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加速人体衰老
人体的衰老机制不外乎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人体协调阴阳平衡和脏腑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弱。若长期受到外毒、内毒等毒素的侵害,容易加速阴阳失衡,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转化及毒素的排出,损害脏腑组织,使其功能减退而导致人体提前衰老。
对于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怎样运用现有的科学知识勇敢地实践,牢牢地将生命和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争取活到120岁以上,并且无疾而终。
排毒解毒
1.排毒
就是排出体内毒素的过程,着眼于一个“通”字,它首先针对的是排毒途径,打通血管、淋巴管、气管、各脏腑联络管、经络、汗腺、尿道、消化道等各路排毒管道,使各路排毒管道通畅,毒有出路。尤其是要保持消化管道的通畅,因为消化管道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管道,消化管道不通,可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呃逆、泛酸、大便不通畅等症状。其中大便不通畅是消化管道以及整个机体排毒管道不通畅的重要标志。从保健的角度讲,大便稍多一点,即可避免多种疾病的发生,大便通畅一点,有利长寿。所以,排毒的方法,首先要保持大便的通畅,使体内的毒素通过排毒的主管道—消化道排出体外。
2.解毒
即化解、中和、转化毒素,有两种含义:
其一,用化解、中和、转化毒素的药物,直接消除毒的毒性,减少毒对机体的损害。
其二,通过打通排毒管道,调理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五脏功能协调正常,六腑、血脉、九窍通畅,以增强机体自身的解毒能力。如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一个解毒器官,如肝功能正常,则可使多种毒素通过肝脏而化解,从而解除了毒对机体的危害。
3.食物调补对排毒、解毒的作用
即调理、补益的意思,在排毒解毒的基础上,针对毒对机体所造成的危害,予以调理阴阳、气血、脏腑功能,达到阴平阳秘、气血顺畅、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毒容易耗气伤精,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更易受毒的侵害而发生疾病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所以要补益人体的精气,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以及机体自身的排毒、解毒能力。
调与补是有机地结合的,不能截然分开,要在调的基础上进补,在补的基础上加以调畅气机。要补的恰当、调的合适,要清补、疏补,即补而不燥,补而不壅滞,切忌补而不调、纯少壅补,腻补,以免毒留体内,反生它变。
食物调补就是在排毒解毒治病养生这一大量的生活实践检验而得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药。它既注重了“毒”的排解过程,又针对毒每易耗气伤精、阻碍气机,使气滞血瘀、气机逆乱的一面,它具有健脾益肾、补血化瘀、通便排毒、降脂养颜等功效,集排毒解毒、调理补益于一体,具有以通为补、通补结合、通不致虚、补不留邪的特点,是多年来研究治病与养生理论的经验总结。
4.饮食疗法对健康的作用
饮食疗法的保健作用早被人们所熟知,经历代应用长盛不衰,它对促进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对妇女强身保健、美容驻颜,对老年人抗老防衰、滋补强健,以及对改善人体健康状况,保持旺盛精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是不可缺少的。
饮食疗法注重未病先防、营养保健的同时,亦注重既病防变,提倡治病求本。最主要的是调整扶正与袪邪的关系。所谓正,是指人体防御、抵抗疾病的能力;邪主要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正与邪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正邪的消长,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邪盛则病进,正盛则病退。因此,治病的根本目的是扶正袪邪。《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提倡以药物袪邪,以谷、畜、果、菜相配合,调养身体以扶正,达到邪去正复、疾病向愈的根本目的。
5.食物排毒的优点
⑴口感舒适,色香味美作为内服药时,口感舒适,易为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所接受。人们可以根据其营养及功能特点,或者生用,或者进行科学烹调,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药膳或剂型,患者视之赏心悦目,闻之垂涎欲滴,食之胃口大开。如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尿少患者,中医常以“白虎汤”加减进行治疗,高烧脱液伤津者可能还要配合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作“静滴”。中药难熬又难喝,“静滴”则难受更难耐,而取具有“天生白虎汤”美称的西瓜一味生吃,既清热又生津,味甜如饮琼浆,清凉如冰水,让人在治病排毒的同时,更得到吃的享受,这真是“良药可口又利病”的最佳境界!
