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低调隐忍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原典】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易经·旅》
【释义】
《旅》卦初六爻说:旅人在途中清点自己的钱财并发出“琐琐”之声,就很容易引来灾祸。
《象辞》说:出行之人清点自己的钱财而发出“琐琐”之声,志得意满是自找灾难。
人生如旅途,做人、做事都要冷静,而不浮躁,否则就会因小失大,贪图小利就会失去长远的利益,太过招摇就会丢掉性命。初六爻说,旅人小心有余,谨慎不足,因钱财露眼而引来灾祸,至今仍可作为旅行生活的教训;进一步说,一切的招摇摆阔之举都将招致灾祸。
人在旅途之中,不可能像在家里那样顺当,那样舒心地生活。由于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生疏,在旅途中的人必须小心谨慎,尽可能的去顺应旅途中的生活环境,以防不测,这样才能求得平安。
在现实中,我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善于隐藏自己,任何的时候都不能轻易的暴露出自己的底细,而且在人生得意的时候,更要懂得隐藏的道理。这样才能避开灾难,万事获得吉祥。
【事典】
故事一:杨文光经商隐而不露
“聚兴仁”商号是四川重庆杨文光与人合伙开办的一家商行,主要经营棉纱、匹头、杂货、土特产品等,日常的经营由杨文光打理。
杨文光原来在经营聚兴祥时,就积累了不少的经商经验,在开办聚兴仁后,他则大刀阔斧地扩展业务,开拓利源。例如在商货上他采取“深购远销,长途贩运”的方针,同时他还兼做票号的生意,使商业与银钱业结合起来,加速了资本的积累。
隐而不露是杨文光与众不同的经商手段。在急需用款、调整周转金时,常常使用的手段也是不露声色的,即便迫在眉睫的需要钱财,他也装出一副不需用款的姿态,让人摸不清底细,内急外静,静待放款者主动上钩。
当票号找到他想在当地寻找殷实的富户放款时,他则故作镇静,推说不需要钱,直到放款者托人劝说,他才以“帮忙”为托辞,表现出十分无奈的表情,勉强接受放款,并且告诉对方他这是给人家面子,还特别嘱咐对方不要告诉别人,免得给他带来麻烦。暗地里他则迫不及待地用这笔款做周转资金。就这样在短短几年间,他发展了十几个分号,既得了实利,又让外界的人士摸不准他手里真正的底牌。其实银行也是在做生意,钱放在那儿总是要贷出去的,而杨文光的策略,值得我们参考。
故事二:杨智积低调避祸
蔡王杨智积是隋文帝杨坚的侄儿,在杨坚未做皇帝时,杨智积的父母同兄嫂杨坚和独孤皇后不和,常闹出一些矛盾。杨坚生性猜忌,在他当上皇帝后,杨智积常常担心因为父母的缘故,自己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为了避免祸端,他从不嬉戏游猎。办公之余也只是闭门读书,不同他人交往,也不置办家产。他有五个儿子,他也不许他们胡乱结交朋友,从小只教他们读《论语》、《孝经》,不让看别的书,唯恐儿子有才,遭人的疑忌。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杨智积总是含糊地回答说:“你哪里了解我啊。”
杨坚死后,暴君隋炀帝杨广即位。杨智积的几位堂兄弟不是遭人诬陷,流放边地,就是因为同贼人交往,受牵累而削职为民,只有杨智积的一家安然无恙。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心中藏不住半点秘密的人是非常浅薄的,时间长了也会让人反感乃至厌恶。相反,那些看起来口齿笨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大人有大量,这大量也包括了深藏不露,胸中自有百万的雄兵,也能藏得住秘密,不会显山露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故事三:张谨出门不露财
张谨的公司休假,她想独自去九寨沟旅游。临出门前,妈妈叫住了她:“小谨,把你手上的钻戒,还有项链都摘掉。”
张谨不情愿地放下背包说:“妈,飞机再有半个小时就起飞了,你看我们还没出发呢,算了吧?”
