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他们设法引起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给他一个思维的广阔的环境,使孩子富于想象。这时孩子的思维和求知欲望都是积极的、向上的,情绪最佳,兴趣也最浓厚。家长充分利用孩子的求知心理,恰到好处地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知识的学习上。这位家长认为,将孩子的好奇心领入涉猎知识的求知过程要顺理成章,不能牵强附会,要在孩子需要时立即给予,如若不然,孩子就有可能因精神饥渴而失聪。你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你帮孩子去探索他要的一切,他就会感到你是可信赖的。这时你和孩子双方就能保持一致的目标,你就可以在拓展孩子的兴趣上再加点劲,使孩子在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基础上去主动寻求知识。
家长在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孩子转移兴趣上,应该像一个具有战略思想的指挥家一样,自己要站得高看得远,对孩子的发展要有全局的观念。
家长在引导孩子的兴趣时,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鼓励。
人都有要被人重视的愿望,这种愿望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深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博士说过:“人类本性中最迫切的愿望是被人重视”。威廉?詹姆士更进一步说:“人性的第一原则是渴望得到赞赏”。幼儿也同成人一样,渴望被重视。有些孩子被家长描述成“人来疯”,就是因为他渴望被客人注意到。孩子们渴望自己被家长所承认、所信任、所注意,渴望被家长赏识和重视。
家长在引导孩子的兴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孩子需要得到某种重用,赞赏和认可。
(2)孩子都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世界围绕他而旋转。
(3)孩子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4)孩子愿意为获得表扬和赏识而尽力。
(5)鼓励并不等于随意赞赏。
当你诚恳地鼓舞孩子学习的热情时,你满足了他受人重视的愿望,你将顺利地引导孩子的兴趣,使他获得知识。但在鼓励孩子时,家长应注意,鼓励不等于随意表扬,虽然表扬有时也能起到鼓励的作用。家长应该用鼓励使孩子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而不是陶醉在成绩上裹足不前。
例如,孩子在他多认识了几个字之后,兴高采烈地向你汇报时,你应立即放下手中的活,与他分享这份快乐,然后鼓励他说:“你看,你已经认识这些字了,如果再认多一点点,你就可以读懂那本童话书了。爸爸相信你能行的。”这样孩子就会饶有兴趣地认更多的字。
孩子的兴趣一般都不大稳定,受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改变,家长应心平气和询问孩子的感受, 与他一起分析,寻找正确的做法,然后鼓励他:“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孩子定会欣然接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激发孩子的兴趣
孩子从出生起就具有科学家的某种品质,他们迫切地希望了解和探索自己身边的这个世界。 因此,要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并不是很难,你无须大量的专业术语,也用不着昂贵的仪器装备,你只需正确地引导他们的兴趣即可,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那句话:“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思索。”
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可以试试下面6条简便易行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1.倾听孩子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外界环境及周围人接触,他们的头脑是开放式的。正常孩子天生对外界环境具有很强的兴趣张力和了解外界环境的迫切愿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着极 大的关注,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涉及范围之广常常会令我们吃惊。诸如:“眼泪是怎么产生的?”“蜘蛛从哪儿弄来那么多的东西织网啊?”“我身体里有一个血袋子吗?为什么不管我什么地方弄破了,总会出血?”这些问题是孩子接触外界环境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了解外界环境的一种途径,同时,更是他们关注外界环境的一种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提问,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
因此,当孩子向你提问时,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听,不要认为这是“没事找事”或“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要问,真烦人”。其实孩子眼中无所谓简单复杂,他们正是通过不断提问才从无知变成有知。如果家长在他们提问时立即责怪他们,不但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更有损于亲情。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封闭自我,变得不自信。
对孩子的这些童稚味很浓的问题,家长可能不知该如何作答,这没有关系,你可以说:“我 也不知道,但也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那些问题。
卡尔?威特先生在对小威特的教育中,就竭力排斥教授给孩子一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每当小威特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地解答,决不欺骗孩子。在给孩子解答问题时,老威特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考虑孩子现有知识是否能完全接受。当孩子问到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老威特就干脆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资料。
