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
20585300000021

第21章 进退要做好抉择(4)

故事二:曾国藩主动让权

当打败太平军以后,曾国藩兄弟的位望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盛的时期。曾国藩不但有一大堆头衔,而且还指挥着三十多万人的湘军,牵制着李鸿章领导的淮军和左宗棠麾下的楚军。除直接统治两江的辖地,即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外,就连浙江、河南、湖北、福建,以至广东、广西、四川等省也都在湘军将领的控制之下。满清政府的半壁江山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清政府为了控制曾国藩,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迅速提拔和积极扶植曾国藩部下的湘军将领,使之与曾国藩地位相当,而感情渐渐疏远,打破了其从属的关系;另一方面对曾国藩的部下将领和幕僚,如当时掌权的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杨载福、刘长佑等实行拉拢和扶植的政策,使他们渐渐的能与曾国藩分庭抗礼,甚至互相不和,以便于清政府的控制和利用。

而对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的待遇则恰恰相反。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曾国荃升任浙江巡抚之后,虽仍在雨花台办理军务,未去杭州赴任,也本属清政府的意旨,照例是可以单折奏事的。于是曾国藩让曾国荃自己上奏军情,以便攻陷天京后抢先报功。不料,清政府以其尚未赴巡抚任,不准单折奏事,以后如有军务要事,仍报告给曾国藩,由曾国藩奏报。曾国藩恐曾国荃心情抑郁,言词不逊,在奏折中惹出祸来,特派颇有见识的心腹幕僚赵烈文迅速赶赴雨花台大营,专门负责拟章奏咨等事项。

在曾国荃攻陷天京后,当天夜里就上奏报捷,满心以为会大受赞扬,不料却当头一棒。上谕指责曾国荃破城当日晚间,不应该返回雨花台的大营,以致让千余太平军突围,语气相当严厉。幸好有人将李秀成捆送营里,否则让曾国荃更无颜面。

然而,清政府并不就此了结,而是步步逼近,揪住不放。几天之后,清政府又追查天京金银下落,令曾国藩迅速查清,报明户部,以备拨用。上谕说:“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军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久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思眷。”这无疑是在告诉曾国藩如不知禁忌,就难以“永保勋名”、“长承恩眷”了。

面对此种情形,曾国藩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主动向朝廷请旨裁减湘军,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自己的忠心;让其弟曾国荃功成身退,挂冠归里;还奏请停解广东、江西、湖南等省的部分厘金至金陵大营。

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符合了清朝统治者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同意了遣散湘军。因为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仍然委任他为两江总督,而这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曾国藩的让权减职之举,在相当程度上解除了朝廷对他的猜忌,而曾国藩最终也保住了官位。曾国藩与清廷之间在政治上的这种交易,包括曾国荃在内,能够深刻地领会这种计谋的也没有几个人。

在中国古代,常有“树大招风、功高震主”的事情出现,一些手握重权者难免会受到上层的猜忌和打压。他们采用的办法是自断臂膊,从而清除隐忧,做到了明哲保身。上述的历史经验,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处理内部矛盾的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与被领导者存在着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的关系是一门学问。下级做出了成绩,不能把一切的功劳都归于自己,更不应该因此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更重要的是在成功的同时,还要看到以后的征程,在胜利的日子里,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故事三:毛泽东不当“状元”

1942年7月,毛泽东在与客人的谈话中论及到《易》的哲理。

毛泽东问:“你学过《易》吗?”

客人答:“学过,能背诵,但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你会唱秦腔吗?”

“爱唱,唱不好。”

“考考你,在秦腔中的皇帝出场白中,常常把他的登场说成是九五之位,这是什么意思?”

“那是根据《易》的阳刚则衰、阴极则损的忌讳之习。”

“说得对,其理何在?”

