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原典】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易经·既济》
【释义】
《既济》卦九五爻说:东边的邻居用杀牛来举行盛大的祭祀,反不如西边的邻居举行比较简单的祭祀而能得到实际的福佑。
《象传》说:东边邻居杀牛盛祭,不如西边邻居的薄祭,是说西邻能适时而祭,更能切实地承受神灵降予的福泽,喻示吉祥将源源降临。东邻杀牛,神灵不能马上就有肉吃,不如西邻正举行的祭祀,有大量现成的供品,可以马上享受。
人生处世,一定要讲求务实,做现成的东西回报也快,少做条件不成熟的事情。不务实的人以为自己能“空手套白狼”,结果只能是自己被狼吃掉。同样,狂妄的人张牙舞爪,最后必无大成,因为他把精力耗费在了那些外在的东西上。人只有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务实不虚,才能从低飞到高。做事拥有务实的态度是人生顺达最好的基础。
【事典】
故事一:卜天璋为民着想
卜天璋是元代洛阳(今属河南)人。他自幼聪颖,长大后以正直而自强,研读书史,懂得成败的大体。至元年间,出任河南府府吏,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边上准备向南迁徙,卜天璋顾虑如果阻拦势必会发生变乱,劝总管张国宝任凭这些人渡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
大德四年,卜天璋任工部主事。蔚州的刘帅,强横地夺取他人的产业,官吏也不敢处理,中书省调卜天璋前去断决。卜天璋很快的让刘帅屈服,所夺回的土地全数归还于民。
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劝导学业;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当时盗贼聚集,占据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极刑示众,盗贼现象才得以平息。
不久卜天璋升任浙江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有功,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也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
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叛乱,荆楚地区受到很大的震动。朝廷又拜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人们都认为他已年老,一定不会上任。卜天璋说:“国家正遇危难,我虽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岂能逃避困难!”于是挺身赴任。
到任后,他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安定团结。当时物价飞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物价,听任民众自由的买卖,导致商人的车船汇集贩运,米价很快就跌了下来。他还留下御史台的赃罚库缗钱,不再输送到御史台,用来赈助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欢迎他。
卜天璋一生为官,从不搞形式主义,而是注重实际,做事诚心诚意,这是一种最务实的作风,从而也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也应该务实。唯有务实,才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好运。
故事二:杨继宗为官清正
杨继宗是明朝清官中的佼佼者。成化初年,朝廷采纳了王翱的推荐,升任杨继宗为嘉兴知府。
杨继宗赴任时仅有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冷峭,人们都不敢冒犯他。
然而他却能经常的召集乡间的百姓询问疾苦,帮助他们解除实际的问题,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子弟年满八岁不往就学者,则要处罚他们的父兄。杨继宗每遇到学官时都以宾客之礼相待,府内教师、儒生竞相劝学,一时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各里的老人多被他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来府衙报告名姓。”孔儒十分恼怒。杨继宗前去拜见他说:“为治之道要有一定的规矩,您只管剔除奸弊,劝诫惩办官吏。那样挨家挨户稽查考核,则是地方官府之事,不是你风宪官的管辖范围啊。”孔儒无法为难他,但心里却深为嫉恨。临行前,孔儒突然闯入府衙之中,打开杨继宗的箱箧察看,里面只有旧衣数件而已,孔儒惭愧而去。
有经过嘉兴办事的太监,杨继宗送给他们的只是菱角、芡实之类和历书。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去领取库中的金银,并说:“钱都在,请你给我立下印券。”太监吓得咋舌不敢接受。
杨继宗进京入觐,汪直想要见他,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最廉洁?”汪直回答说:“天下人不爱钱的,也只有杨继宗一个人了。”
九年任满后,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的冒犯太监张庆,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就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是不是那个一钱不要的杨继宗啊?”张敏惶恐不安,回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的为人了。”
