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条夹着尾巴的狗
20462300000028

第28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3)

低调不是自卑自贱,是有傲骨而不显傲气,自信而不自傲,是给自己留有余地。不张扬,成功了会有惊喜,失败了也不会招来冷语。低调一点,也可以少一点压力,活得轻松。而过于高傲,往往无法立足。人都会犯错误的,但有些精英人物不行,他们把威信建立在别人对他过高的期待上,一旦计划落空,就失掉了从上而下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精英溃败论。

低调不是目的,低调是“不敢为天下先”的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少年得志的人,轻者恃才傲物,甚者不思进取,还要遭人嫉妒,而低调不会处处碰壁。低调求势,积累了一定的势,才能把足够强大的潜能转化为动量低调做人是一种境界,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情怀。甘于低调做人者,总能以平常心面对喧嚣的世界,纷扰的人群。在为人处世上从不表现出骄慢、卖弄和过分张扬的姿态来,而是把自己的举止言语融入常人当中,并始终把自己看作是社会上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一员。

所以,凡事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成功不值得骄傲,那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你还不知道走出驿站的下一步是什么;失败不值得伤心,那不过是一不小心走错的一段路,纠正方向从头再来;失意不要沮丧,一年四季里,有风和日丽也有雷电交加,要明白,只有狂风大雨才能一洗空气中的尘埃。

不为过头事,不存不足心

人常说;“不做过头事,不存不足心”。人与人交往中,常常可以发现,有的人能够在交际圈内游刃有余,进退自如。而有些人却常常被动,进退维谷。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疑与他们不善于低调做人做事,不善于在待人处事中留有余地有一定的关系。

田单做齐国的宰相时,有一次过淄水,有老人趟水过河,被冻得打颤,田单解下皮衣给老人穿,引起了齐襄王的反感,说:“田单这样施惠于人,是不是想夺取我的江山?不早些准备,恐怕他就要先下手了。”田单知道后,很恐惧,一个以串珠玉为生的匠人对他说:“我可以为您求解脱。”

于是他去对齐襄王说:“大王不喜欢宰相做好事,这会抢夺您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您不如表扬田单的慈善,下令说:‘我担心有人在挨饿,田单就收容饥民到府上;我担心有人在受冻,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们穿。他的这种行为使我很满意。’田单做了这样的好事,

大王能表扬他,这样一来,感激田单做好事,也就等于大王做了好事,人民就要感谢您了。从此以后,人们在街谈巷议时都说:‘田单所以会爱拥民众,那是大王教导的结果呀!’”

做事就像出售货物一样,贵到极点,就意味着必然要降价。做事也是这个道理,所谓“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狄青是宋代名将。他任枢密使的时候,非常爱惜士兵,士兵们每次得到军衣、军粮,都说:“这是狄家爷爷赏赐给我们的。”朝廷对此极为不满。当时文彦博在中书省执掌政事,他建议派狄青做两镇节度使,让他离开京城。狄青向皇上陈述说:“我没有功劳怎么能接受节度使这一职权呢?我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把我调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去呢?”仁宗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就向文彦博转述了狄青的话,并说狄青是个忠臣。潞公说:“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但他得了军心,所以才发生了陈桥之变。”

仁宗嘴上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却十分同意。狄青却一点也不知道这些事,又到中书省找文彦博为自己辩解。文彦博直视着他回答说:“没有别的原因,是朝廷怀疑你了。”狄青一听此话,惊恐得倒退了好几步。狄青离京做了节度使,朝廷每月两次派遣宫中的使者去慰问。狄青每次听到使者来,就整日疑心重重,不到半年就惊惧身亡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待人处事中,万不可把事做过,要时时处处低调行事,为自己留下可以迂回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奔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以至于把你摔得粉身碎骨,后悔晚矣。

