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
20585300000013

第13章 做事要讲求务实(2)

他自幼就有胆有识,年纪稍大便奋发读书,研究文韬武略,被人所称道。当时楚国大臣虞邱正奉楚庄王之命四处查访,选贤任能,虞邱便将孙叔敖引荐给了楚庄王。

庄王为了验证孙叔敖真实的才学,就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道,孙叔敖从容作答。君臣畅谈一天,越谈兴致越高。楚庄王兴奋地说:“论见识和韬略,朝廷大臣无人能与你匹敌!”马上就要拜孙叔敖为令尹。

孙叔敖推辞道:“我出身于田野农舍,骤然执掌令尹大权,怎么能让众人信服呢?大王若有意用我,就把我排在众臣之后吧。”楚庄王却坚信自己的眼力:“我已经知道了你的才能,请不必推辞了!”孙叔敖见是庄王如此的信赖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只好挑起了令尹的重担。

孙叔敖上任以后,大刀阔斧地改革制度,开垦荒地,挖掘渠道,发展生产。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旱涝灾情,他组织的动员几十万百姓,兴建了楚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芍陂(今安徽省寿县南),使百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他还协助楚庄王训练军队,使楚庄王终于在公元前597年打败了晋国,成为了中原霸主。

当初,楚国的大夫们对出身微贱的孙叔敖都冷眼旁观。后来看到他办事井井有条,待人谦虚诚恳,无不佩服,称他是“子文再生”(子文是楚成王令尹,以贤能着称)。

孙叔敖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接近贵人的机会,并得到了贵人的重用,为自己找到了个坚实的靠山。

由此看来,真正的才华与能力是接近靠山的名片,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可以依靠的贵人,成就自己的抱负。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他不学无术,虽然侥幸得到了贵人的引荐,成为了一名宫廷乐师,却经不住真刀实枪的现场考验,最终只能灰溜溜地逃走。纵观历史,那些深得帝王信任和重用的人,无一例不是才华横溢、能力杰出的人才。

故事四:李鸿章的“座上宾”待遇

李鸿章早年屡试不第,“书剑飘零旧酒徒”,他一度郁闷失意。然而在1859年他却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从一个潦倒失意客一跃成为了湘系首脑曾国藩的幕宾。从此,他的宦海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

李鸿章去拜访曾国藩,牵线搭桥的是其兄李瀚章。李瀚章是曾国藩的心腹,当时随曾国藩在安徽围剿太平军。有了这层关系,曾国藩便把李鸿章留在了幕府,“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李鸿章素有才气,善于握管行文,批阅公文、起草书牍、奏折也甚为得体,深受曾国藩的赏识。

有一次,曾国藩想要弹劾安徽巡抚翁同书,因为他在处理江北练首苗沛霖事件中决定不当,后来定远失守时又弃城逃跑,未尽封疆大吏守土之责。曾国藩愤而弹劾,指示一个幕僚拟稿,总是拟不好,亲自拟稿也还是觉得不妥当,无法说服皇帝。因为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是皇帝的老师,弟弟是状元翁同和。翁氏一家在皇帝面前正是“圣眷”正隆的时候,而且翁门弟子布满朝野。怎样措辞才能让皇帝下决心破除情面、依法严办,又怎么才能避免朝中的大臣利用皇帝对翁氏的好感来说情呢?

曾国藩为此事大为踌躇,最后决定这个稿子由李鸿章来拟。李鸿章拟就的奏稿文义极其周密,而且有一段刚正的警句说:“臣职份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这样一来,不但皇帝无法徇情,朝中大臣也无法袒护了。曾国藩不禁击节赞赏,就此入奏。朝廷最后将翁同书革职,发配边境。

通过这件事,曾国藩更觉李鸿章是个人才。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固然要靠实干,但有人一辈子实干也未必成功,这大概是缺少了贵人的相助吧。贵人可能是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令掌权人物崇敬的人。让贵人扶上一把,有时可以省很多的力气。

故事五:艾布杜“攀龙附凤”

有个名叫艾布杜的阿拉伯人,本来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就是使用了攀龙附凤的手段,广求于天下,不但求来了许多名人做朋友,还为自己求来了百万家财。

艾布杜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原来艾布杜在他的签名簿里贴上许多世界名人的照片,再模仿名人的亲笔字签在照片下面。艾布杜便带着这几本签名簿登门造访工商巨子和喜好名利的富翁。

“我因仰慕您的名声而千里迢迢从沙漠地前来拜访您,请您贴一张玉照在这本《世界名人录》上,再请您签上大名,我们会加上简介,等它出版后,我会立即寄赠一册……”