当官要清廉,做事要认真负责,这才是为官者最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了这些,老百姓的福祉才能实现,而为官者才能赢得世人的爱戴。
故事三:隋炀帝华而不实
隋炀帝是一个喜欢讲究排场的人。607年(隋大业三年),隋炀帝率甲士五十万人,北巡塞外。609年,又西巡张掖。隋炀帝的西巡队伍到达燕支山的时候,他命令“伯雅、吐屯设等及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还要欢迎的人群都身佩金玉,焚香奏乐,载歌载舞。隋炀帝又命令武威、张掖的男男女女,都要穿上华丽的服装,头戴金玉饰物,坐上最好的马车,列队来迎接他。可以说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610年,西域各族使团和商旅,仰慕中原的富庶,纷纷来到东都洛阳。隋炀帝为了夸耀自己,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欢迎会。在皇城端门外大街,圈围戏场五千步,搭起了百座戏楼,招来一万八千名乐师,日夜演戏,声闻几十里。夜幕降临后,又张灯结彩的继续演唱。这次耗资巨万的百场戏,演了整整半个月方才收场。
在这期间,各族商旅要到丰都市(即东市)进行贸易。隋炀帝便下令整顿市容,各店肆都要粉刷墙垣,彩绘门窗,陈列新货,店员也要穿锦衣丽服,连卖蔬菜的小商贩也要用精美的龙须席铺地。西域商人路经酒食店时,店主要热情的招待,吃喝免费,醉饱出门。以显示隋朝的富庶。但客人们看出这是假象,甚至有的人指着街市间树木上缠的彩绢质问说:“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不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为了使异族畏服,隋炀帝不断向他们炫耀武力,并对其酋长慷慨赏赐。公元607年隋炀帝到榆林巡幸,令宇文恺做遮天大帐,帐下能坐几千人,还摆满了各种珍贵的器皿,设盛大宴会招待突厥、契丹、奚等部落的酋长,看到游牧民族头目们又惊又喜的表情,隋炀帝心满意足,并送给突厥启民可汗锦缎2000万段。在榆林寨外,隋炀帝命令宇文恺制作观风行殿和行军城,一夜之间平地竖起了一座宫殿与一座大城。游牧人以为是神功,望而生畏,十里之外即跪伏叩头。隋炀帝利用未开化民族经济技术不发达的弱点,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谓不惜工本。
隋炀帝的虚荣浮夸非但没有赢得各族的信任,反而招致了战争。615年秋,当他再次出巡塞外时,突然遭到几十万突厥骑兵的袭击,雁门(今山西代县)一带的41座城市,竟然丢了39座。隋炀帝逃之不及,被围困在雁门城里。突厥急攻雁门,弓箭射到隋炀帝的脚下,这位不可一世的暴君被吓得六神无主,抱着小儿子号啕大哭,眼睛都哭肿了。幸亏将士们奋力固守,才转危为安。
隋炀帝的愚蠢在于他以为那些豪华的铺排仪式,既能显示出自己统治的国家殷实富强,又能让“宾客们”感到莫大的满足,但是实际上却收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因为他所表现出的一切,既华而不实,又盛气凌人,难免会让人从内心里感到不快和厌恶。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值得我们后人警省。
【吉言】
大凡成大事者都讲求务实,他们做事都是先从眼前的事情做起,尽管事情很平凡,也要认真地把它做好,这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他们都还善于把握机会,在最能实现其价值、最能做得更好的事上把握机会,认真地去做,最终获得了成功。
虽然用心良苦去做的事可能没有好的结果,但人们都能看到其中的势。事情取得巨大的效果,其中必有主事者的心血。不要认为别人一朝成功全凭运气,做大事固然要有机会来促成,但要把手上的事情做得最好,多半还是要付出大量的心血。
与其在事情的表面上大做文章,不如踏踏实实地干实事。少搞形式主义,多做实事,这是立世的百胜法则。最没有理由自豪的人往往表现得最自豪,他们把什么都说得神乎其神,实际上是想求得别人的喝彩,结果只能是遭到有识者的轻视,徒令人捧腹大笑。
有的人像乞丐讨饭一样的讨取功名,或像蚂蚁储食一样的攒积荣誉。你纵有天大的才华,也应尽量避免那种显而易见的虚荣。心安理得地做属于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功劳尽可抛弃,万不可待价而沽。不要夸诞虚浮,违反常情,惹人耻笑。埋头做事的人虽然可能被笑作是傻瓜,但他们终究会比耍巧智的人要获取得更多。
成就事业要善于借势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原典】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易经·乾》
【释义】
《乾》卦九二爻说:龙出现在大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
《象传》说:龙已出现在田间,是说君子的才学居于适当的位置,心存仁爱而施诸一切的行为。
在生活中有的人抱怨自己不得志,无施展才华的机会,其实不然,得志是要靠实力和善于把握机会的。在当今社会里,靠贵人之力而使自己的事业步步高升的现象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贵人的引荐和提拔往往就是一块强有力的敲门砖,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和广阔的舞台,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才华,做到“怀才有遇”,从而为自己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的贵人都有可能出现在你的面前,有的人却与之擦肩而过,有的人却幸运地把握住了机会而得到了贵人的提携,从此改变了一生。那么,贵人又会在哪里呢?
