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摸清羌兵的情况,减少作战中的损失,赵充国派遣了许多间谍深入到羌人居住的地区。原来,羌兵分先零、罕、开三个部分,前者与后二者有仇。赵充国巧妙运用策略,对他们进行分化瓦解,对罕、开两部分实行政治上安抚,集中兵力部署对先零进行军事上的打击。
先零见汉军长期坚壁不出,就渐渐放松了警惕。6月初,赵充国率大军突袭先零的驻地。先零毫无戒备,一触即溃,仓皇逃遁,淹死者数百,投归与被杀者千余人。
汉军进抵罕、开地区,赵充国禁止士兵烧杀。罕、开人民感恩,马上降顺了汉军。秋天,又有万余羌人在赵充国安抚政策的感召下归顺汉朝。赵充国又罢骑兵,兴屯田、“益积蓄”、“省大费”,以待羌敝。第二年秋天,若零等人刺杀先零的首领杨玉,率四千多人降汉。赵充国平羌一战大获全胜。
“以静待哗”是军事家孙膑提出的作战谋略。其宗旨是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是把握军心的方法。因此,以沉着安静的心态静观敌方的变化,乘机进攻浮躁不安的敌人,或者是以冷静的态度控制住动荡不安的局面,充分的把握住胜利的节奏。
故事四:基辛格审时度势
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头号的外交家,他喜欢在国际的外交舞台上进行“特技表演”,但是没有十分的把握,他是不会轻易出访的。
中东危机局势的初期,由于以色列倚仗英、法的支持,大规模地侵略埃及,激起了阿拉伯众多国家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国出面调停都不可能成功。由于没有任何的把握,所以基辛格没有出击,而是坐等时机的到来。
等到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突破以军防线,打破不战、不和的局面,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机,埃及军队即将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时。基辛格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立即出击,频频进行“穿梭外交”,往返于中东各国之间,利用各种矛盾,磋商各种政治交易的“可能性”。由于基辛格的努力,中东问题暂时得到缓和,由此,他也在阿拉伯世界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把一件事做成、做好,就要考虑到它实现的可能性,然后再找准时机迅速的出击。在这之前,要学会耐心的等待,才能在行动中做到有的放矢。“见可成则就之,见不可成则避之”,这也是做人精明的体现。
【吉言】
从出生到死亡,人的一生实际上都处于等待的状态中。当一个人遇到困境、遇到危险时,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并积极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然会逢凶化吉,取得行动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耐心地等待时机,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棱角外露,总幻想着依靠自己的学识,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地位和成就。他们的锐气是惊人的,但也是短暂的,一旦遭受挫折,无情的现实就会使他们感到生不逢时,或是怀才不遇,从而变得愤世嫉俗,也会使一部分人从此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这是非常可悲的。
知道如何去等待时机的人有着高贵的心灵,其象征是永不匆忙,永不受情绪的影响。你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到达中心,明智的保留使目标变得更加的贴切。一位智者说得好:“时间可以抵挡任何人的进攻。”幸运之神对耐心等待的人总会给予丰厚的奖赏。
中国有一句俗语:“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似乎很难办的大事,最后居然都能顺利地完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了“待时乘势”的缘故。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等那些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都具备了时,也就是恰逢其时,几好合一好了,这时再去做事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了。
要懂得谨言慎行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原典】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易经·坤》
【释义】
《坤》卦六四爻说:像紧紧扎住的口袋那样缄口不言,没有荣誉也不会有灾害。这里讲的就是一个谨字。
《象传》说:像紧紧扎住口袋那样不轻易的说话,没有过错,也没有荣誉,说明做人务必小心谨慎,方可不遭灾害。
中国素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说法。孔子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聪明的人通常尽可能做到三缄其口。嘴边没有把门的,会有很多害处。与人交往一定要把好自己的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自己的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思考明白。
【事典】
故事一:箕子“难得糊涂”
商朝末期,纣王通宵的喝酒而忘记了当时的日子。他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于是派人去问箕子。