“阳刚为十,减一则九,阴极为六,减一则五;满招损,谦受益;阳极则衰,阴极则损。《孙子兵法》上说,求万全者无一全,骄兵必败,哀兵必胜,都是依据这一阴阳之道来发挥的。”

毛泽东说道:“极则必反,不要当状元。历史上的状元,许多都当了驸马,养尊处优,埋没了人才,很少有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

客人在回答问题中非常的谦虚,因为他深知“亢龙有悔”的道理。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春风得意。人生中最风光、最美妙的际遇总是短暂的,锦上添花固然精彩,但做到适可而止却是最明智的选择。

【吉言】

有的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后,往往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致种下祸根,到头来后悔莫及。“谦受益,满遭损”,做人既要有大的志向,更要有甘为人下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种的心态才能让人吉祥多福。

可是又有多少的成功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呢?龙是海里的动物,龙飞到天上后如果忘了海,由海汽变成的云团就会回到海里,把龙孤零零的挂在天上。一个人在高位上呆久了,就会不自觉地妄自尊大起来,脾气也变得怪异。他处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根本看不清老百姓真正的需求,也不愿听从群众的意见,于是就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

成功是值得庆贺的,但也要看到,居功自傲时也会有可怕的后果。一个人、一个团体,若高高在上,脱离了民众,便到了危险的境地。历史上有多少人摔了下来,今后还会有人继续的摔下去,这就叫“亢龙有悔”。

并不是所有站在高处的人都会被摔下来的,明智的高位者不会有摔下来的“悔”,因为他能知道自己已经处在了人生事业的最顶峰,高处不胜寒,从而自觉的走下来。切不可贪恋权势、享乐与私利,赖在高位处昏庸处事,那样的话随时都会有危险降临。

所以,当一个人发展到巅峰时,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能看到成功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或遗憾的一面。只有正确的面对现实,及时发现不足,才不至于让错误延伸下去。当疵病和错误尚未显示出负面影响时,及时的抑制住,这是明智之举;反之,如果让错误搭上快车飞驶,势必会让人铸成悔恨。

凡事都要善始善终

--初吉,终乱

【原典】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易经·既济》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易经·未济》

【释义】

《既济》卦:事情取得了成功以后,占卜能获得亨通,利于守持正固;若不慎守成,起初是吉祥,最终也会导致危乱的出现。

《彖传》说:事已成,亨通,说明此时连柔小者也获得亨通。利于守持正固,说明阳刚阴柔均有利于行为端正,居住适当。起初吉祥,说明柔小者也像刚大者一样能持中不偏;最终停止不前,必将导致危乱,说明“事成”之道已经困穷。

《象传》说:水在火上煮成食物,象征事已成;君子要在事成之后思虑可能出现的祸患而预先防备。

《未济》卦象征做事亨通。小狐狸快要渡过河,却打湿了尾巴,看来此行无所利。

《彖辞》说:《未济》卦有亨通之象。因为六五阴爻居于上卦中位,位象相得。但是庸才任重事,必至中途颠仆。好比“小狐过河,打湿尾巴,所行无所利”,没有好结果。不过庸才虽居大位,但能顺从君上,不致为害过深,一切都可补救。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坎,坎为水。火在水上,水不能克火,是未济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有感于水火错位不能相克,因而用谨慎的态度来辨别事物的性质,审视其前进的方位。

《既济》卦告诉我们稳健守成的道理,它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稳扎稳打,不能盲目的冒进。在这一阶段,六爻皆正,秩序井然,阴阳相济为用,旧的矛盾得到克服,事业发展以至于平稳的推进。无论是面对顺境中平稳的阶段,还是面对逆境中突发的事情,或是事业一帆风顺,进入“既济”阶段后,都要稳健,切忌急躁,以防自己在盲目中遭遇失败。

《未济》卦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包含有揭示《易经》真谛的深意。“未济”就是未穷,未穷则有“生生之义”。这样,《易经》虽只有六十四卦,但最后一卦的“生生之义”使它不仅没有在终点停下来,反而以终点为起点又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