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食物排毒的归经与药效
中药归经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纳而成的。归经包含着趋向和归属两个含义。可以理解为是指药物作用的部位、作用范围和选择作用的高度概括的概念。祖国医学认为,每一病症都是脏腑、经络发病的表现。任何病症均可辨证分析认定其发病的脏腑部位,故将排除某脏腑、经络病毒的药物归入某经。
(1)根据“五味”所主确定食物归经和药效。归经是指药物功效的特殊指向,对脏腑组织所产生的特殊效能。《素问·宣明五气论》曰:“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说明五味不同则药效各有所偏。例如,辣椒、葱、姜多治肺系病毒;罗汉果、大麦、大枣多治脾系病毒;醋、酸梅、桃多治肝系疾病;茶、苦笋多治心系疾病;海参、淡菜多治肾系病毒。
(2)根据五色为主确定食物的归经和药效。《素问·五脏生成篇》曰:“白当肺,赤当心,青当肝,黄当脾,黑当肾。”这表明食物五色不同,疗效走向也不同。如薏苡仁宣肺气,大枣补心血,青菜泻肝火,生姜散胃寒,黑芝麻润肾燥。
(3)根据脏器还补理论确定食物的归经和药效。中医理论认为,不同部位的动物药,可治疗与人体相应部位的病变,这就是“脏器还补”理论的基本内容。如动物的肺补肺,动物的脾补脾,动物的心补心,动物的肝补肝,动物的肾补肾。
11.辨证施食与排毒
在“辨证施食”与排毒中,常要辨清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证情,其所给的饮食也有所不同。同样是感冒病人,在中医看来就有风寒、风热之分,饮食也有所不同。风寒性感冒应该吃温热散寒的食品,如生姜红糖茶、大蒜胡椒粥、桂皮牛肉汤、牛乳咖啡等。而风热性感冒对上述食品就不适宜了,应吃些绿豆汤、薄荷粥、藕粉糊、番茄汁、西瓜露等养阴生津之品为佳。虚证一般是指身体机能低下、衰退而出现的病理状态,是一种正气不足的现象,中医称“精气夺则虚”,常见于久病或营养不良患者(包括运动性疲劳患者)。症状为消瘦、乏力、精神不振,对疾病的抵抗力差,生病后不易恢复和痊愈。实证是指病邪过盛,机体反应性强的病理状态,中医称“邪气盛则实”,如高热、胃肠积食、便秘、过度兴奋、某些内分泌器官的功能过盛等情况。根据辨证施食的原则“虚则补之”,对虚证患者应给以补气血、助阴阳的血肉有情之品(指动物性食物),如鸡鸭鱼肉之属,来滋补身体。对实证则根据“实者泻之”的原则给以清淡而不肥腻或有轻度泻下作用的食物,如蔬菜、瓜果、山楂、麦芽、萝卜、笋类、果汁等食品为宜。
12.食物排毒要因人而异
寒凉的食品适宜于温热的体质;而温热的食品适宜于寒凉的体质。因此,应针对不同的体质实施食疗排毒。不仅如此,因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年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这都是在选用食物排毒时应该注意的。
13.食物排毒的辨证用膳
中医学讲究辨证施治,食物排毒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湿重的人胃口不太好,或者容易饱胀,这类人通常就应选择芳香的、能帮助消化的食品,而不宜吃太甜、太油腻,以及茶、酒之类,因为这些食品可以“助湿”,加重湿的表现。而且一些凉性的、大补的食品也不相宜。又如:血虚的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还有脾虚、气虚的人适宜于吃一些补的食品,而凉性的食品就不适宜。
14.食物排毒的因时用膳
中医学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且热远热”虽是中医学治疗用药的基本原则,但同样适用于食物。即在寒冷的冬天,应该少用或不用性质寒凉的药物,多服食热性的食物;而在炎热的夏天,应避开、少用性质温热的药物,多吃偏凉的食物。
15.食物排毒的因地而异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有的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16.排毒与排便的区别
排毒解毒、调补治病养生理论,是根据外来之毒对机体的损害,从毒的角度对健康与疾病进行考察分析。毒存体内可阻滞气机,有碍气血的运行,损伤人体的正气,使机体脏腑功能、阴阳气血的运行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受到破坏。引发机体多种疾病及衰老。
排毒解毒是实现调补治病养生的首要手段。其中排毒尤为重要,人体在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调节,将毒素通过各种管道排出体外,如血管、淋巴管、呼吸管道、消化管道、尿道、汗腺等。所以经常保持各路管道的通畅,才能将毒排出体外,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才能正常,也就是说排毒解毒必须在流通中进行。“排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打通机体各路排毒管道,使毒有出路,气血流通运行正常,以达到脏腑功能、阴阳气血之间平衡与协调,这就是所谓的排出解除人体毒素,调节机体状态平衡。
有人误以为排毒就是排便,这显然是错误的。毒是泛指对机体有不利因素的物质。因毒来源不同,有外来之毒、内生之毒。因毒的性质不同,有湿毒、热毒、痰湿之毒、湿热之毒、水谷之毒、瘀血之毒、糖毒、脂毒、尿毒、粪毒等的不同。因毒侵害机体的部位不同,引起疾病的症状、性质各异。所以,排毒所针对的就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素。
17.只有“路路通畅才能健康”