“来得及,摘下来,让妈替你先收着。”
张谨不高兴地褪手指的戒指,边褪边嘀咕:“一个破戒指,满大街都有人戴,你还怕别人抢了,谁稀罕要啊?”她很不情愿地摘下那枚光灿灿的钻戒,交到妈妈的手里。钻戒是张谨男友送的订婚戒指,张谨很爱惜,平日是很少摘下的。
妈妈说:“我不是不知道,可去九寨沟那么远的山里,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像城里人那样戴着首饰满大街走的。出门少露一点财,就会少给别人一份不良的企图,多留一份安全给自己,也好安心旅游。前几天,我还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个抢匪向老人抢钱,而老年人不从,两人厮打起来,抢匪情急之下失手杀死了老人。钱对于没有多少收入的老人来说很珍贵,就如同钻戒对你来说一样的珍贵,更何况那还是爱情的信物。若真有抢匪抢劫,你岂能轻易的奉送你的钻戒。我不想我的女儿因身外之物而遭到任何的不幸。摘掉钻戒和项链,就是留一份安全给自己。”
张谨妈妈说的正应了《旅》初六爻“旅琐琐,斯其所取灾”的道理:出行需谨慎,有财也不要外露。
【吉言】
人生就好比是一次的旅行,须时刻小心谨慎。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上,都要时时注意,处处收敛自己的性格。太招摇、太张扬不仅不会得到别人的肯定,有时还可能引起别人的嫉妒和反感,最后酿成悲剧,那就是不好的了。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心中藏不住半点秘密的人非常浅薄,时间长了也令人反感乃至厌恶。相反那些看来口齿笨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成功。过去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大人有大量,这大量也包括深藏不露,胸中自有百万雄兵,能藏得住秘密,不会显山露水。
老子曾说:“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君子为人品德高尚,但容貌却显得愚笨。”这就告诫人们过分的炫耀自己的能力,是毫无益处的。低调做人才是一种趋吉避祸的策略,同时也是做人成功的大智慧。
做人不要太极端
--夬履,贞厉
【原典】
九五,夬履,贞厉。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易经·履》
【释义】
《履》卦九五爻说:刚决之人,遇事一意孤行,自我的感觉始终良好,从不自我反思。以这样的态度去处世办事,可能暂时会得到些好处,但终究是危险的。
《象辞》说:刚决之人做事好坏参半,一定要想好再去做。
一个人要要想干好一件事情,就必须首先相信自己的能力。但自信过了头就会转化为自负,自负的人往往会过高的估计自己,自以为很了不起,但实际上并不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他们只是过高地夸大了自己的能力,这样做起事来往往会一意孤行。
刚决自负之人内心膨胀,看不到任何高于自己的人或事,他们有时容易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而太注重突出自己的人则是把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过分地张扬,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导致走极端,从而招致失败的结局。
【事典】
故事一:不撞南墙不回头
东郭先生派了三个弟子到襄阳去。当东郭先生送他们到路口时,说道:“从这儿往南走,全是畅通的大道,你们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就对了,千万不要走岔路啊!”
这三个弟子分别是左野、焦苕和南宫无忌,他们三个人向南走了50多里时,遇上了一条大河横在老师指示的正前方。他们左右观察了一下,发现沿河边走半里左右,便有一座桥可以通过。
这时,南宫无忌说:“那儿有座桥,我们从那儿过河吧!”但是左野这时却皱着眉头说:“这怎么行呢?老师要我们一直往南走啊!我们怎么能走弯路呢?这不过是个水流罢了,没什么可怕的。”
三个人便互相扶持着一起涉河而过,由于水流相当的湍急,好几次他们都险些葬身河底。虽然全身都湿透了,但也总算安全地过了河。
他们继续赶路,又往南走了一百多里时,他们遇到了一堵墙,挡住了前进的道路。这次,南宫无忌坚持地说:“我们还是绕开这堵墙走吧!”
可是左野和焦苕却固执地说:“不行,我们要遵循老师的教导,绝不能违背。”于是,焦苕和左野朝着墙撞去,两个人被撞倒在地上。
南宫无忌恼怒地说:“才多走半里路而已,你们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呢?”左野说:“不,我就算死在这里也不后悔,与其违背师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为遵从师命而死!”焦苕也附和地说:“我也是,如果违背了老师的话,就是一个背叛者。”
两个人便相互搀扶,奋力地朝墙上撞去,于是就这样撞死在了这堵墙上。
一意孤行的人,在坚持错误的计划或目标上总是会固执己见,不论事情是否合乎逻辑。自己也从不会反思和悔改。因此,一旦我们发觉自己的错误时,就要勇于去改正。
故事二:关羽因狂妄自大而失败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又夺取了巴蜀之地,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关羽留守荆州,他自恃自己的武艺高强、兵强马壮,连连向北面的曹操发动进攻。这完全破坏了刘备“联吴拒曹”的战略。
孙权为了夺取荆州,就派使者去向关羽提出结亲,娶关羽的女儿为儿媳,却被关羽一口给回绝了,他认为自己兵多将勇,可以抵挡住孙权,并北伐曹操。很快,他便带兵攻打曹操的樊城。但又怕东吴会乘虚而入,夺取荆州。所以留下重兵把守各个要塞,并在30里或50里的高地之上设置烽火台,直到他的前线营地,以便于互相联络。
