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想象常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易深入其中,这是他们想象发展的一大阻碍。许多孩子常因想象的深刻性发展不好,想象的结果受到他人的讥笑或批评而 越加不愿开展想象,结果造成想象能力发展迟缓,从而影响到整体智力的发展。
训练孩子想象的深刻性重要的是指导孩子把想象活动深入到问题的内部,想象出真正能够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的结果。例如,让孩子想象未来的人类的大致体形,一些想象深刻性差的孩子就会想出许多浅薄、缺乏理智的内容。如:“未来的人有好多条像鞭子一样的手。”“有长颈鹿一样的脖子。”“身上长有机关枪。”“长有翅膀。”“腿有10公尺长。”“跑得比汽车快。”等,而想象深刻性好的孩子的想象却是:“脑袋上长有天线,可以收到各种信息。”“眼睛像X光一样能有透视功能。”“能快速记忆许多知识,永远不忘。”“能在一年里学完小学到大学的课程”等。
④想象的新颖性:想象新颖性是指想象的结果有独创性、新奇性,而不是对原有内容的重复和再现,也不是“依葫芦画瓢”。想象的新奇性是衡量人的想象能力又一重要因素。新奇性想象的出现需要孩子对已有的各种内容进行综合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所要解决问题展开多方面的想象。
训练孩子想象的新奇性,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孩子树立“必须有新奇的想象,不能模仿他人”的观念。让他们的思路从原有的结果中走出来。
其次,指导孩子找到突破口,从最容易的方面进行想象,以便有利于新奇想象的产生。
第三,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原有结果的不足,从这些方面入手。对不足之处的解决常是找到新奇性想象结果的开端。
(2)让孩子丰富生活知识和经验
孩子喜欢幻想或者说乱想,这与想象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想象是有一定目的性的,其次它是在一定的丰富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丰富的想象力是建立在大量的知识基础上的。而且知识的广度越大,深度越强,想象的能力也越强。家长要让孩子学习他们所能遇到的各种知识,不要对他们说“这个你不懂”,“长大后再学”,“那是你能问的吗”,应该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的趋势。
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是训练他们想象力的好条件。每当回答完孩子的问题,家长就要让他想象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和其他问题,让他把许多知识联系起来,然后去想象它们之间 的关系,这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3)结合孩子的好奇心,训练想象的生动性
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发展想象的起点。但是如果没有一点想象的目的,想象就会变成胡思乱想的空想。当孩子问你一个问题时,你不但要完善地给予解答,而且还要反问:“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呀?你是怎样想的呢?”然后比较他的想法和你的回答,告诉孩子,我们 要针对一个问题去想象,不能凭空想象。
为了训练孩子的想象的生动性,家长最好是提出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让他去进行想象。例如,可以对他们说:“一只老鼠掉到了水盆里会怎么样呢?”孩子就会去想象老鼠在水里挣扎,浑身上下湿淋淋的,急得乱游、乱抓的样子。
(4)通过讲述前人的发明,训练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可以针对一些生活现象和科学发明给孩子讲应该怎样去想象。 先问他是否见过船,他说见过。又问:“船有什么用?”他说可以载东西。这时家长可以把一只鞋放到一个装水的盆里,鞋漂起来了。问他:“鞋漂在水里像艘船吗?”“很像。”然后再给他讲古人如何看到漂在水上的木板,发明了船的故事。
(5)训练孩子创造性想象
如果说训练孩子再创造性想象较容易的话,那么,训练孩子创造性想象就比较难了,然而创造性想象是想象中更有价值的想象。
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想象可以从针对一个东西进行“加一加”、“减一减”开始,然后过渡到“改一改”,“换一换”。
“加一加”练习。例如,对几个10岁左右的孩子说,在桌子上再加一个可以转动的圆台, 这样放在对面的菜就不用人站起来去夹,而只要一转圆台就行了。讲完后,他们立即想象开了,有的说:“把碗柜就加到桌子下面,需要什么伸手就可以拿到。”
“减一减”练习与上题类似。
“改一改”、“换一换”练习,是指把某件东西的一部分改变一下,或换一下。例如,对几个孩子说:“如果一只狗长了一个鱼的脑袋,你们想想看它是什么样子?” 又说:“你们也来想一想,怎样把东西改一改,换一换。不要只想动物。”有个孩子说:“我们的铅笔如果做成前面是铅笔后面是圆珠笔,那就好玩了。”又有一个说: “一只鸭子长了一个鱼尾巴,身子在上面漂着,尾巴在水里摆着。”
(6)训练孩子的丰富感情
想象与人的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感情可以激发想象。悲观、忧虑的感情,常使人想象到可怕和受打击的情景;而欢快的情感,常使人想象到充满希望、令人兴奋的情景。家长要关心孩子,不要训斥打骂,要使他生活在愉快的环境里,这对他的想象以及人格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
七、操作能力的训练
1.操作能力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操作能力是指人以确定的思想为指导,通过行为来完成思维成果的能力。操作能力又称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人用双手和体力作用于客观物体,进行劳动、实验、加工和制作物品等。例如,孩子在大脑中构想好了剪纸的图样后,用剪刀把纸剪成预想的样子,这个过程就是由孩子的操作能力来完成的。
如果说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是孩子“用脑”,那么操作能力是孩子在“用手”。 操作能力也是人类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它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如其他的能力,但它仍是人类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操作能力不发达,将给孩子以后的学习、工作带来许多的不便,甚至影响到智力的发展。国内外的智力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用脑”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差不多,有些方面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学生,但中国学生的操作能力却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学生,从而影响了某一方面才能的发挥,无法表现出应有的成就。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不但在体力劳动中需要加入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的成分,而且在脑力劳动中也需要加入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例如,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是物理、化学方面, 还是生物、医学方面都有大量的实验需要科研人员亲自动手操作,要顺利完成实验,没有强的操作能力是不行的。同时,在科研设计中,如果科研人员缺乏操作方面的能力,他们的设计就常会超过实验操作所允许的范围,最终因设计无法施行操作而导致失败。