《红楼梦》中的平儿,虽说是凤姐的心腹和左右手,但在待人处事方面,始终注意为自己留余地留后路,既没有犯凤姐儿所说的“心理眼里只有了我,一概没有别人”的错误,更不像凤姐儿那样把事做绝。平儿对于众人决不以权仗势,趁火打劫,而是时常私下进行安抚,加以保护。一方面缓解和化解众人与凤姐的矛盾,另一方面顺势做了好人,为自己留下余地和退路。凤姐死后,大观园一片败落,平儿却多次获得众人帮助渡过难关,终得回报。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与人的交往、情感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争强好胜取代亲和,以尔虞我诈取代相互关爱,以实力竞争取代谦让。社会由不得你以一种墨守成规的姿态迎接挑战。要保护自己,使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受伤害,就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特别是在待人处事上,善于给别人发挥的机会,善于在众人之中给自己留有充分的余地。

也许出于人类原始本能的贪婪欲望,对生活怀有过高期望的人很多,在这些人眼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无论大事小情,都没有满意的时候,以至于经常与郁闷、烦恼为伍!做起事来便失去理智,不给自己留余地。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的快乐和烦恼的转换也只在一念之间。只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只需要降低一点自己的期望值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好心情,大可不必遇事就烦。常言道:知足者常乐!这句话道出了保持快乐的真谛!

在生活中,一件两件事情可能容易满足,要想对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保持满足的心态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对我们的个人素质和意志品质的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足,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心态,是一种反映了哲思的智慧,而不是消极的逃避。要做到知足,首先要对“名”、“利”有正确的认识,背上了“名”、“利”的包袱基本上就无法知足了。斤斤计较、过于精明而总是算计别人的人是做不到知足的,要学会算“做人”的大帐,吃得起亏。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呢”,其实,好好反省一下自己,自己是不是有许多不满足的时候,自己的言行,自己所做过的事,是不是过了头,是不是处处把自己摆在别人之上。如果你心存不足,就容易把事情做绝,就不会考虑给自己留下后路。自然,受伤害的就是你。

社会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延续,仍然需要宽容、谦让。看重别人才能善待自己,只有大家合力社会才能和谐。一旦你掌握了这些处理人和事的原则,自然就会化解许多矛盾,会获得成功的满足,也会感觉到充满自信!你也就拿到了快乐的钥匙。让我们学会做事留有余地,学会满足,牢牢抓住快乐的手。

未思进,先思退

羊是一种比较愚笨的兽类,走路时不顾前后,角很容易触到篱笆上面,夹住而进退不得。

虎是凶猛的兽类,骑上虎背就不容易下来,因为下来就有被它吞噬的危险。这就是所谓的骑虎之势。同样,人在每前进一步的时候,需要看有没有退后的路,凡事着手的时候,先要看看放手的机会,这样才能避免进退维谷之势、骑虎难下的危险,才可免致灾祸上身。

任何事都有个度,“官大担险,树大招风”“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都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人的爵禄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须急流勇退,古代开国功臣大多被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能急流勇退。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最典型的要属“汉初三杰”,帮刘邦打下天下后,结局却不同。因此司马光才不无感慨地说:“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其实,何止在做官上应知进退,其他事同样应知进退深浅。人和人只要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因利益之急,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悬,因才能之较都可能结仇生怨,故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

悬崖勒马、江心补漏固然是对危局的补救措施,但毕竟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骑虎之势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假如人凡事都驽马恋栈,不能在权势头上急流勇退,到头来难免像山羊触藩一般弄得灾祸缠身。做事要胸中有数,不要贪恋功名利禄,不要做无准备之事;做事要随机应变,随势之迁而调整。做事是为了成事,一股劲猛进不可取,犹犹豫豫也不可取,应当知进知退,有张有弛,居安思危,处进思退才是行事的方法。要处进思退,有时不仅需要智慧,更要敢于付出代价,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曾国藩自请解散湘军,就是其处进思退的经典之作?曾国藩是在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崛起的,他编练湘军,在八旗军无能为力的时候独力支持局面?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这时的曾国藩可谓功成名就,风光无限?但他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

随着地位的节节上升,他并未飘飘然,相反却感到十分惶恐?他想的不是安享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遭到兔死狗烹的厄运?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劝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曾国藩明白,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已经对他多有猜忌,因为他拥有强大的一支军队,朝廷却难以指挥调动?满清大臣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的?如果让他们来解决,不仅湘军保不住,他自己的下场也难以预料?