毒包括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毒存体内,使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人体有一套完整的排毒管道系统,如血管、气管、淋巴管、消化管道、汗腺、尿道、各脏腑的联络管道、经络等。在生理机能正常的情况下,机体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排毒管道将毒排出体外。排毒管道通畅与否,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疾病、衰老与死亡。排毒管道通畅,才能使毒素外排,气血流通,气机条达,阴阳平衡,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反之则可致毒存体内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排毒管道不通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常见的症状如:头晕,头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烦燥不安,口臭,食欲不振,肥胖,腹胀,腹痛,便秘,排便费力,便质干结或大便不爽,皮肤色斑或干燥没有弹性,皮肤搔痒,青春痘,臭汗,过早地衰老等。总之,排毒管道不通畅,必然导致毒存体内,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根源。
因此,打通人体的排毒管道,使各路排毒管道通畅,毒素顺利排出体外,才能使气血流畅,气机条达,脏腑功能正常,各脏腑之间的关系协调平衡,从而达到治病、健身、养生、养颜之目的。
18.冬季排毒调治应注意的问题
排毒解毒、调补治病养生法,是从毒的角度对健康、疾病、衰老进行考察分析。其主要方法是打通人体的气管、血管、淋巴管、各脏腑的联络管、经络、汗腺、尿道、消化管等各路排毒管道,使毒素从人体的主管道—消化管道和尿道排出体外。并且在排的基础上要调补,调:即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的平衡,补:即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这样,通、调、补结合,使通不致虚,补不留毒,以达到毒素外排,恢复人体阴阳平衡,气血顺畅,气机条达,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的目的。
冬季是人们习惯吃补药以养生的季节。但是,要科学进补,要补的恰当,不要盲目进补,用排毒解毒、调补治病养生法,来指导冬季养生保健,会给您的健康带来益处。
人生活在大自然,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机体常常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冬天人体处于怎么一种状态呢?
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流通,遇寒则凝滞,当冬季寒冷的空气作用于机体时,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瘀血阻滞,加上人们的运动往往减少,因此,冬季人们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速度缓慢,易引起血液瘀滞或血管梗塞。所以。冬季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高。另外,血流滞缓,排毒管道不通畅,多种毒素易于留存体内,再加之寒冷的气候会减低机体的抵抗力,这样就常常形成一种毒存体内、气血不通、正气不足的本虚标实的病理状态。所以冬季的发病率及旧病复发率以及死亡率相对增高。
因此,冬季养生,要避免纯补、壅补、腻补,要在排毒解毒的基础上进补,要通补结合,要补的恰当,通的合适,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反之,则易致毒留体内而引发多种疾病或使宿疾复发。
19.夏季排毒应注意的问题
夏季由于天气炎热,暑热难耐,许多人会出现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烦躁不安、胸闷、臭汗、小便不利、大便不爽等症状;还有些人到了夏季经常会出现胃肠不适、腹胀、腹泻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前者是由于夏季的气候特点所引起;后者是由于吃了不洁净的食物所导致。那么夏季气候是如何影响人体的,又应采取什么办法来预防呢?
中医认为“夏季暑当令,暑多夹湿。”也就是说夏季的气候特点是暑热。加上空气潮湿,人们往往觉得闷热难耐,所以夏季对人体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暑湿之毒”。如果“暑湿之毒”侵入人体,对人体各个脏腑功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暑湿之毒”容易损伤人体的津液,耗伤人体的正气。“暑湿之毒”侵入人体,会导致毛孔张开而过多的出汗,出汗过多就会耗损人体的津液,津液亏损太多的话,正气也就会随着津液而损失,若超过生理的代偿限度,就必然会导致气虚以及机体抵抗力的下降;“暑湿之毒”还会导致气机的升降失常。所以人体就会出现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烦闷乱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胃主受纳腐熟,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如果“暑湿之毒”侵入人体,就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物就不易被人体利用,存于体内过久,就会酝酿成毒,损伤脾胃,脾胃功能受损又很容易招致外来之毒的侵入。因此,人体便会出现食欲不振、胸闷、臭汗、黄汗、小便不畅、大便不爽等一些症状。此外,湿为阴毒,如果“湿毒”侵入人体,病程往往缠绵难愈。因此,注重夏季养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