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经营企业,业务发展速度比较快,相对的企业管理和控制能力提高的速度就要加快,因为它是一个知识、经验、人才,以及文化逐渐积累的过程。而当业务发展的速度过快的时候,管理如果跟不上,就会出现管理失控的局面,企业就会出现大的漏洞。
所以从长远来看,高速度不一定能带来高效率,结果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实践证明,真正的高效率是长期保持住一种稳定、合理的速度。就好像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没有节奏的音乐是一堆破烂的音符。做事情也要处理好速度与安全的关系,做到张弛有度才能避免失败。
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毛泽东也曾有一副对联:“苟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曰寒。”
认准一个目标,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终究会有所成就,事实也的确如此,恒心是达到目的地的最近通道,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这样所获得的幸福才能长久的处在“保鲜期”。
切忌沉湎于娱乐之中
--鸣豫,凶
【原典】
初六,鸣豫,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上六,冥豫,有渝。无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易经·豫》
【释义】
《豫》卦初六爻说:过于欢乐,自鸣得意,有凶险。
《象传》说:欢乐过了头,自鸣得意,是说欢乐到了穷极会导致凶险。
《豫》卦上六爻说,到了晚上还寻欢作乐,这种恶果及早改正则无危害。
《象传》说:夜晚还在寻欢作乐或者是沉湎于娱乐之中,昏昏沉沉,迷不知返,这种欢乐怎能保持长久呢?
鸣豫的“鸣”是指鸟叫的声音,这里指逸乐的名声传播在外,这是“凶”象。初六爻在卦的最下层,地位很低,自身条件并不是很好,怎么能自鸣得意的起来呢?
在安逸的环境中,人们所要避免的是像“鸣豫”那样的情形,要做到既享受安乐,又头脑清醒,利用好的环境,更好地有所作为。否则将会带来祸害。
【事典】
故事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即位,他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宠幸一个叫褒姒的妃子,幽王天天和她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而把朝政大事放在一边。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但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就没有笑过。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的办法,可是褒姒就是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给周幽王出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发出的紧急军事信号。各地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必须起兵赶来救驾。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登上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的诸侯见到烽烟冲天,以为西北的夷族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的赶来救驾。
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敌人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才知道被戏弄了,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
周幽王为讨褒姒的欢心,不顾祖上立下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后先发制人,联合犬戎之兵及其他的诸侯,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士兵点燃烽火,可是诸侯们上次受到了愚弄,以为又是大王在取乐,因此谁也没有理会。
最后,犬戎兵杀死了周幽王,西周宣告灭亡。周幽王是个不务正业、贪图享乐的君王,为博得美人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这种玩法实在是够“新颖”的,但他也为此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并被后人耻笑。
故事二:晋平公娱乐患重病
晋平公患了重病,找遍了全国的名医也没有治愈。后来,把秦国的名医医和给请来了。
医和并不急于下药,反而问晋平公:“大王喜欢喝酒吗?”
晋平公说:“喜欢,而且越是烈酒越爱喝。”
医和又问:“大王都是在什么时候喝酒啊?”
晋平公说:“大多数是在晚上,有爱妻、娇妾、歌妓、舞女相伴,我才可以饮酒不醉,长乐不累。”
医和说:“大王的病因恰恰就在这里。乐有五声,每个声调都有限度;如果失度,就难以成为乐了。人有五脏,各有功能,也各有限度,平时也不可过度,过度则病。”
过度的享乐也绝不是什么幸福,以损害人体健康为代价,结果只能是有害无益;过度的娱乐也绝不是快乐,因为它以毁坏个人的事业为代价,结果只能是上演一场人生的悲剧。
故事三:李存勖逸豫亡身
五代后期唐庄宗李存勖继承其父的遗愿,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了十六年时间击败敌手,于公元923年灭梁称帝。但是在称帝后,他便志得意满,一味的贪图享乐。
进入首都洛阳后,生活上他天天吃喝玩乐,宠信伶人、宦官,横征暴敛,搜刮百姓,最后在变乱中被手下伶人所杀。从建国到亡国,仅仅三年的时间。
因此,古人曾以“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来告诫后人。
故事四:苏长讽谏李渊
有一次,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丢下一切政务活动,带领满朝大臣到京郊打猎娱乐。这一天,风和日丽,猎获很多的飞鸟走兽。李渊高兴地问大家:“这次打猎,大家觉得快乐吗?”