重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些知识内容, 孩子不仅是听、看、读,而且还能进行实际操作。具体实践后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有理想的效果,正如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纸上得来终觉浅”。
孩子时期正是训练操作能力的开始时期,这时期孩子无论是肢体的大动作或是双手的精细动作都开始发展,虽然还没有达到成人的那种成熟的水平,但正是发展、训练的有利时机,一旦到了成年期,人的关节、关腱的发展已定型,再进行一些灵巧性训练便十分艰难。
2.具有超常操作能力孩子的表现
(1)能够很快学会各种动作,如体操等。
(2)喜欢自己独立动手操作。
(3)能制作一些精臻的模型。
(4)常自己动手修理一些身边的物品。
(5)能独立对一些物品进行拆装。
(6)对陌生的机器、物品能很快发现操作的方法。
(7)不需他人指导,能找出陌生工具的使用方法。
(8)自己的生活自己料理。
(9)能够正确指导同龄人完成各种操作活动。
3.操作能力的训练
(1)与理论有关的操作,在学习理论时一起做,不但操作能力得到训练,而且对理论的理解也加深了。
例如,教师在常识课中讲解电路时,如果让孩子实际连接一下电池、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孩子对电路的知识就加深了,又训练了他们的操作能力。
(2)经常让孩子做些操作练习
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动作,提醒他们改掉不必要的动作,高质量地完成各种动作。
(3)让孩子自己动手做模型
家长只做示范,主要让孩子自己做。要教孩子使用各种常用的工具(如钳、锤、电烙、铁、 扳手、万用表等)。
(4)帮助孩子把思想变成现实
例如,有个孩子看到报纸上介绍国外有人用废旧罐头盒做成了火车的模型,就收集了罐头盒、火柴盒、酒瓶、书本等,要建造一座城市。父母和他一起建造,教他使用各种工具。一个多月后“一座城市”建起来了,主要都是他自己动手“建设”的。他感受到了把思想变成现实 的快乐,锻炼了操作能力,不但掌握了已见过的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能大体想出新的工具的方法。
(5)让孩子养成动手的习惯
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动手的习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需要动手或可以动手一试的,都要鼓励孩子亲自动手试一试,操作一下,让他们感受到亲自操作的乐趣。一般来说,孩子有好动的天性(当然好动与操作有显着的区别),这是训练孩子操作能力的有利条件,但是许多家长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弄脏衣服,弄脏手,怕孩子拆坏物品,因而阻止孩子的动手活动,结果逐渐养成了孩子不愿意动手的习惯,影响了操作能力的发展。
(6)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对于孩子自己的事,如穿衣、整理床、书包等,家长要训练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娇宠他们, 什么事情都代他们做好,这样不利于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们曾做过这样的研究,1984年以前,在理工科大学里,女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比男学生强,那些来自工人或农村家庭的男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比来自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强。1985年后,理工科大学中男、女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差别又明显缩小了。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家庭中动手的机会普遍减少,动手习惯越来越差,因而影响了实验的能力。
(7)帮助孩子进行一项长久的动手实践过程
集中训练是训练和发展孩子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一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操作实践,以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如让孩子制作一个较好的模型,一般孩子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在这几个月里,家长不要让孩子每天操作大量时间,而是要督促孩子每天坚持制作,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坚持,孩子会逐渐养成动手的习惯,又能从制作中发现操作的乐趣,对孩子操作能力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八、语言能力的训练
言语的发展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也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了解孩子言语发展的特点,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开发有重要意义。
1.孩子言语产生、发展的阶段
(1)前言语阶段
有关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出生到1岁左右,是孩子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又被称为前言 语阶段。在此阶段,当孩子讲出第一批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时,尽管这些词很初级,但也标志着孩子开始进入了正式的学说话阶段。言语发生的准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出词的准备,包括说出最初的词。二是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知觉和对词语的理解。
(2)言语的发生阶段
从1岁到2、3岁,是言语的发生阶段。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理解语言迅速发 展阶段(1~1岁半)。在这个阶段,孩子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词语很少,甚至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这时,孩子往往喜欢用手势和行动示意,不开口说话,有的孩子甚至停止了单独玩时的自发发音活动。二是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至2、3岁)。此时,孩子似乎突然开口,说话积极性很高,词语大量增加,语句的掌握也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