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继有人
从1964年8月李泽钜出世开始,以及接下来的1966年11月李泽锴出世,香港富豪李嘉诚就面 临了怎样抚养自己的孩子,并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的问题。
李嘉诚为此想了很多,他想到自己勤学苦读的童年,想到自己被生活所迫无法完成的学业, 想到自己在只身创业的过程中,知识的缺乏所带来的千奇百怪的难题,以及在自学时所面临的 各种困扰。
李嘉诚在与妻子商量之后,规划了一条如何使他们的爱子成为有用之才的道路,他们认为首先应该使泽钜和泽锴感到家庭的温暖,感觉到父亲和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心,其次是要 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李嘉诚对儿子的教育开始得很早。当李泽钜和李泽锴八、九岁时,每当董事局开会,他们兄弟就会坐在专门为他们而设置的小椅子上,进行独特的商业熏陶。不仅如此,李嘉诚既具细心又具耐心,总是在会后鼓励两兄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认真地进行解答。
两个儿子都称赞他们的父亲是最好的商业教授。小儿子李泽锴曾说:
“我从家父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与合伙人的关系。”
“假如拿百分之十的股份是公正的,拿百分之十一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百分之九的股份, 就会使财源滚滚而来。”
当李泽钜和李泽锴在香港读完小学和中学之后,李嘉诚就将他们送到国外去留学深造,为李泽钜和李泽楷在将来事业的发展中,从他们自身条件以及能力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在谈到有关问题时,曾经说:
“作为父母,让孩子们在十五六岁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只身到外面去求学深造,当然是有些于心不忍,但是为了他们的将来,就是再不忍心也要忍心。”
“在西方先进的国家留学深造,既可以优先吸纳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可以使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外面的世界,去增长他们的见识,一如俗语所说的‘读万卷书不如 行万里路’。我个人认为勤奋求学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闭门读书,根本不认识外界的新生事物,则只是一个书呆子。”
“不管你拥有多少家财,但对于孩子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能力,特别不能让他们养成娇生惯养、任意挥霍的生活习惯。”
李泽钜、李泽锴即使后来在美国留学,李嘉诚在不断关注他们学业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他们品质的培养,常常鼓励他们勤工俭学。特别是有一次,当李嘉诚听说小儿子李泽锴利用在高尔夫球场替别人捡球,并把赚来的钱资助经济困难的同学的时候,他十分高兴,他兴奋地对妻子庄月明说:
“月明,好!孩子们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准有出息。”
在李泽钜、李泽锴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李嘉诚大量的心血。李嘉诚在让父爱的光辉时时刻刻照耀着他们的同时,也严格要求他们知书识礼、谦虚做人,而绝对不允许他们像嘴里含着银匙 出世的“公子阶层”那样目空一切。
不仅如此,在李泽钜、李泽锴的成长过程中,李嘉诚亦注重培养他们的志向,李嘉诚认为:
“如果子孙是优秀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独立自强的道路,不依赖父母,自己凭借个人的实力去独闯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孙没有出息,不长志气,不求上进,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奢华享受、好逸恶劳,存在着依赖心理,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子凭父贵。那么留给他们万贯家财只会助长他们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恶习,最后不但一无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甚至还会变成危害社会的蛀虫。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害了他们吗?”
李嘉诚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严格要求儿子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综观他大半辈子的奋斗生涯,不管是打工时期,还是成为巨富时期,他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和形象,一言一行从来都是谨慎从事。虽然在对社会捐赠方面他始终都是大手笔,但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却是十分平淡、克勤克俭、不求奢华。直到今天,他戴的只是廉价的日本表,穿的仍旧是十年前的西装,居住的是三十年前的房子。李嘉诚说:
“如今我赚钱不是为了我自己,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
为了培养儿子们的独立处世能力以及更多地积累商业经验,李嘉诚允许两个儿在大学毕业后,各自在加拿大创业一段时间,以证实自己的才华。李泽钜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开设了一家地产开发公司,而李泽锴则在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投资银行提任最年轻的合伙人。
直到1990年初,李嘉诚才将这两位龙兄虎弟召回香港,让他们留在身边,帮助自己,而且继续传授人生经验:“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些对他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
李泽钜十分感谢父亲给了他经受创业磨砺的机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发展物业的过程中,种种困难迎面扑来时,李嘉诚总是信赖儿子的意见,放手让他去处理每一个难题。
苦尽甘来之后,李泽钜也由此得到了面对各种创业艰辛的信心。
可以说,从李泽钜、李泽楷出生到长大成人,李嘉诚他们教的最多的是怎样做人,怎样从古代圣贤的着作中吸收做人的营养。李嘉诚认为,作为企业家,每时每刻都在与人打交道,注意人们会怎么想,会怎么做,以及做什么,都是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必要,李嘉诚说:
“工商管理方面要学西方的科学管理知识,但在个人为人处世方面,则要学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不断修身养性,以谦虚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勤劳、忍耐和永恒的意志作为进取人生的战略。”
不仅如此,李嘉诚还总结出前人的养身之道来教育李泽钜、李泽锴怎样重承诺。李嘉诚这样告诫他们:
“如果要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到重承诺,在作出每一个承诺之前,必须经过详细地审查和考虑。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贯彻到底。 ”
李嘉诚在李泽钜和李泽锴念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每晚只要在家吃晚饭,就会对他们兄弟两 人讲及做人的道理,李氏两兄弟记忆犹新地说:
“由小到大,甚至现在,家父从来没有教我们怎样赚钱。不过什么钱不应该去赚,用什么方式赚钱是绝对不可以的,家父则时常提醒我们。”
也许是遣传基因的作用,年轻的李泽钜与李泽锴在今日商界像他们父亲一样,喜欢从事有创意、有挑战性的工作,遇到任何困难都显示出潇洒自如,迎难而上的从容风采。从他们独立处理加拿大世界博览会旧址的庞大的物业发展规划,以及策划收购美国哥顿公司“垃圾债券”等一系列大动作上,不难看出这两位兄弟所具有的惊人胆识和灵敏的商业头脑。
李嘉诚在提到自己的两个儿子时深感自豪地说:
“现在他们都有自己的天地,而且都是很难得的人才,他们已经取得了高等学历,具备有先进的管理知识,他们今天在社会上做事,并不是靠李嘉诚三个字来闯世界的。即使我不在,凭着他们个人的才干和胆识,都足以各自独立生活,并且养家糊口,撑起家业。”
李泽钜和李泽锴的成功说明:互为依附的顺境和逆境是相对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两者都可以造就兴家立业的栋梁之才。
3.亨利?福特--汽车文化的开拓者
“毅力和忍耐是我成功的秘诀之一。我渴望用聪明才智创造人间奇迹,服务社会,有益于国民大众。当人们称赞我时,我只能说我做了一件造福于后人的事,我不想用溢美之词去颂扬自己……”这是亨利?福特说过的名言。
当今世界没有见过马车的人易找,没有见过汽车的人难寻。但在20世纪初,这句话就得颠倒过来说了。汽车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众所周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亨利?福特给人类文明的车轮加了一股向前的动力。他的一生创造了很多“世界之最”:汽车产量和销售量最大,工厂规模最大,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最先进,个人财富也数一数二。
福特出身寒门,百折不挠,聪明机智,步步发达,之后便毁誉参半,但他不为盛誉所惑,不为贬损所毁,依然自强不息,渐成大业。
出身于乡村的企业家
亨利?福特于1863年7月3日降生,此时,福特家已是祖孙三代的美国移民了。
福特家族原本世代是爱尔兰农民。19世纪中叶,爱尔兰发生灾荒,亨利?福特的祖父约翰? 福特带着亨利的父亲威廉等三个孩子,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在底特律北部一个叫迪波恩的村庄定居下来,拓荒务农。
威廉在农村时帮附近的农场主干活,农场主欧亨有个独生女叫玛丽。一来二去,威廉和玛丽由相熟到相恋,最后结婚。
这位玛丽小姐后来便是亨利?福特的母亲。
迪波恩是个美丽的北方乡村。亨利终其一生眷恋的--是母亲玛丽,--是家乡迪波恩。他感情很专注、持久,这大概与他性格中执着的成份是统一的。
对大自然的眷恋
亨利儿时的家是栋朴素的二层楼的木房。房子周围是一片整齐的农田,东边有几户农家,西边是果园,南边是一片大森林。春天一到,田边和森林周围都开满了野花,蝴蝶、蜻蜓在花枝上飞舞着;麻雀、云雀等为它们伴唱;鹧鸪发出一种像敲鼓一样的声音,抖擞翅膀,飞向浓密的草丛;还有很多兔子、臭鼬、浣熊、狐狸以及水貂等小动物,此外森林里还住着“狼先生”、“熊先生”……