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强求和贵人不期而遇,只有到了你的生命轨迹拐弯时,或许就是你与贵人相会的时候了。此外,还有“出外遇贵人”、“逢凶遇贵人”的说法。若撇开“命”理不谈,贵人其实并不是无条件存在的,生活里的贵人却是由互动关系所形成的,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
人生处世,就要时刻努力为抓住机遇而准备。生活中的贵人从不会主动的找上门来,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才能发现。
【事典】
故事一:商汤慧眼识贵人
伊尹是商汤的开国大臣,他辅佐商汤打败了暴君夏桀,为商朝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原名叫阿衡,是有莘氏家的奴隶,虽然思谋精奇,才学宏深,却不为人知。
有莘氏把女儿嫁给商汤时,阿衡作为陪嫁的奴隶来到商汤府中做了厨子。一次上菜时,商汤偶然问起他有关烹调的事。阿衡恭恭敬敬,不卑不亢地谈起烹调的道理和技艺。商汤见一个厨子能把烹调之事讲得条理清晰,就没有忍心打断他。
阿衡循循以进,口锋一转,不知不觉究把话题转向了治理国家的道理上。商汤越听越奇,在阿衡讲到王道与霸道同文火与爆炒的异同时,商汤肃然而起,喟然长叹道:“治理国家的人才啊,我却让他烧菜做饭!”毅然决定把阿衡(伊尹)调到自己身边,帮助自己处理国家政事。
商汤死后,伊尹又辅佐帝外丙、帝太壬、帝太甲。太甲是商汤的孙子,当了三年皇帝后,开始胡作非为,失民心于天下。伊尹就把太甲放逐到桐宫进行悔过,自己则行摄王政,让成汤德政重布于天下。
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向百姓承认自己的过错,伊尹又把政权还给了太甲。太甲死后,伊尹又立其子沃丁为帝。这样,伊尹成为成汤的五朝元老。
伊尹做到了托孤老臣应该做的事情,忠心耿耿的佐成汤治理天下。有这样的人才,国家何愁不富强,帝王何愁不成明君呢?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去发现这种的“贵人”?事实上,许多有能力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是从最瞧不起的打杂人堆里走出来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具有发现他们的眼力和能力。
故事二:曹操崛起的策略
曹操刚崛起时天下的形势很分散,如孙策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刘备则凭借“光复汉室”的招牌而感召天下。在群雄并起的形势下,想要谋求霸业,必须营造一种属于自己的优势来号令天下。
在曹操之前,是董卓控制着汉献帝这面“大旗”。但可惜他是一个专横跋扈、滥施淫威的暴徒,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很快便落得个“暴尸于市”、“焚尸于路”的下场。此后,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等扶持下离开关中。于是,要不要借机迎奉汉献帝就成了摆在曹操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常年的军阀割据和战乱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乘乱起兵的领导者只有军事家的头脑而很少有政治家的眼光。只有曹操独具慧眼,清楚地认识到决策的正确与否以及民心的向背是决定胜负的首要因素。因此,权衡比较,他决定以“奉戴天子”,把天子作为自己的“贵人”,这才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
经过热烈的争论和艰苦曲折的奋争,曹操终于在建安六年八月将当时处于困窘中的汉献帝迎至许都,由自己来充当献帝的保护人,这是曹操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的得意之作。
曹操这样做,不仅让自己获取了高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而且把汉献帝作为了自己进行统一战争的一面旗帜。从此,无论是征伐异己还是任命人事,都可利用献帝的名义,名正言顺地置对手于被动地位,而给自己创造了政治上的优势。
这么做,从客观上来讲,对国家、对人民也有好处。当时群雄割据,谁都想吞灭对方而独霸天下。曹操迎帝入许都,将献帝置于自己有力的保护之下,虽然使献帝变成了一个傀儡,但也使献帝在局势极为混乱的时期免除了被废黜、被杀害的危险。保留了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使得各地割据者的野心和行为受到遏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这对控制割据、分裂局面的恶性发展,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者都颇得“借旗号”以令天下的真传与实惠,众人皆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是通过“尊王攘夷”的做法而获得其政治上、军事上的主动权,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运用这一谋略的经典范例。
我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要想打鬼,借助钟馗”。打鬼借助钟馗,确实是一种十分高明的谋略。一方面,鬼是怕钟馗的;另一方面,拥有了钟馗也就掌握了打鬼的优势与主动权。
做事情尤其是做大事情要借助一种招牌,或者说打着一种旗号(借一面义旗),而这种招牌和旗号的名声必须是响亮的,表面的威信必须是公认的,这样才能感召众生,竭智效力。
故事三:孙叔敖“伯乐相马“
孙叔敖是楚国忠臣司马贾的儿子,父亲被奸党杀害后,为躲避灾祸,和母亲逃回家乡以种田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