父母要积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关心体贴,他们的求知欲更加需要成人细心呵护。孩子的求知欲是非常稚嫩的幼芽,适时合理的鼓励,能够使其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发展,对保持一定的兴趣张力大有好处。当孩子提出问题时,说明孩子已经通过自己的观察注意到事物的某些方面,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是对孩子提问行为最有效的肯定和认同。
2.重过程轻结果
即在父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问题时,也应克制住脱口而出的冲动,应尽量给孩子留下讨论的空间,否则会给孩子传达一个错误的观念:科学仅仅是装在成人头脑中的一些事实而已。家长多用些时间和孩子探讨问题,可以让孩子明白,科学并不只是一些事实,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种了解自然如何运动的行为。例如,若孩子想了解蜜蜂住在什么地方,你可以说:“让我们观察一下,也许我们能看到它飞到哪里去了。”家长应牢记,对孩子的提问,应该总是这样开头:“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3.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成年人一旦有了问题,总是急于知道答案。科学研究显示,在回答一个问题时,成人往往在几秒钟之内就作出反应,而这个时间对孩子来说是不足以思考的。因此,家长在给孩子提出问题后,应多留点时间让孩子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样他的回答就会更有逻辑性、更完整也更具创造力。
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给一群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上了一堂关于气压的课。教授将两个空心橡皮塞压在一起,当里面的空气排出后,它们便紧紧地吸在了一起。教授让两个孩子将它们分 开,孩子费了很大劲才办到,于是教授问:“你们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才将它们分开呢?”一个男孩很快就说:“那是因为橡皮被粘在了一起。”教授只站在一旁听着,什么也没说。另一个学生想了想,马上发表异议:“不,它们之所以很难分开,是因为里面的空气被挤了出来,里面的压力比外面的压力要小。”孩子们凑在一起对这个新的答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一会儿他们就接受了后者的正确解释。
不要告诉孩子怎样思考,而应给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假如孩子的回答是错误的,家长要有耐心,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给他一些提示。如果孩子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家长应对他的努力给予肯定,但不要轻易表扬孩子,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
4.注意你的语言
父母在和孩子讨论问题时,不要急于说“这很对”或“非常好”,这些口头赞扬固然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在探讨科学知识时,过早地赞扬可能让孩子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相反,你应该说诸如“这很有趣”或者“我以前从未这么想过”等话来使问题的讨论不断地深入。
不要强迫孩子思考,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孩子总是在思考,即使没有你的命令。如果你在那里发号施令,那么你和孩子的讨论可能会变成一种表演,他会有意迎合你,用尽可能少的话回答你的问题,因为他知道,说得越少错误也就越小。
父母还应注意问“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觉得“为什么”很刺耳,因为他们大都是在挨批时听到“为什么”;“为什么你的房间弄得这么乱?”“为什么你不能这样做?”相反,父母应该学会问“怎么样”--“这件事怎么做?”“这个问题该怎么找到答案?”
5.重演示轻说教
亲历的东西远比书本和电视节目中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家长可以让孩子在显微镜下瞧瞧他们手指上的细菌,他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你要求他饭前洗手;与其向他描述霉是什么东西,不如让他们看看在一片面包上的霉斑;与其给他解释水的蒸发,不如将水烧开,让他看着水位因蒸发而慢慢下降。
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更是向孩子演示科学的极佳场所,家长应该尽量多带孩子去参观。家长还应注意,假如你带孩子上博物馆,不要规定什么游览路线,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
6.与孩子一起动手
生活中的很多日常活动和游戏都能让孩子学到不少知识,比如放风筝就可让他们明白不少力学和工程学的道理。家长最好找一些材料与孩子一起做个风筝,孩子将会学到一些基本的科 学原理。比如,他将会发现风力和风向会随着风筝的高度不同而改变。
从孩子与父母的活动中,父母可轻而易举地挖掘孩子的爱好。风筝只是诸多动手的活动中的一例,与孩子一起做一辆模型汽车,让他懂得不同的设计是怎样影响速度的;栽一株花草,可让他们观察水和阳光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用积木搭一座摩天大楼则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结构是最稳定的。每逢周末、节假日,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进商店,逛公园,或到树林里散步,家长可留心孩子感兴趣的商品、书籍、景物等。此外,家长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写字、画画、做手工、修理日用品,一起进行烹饪。一般来说,孩子在与家长共同活动时,其兴趣和才能便会清楚地表现出来。
家长在为孩子挑选玩具时,应选择那种对孩子安全,既可拆卸又可拼装的玩具,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培养孩子的兴趣,他们不仅会对科学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并且还会明白,学习并不是单调乏味的苦役,而是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从事的活动,是延续一生的乐趣。
五、孩子为什么固执
有许多父母抱怨说:“怎么我们那孩子一直在重复看一盘VCD,玩一种游戏;更麻烦的是, 有时还要我一直读某一本故事书?”
