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贮藏特性
梨有秋子梨、白梨、砂梨和西洋梨四大系统。一般来说,大多白梨系统的品种耐贮藏,如苹果梨、秦酥、秋白、密梨、红霄等极耐贮藏。秋子梨系统的优良品种,也较耐贮藏,砂梨的耐贮性不及白梨。而西洋梨多数耐藏性较差,在常温下极易后熟衰老。在同一系统中不同品种耐藏性也不同,中晚熟品种耐藏性较强,而早熟品种不易贮藏。同一品种的梨因产地不同耐贮性也有差异。还有一些品种的梨,采收时果肉酸涩、粗糙(石细胞多),必须经过长期贮藏,品质才有所改善,食用价值提高。
梨品种不同采收期各异,一般采收较早的贮藏后腐烂损失较少,采收较晚的贮藏中易产生生理病害和增加腐烂率。
二、贮藏条件
梨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温度与呼吸强度有很大关系。选择适宜的贮藏温度和相对湿度,是保证贮藏质量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梨的贮温控制在0~3℃。湿度控制在90%~95%,对气体的控制总体要求是低氧气、高二氧化碳条件。这样可以推迟呼吸高峰的早出现,有利于贮藏。具体气体成分控制,因贮藏品种的不同而各异,可查阅相关资料和通过试验而确定。
三、保鲜技术
(1)适时采收。采收期直接影响到梨的贮藏效果,采收过早过晚都影响采后的贮藏品质,采收期依据品种特性和采后用途不同来确定。对于直接上市鲜食或做短期贮藏的可在完熟期采收。用于长期贮藏和不耐贮的品种可适当的早采,以增强耐贮性。梨的品种不同,采收期各异。
(2)采收技术。采果不宜在下雨、有雾和露水未干时进行。因为果实表面附有水滴易引起腐烂。必须在雨天采收时,需将果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尽快晾干。梨质脆含水量高,采收时应尽量防止机械损伤,如指甲伤、碰伤、擦伤、压伤等。果实有了伤口微生物很易侵入,并促进了果实呼吸作用加强,降低了耐贮性。采果时,要按照从下到上,从外向内的原则,以免碰落其他果实造成损失。另外,要连果柄一起采下,因为不带果柄的果实商品值低,也容易在梨梗处造成损伤影响贮藏。
(3)分级。分级是商品化处理的必要手段,目前分级的主要依据是我国1989年颁布的鲜梨国家标准(GB/T 10650-1989),该标准包括等级规格指标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3个方面。另外,于2001年发布了梨外观等级农业行业标准(NY/T440-2001)。其主要的标准内容对梨的外观规格等级指标及单果重量均有具体要求。
(4)包装。内包装采用单果包纸、套塑料发泡网套或者先包纸再外套发泡网套,可以有效缓冲运输碰撞,减少机械损伤。包装纸须清洁完整、质地柔软、薄而半透明,具有吸潮及透气性能。另外也可用油纸或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药纸包果。外包装可用筐(篓)、纸箱、塑料箱、木箱等。塑料箱、木箱可作贮藏箱或周转箱,纸箱可做贮藏箱和销售包装箱。筐(篓)包装需内衬牛皮纸或包装纸,以减少摩擦。
(5)预贮或预冷处理。用于长期贮藏梨的品种,采收期一般在9~10月上旬,此期产地的白天温度较高,进行长期冷藏或气调贮藏的品种,采后应尽快入库进行预贮或预冷处理,以排出田间热。在预贮或预冷处理时,可采取强制通风方式和机械降温的方式。在降温处理时速度不宜过快,并且温度也不宜过低。一般预冷至10~12℃时就应采取缓慢降温方式逐渐达到适宜贮温。避免黑心病和黑皮病的发生。
(6)入库与垛码。库房的准备及入库垛码的方式参照苹果贮藏相关的技术要点进行。
(7)贮期管理。
温度:白梨和砂梨系统适宜贮温一般为0~1℃,大多数西洋梨和秋子梨系统适宜贮温为-1~0℃。对于鸭梨采后应缓慢降温方法为:10~12℃入库,每3小时左右降1℃,30小时左右降至0℃,并保持此温度至贮藏结束。也可采用两阶段降温法,即10℃入贮,保持10小时,而后降至3~4℃保持10小时,最后降至0℃直到贮藏结束。
湿度:梨果皮薄,容易失水皱皮,贮藏库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95%。对于二氧化碳较不敏感的品种,如秋白梨、南果梨、酥梨等,采用单果包纸(尤其是蜡纸)、塑料薄膜包装、贮藏箱内衬塑料薄膜或塑料小包装,基本可解决果实的失水问题。
气体成分:白梨和砂梨系统的多数品种对二氧化碳比较敏感,宜造成二氧化碳伤害,因此在白梨和砂梨的贮藏过程中要注意对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梨对乙烯反应也很敏感,环境中的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与衰老。减少乙烯的发生消除环境中的乙烯对延长贮期提高贮藏品质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