了我怎么办呢?”老虎说:“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们弄个绳子,一头绑在我的尾巴上,另外一头绑在你的尾巴上,到时候要是‘漏’要吃你的话,我就使劲带着你跑。”两人商量完毕,老虎就带着猴子来到了树下,猴子对老虎说:“我要是一摆手,你就赶紧跑,不然它就会吃了我的。”老虎同意了,然后就待在下边守着,猴子就朝树上爬。小偷看老虎又带来了一只猴子,眼看着就要爬上来了,把这个小偷吓得拉屎了,还刚好拉在了猴子的脸上,猴子用手一抹,往下一甩,老虎看到猴子用手一抹,以为是在摆手,赶紧就跑了起来,就这样把猴子给拖死了。等老虎跑的没力气了,回头一看,“漏”没有追过来,再看一眼猴子,发现早就已经死了。

耿村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上至开天辟地的神话、风物传说、历朝历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至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耿村民间故事形成了一条历史长链,覆盖了二十多个省区市、一百七十多个县市,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历代野史。从而也就有了“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历史冠中华”的美誉。不仅如此,耿村由于故事资源丰富,讲述人集中,也就被命名为“故事村”。耿村传承的故事内容涉及了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另外,耿村故事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科学认识、道德教化、娱乐功能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现有的耿村故事家大都已年老,当下的青年一代对这类故事的兴趣又比较淡薄,因此,耿村民间故事正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险,急需有关部门进行抢救和保护。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2006年5月20日,耿村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藁城市的靳景祥和靳正新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一个只有一千多人的小村庄里发掘出如此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说是民间文学的一个奇迹。耿村不仅是汉民族居落群体口头文学的宝库,同时还是平原地区汉民族居落民间文学的一个观察点。海外著名的民间文艺专家金荣华教授就曾称这是“世界第一”,“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事情”。

八达岭长城传说

八达岭长城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是军事重地和交通要道。由此基础上所广泛流传的八达岭长城传说的内容十分丰富。

最开始的时候有关八达岭长城的传说是来源于上古神话,并产生于文字创造之前,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到了明代时期,沿着八达岭长城一带修建了八大山寨,由于每一个寨子中都聚有士兵,所以导致了每个村庄、寨子、城池、关卡、甚至石头、泉水等衍生出传说故事。例如历代相传下来的“望京石”“六郎影”“金牛洞”“石佛寺”“穆桂英点将台”“弹琴峡”等传说,直到今天亦为人津津乐道。就连“八达岭”这个名称的由来,在我国民间都流传有许多不同的版本。

八达岭长城传说的内容涉及面非常的广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深刻表达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其中,八达岭长城传说主要就包括了《仙女点金砖》、《长城三关的来历》、《张果老修拐脊楼》和《二郎神与赶山鞭》等。这些传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形式也是别具一格。同时,八达岭长城地区的风物传说包括了关沟72景传说以及关隘、城堡、烽火台和村寨的传说等;八达岭这个名称由来的传说主要包括了《元仁宗诞生于延庆》、《李自成进京》、《把鞑岭》等。除此之外,八达岭长城传说还详细记载了八达岭长城一带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历史人物的传说故事。

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产生不仅和当地的特殊环境、历史因素有关,同时还和当地的历史事件、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因素紧密联系。八达岭长城传说融入了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沉淀了五彩纷呈的文化现象,这些优美的传说故事在传承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人的不断讲述、充实,从而促进了八达岭长城传说能够经久不衰,流传至今。这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研究民间文学艺术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八达岭长城传说也受到了其他文学艺术的强烈冲击,再加上传说讲述者们日渐减少,当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将八达岭长城传说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以后,八达岭长城的传说在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总长度为8851.8公里,从东向西行经我国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长城传说故事当中,率先在国家的层面上得到了抢救、保护,这一举措不管是在北京市,还是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神仙窟宅”、“灵异之府”的美誉。千百年来不仅孕育了历代文人墨客众多的名篇佳作,同时也蕴藏了大量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每当说起崂山民间传说故事,人们很快就会想起蒲松龄笔下的那个崂山道士,其实这个故事只是崂山民间故事中的一个而已。

《崂山道士》故事主要讲述的内容就是:海边有一座山,人们称之为崂山,山上住着一位神仙,人们称呼他为崂山道士。相传崂山道士会很多凡人不会的法术。在距离崂山几百里路之外的县城里,住着一位叫王七的人。王七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崇拜法术,后来听说崂山道士会许多的法术,于是就告别了家人,前往崂山上去寻找崂山道士。王七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崂山,见到了崂山道士,交谈中,王七感觉到崂山道士非常有本事,就恳求收自己为徒弟。崂山道士将王七上下打量了一番后,对他说:“看你一副娇生惯养的模样,恐怕吃不了苦。”王七听后再三恳求,崂山道士才答应收他为徒弟。

半夜,王七看着窗外的月光,联想到自己很快就可以学到法术,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第二天一大早,王七就跑到了崂山道士面前,满以为崂山道士会向他传授道术,没想到却给了他一把斧头,让他跟着其他师兄们一起上山砍柴。对此,王七的心里感到非常不高兴,可是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听从师父的命令。来到山上一看,发现到处都是荆棘乱石,没过多久,王七的手上、脚上就都磨起了血泡。

就这样,转眼一个月就过去了,王七的手脚渐渐磨出了老茧,他再也无法忍受整天砍柴割草的辛苦,不禁有了回家的想法。晚上,王七和师兄们一起回到了道观,看到师父和两位客人正谈笑风生的饮酒。天已经黑了,屋子里也都没有点灯。只见师父拿起了一张白纸,然后剪成了一个圆镜的模样,朝墙上一贴,刹那间,那张纸就像月亮一样放出了光芒,照的整间屋子分外光亮。这个时候,其中一位客人说:“如此美妙的夜晚,还有丰盛的酒席,大家应该一起同乐一场。”道士听完就拿起一壶酒递给自己的徒弟们,叫他们尽情地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