吕蒙见关羽防守严密,便上书孙权说:“关羽兵伐樊城,却留下重兵把守要塞,是害怕我们夺他的后方地盘。我想以生病为由,让部分士兵回建业。关羽听说我走之后,一定会撤出防守的兵力,全力的增援作战部队。这样我们就可以乘他毫无准备时突然进袭。”
孙权同意了他的建议,并派陆逊去接替吕蒙的职务。陆逊上任后,立即写信给关羽,一方面吹捧关羽,另一方面也表白自己年轻无能,借以麻痹关羽。关羽并不把陆逊放在眼里,也相信吕蒙是回去治病了,因而把兵力都调去增援樊城。顿时,关羽的后方兵力空虚。陆逊马上把情况及时的报告给了孙权,让吕蒙马上带兵出征。
由于关羽有烽火台相互进行联络,吕蒙认为出兵必须十分的隐秘,不能让关羽得到消息,以防关羽军队回撤。他把自己的精兵扮作商人的样子,全部安排在大船中,而让士兵扮成老百姓摇橹,日夜不停地赶到了目的地。
关羽仍然毫不知情,还在樊城酣战。吕蒙的白衣战士突然来到关羽的要塞,守卒们来不及抵抗就被占领了烽火台,当地的驻军和探子也全部给抓了起来。吕蒙的大军又直奔南郡,当时守公安的将领傅士仁和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全都缴械投降。
关羽得到消息后,急忙的回撤荆州,半路上不少士兵当了逃兵。关羽回来后与吕蒙交战了几次,都未能取胜。他深感自己孤立无援,已到了绝境,就向麦城方向逃跑。孙权派朱然、潘璋截断了关羽的去路,并设计杀害了关羽父子。
关羽之所以会败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狂妄自大,自以为是。陆逊接替吕蒙后,给他猛灌“迷魂汤”,他竟然觉得陆逊年轻胆小,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撤走他布置在各个关卡的重兵。这是他的最大错误,否则荆州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被吕蒙夺取。
故事三:赵匡胤不固守己见
有个官员立了功,按照宋朝的规定应被升迁重用。可是赵匡胤对那个官员的印象不是很好,提升的事也就这样被搁置了起来。
宰相赵普对宋太祖说:“功绩为凭,好恶无据。如果只凭着个人的喜恶去办事,往往是会犯错误的。”
宋太祖很生气地说:“我是皇帝,偏不提升他,你能把我怎么样?”
赵普耐心地说:“自古以来,刑用于惩罚,赏用于奖酬,这是公理所在。刑和赏都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并不是皇帝个人能决定的呀,陛下怎么能以个人的好恶而废了国家的制度呢?”
宋太祖见他说得有理,于是就让他替自己按照制度的规定去办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这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观点,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以个人的好恶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那就是大错而特错了。那样做的后果不仅会把事情搞砸,还会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
故事四:王安石刚愎自用
王安石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喜欢对他人猜忌、怀疑、嫉妒而又刚愎自用。王安石当上宰相的初期,还能够和当时朝中的贤人君子和睦相处。后来因为推行新法,朝中的贤人君子未能够和他保持相同的看法,因而王安石就排斥他们,有的贬官,甚至有的流放。
王安石的儿子甚至对他说:“只要把韩琦和富弼的脑袋砍下来,新法就能够顺利的推行了。”后来攻击王安石新法的人愈来愈多,使他的言行更加的骄傲和放纵,并且还说出“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狂妄之语。
后来神宗也开始讨厌王安石的说话方式和做事方法,于是借机免去了他的宰相职位。
人若是凶狠暴戾,就很容易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肯听从他人的建议。因此也就没有益友来亲近他,更不会有人愿意告诉他做人处事的大道理。
【吉言】
做人不要太固执,太过刚决,更不能走极端。“亦刚亦柔,刚柔并济”的道理讲的就是处世要屈伸有度,有远大的眼光,淡泊的心性;要有贯彻始终的秉性,圆和融通的才华;还要有浩然的气度,超群的毅力。
古语说:“水柔而能穿石,蛇屈伸有度而得以前进。”曾国藩也说过:“做人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易折断。”可见处世要做到亦刚亦柔、刚柔并济,才是中庸之道。
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虽然不是趾高气扬,但从他们的眼神里能明显地感受到一股傲气,骄傲得让人有一种的压抑感。他们行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庸俗之徒报以不屑一顾的眼光。这种自负的人会被自己的自负表现蒙住了眼睛,看不清事情的真正面目,那么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在对待许多的问题上,如果我们只强调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就会在另一方面出现负面效应,这在历史上教训也是很多的。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思虑要适当,处置的方法也要适中,千万不要走向某一个极端。只有这样,才能在做事情时取得一个很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