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孩子的感知力、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由于言语发展直接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所以,孩子的言语发展也放在这章里介绍。应该看到,孩子的各种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是不高的,其相互协同作用的发展也不完善,年龄特征明显。但尽管如此,这些因素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孩子智力活动起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孩子智力开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感知能力的训练
1.幼儿期感觉的训练
感觉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从感觉开始的。许多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已具备最简单的感觉,幼儿的感觉与3岁之前的婴儿相比,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幼儿期的智力活动中占重要地位。这里着重介绍幼儿的视觉、听觉发展特点。
(1)幼儿视觉的训练
视觉是幼儿了解外界环境及其变化,获得信息以适应环境的主要渠道之一。幼儿视觉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视敏度和颜色视觉上。
①视敏度的训练
国内有研究表明,1~2岁孩子视力为0.5~0.6,3岁为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国 外的相关研究也得出一致的结论。这表明,幼儿的视力已接近正常成年人的水平,并逐步稳定下来。所以用于幼儿教学读物的图画和文字,应当是幼儿年龄越小,图和字越大。
②颜色视觉的训练
颜色视觉,又称之为辨色力,是指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颜色视觉主要表现在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的特性上,这与视觉感受器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有关。婴儿对光谱的敏感性和对多数可见光谱的反应已与成人相似,已基本具有正常人的视觉感受器功能。幼儿的颜色视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继续发展。有研究表明,3岁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明度和饱和度,如蓝色和天蓝色,红色和粉红色等。4岁孩子的颜色视觉能力逐渐发展,已能区分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别。5岁孩子不仅能区分色调的差别,而且还能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6~7岁孩子的颜色视觉能力进一步提高。有关孩子的颜色辨别能力的研究表明,3~4岁孩子只能区分几种基本颜色,如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7种颜色。也有研究认为,3岁孩子还不能认清基本色,4岁孩子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可辨别更多的混合色。有关研究表明,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与掌握颜色名称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颜色名称的掌握逐步有所提高。所以,应让孩子接触多种颜色,并且应当同时教给他们相应的颜色名称,促进颜色视觉的发展。
(2)幼儿听觉的训练
听觉是幼儿获得外界信息的极为重要的感觉通道之一。幼儿借助于听觉辨别出声音的特色、 强弱、高低等特性,判断发声物体的距离、方位,认识事物的属性、意义等。幼儿期也是孩子掌握口头语言的重要阶段,幼儿听别人说话,学习说话,进行人际交往都离不开听觉。幼儿听觉的发展不仅促进幼儿言语的掌握,而且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脑的结构和机能的逐步完善,听觉反应能力增强,所接受的听觉刺激也明显增多,特别是通过幼儿园语言学习,音乐学习以及与老师、小伙伴等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幼儿的听觉不断发展。
①纯音听觉的训练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音高差别感受性逐渐提高。有研究表明,大多数4岁孩子对有明显 差异的音高不能建立分化反应。5~7岁的孩子才能建立分化反应。这说明5岁之前幼儿的音高差别感受性较低,他们往往不能辨别语言发音上的细微差别,出现发音学习的困难。有些研究发现,5~6岁的孩子平均能在55~65厘米距离之外听到钟表的摆动声,6~8岁的孩子则在100~110厘米之外就能听到,说明6~8岁孩子的听觉感受比年龄小的孩子提高一倍。孩子听觉感受性在12~13岁之前一直在增长,但幼儿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因此,孩子早期是发展听力最有利的时机,应加强对幼儿的听力训练,尤其对那些听觉感受性低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
②语音听觉的训练
在幼儿期,孩子的言语听觉也在发展。有研究表明,4~7岁的孩子纯音听觉敏锐度比言语听觉敏锐度高,两者差别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说明言语比较复杂,幼儿能感知是词的声音,但分不出是语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别减小,到幼儿晚期,幼儿可以分辨各种语音。
2.幼儿知觉的训练
知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应。整体性是知觉能力的重要体现。幼儿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上。
幼儿空间知觉的训练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知觉是对物体自身属性的反应,距离和方位知觉则是对物体之间关系的反应。幼儿知觉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幼儿对形状、大小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有研究表明,3岁孩子基本上能 按照实验的要求从11种几何图形中找出与范例相同的图象,5~7岁孩子完成的正确率高于3~4岁的孩子。有的研究还发现,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易程度有一定的差别,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3岁以前的孩子已能区分物体的大小,3岁以后的孩子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有所提高。
②幼儿对大小、形状等知觉更多的依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等协调活动,是多种分析器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幼儿在比较积木的大小时,4~5岁的孩子需要用手去摸积木的边缘,逐个进行触摸之后才能比较大小,做出判断。大多数6~7岁的孩子则能凭借视觉直接判断积木的大小,找出大小相同的。依据视觉和触摸积木边缘相结合来判断大小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③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一般趋势是:3岁孩子仅能辨 别上下方位,4岁孩子开始能正确辨别前后方位,5岁孩子开始有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能完全正确的辨别前、后、上、下4个方位,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的能力尚未完善。
可见,在教幼儿辨别形状和大小时,应当根据年龄特点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目标要求。组织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创造视觉、动觉和触摸觉等共同参与的条件,有利于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
二、注意力的训练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对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具有定向、组织和调节等作用,使之处于积极状态,保证了对注意对象的清晰反映,从而提高了心理活动的频率。注意力是人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但注意力也与感知等心理过程一样,是有发生发展过程的,而且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智力发展水平。因此注意力也是幼儿智力因素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了解幼儿注意力的发展特点,对开发幼儿的智力有重要意义。
1.注意力在孩子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力特征,它在幼儿智力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使孩子的心理活动有选择性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之中,每时每刻进入感官的刺激信息有千千万万,应注意对这些信息的选择。使幼儿的心理活动能够选择与当前活动有关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的信息,同时排除与当前活动无关的、甚至起干扰作用的刺激,使幼儿的心理活动有选择性,从而保证了对注意对象反映的清晰性。这在幼儿智力开发中有重要意义。