被他拜访的富豪,在看到其中的照片和签名都是当代世界的名人时,会有什么反应呢?人都是好名的,尤其是有钱人更爱虚名。因此,多数的人都心甘情愿地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并提供照片。由于这些人一想到能跟世界名人排名在一起便感到无限的风光。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毫不吝惜地付给艾布杜可观的金钱。

签名簿的成本不过是两美元,而富人所给的报酬却往往超过上千元美金。艾布杜整整花了6年的时间,旅行96个国家,提供给他照片与签名的共有2万多人。给他的酬劳最多的2万美元,最少的也有50美元,总计收入大约超过了500万美元。

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人“攀龙附凤”的心理。当你身边没有合适的说客给你帮忙时,也可以从名人中拉一位,借用一下他的地位和声望来充当你与被求者沟通的媒介。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寻找靠山、依靠贵人的道路上并非走歪门邪道,而是要以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他人、尤其关键人物对自己的信赖和支持。

【吉言】

一个人在自己努力上进的同时又能获得贵人帮助的话,不但能早日达到成功的顶峰,更能让生命变得充实。通常贵人不会主动找上门来,所以你既要善于抓机遇,又要广结善缘,多方营造关系,这样在人生关键的时刻才会有贵人出手相助。

有人曾在很多公司中做过一个统计,发现90%的中高层领导都有被贵人提拔的经历;80%的总经理要得贵人的赏识才能坐上宝座;自行创业成功的老板100%受恩于贵人。职场中的贵人也许就是你的师傅、教练、顶头上司。不论是在什么行业,把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一程”向来是传统。这种情况在体育界、演艺界、政界更是如此。

当然,得到贵人帮助的前提是自身的修养和才能必须过硬,能够赢得他人的肯定和赏识,让人愿意帮你。如果一无所长是很难得到贵人赏识的,即使侥幸获得了高位,也肯定会有好多的人等着看你的笑话。贵人也是比较谨慎的,选择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就是明摆着的往自己脸上抹黑。相马相出一匹劣等马,那可是天大的讽刺。

所以,做人要刻苦好学,怀有雄才方能得人赏识;在得势之后要懂得谦谨奉身、低眉做人,方能被领导所信,为同僚所敬。这就需要在平日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和才学。

“背靠大树”才能好乘凉

--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原典】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易经·比》

【释义】

《比》卦六三爻说:与品行不端的人亲近,有凶险。

《象传》说:跟坏人靠得很近,不是很可悲吗?

《比》卦六三爻辞所说的“匪”,意思是非、不是,即不正派。告诫人们,不要和不正派的人生活在一起,同流合污迟早会惹祸上身。即使是依附于人,也要择善而从之。

《比》卦六三爻讲的是“跟人”的智慧。人生在世,如果选准了靠山,成功就会相伴而来。成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与人合作可以成功,在人手下干事也可以成功,关键是要找准人。这个人一定要有成功的潜质,能给你的前途带来希望。选择了他就要跟随他,他成功之时也就是你将要成功之日。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的就是做人要善于审时度势,选择贤明的人作君主,自己才能得到重用,充分施展开自己的政治才华,从而达到理想的目标。【事典】

故事一:姜子牙“攀高枝”

古代着名谋略家吕尚,俗称姜子牙,是我国上古时期最为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姜子牙生逢乱世,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无奈报国无门,潦倒半生。

早年时期,曾在商宫中做过多年的吏卒,虽然职低位卑但却处处留心。他看到纣王沉湎酒色,荒废国政,几次想冒死进谏。一则想救民于水火,二则可以因此受到纣王的赏识,求得高官厚禄。然而姜子牙见到大臣比干等人皆因直谏而丧生,只好把话咽回肚中。他料定商朝气数将尽,纣王已不可救药,自己不愿糊里糊涂地替纣王殉葬,于是,他决定另投贤主门下。当时,西伯姬昌立志除掉纣王,正是求贤若渴、用人之时。吕尚为了引起西伯姬昌的注意,便在渭水之滨的兹泉钓鱼。这个地方风景秀丽,人迹罕至,也是个隐居的好地方。姜子牙并非要老死林下,而是在此静观世变,等待贤主的到来。

这一天,吕尚听说西伯姬昌要来附近打猎,便假装在兹泉垂钓。这时候,姜子牙还是个无名之辈,西伯姬昌当然不会认得他,但姜子牙却在朝歌见过西伯姬昌。为了引起西伯姬昌的注意,姜子牙故意把鱼钩垂到水面三尺以上,钩上也不放鱼饵。

果然,西伯姬昌觉得奇怪,便走上前问道:“别人垂钓均以诱饵,钩放水中。先生这般钓法,能有鱼上钩吗?”