幼儿通常会反复要求爸爸妈妈为他读他最感兴趣的那本,父母读的次数多了,就会“嚼之无味”,越念越烦,不由自主地要嘀咕孩子怎么这样“固执”。其实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他们的专属特性。较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婴幼儿的重复行为,总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在某天出现了学习上的飞跃。也许是他会唱出那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他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故事书的内容。这种“突然”发生的学习跃进,就是他不断地要求成人重复阅读的结果。
可以这么说,在重复共读图书的环境里,成人所提供的,就如盖房子所使用的框架,婴幼儿可顺着这框架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砖,并在发展成熟之后展现出来。所以,他们一定会在重复共读中,以行动或语言来表示他已获得或学会的某些东西。例如:看到这一页有牛,他就会哞哞地叫,表现出他知道这一页的内容。
虽然婴幼儿喜爱家长一再地读某一本书给他听,但若要家长不厌其烦地照做,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当你在某天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拒绝孩子时,建议你采用以下方法:
1.简化回答
只须慢慢地、一页页地翻图片书给孩子看,不要不理会孩子的问题,只是采用简短的回答。 只要一会儿功夫,孩子通常就会失去再看的兴头了,但他明天还会要求再读。
2.反问
可反问孩子:“你从书上看见什么了?”或请他们自己“念”给你听。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 ,这样幼儿就可以自己嘟嘟囔囔煞有介事般地念起书来。把被重复要求的对象转回到幼儿身 上,他们会在一读再读后,自行决定阅读的时间。
3.坦诚相告
直接诚恳地告诉幼儿:“爸爸(妈妈)累了,现在不想再念了。”大人诚实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坦诚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习惯。孩子从小获得大人坦诚的对待,就有机会学习坦诚的方法和态度。父母对孩子坦诚,往往会很惊讶地发 现,即使是一岁多的幼儿,也常常能尊重你坦诚相告下的决定。
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成长,家长在提供婴幼儿重复行为的环境中,不但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的兴趣,还能培育孩子的品性。
六、发现智商型孩子的专业天赋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孩子们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每个孩子的擅长也各不相同。科学已经证明,每个孩子都具有语文、数学等7种以上的智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加留意,发现孩子最善于干什么,可以从此入手对孩子加以培养,培养得愈早愈好。在培养孩子特长时仍需注意,幼儿的早期教育应以尽量扩展孩子知识而为重点,不要采取“系统教育”,否则你的孩子会过早地丧失兴趣。家长可以用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培养过程中切忌强迫。
如果发现孩子特别喜欢阅读、认字,尤其喜欢玩与文字有关的游戏,如拼字等,而且有耐心听别人说话,对琐事有很好的记忆力及有条理的分析,则孩子的能力侧重于语言智慧。他们未来的成就,可能会是作家、诗人、学者、政治家、编辑。家长可以有重点地给孩子讲一些名家成才的故事,让孩子读一些名家着作的绘图本等等,还可以让孩子从小开始自己编故事、写日记、作文等,帮助他发挥才能。
如果发现孩子对颜色感觉敏锐,爱绘画,对事物有想象力,喜欢搭积木,对图画有良好的记忆力等,表明孩子具有空间智慧,家长就可以多让孩子做些模型、搭配衣饰等活动。他们未来可能就是建筑师、棋手、战略参谋或自然学家。
如果发现孩子对数学问题很感兴趣,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喜欢点算、速算,对事物要求准确,喜欢抽象事物,就表明孩子具有逻辑数学智慧。他们未来可能会是个数学家、科学家、工程师、侦探、律师或会计师。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可多让孩子计算数量,带领孩子亲身观察事物或多让他归纳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