箕子对他的从人说:“身为一国之主,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时间,这样的国家就很危险了。而一国的人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么我的出境也就变得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开阔,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给遮蔽了。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后,叫人把树砍倒,但是没砍几下,隰斯弥又不让砍了。
他的家人问:“您怎么这么快就改变主意了呢?”隰斯弥答道:“知道水深的鱼是不吉祥的。田成子有心要篡位。如果我表现出在精微处察觉到事情的真相的话,那我必然也会有危险。不砍倒树,未必有罪。知道了别人的隐秘,那罪过和危险就大了。所以我才决定不砍了。”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其实有时候糊涂一点,比耍小聪明得到的结果要好得多。三国的杨修够聪明,可他喜欢接领导的话茬,领导的心思也能被他猜透,所以曹操很恼火,在“鸡肋事件”中借机把他除掉了。
故事二:许攸死在说话上
三国时的许攸,本是袁绍的部下,他虽是一名武将,却也足智多谋。官渡之战时,他为袁绍出谋划策,袁绍不听,他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他来了,没顾上穿鞋,光着脚便出门迎接他。见了许攸,曹操拍掌大笑道:“足下远来,我的大事成了!”可见当时曹操对他的器重。
后来,在击败袁绍,占据冀州的战斗中,许攸又立了功。慢慢的,他自恃有功,在曹操面前变得也不检点。有时,当着众人的面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要是没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在人前不好发作,强忍着说:“是啊,你说的没错!”可内心却充满了厌恶。
许攸并没有察觉到,还是那么的信口开河。有一次,随曹操出邺城东门,他对身边的人自夸道:“曹家要不是因为我,是不能从这个城门自由进出的!”
曹操终于忍耐不住,找个借口把他杀了。
许攸的死向世人提出了警示,做人应多做少说,凭一张口既可以荣升,同样也可以丢掉性命。
我们都见过这样的事情:交际的双方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利害冲突,仅仅是因为言语上的冒犯,将小事不断升级为严重的冲突。如果你不能做到说话恰到好处,那么就少说或不说最好。
故事三:贺若弼因言失职
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国大将,以功高自居,不甘居于同僚们之下,口中多含有抱怨之词。
不久,他奉调参加了讨平湘洲的战役,胜利之后,全军凯旋,这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次大功,他认为此次必定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的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很不满,对传令史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的恼怒,把他从中州刺史的任上调了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说话不小心而把命丢了,这个教训你一定要记住啊!”说着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贺若弼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次血的教训。
转眼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已经忘记了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别人低而忿忿不平,自认为就是做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得到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从口中流露出来。
这些话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看他屡有战功,不久也就放了他。
但贺若弼还是不能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和我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隋文帝得知后,就把他召来说:“我任用高颍、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你的言外之意是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不成?”
贺若弼无所谓的回答说:“高颍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这时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被株连,都纷纷揭发他过去说过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的行为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的执行法度,你自己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弼解释说:“我曾凭陛下的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份上,给我留条活命吧!”
隋文帝说:“当年,你出征陈国时,问高颍:‘陈叔宝被削平,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也飞鸟尽,良弓藏?’高颍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的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你了,又何必再提呢?”