(2)对幼儿心理活动的组织、监督和调节作用
由于注意力能使幼儿从繁纷复杂的刺激中区分和选择与当前活动有关的信息,排除无关信息, 这样注意力就对心理活动起到组织、监督和调节作用,使幼儿能专心致志,保证心理活动的效率。这正是幼儿智力活动必不可少的。
2.孩子注意力的发展特点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3岁之前婴儿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是无意注意,3~6岁幼儿的有意注意虽然有所发展,但无意 注意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
①外界刺激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鲜明和具体形象的外界刺激,如强烈的声音、鲜明的颜色、突如其来的变化等都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电视、电影中的生动形象、强烈的明暗对比、运动多变的画面等更易于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能发现与经验不一样的新奇事物和事物的新颖性。这种新颖性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
②与兴趣和需要关联的事物逐渐成为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需要也扩大了,兴趣也发展起来。这个时期,凡是与幼儿兴趣和需要关联的事物,皆能引起他们无意注意。例如,一个幼儿对玩娃娃有兴趣, 他不仅很注意商店柜台里的玩具娃娃,而且会长时间注意观看有关娃娃的电视节目。在大一点的幼儿中,也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社会活动的需要,周围的生活事物,影视中的英雄、明星都可以成为幼儿无意注意的对象。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模仿游戏之中,他们甚至能持续1~2个小时。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寓教于乐游戏是促进幼儿无意注意发展的最好方式。有关研究表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无意注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更多的受新异的或明显的带有响声的刺激所支配,由于兴趣的不稳定性,其无意注意更容易随着兴趣的变化而转移。中班幼儿对于有兴趣的活动,能较长时间保持无意注意。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感兴趣的活动,比中班幼儿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更长。如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成人讲有趣的故事等。
(2)孩子的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
在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言语能力特别是内部言语能力的逐步提高,开始能以词语表达自己的活动意向,对自己能提出一些活动目标和任务要求,这样,幼儿就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一定的组织和调节。幼儿的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起来。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①幼儿的有意注意发展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一个发展过程,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例如,3~4岁幼儿注意力很不稳定, 有赖于成人帮助组织注意。例如,提出注意的对象、要求,维持注意力的稳定性。5~6岁的幼儿开始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注意,有意注意开始形成,但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
有人用孩子做选择反应实验。刺激为强弱两种信号,反应为按电钮。实验时,孩子分为两组,一组是要求孩子根据言语指令对强刺激信号作出按键反应,二组孩子要求根据言语指令对 弱刺激信号作出反应。结果表明,第一组3~7岁的孩子都能对强刺激作出反应。第二组孩子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3~4岁的孩子不顾主试的言语指导大多数对强刺激作出反应。4~6岁的孩子有70%对弱刺激作出反应,6~7岁孩子则有90%对弱刺激作出反应。这说明那些不能引起幼儿注意的弱刺激,在言语的指导下,也能使幼儿加以注意,并且这种有意注意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②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发展起来的
由于幼儿的自我意识处于低级阶段,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难以用意志努力来保持注意,所以在选择注意对象以及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等方面,都离不开成人的帮助。在幼儿园新的生活中,教师对幼儿提出的教育任务、要求,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对集体和他人承担的一定的义务、责任等都促进了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成人对幼儿有意注意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一是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标、对象,如指出要注意听什么、看什么等。二是提出问题,用言语组织、引导幼儿的注意方向。例如,提示幼儿注意看两只相似的猫的耳朵。三是教给幼儿维持有意注意的方法,如看书时用手指着,或一边看一边说等。
(3)孩子良好注意品质的发展
人的注意品质体现了注意发展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稳定性增长,注意的范围扩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等品质都有一定的发展。
①注意稳定性的逐渐增强
幼儿的注意指向同一对象和活动的持续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实验证明,在一般条件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4岁能够集中10分钟左右,5~6岁能够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如果组织得当,5~6岁幼儿可保持注意20分钟左右。研究表明幼儿若从事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注意的稳定时间明显增长,2~3岁幼儿的注意可达20分钟,5~6岁可达96分钟。此外,幼儿的知识经验、性格以及活动的特点等都可影响其注意的稳定性。但总的来看,幼儿注意稳定性水平较低,极易受外界干扰,出现分心等现象。这一点与前面分析的幼儿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不稳定等特点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幼儿教育应因材施教,根据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年龄特征,安排活动时间、作业时间。集中活动时间不宜过长,活动内容符合幼儿的兴趣,应多样化。
②幼儿注意的广度逐步扩大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刻能清楚注意对象的数量。幼儿的注意广度比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扩大。这主要原因在于幼儿缺乏知识经验,眼球跳动距离比成人短得多,不会运用边缘视觉等。由于幼儿的注意范围小,因此,在进行智力开发时,应注意同时出现的刺激物数量不能太多,排列应有规律,要求也应该明确。这些因素都能影响注意的广度。
③幼儿注意分配能力不断增强
注意力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的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注意力的分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与幼儿认知能力低,知识经验不足,掌握熟练动作少有密切关系。只有经过专门训练并达到熟练程度的活动,才能形成注意的分配。教师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训练幼儿的动作,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训练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
④幼儿注意转移能力不断发展
注意的转移是注意主动的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中去。幼儿注意转移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这与幼儿活动的目的性的增强,言语能力以及自制力的提高有直 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