大臣苏长回答:“陛下率众臣出来玩乐,到今天还不足十日,怎么能说得上快乐呢?”
李渊知道苏长是在讽刺自己,便大声训斥他:“苏长,难道你的狂态又发作了吗?”
苏长说:“如果我仅仅是为自己考虑,这确是一种狂态。如果我是为国家考虑,为朝廷着想,这就是一片忠心啊。”李渊听他说得有理,只好下令回朝。
【吉言】
人生在世,该享受时就要享受,但不要沉湎其中,放纵自己。有些人经常牺牲掉自己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放纵一下去换得一夕的狂欢。大好的青春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也不以为然,觉得毫不可惜。
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形骸放荡的人,心中一定没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的人也从来不会为自己的前途着想,更不会为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尊敬,也就失去了在社会中生存的机会。
不管我们做大事还是小事,最需要的就是要有精力。一个人只要有了充沛的精力,干什么事情都不成问题,一个人如果缺乏了精力,就不会有创造力。一个人如果由于狂嫖滥赌,或是操劳过度,或者过于闲暇无事。他的健康、他的智慧、他的判断力、他的创造力都将遭受到很大的损害,于是他们就再也没有进步的希望了。
时间如流水,日月如穿梭,当觉醒时再慨叹而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要善于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人生要学会节制
--苦节,贞凶,悔亡
【原典】
节,亨,苦节不可贞。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象》曰:苦节贞凶,其道穷也。
--《易经·节》
【释义】
《节》卦象征节制、亨通;但不可以过分的节制,应当坚守正固。
《彖传》说:节制,亨通,乃是由于刚柔上下区分而阳刚获得中道节制。但不可以过分的节制而感到苦涩,应当坚守正固,如果不节制必至穷路。物情欣悦就勇于蹈艰赴险,居位妥当就能自觉有所节制,处中守正而行事必将无阻。正是天地有所节制,一年四季才能形成。君主以典章制度为节制,才能不浪费财物,不残害百姓。
《象传》说:大泽上有水筑堤为防,象征节制;君子因此制定礼数法制为准则,详议道德行为任用得宜。
上六爻说:节制过分,令人苦涩不堪;应当守持正固防备凶险,悔恨就可以消亡。
《象传》说:节制过分,令人苦涩不堪,应当守持正固防备凶险,说明过分的节制之道已经困穷。
“节”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由于生活的环境、条件、层次上不同,因而对事物所“节”的范围也各不相同。“节”可以反映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也可反映在物质生活上;既可体现在家庭、个人的生活方式中,也可以体现在一个地区和国家治理的手段和方针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节”是一种人生对欲望的追求,一种克制自己的态度。人生在世,对各种的欲望都要有所克制,俗话说:“过犹不及。”任何事情过了头都不会有好的结果。节制也要讲求有所限度,而不是一棒子打死,要实行中庸之道。凡事都要坚守中道,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人生不节制就会走向灾难,而节制太甚也会带来凶险,所以唯有守持正固才是最好的。
【事典】
故事一:财主的“苦节”
《儒林外史》里这样的一则故事说明了节的程度。古时有一财主,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在去世之前的一口气就是咽不下去,但此时已不能说话,只是眼睛睁得大大的,伸出两个手指尖,他的朋友都不明白他的意图。
这时他的老伴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芯,老伴马上将其中的一根灯芯掐灭了,这位财主终于咽气了。这种人在临死的时候还舍不得一根灯芯,舍不得多用一点灯油,为此而不甘心咽气,这个财主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的节约、节制,但他这种节约是一种苦节。当然,这是一种讽刺,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类似这样的“苦节”。
一幅漫画上画着一个带“酒瓶底”眼镜的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作业,漫画的题目为《节约电费买眼镜》,昏暗的灯光对眼睛不利,为节约电费而把眼睛搞坏,这种节制的结果必然是有害的。类似的道理还有“省下买菜的钱买药吃”,即为了省几个钱而舍不得买菜吃,结果把身体累出病来后花大量的钱去买药吃。
《节》卦主张“当节则节,不当节则不节。”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规范下人们应该学会节制,但不能失去“度”而走向反面成为“苦节”。许多事情也都是不能过度的,过度必然会带来伤害,要引以为戒。
故事二:松江监生的贪欲
明朝嘉靖年间,松江有一个监生,有口才也很博学,本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他相信炼丹术,被一个号称能炼丹的骗子骗去了一大笔的银子。这个监生自然又气又恨,便各地去寻找,想抓住那个骗自己的人。
忽然有一天,他在苏州的闾门还真碰上了那个炼丹的人。不等他开口,那个骗子就盛情的邀请他去饮酒,并且诚恳地向他道歉,说是上次很对不起监生,请求他的原谅。
那个炼丹的人又和监生商量说:“我们这种人,银子一到手,马上就全都花了,当然也没有钱还给你。现在我有个办法,东山有一个大富户,和我已经约定好,等我的老师一来,就主持炼丹之事,可我的老师一时半会儿又来不了。您要是肯屈尊,权且当一回我的老师,从那富户身上取来的银子,作为我对您的抵偿。那样的语既快又容易,你觉得怎么样啊?”