姜子牙见西伯姬昌对人态度谦和,果然是个非凡人物,便进一步试探道:“休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长子就甘愿上钩。纣王以为智足以拒谏,言是以饰非,却放跑了想取而代之的西伯姬昌。”

西伯姬昌闻言,大吃一惊。心想:这位老人身居深山,何以能知天下大事?更为不解的是,他怎能把我的心迹看得这么透彻?定然不是凡人!连忙躬身施礼,说道:“愿闻贤士大名?”

“我也并非贤士,老朽吕尚是也。”西伯姬昌一听,说道:“刚才偶听先生所言,真知灼见,字字珠玑。不瞒先生,足下就是你说到的西伯姬昌。”姜子牙装出很吃惊的样子,惶恐地说:“老朽无知,痴言妄语,还请恕罪。”

西伯姬昌诚恳地说道:“先生何出此言?今纣王无道,天下纷纷,如先生不弃,请您随我回朝,兴周灭商,拯救天下黎民百姓。”姜子牙客套了一番后,随即同西伯姬昌一起乘车回宫,一路上纵论天下大势,面面俱到。

西伯姬昌有种如鱼得水、相见恨晚的感觉,立即拜吕尚为太师,倚为心腹。从此以后,姜子牙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终究成就了大业。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吕尚略施小计便攀上了西伯姬昌这棵大树,弃暗投明,跳槽做了周国的太师。倘若他坚持“忠臣不事二主”的陈腐观念,恐怕到老到死也不过是纣王宫中的一名小吏,永无出头之日。真可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因此,做人要讲求灵活变通。天下最神妙的即为“变化”二字,适应变化的人即为智者、识时务者,其眼前皆为活路;反之,若冥顽不化,不知变通的道理,则会处处受阻。

故事二:李斯仕秦当客卿

李斯青年时曾为郡中的小吏,主管文书事宜。常常看到在厕所中的老鼠辛苦地觅食,但得到的仍是可怜的一点点食物,饥寒交迫,且又常受人和狗的惊扰,惶惶不可终日。而生活在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好粮谷,住的更是“高屋大厦”,而且没有干扰,饱食终日,无忧无虑。

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人或是贤达富贵,或是贫贱不屑,都如同老鼠一样,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不同!由此,他产生了“择地而处、择主而仕”的思想,这对他人生的取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他投奔到当时大儒家荀卿的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看到楚王胸无大志,不足与谋;又看到六国相继日渐衰弱,也无从建立号令天下之奇功。只有秦国经历了秦孝公以来的六世,特别是秦昭王以后,已经雄踞于七国之首,可对诸侯国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政治、军事、经济基础,可以代替周王室而一统天下。

李斯对荀卿说:“得到了好的时机便不能怠惰,而应及时把握住机会,当今各诸侯倾力相争,游说能者参与政事。而秦王想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成就帝王大业,这正是智谋之士奔走效力、建功成名的大好时机。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不思有所作为,不愿改变这种境遇的人,与禽兽无异。人的耻辱莫大于卑贱,悲哀莫甚于穷困。永久处于卑贱地位、困苦的境地,却表示非议世俗、厌恶功利,自托于无为,这也绝不是士人的真实思想。所以我将西行人秦,去为秦王出谋划策,从而建功立业。”

公元前250年,太子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当上了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秦王嬴政即位时年龄尚小,大权都掌握在太后赵姬与丞相吕不韦的手中。吕不韦仗恃自己与太后及秦王嬴政的特殊关系,以秦王的“仲父”自居,横行于宫中。

李斯投到吕不韦的门下后,为了讨得吕不韦的赏识,他一直勤勉谨慎,殚精竭虑。终于受到了吕不韦的青睐,被任为郎,从此参与政事。涉足于政治核心的大门终于向他敞开了。

后来,李斯有机会与秦王会面。于是他软硬兼施,远交近攻,以武力为后盾,用金钱开路、执“连横”计劝诱六国中止同别国的“合纵”。不消几年,战果累累,李斯也因此被秦王称为“客卿”,进到了秦国领导集团的核心。

人要谋取大的成功,就要讲求策略,走捷径。依附于人要选对靠山,要选择有发展前途并能使自己得到提拔和重用的人才能去尽忠竭诚。若事非其人,则如明珠暗投一样,不但无功,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