于是,曾国藩主动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成立日久,已无昔日之生气,而且沾染了旧军队的恶习,奏请将湘军裁汰遣散?他想以此表示:曾某人无意拥军,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廷的卫士?同时,他在奏折中虽然请求遣散湘军,但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是只字不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说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则有贪权恋栈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请求解职而回归故里,则会产生居功要挟或者认为他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猜疑。正在朝廷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待曾国藩个人时,仍然委任他为清政府的两江总督之职?这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任何时候,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事业发展到顶峰以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古人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官场和职场上的普遍规律,也是值得戒惧的另一个方面?地位与权力互为表里,地位所在必有权力之争?一旦功高盖主,使领导感觉到自己的位置受威胁,那么你就难免会成为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处进思退就成为人生智慧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所以,事到高歌猛进的时候,不妨转思退步,如果不能处进思退的话,付出身家性命事小,让一生为之奋斗的英名也为之葬送就划不来了像商鞅李斯、文种吴起,以及后世的韩信等人算是运气好的了,虽然不能善终,但总算青史有名,后代流芳,而那些因不得善终而湮没于历史的沉迹之下,不为人所知的英雄豪杰,又有多少呢?

其实处进思退的道理也并非多么深奥,只可惜世人多是识得破,做不到。往往在嘲笑前人因此而杀身破名的同时,而自己也正在步其后尘,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处进思退是一种回避,避开矛盾激化的可能性,避开那种必然会造成的令人痛心的局面;同时它也是一种保留,是在一生奋斗到顶点,眼看着要走下坡路时戛然而止,断然结束奋斗进程,全身而退,保留曾经的辉煌记忆?

处进思退并不是舍弃如火如荼的生活主流走远,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一种率直的生活理性,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凡知退者,均是能够看清世事的人,退是种策略,也是种胸怀,更是一种洞穿利害、以退让韬晦来谋求祸福转化的智慧,是对利害祸福的高瞻远瞩,是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之中的达观?

名人名言

注:按如下安排,具体插在相对应章节中即可。

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放下架子,看轻面子

死要面子活受罪。—民谚。

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陈云。

若作龙头,先做凤尾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拿破仑。

先予后取,以退为进

要跳得更好,必须先退后一步。—蒙田。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越在渊,待到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洪秀全。

平凡之中见伟大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我觉得我是一个生活家,我不敢说是教育家,每个人都很平凡,凭什么我要教育别人,我只是一个平凡人,从平凡的角度看平凡人的世界,我只是把我心里面的感觉很直接地陈述出来—刘镛。

善用人者为之下

真正的王者,一定是善用人者也。—刘邦。

能成事者善用人,善用人者能成事。—老舍。

善用人者循天顺人明赏罚—韩非子。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朱舜水。

大树留有空隙,才会让树下的花草享受阳光的照射,雨水的滋润,綻放出生意盎然、栩栩如生的生命!—伊斯拉漠。

柔能胜刚,弱能胜强

天下莫柔于水,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强大者不得其死,软弱者独获其存。—民谚。

小糊涂成就大聪明

人类的灾难缘于聪明睿智,拯救灵魂的奥秘是愚鲁。—伊斯拉漠。

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不该糊涂时不能糊涂。—民谚。

表面愚蠢的人最聪明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只有会装糊涂,也肯装糊涂的人,才是真正最精明,最厉害的。—古龙。

给别人面子,你才能有面子

你给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会增加一个朋友;而你每驳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敌人。—民谚。

别忽略面子问题,不给面子的行为最易引起是非。—民谚。

二、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功不在争,利不在夺

战者争事也,兵争交,将争谋,将将争机。夫人而知之,不争力而争心,不争人而争己。夫而知之,不争事而争道,不争功而争无功。无功之功,乃为至功;不争之争,乃为善争。—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