这个监生因为想急着要回自己损失的银子,也没有想得太多,就答应了炼丹人的要求。于是炼丹人就让监生装成道士,自己则装作学生,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监生。那个大户与扮成道士的监生交谈之后,深为信服。两人每天只管交谈,把炼丹的事交给了监生的“徒弟”,觉得既然有师傅在,徒弟也跑不到哪里去。
没想到那个骗子看时机成熟,又卷了大户的银子跑了,大户家人就抓住“老师”不放,要到官府去告他。倒霉的监生大哭,说明了真实情况后才得以脱身。像监生这样的人因为想要把自己失去的收回来,就不考虑是否会损害到别人,没有忍住自己的贪念,反而落到了被人取笑的地步。
人有了贪心以后,做事就会心存私欲,做事就不能坚持公道。为官的贪婪,则百姓遭殃;为商的贪利,则会断送合作的前程。做人只有懂得了“忍”字的含义,在“利”字面前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不失为做人精明。
故事三:唐玄宗贪色遭凶
唐玄宗天宝四年,原蜀州司马杨玄琰的女儿杨太真被封为贵妃,玄宗非常宠爱她。为了取悦于杨贵妃,玄宗派人专门从南方运来新鲜的荔枝,耗费了不知多少的人力、物力。曾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玄宗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之中而不理朝政。“开元盛世”的局面日渐衰落,一代盛唐最终走向了末路,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最后攻陷了长安。
夏朝的君主桀宠爱喜妹,听其肆意的胡来,以致人心叛离,自己身死而国家灭亡。周幽王宠幸褒姒,废除了申后以及太子宜臼,导致犬戎来攻打都城,自己也被犬戎杀死在骊山脚下。晋国之所以发生内乱,缘起于晋献公的宠幸骊姬。吴国的灭亡,缘起于吴王的宠幸西施。汉成帝沉溺在赵飞燕的美色中而不能自拔,以致披香殿里传出“祸水”的讥讽。这些亡国败家的例子,都是因为迷恋女色而引起的。
常言道:“心静自然凉。”节制内心的欲望关键在于“心静”两字,越是胸怀大志的人,越应该做到心静。
【吉言】
“处事要有节度,行为要有节制。节制乃人之美德,放纵乃人之大恶。”有时候,物欲上的贪婪与生活上的需求会发生完全的背离。实际生活中的需求是有限的,而物欲上的贪婪则是无度的。那些愚蠢的人,完全脱离了生活上的需求,陷入到物欲的极度贪婪之中,结果只能是走上“自绝于社会”的“不归路”上。
世界上让自己心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假如把握不好,每天胡思乱想,那么就会带来许多的不幸。做人还是节制点好,欲望太多就会费尽心机的去谋取。不但自己的内心痛苦,而且还容易招来不测之祸。对物质上的生活要尽量看淡一些,有条件就生活得好一些,没有条件就将就一些。如果自己没有条件偏要“创造条件”,这就是不幸的起源。对于自己的欲望,要冷静、理智地加以节制。
人生有节制,生活就有了幸福;人生若放纵,生活就会有灾难。节制是对自己的负责,放纵是对自己的背弃,放纵自己的言行就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放纵并不意味着享受,而是自己对人生认识上的无知,更是对美好人生的践踏。没有节制的人生只会被烦恼和痛苦所缠绕,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放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