⑵药源广泛,方便易行
人们掌握了食物排毒的原理,等于每个家庭建立一个家用药柜,内服外用可任意采撷,即便是一杯牛奶,一枚鸡蛋,取来都是药,这样也更加开发了动植物资源,使其能尽药、食两用价值。
⑶营养丰富,药食放心
没有或很少有毒副作用,在应用时无须严格掌握剂量,患者食之绝对放心。
用后对症者,病自痊愈,即使不对症,亦无其他忧虑。对于治疗不愈或病情严重者,还可配合或立即转向药物治疗。
⑷价廉物美,疗效显着
尤其在农村,可随时采集,随时应用,在药价十分昂贵的时期,更可免囊中羞涩。
有人认为食物排毒主要是用于补益,只能用以慢性病或疾病恢复期的辅助治疗,其实并非如此。在中医药学的文献中,所载的以食物为主所组成的方剂既可补虚,又可祛邪;既可内服,亦可外用。只要根据食物的药性,或者按照中医的辨证原则使用,很多时候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6.寒凉食物的排毒作用
寒和凉同属一种性质,仅是程度上的差异。寒凉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医学上常用来治疗热证和阳证。凡是表现为面红耳赤、口干口苦、喜欢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象数的病证,可以选用。
常用食物中属凉性的有茄子、萝卜、冬瓜、丝瓜、菠菜、苋菜、芹菜、大麦、绿豆、豆腐、小麦、苹果、梨、枇杷、橘子、菱、薏苡仁、茶叶、蘑菇、荞麦、鸭蛋等;属寒性的有豆豉、马齿苋、苦瓜、莲藕、蟹、蕹菜、盐、甘蔗、番茄、柿子、茭白、荸荠、紫菜、海藻、笋、西瓜、香蕉、桑葚、黄瓜、田螺等。
7.温热食物的排毒作用
温与热同属一种性质,都有温阳、散寒的排毒作用,医学上常用来治疗寒证和阴证。凡是表现为面色苍白,口中发淡,即使渴也喜欢喝热开水,怕冷,手足四肢清冷,小便清长,大便稀烂,舌质淡,脉沉迟的病症,可以使用。
常用食物中属温性的有刀豆、芥菜、芫荽、南瓜、桂圆肉、杏、桃、石榴、乌梅、荔枝、栗子、大枣、核桃肉、麻雀、鳝鱼、虾、鲢鱼、海参、鸡肉、猪肝、火腿、猫肉等;属热性的有韭菜、葱、蒜、生姜、小茴香、辣椒、羊肉、狗肉、花椒等。
8.平性食物的排毒作用
由于食物中温与热、凉与寒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有些温或热、凉或寒却难以截然分开,为简便起见,通常仅归纳为寒热两类,将寒凉属性的统称为寒,温热属性的统称为热。而在寒热之间增加了平性,也就有了寒、热、平三性的划分。
平性食物,既不偏寒,也不偏热,介乎两者之间,通常具有健脾、开胃、补益的作用,多用于一般病症。而由于其性平和,故一般热证和寒证都可配合食用,尤其对那些身体虚弱,或久病阴阳亏损,或病症寒热错杂,或内有湿热邪气者,较为适宜。
食物中属于平性的有粳米、糯米、黄豆、蚕豆、赤豆、黑大豆、玉米、花生、豌豆、扁豆、黄花菜、香椿、胡萝卜、白菜、莲子、芝麻、葡萄、橄榄、猪肉、鲫鱼、鸽蛋、芡实、牛奶等。
9.食物排毒的“五味”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它是中药学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中医用来解释、归纳中药药理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根据之一。同理,食物排毒五味也是解释、归纳食物效用。
中药学重要着作《本草纲要》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有收、降、补、散、软的药理效用,食物的五味亦具有同样的功效。了解不同食物所具有的性味,有助于正确地选用食疗方中的食物,以取得预期的排毒效果。
根据药物的主治功能反推食物的“功能药味”,即该药有某种“固有药味”的主治功能,却无该“固有药味”的口感,如油菜薹、白萝卜、生石膏等决无辛辣的口感,但它们却具有解积宣散的辛味功效,所以仍赋予它们功能的“辛味”。这是中医药给药物定“味”的特殊手段,也是使食物药味化的重要方法。例如:马齿苋、赤小豆、旱莲草等,具有功能的“酸味”;苋菜、猪肾、石决明具有功能的“咸味”;蚕豆、猪肉、百合具有功能的“甘味”;大豆菜、猪肝具有功能的“苦味”。
根据五味确定食物的药效,五味的作用,也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不同的反应和治疗效果而确定的。早在《内经》中就有“卒散”、“甘缓”、“苦坚”、“酸收”、“咸软”及“淡味渗泄”等记载,结合后世诸医家之说,归纳起来,其主要作用是五个方面:
(1)辛味食物多具有解表、行气、消风、通阳的药效,多用于外感表症或气血阻滞之症,如葱、生姜、辣椒等。
(2)甘味食物多具有滋补、和中、缓急、止痛、润肠的药效,如梨、饴糖、蜂蜜等。
(3)苦味食物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通泄的药效,如苦瓜、苦笋、苦荞麦、茶叶等。
(4)酸味食物多具有收敛、固涩、止泻、消食、生津的药效,如酸梅、山楂、刺梨、马齿苋等。
(5)咸味食物多具有软坚、散结、泻下、化淤的功效,如蜇皮、海带、墨鱼等。
“医圣”张仲景曾经说过,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可见,食物的味还直接影响到机体的健康,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