这的确是一派恬静美丽的田园风光。或许是大自然的万千气象赋予了亨利发明的想象力,促成了一代天才的诞生。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她蕴藏着宇宙的真理,热爱大自然,返璞归真,这是天才的秉性。亨利一生从事的是工业,爱好的是自然。当他后来开办的汽车工厂欣欣向荣之时,美国作家约翰?保罗经常撰文批评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污染了环境,使福特公司备受责难。然而亨利却很理解保罗的思想感情,他由衷地为美国有保罗这样的环境卫土感到高兴,尽管保罗对汽车有偏见,亨利还是很想跟这么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作家交朋友,为此他送了一辆福特车给保罗,希望保罗能认识他和他的汽车。在同一时期,亨利以他的财力和名望在国会活动,促成一项保护候鸟的法案通过。
亨利特别喜欢鸟。关于儿时生活的回忆,留下清晰镜头的都与小鸟有关。他后来在家乡的红河边买下大片林地,在树上装了2000多个鸟巢,建立了鸟的乐园,圆了他儿时的梦。约翰? 保罗认识亨利后才知道,这位工业家懂得的鸟类知识多得惊人,只要是美国境内的鸟,他光听叫声就能猜出它的名字,因为迪波恩的森林是他最初的课堂。
启蒙教育
亨利出生几年后,家里又添了三个弟弟、两个妹妹。这一大家子的家务都由母亲玛丽一手操劳。缝补浆洗、烧饭种菜、养鸡种花都是她的工作,甚至蜡烛、肥皂也是她自制的。尽管忙,但玛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有一点空便陪孩子们玩。玛丽经常教导他们养成勤奋、诚实、爱整洁的习惯。
亨利是老大,家里的活他也得帮着干一点了。开始是打扫鸡舍,这活又脏又累,没干几天他就不想干了,以致长大后连鸡肉都不想吃;去挤牛奶,也没干几天就不喜欢了。后来玛丽把放马的事分派给他。有一天,亨利骑马时,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可脚还挂在镫子上,任他喊叫踢打,马还是拖着他跑回了家。亨利把脚扭伤了,他气急败坏,再也不愿放马。几天后他还嚷着脚痛,想躲过这件差事。玛丽平静地对孩子说:“亨利,人为了要生活,就必须面对许多讨厌的工作。如果这也不做,那也不做,处处存着躲避的心理,那你的生活便注定要失败。你可以同情别人,但决不可怜悯自己。”
母亲的话,亨利愿意听,但是父亲没这么循循善诱,他分派的活你必须去干,否则就要接受他的惩罚。亨利讨厌农活,而父亲就是要他守住那几块农田。
亨利7岁开始上学。在这之前,母亲早就抓着他的小手教他读书、写字,所以学校的课本他 已能读。学校离家一公里。这所学校只有一间红砖砌的房子,8个年级挤在一起上课。教室里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共有4排。老师就一位,冬天由男教师讲课,一到开春,男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也帮家人下田去了,学校只剩下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就由女教师给他们上课,一直上到收割以后。
童年的爱好,痴心不改
有一年冬天,威廉带着年轻的亨利到了底特律火车站。亨利第一次见到火车,对这个“呼哧”、“呼哧”喘气的大怪物非常感兴趣。机车长见这个孩子着迷的样子,便同意他爬到驾驶室里去,还特意为他开动一下火车并让他亲手拉响汽笛,尽量地满足了他的好奇心。亨利回到家里的整晚都想着火车的事,睡不着。第二天,他便异想天开地模仿造火车。他从厨房里提出了两只壶,从储藏室里推出一架雪橇,把两只壶放在雪橇上,一只烧水,一只当炉子烧火用,当水壶冒出蒸气来,他就推着雪橇一边跑一边“呜……呜……”地叫,还高声喊着:“火车来啦!火车来啦!”
又有一次,亨利跟几个同伴玩蒸汽机的游戏。他们把机器装在学校的篱笆下,点燃了火,机器飞快地转了起来。可是孩子们仍嫌不过瘾,希望它转得更有力,他们拼命朝炉膛添煤。正当他们全神贯注摆弄它时,锅炉突然爆炸了。碎片扎进一个孩子的腹部,负了重伤。亨利还算走运,只被一小块碎片扎伤了嘴唇。那片篱笆则被火烧了,后来是他父亲负责把它修好的。还好,威廉并没有过多地责备孩子。
虽然屡屡闯祸,但亨利对机器的钟爱不减。他又在学校后面的小房子里安了一只熔炉,还特意为它配了台鼓风机。那是一台破旧的辗壳机改装而成的,炉内温度足以溶化玻璃,甚至黄 铜。他把溶液倒进自制的沙模内,做成各种形状的东西,自得其乐。
亨利的一双小手总是没有闲的时候。看到谁有一件新奇的、会动的玩具,就想拆开看个究竟。亨利的弟弟妹妹们算是领教够了这位胞兄的本领,每当他们有了一件新鲜玩具,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千万别让亨利看到,否则他一定会拿去拆开的。”
除了拆玩具,再就是拆农具、拆表,拆得家里人都烦他了。唯一不烦他的是德国移民阿道夫。阿道夫是在普法战争年间逃难到美国的。他有一块表,那时表还很贵重,但是他同意小亨利打开看看。亨利一直到老都记得两个人:一个是让他打开表的阿道夫,一个是让他爬上火车的机车长。
钟表和火车把亨利迷住了,头脑里无时无刻不装着这两样的东西。可是这两样东西乡里见不着,城里可以看个够。从此,亨利常常瞒着家人,独自到底特律去看火车,去钟表店看师傅们修表,一看就是几个钟头,以至忘了时间,等天黑了才想起还得走10公里路回家。
福特家族世代务农,可是亨利对农活却毫无兴趣,田里那枯燥繁重的劳动令他生厌。看到农夫们跟在马屁股后面扶着犁,他那不安分的脑袋就在想,如果有一种机器能代替人,耕种得又快又好那该多好啊!所以应该说亨利投身于机械行业,思想的火花最早闪现的是拖拉机,而不是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