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了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请求您赏我一条活命。”隋文帝念他劳苦功高,只免去了他的官职。
父子两代人,同样都是因为言语上的问题而遭到厄运,所以凡成大事者都善于谨言慎行,一言一行都很小心。做人也不要夸海口,多做实事,尽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虚荣。
【吉言】
谨言、慎语、慎行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体现。孔子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所谓的讷言就是慢言少言,所谓的敏行就是多做事,而且也要谨慎。
《曾子·修身》上说:“行欲先人,言欲后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再说话,才不会胡言乱语、招惹是非;做事的时候,要说到做到,从不拖泥带水,养成“雷厉风行”性格。
做人若喜欢津津乐道的传递小道消息,喜欢谈论东家长西家短,乐于神侃吹牛,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这种现象若不及早的纠正、革除,终究会自食苦果。
在现实生活中,既有正人君子,也有奸佞小人;既有坦途,也有生活的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如果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会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人只有安身立命,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改造环境,顺利地走向成功。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那些推心置腹时所说的私房话,日后很有可能被用来当作武器的危险。所以,人们要避免多说话、说错话,以免引起别人的恶毒攻击。同时,面对那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要学会用沉默去对待,而不要急于辩解,否则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善于谨言慎行,一言一行都很小心。很少有人因不说话而后悔,但大多数人却因说了话而后悔。话说得越多,危险也就越大,要么沉默不语,要说就说有用处的话。
做人不要夸海口,多做实事。少说话,多做事,将自己慢慢培养成一个谨言慎语、在言语上有修养的人,这样才能吉运绵绵不断。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原典】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易经·乾》
【释义】
《乾》卦上九爻说:龙飞到天上,到了极高处,反有悔悟。
《象传》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朝原来的反面发展。
古人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亢龙”的出现正是指事物的变化现象。亢,指极度、高亢的意思。因为“飞龙在天”,飞得过高,一下子超过了极限,呈现不胜负荷的态势。事物达到了强盛的极点,就会逐渐的衰弱,然后很快地灭亡。“月盈则亏,水盈则溢。”水与月都是自然界最有道的两种事物,连它们都不能太“满”,更何况是人呢?
有些人只知道去争取而不能及时的引退,只知道生长的道理而不知衰亡,只知道获利而不知失去,这就是上九爻辞所说的“亢”。经文本意告诫我们不要无限度地去追求成功、追求名利,要做到实事求是,居安思危,自我警觉。虽然我们的才能有超常发挥的可能,但并非无条件地超常发挥,如果忽视了客观实际的存在,仅凭主观上盲动,只能造成追悔莫及的后果。
【事典】
故事一:邓通不懂收敛而遭厄运
《史记·佞幸列传》里记载一个叫邓通人的故事,他是汉文帝的宠臣,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深得汉文帝的喜爱,从此命运发生了改变。文帝大量赏赐他钱财,还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职。
其实邓通只是一个水手,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才能。他的长处不过是自己处事非常的谨慎,对皇帝唯唯诺诺,既不能为皇帝出谋划策,也不能推荐贤士,只是一味的谄媚而已。
文帝赐给邓通一座铜山,允许他自己铸钱。从此,邓通靠着铸钱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遍布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邓氏钱”。他号称“产匹铜山,家藏金穴”,可见其在经济上的实力。
有一天,文帝的背上生了一个疮,脓血流个不停。邓通觉得这更是一个表现自己忠心的机会,如果表现得好,不但能够得到更多的赏赐,也许还会封自己做王公。打定了这个主意,邓通便天天进宫去,用嘴巴替文帝吮吸脓血。
一天,文帝突然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啊?”邓通恭顺地回答:“当然是太子了。”太子刘启来看望文帝的病情,文帝让他吮脓血。太子见疮口脓血模糊,禁不住一阵恶心,但又不敢违抗父命,只得硬着头皮去吮吸,可是脸色很难看。后来他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这是做亲生儿子也无法做到的,便感到很惭愧。可是太子觉得邓通这样做未免有矫情的成分,也有邀功的嫌疑。更重要的是,邓通这样做,让身为太子的他非常为难,也因此而嫉恨邓通。
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景帝对当年的事耿耿于怀,便找了一个机会免去了邓通的官职。皇位易主,新主子不喜欢他,按道理说他应该警醒,收敛自己的言行。可是邓通为了转移自己在权力场上的失意情绪,竟然铤而走险,大做钱币投机的生意。他以为这样就能够让自己富可敌国,纵然不能再做高官,也算是在财力上达到一个可观的程度了。
不久,邓通铸钱牟取暴利的事情被人告发。景帝听到了这个消息,便借题发挥,派人调查确有此事,便把邓通的钱财全部没收。邓通到最后落得个穷困而死的结局。
像邓通这样的人贪婪招祸的下场,那是咎由自取。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显赫一时,爬上权力或财富的顶峰,可就是下场不好,从顶峰跌了下来,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不完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