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生活在团队中呢?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团队呢?因为,我们要让1+1〉2。那么,怎样才能建设1+1〉2的团队呢?为什么有的团队,10个人能做20个人的事情,也没感觉多么繁杂和劳累;而有的团队,10个人却做不好10个人应该做的事情,还天天忙到焦头烂额?那么,怎样才能建设1+1>2的团队呢?是否还可以建设1+1>3、甚至1+1>4的团队呢?
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的小鸡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假如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更重要的是,这只小鸡一旦形成对某一物体的跟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就是“印刻效应”。
“印刻效应”在人类的世界里其实也并不少见。一个人如果固定在一个生活圈子,时间久了,他渐渐在潜意识里就排斥其他圈子了,而且他的生活方式、习惯、品位也渐渐趋于和这个圈子同步。应用到职场中,这就是团队意识,什么样的团队,确定了你有什么样的未来,所以,我们一定要选择好的团队,然后与团队和谐相容。
测试:你是一个易怒的人吗?
每个人都会生气,没有谁没生过气,只因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不同,所以生气的程度也不一样。容易生气的人,脾气较大、性格暴躁,极易发怒。易怒不是好事情,既伤身又伤心,还容易得罪人。那么,你是一个易怒的人么?让我们先做一个测试,看看你是不是一个易怒的人。
题目:下面这些自然界的水,你最喜欢哪一种?
A.波浪滔天,拍打岸边的海水
B.从高处倾泻而下的瀑布的水
C.一望无际,平静辽阔的湖水
D.顺着地形起伏,涓涓细流的溪水
E.急流险滩,强劲奔腾的河水
结果分析:
A个性直接且单纯,容易被激怒。
你是个心里有话藏不住的人,直率且单纯,容易被激怒,常常会冲动。熟悉你的朋友都懂得如何和你相处,可是不熟悉你的朋友,却可能对你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建议:个性天真固然好,可是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尔虞我诈时常出现,凡事还是要多想一下可能发生的状况再发作。
B不随便发脾气,可一旦发脾气就惊天动地。
平常你习惯将不满压抑在心中,很少向人提起。等情绪积累久了,性情就显得暴躁,再遇到让你不开心的事,自然就容易发作。
建议:平时不要怕得罪人。如果觉得对方的做法你不赞同,可以进行沟通,以理服人劝说别人。千万别压抑,否则如果生气的时机不对,理亏的还是你自己。
C修养很好,包容力很强
你平时不怎么会发脾气,遇到不公的事,多半一笑置之。对方的无理取闹,却让你多少能满足一些自身的优越感,认为别人是无计可施才会这样。也许你会认为你隐藏得好,可是对方却还是感觉得到你的敌意。
建议:在你很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不要视之不理,那样他得不到任何改变,而你再见到他还是会讨厌,还要选择忍耐。不妨试着引导他让他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帮着他改善。
D太在意别人而压抑自己
你是个很重视别人看法的人,尤其很在意亲近的人对你的看法。所以你很容易因一见小事情就伤心难过,有时甚至会在心中郁闷许久。在你想要发脾气时,常常会顾忌到伤害人,就选择挑些不相干的小事来责难对方,让对方既不解又愤怒。可见,虽然你的本意善良,可是人家却不领情,还怪你小家子气。
建议:人有适度发脾气的权利,不发脾气并不代表你的脾气好,相反却显示出你性格软弱。一方面想压抑一方面又控制不住只会让你看来更阴阳怪气。
E城府很深的人,心计重
你不随便发脾气,给人的感觉是你脾气很好。你的个性相当阴沉,城府很深,也很精明,遇到不平的事你总是隐忍不发,却是暗中记下,并设法罗织对方种种恶形恶状。任何事情都是在有计划的进行,连生气也是计划许久的,故意设计使对方犯错,你再来个瓮中捉鳖,细数对方的十大罪状,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建议:这样的方法固然让你赢得了真理,却也同时失去了友情。得理且扰人,快乐不该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上。
由此测试可以看出,该不该发脾气,怎么发脾气,都是有学问的,要学会审时度势,因人因时有方式有方法的发脾气。发脾气不完全是坏事,发得好,发得巧,才是真正适合的发脾气;发得不时时候,发得程度不当,就不是合适的脾气。
时下很流行一句话: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单独就这句话来说,讲的是有些看似孤单的人,其内心或许并不孤单,可能是很丰富的,是汹涌澎湃的;而有些人很怕孤单,总是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在人群中看似高兴欢乐,实则内心孤独寂寞。从人性的角度讲,选择孤单的人,一般是不孤单的,或者说是不怕孤单,敢于承受孤单,并且也会享受孤单的。而选择喧闹狂欢的人,却常常是害怕孤单,无法承受孤单的。
孤单是一种无目标、焦虑及空虚的感觉。这样的人会在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局外人,站在生活的边缘。要想解除孤单,就要融入团队。当下的社会,有这样两种现象,一种是不良现象,就是传销,为什么有的年轻人会加入传销组织,从某种角度讲,正是因为害怕孤独,渴望团队,所以一被“忽悠”,就跟着上了“贼船”;还有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谈不上好坏,只是一部分人的选择,那就是“宅”在家里,为什么“宅”在家里,从某种角度讲,是为了逃避团队,逃避集体,从某种角度讲,选择“宅”的人,怕的是集体中个人的孤单,怕的是不能够于团队和谐相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类本身就是群居动物,生来就需要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团体里。所以,我们不提倡一个人的孤单,而提倡一群人的热情。只有大家都投入了热情,这个团队才可能齐心协力,才可能不断前进。
这里,讲一个在管理学中经常用到的概念: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不少渔民以捕捞沙丁鱼为生。由于只有活沙丁鱼才鲜嫩可口,因此活鱼的价格比死鱼高得多。渔民想方设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是由于沙丁鱼天性不喜活动,大都在途中窒息死亡。有一次,一位渔民无意中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当他回到港口时,发现船上的沙丁鱼还活蹦乱跳。原来,鲶鱼生性活泼,进入鱼槽后,便不住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便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渔夫的这种做法,后来被管理者们总结为“鲶鱼效应”,并将其作为一种竞争机制,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当中。
为什么一群人会更积极,更热情?因为一群人中,常常会有那么一条两条鲶鱼,受这些鲶鱼的带动,大家就都热情积极起来了。
本田汽车公司的总裁本田宗一郎就曾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公司逐渐稳定下来,于是出现许多东游西荡、人浮于事的员工,影响企业发展。可是把他们全开除也不妥当,这样会受到工会方面的指责,企业也会因此而蒙受损失。正当本田为此烦恼时,他的得力助手、副总裁宫泽给他讲了鲶鱼的故事。
本田听完故事后,开始着手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经过精挑细选,本田把松和公司的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武太郎接任销售部经理后,首先制定了新的营销法则,并且对市场进行分类研究,制定了开拓新市场的具体计划和明确的奖罚条例。上任后,武太郎凭着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得到了销售部员工的一致认可,他们的工作热情也被武太郎调动起来。通过武太郎和员工的努力,公司的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在欧美及亚洲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从此,本田公司每年都会从外部聘用一些“鲶鱼”,有时甚至聘请公司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紧迫的感觉。这种适当的竞争犹如催化剂一般,大大激发了员工的活力。
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团队,让我们可以投入全部的热情,可以和一群人去狂欢,而不是在人群中感觉更孤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