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满朝的文武一片哗然,认为他“有悖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上的失误,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的人如同禽兽一般,而杀母就连禽兽也不如了。”
一席话,使得众人无可辩驳,阮籍也因此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无论凡人还是名人都免不了可能发生言语上的失误。“人有失言,马有漏蹄。”虽然原因有别,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相似的:或贻笑大方,或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可收拾。此时,就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者矫正之术,避免因为言语失误而带来的难堪局面。故事中阮籍借题发挥,及时的改正自己言语上的错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并不是有意的犯错误,这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一旦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就应该马上改正过来,这样才能避免带来更大的损失。
故事二:周处改过自新
周处是晋朝义兴县人。年轻的时候,脾气粗暴,好惹是生非,还经常与人打架斗殴,危害乡里,被当地人视为一大祸害。
当时在县境内的大河里出现了一条蛟龙,同时在山里又出现一只猛虎,它们都时常出来侵害百姓。当地人们都把周处同蛟龙、猛虎一起看作是三个祸害,而这三个祸害中以周处的危害最大。有人劝周处上山去杀死那只猛虎,到河里去斩除那条蛟龙来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
周处立即上山去杀死了斑额吊睛猛虎,接着又下山来到有蛟龙作恶的河边。三天三夜过去了,岸上的百姓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人们都在为这三个祸害的灭亡而奔走相告,互相的庆贺。
周处在杀死了蛟龙后,游到了岸边。当他上岸后,看到人们都在为他的死而互相庆贺,这时他才晓得自己早已被人们认为是祸害了。这是为什么呢?他扪心自问,经过反省之后终于有了改过自新的念头。于是,他到吴郡去寻找陆机、陆云两兄弟。因为陆家兄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受人尊敬的贤人,周处是想请陆家兄弟为他指点迷津。
周处带着疑惑来到吴郡陆家的时候,陆机不在家,正好会见了陆云,于是他就请陆云指点迷津。陆云开导他说:“古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早晨懂得了真理,即使是在晚上就死去,也是可贵的;何况你现在还年轻,前程还是充满希望的。”
陆云接着说:“一个人只怕没有好的志向。有了好的志向,又何必担心美名不能够被传播开呢?”
周处听了陆云这番教导,从此洗心革面、改过自新。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终于成了名扬四方的忠臣孝子。
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正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重新确立好的自己的目标,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栋梁之才。
故事三:格林尼亚浪子及时悔改
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瑟儿堡一个有名望的资本家家庭里。他的父亲经营一家船舶制造厂,有着万贯的家财。
在格林尼亚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家境上的优裕,再加上父母的溺爱和娇生惯养,使得他在瑟儿堡整天游荡,盛气凌人。他没有远大的理想,也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倒是整天梦想当上一位王公大人。由于他长相英俊,生活奢侈,瑟儿堡不少年轻美貌的姑娘都愿意和他交往。
然而,在一次宴会上,他受到沉重的打击。一位刚从巴黎来到瑟儿堡的女伯爵竟然不客气地对他说:“请你站远一点儿,我最讨厌被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我的视线!”
这句话如同针扎一般刺疼了他的心。他猛然醒悟,悔恨自己过去荒唐的行为,产生了羞愧和苦涩之感。他立志发奋学习,弥补过去虚度光阴带给自己的损失。
于是,格林尼亚离开了曾使他堕落的家庭,留下了一封信,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就的。”格林尼亚来到里昂,拜路易·波韦尔为师。经过两年刻苦的学习,终于补上了过去所耽误的全部课程,顺利的考入了里昂大学。
在大学深造期间,格林尼亚的苦学态度赢得了有机化学界的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在巴尔的指导下,他把老师所有着名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并纠正了巴尔的一些错误和疏忽之处。终于,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格氏试剂便诞生了。
格林尼亚一旦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他的科研成果就像泉水般地涌了出来,仅从1901年至1905年,他就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鉴于他的重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在1912年度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不仅是常人,即使是圣贤也不可能避免犯错。只是圣贤比常人更善于改过自己的错误,所以他才显得比普通人伟大而英明。
【吉言】
常言道:“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人生在世,总会有犯错的时候,重要的是能否及时地改正错误,走到真实而正确的道路上。古人说的好:“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许多人都有自识的能力,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自识的阶段而不落实于行动上,其结果只能自我作茧式地独自去品味痛苦。
此外,我们应该宽容地去看待别人的过失与错误,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在不伤别人自尊心的情况下,诚恳而婉转地加以解释,安慰他们的苦恼,鼓励他们改正。如果是自己吃了亏,只要做到以后小心提防,不必因此而跟对方结下仇恨,应给对方一个悔改的机会。
容人的海量莫过于对方得罪了你,你不但不和他计较,不向他报仇,反而原谅他、宽恕他,必要时还要去帮助他。在一般的情形下,他多半会对你万分的感激,也会因此在你的感化下,痛改前非。
一般来说,对我们造成过失或让我们犯错误的人并非不共戴天,他们所犯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和改正的。因此我们应本着容让的原则,妥善地处理好这类事情的发生。
吃亏也是一种福份
--小往大来,吉
【原典】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易经·泰》
【释义】
《泰》卦象征通达:柔小者往外发展,刚大者内敛,吉祥,亨通。
《彖传》说:通泰,柔小者往外,刚大者来内,吉祥,亨通。这是表明天地阴阳融合,万物的生养之道畅通,君臣上下融合,人们的思想意识协同。此时阳者居内、阴者居外,刚健者居内、柔弱者居外,君子居内、小人居外,于是君子之道增长,小人之道消亡。
《象传》说: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通过裁节来成就天地交通之道,辅助赞勉天地化生之宜,以此保佑天下的百姓。
从《泰》卦中我们可以了解小失与大得的智慧。常言说:“小的不去,大的不来。”古人也说:“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做人的策略。在现实中,人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主要是根据权衡得失的结果,然而很多人往往见便宜就想得,生怕自己吃亏,这样一来使自己的道路越来越窄,是很难有大的便宜到手的。
人生在世,要想成功则必须能够吃小亏,敢于吃小亏。那种处处都想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这也是被许多历史经验和先人往事所证明了的。
我们在对待小人方面也要保持一种吃亏是福的态度,因为小人得罪不起。小人没有什么好事可做,因此他可以专心致志地琢磨你,并把这当做他们的事业。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小心谨慎,处理好和小人的关系。小人有时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到你,如果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所以别跟所谓的小人一般见识。
【事典】
故事一:宓子贱论得失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的宓子贱正在做单父的长官。
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人抢走。当地百姓向宓子贱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这样才能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一个人也这样认为:“把粮食抢收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做军粮,他们没有了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的战争。”尽管乡中的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的做法。过了一段时间,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全部抢空。
因为此事,许多的百姓纷纷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的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很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的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便会年年期盼着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也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变得强大起来;更不会因为失去单父地区的收入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百姓,以至于鲁国的百姓都产生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而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也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的大损失啊!”
宓子贱有着自己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不仅是有限的那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在得与失舍取的问题上,宓子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做人也是这样,要忍一时的失,才能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带来有大的收获。
故事二:冯谖焚券市义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人士。由于他待士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落魄的叫冯谖的士人。冯谖受到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找人到其封地薛邑去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意去,但不知你用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
来到了薛邑后,他见到当地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者来了,都纷纷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的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你们,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了一把火,把债券都烧掉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的仁义,个个为之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到的利钱呢?冯谖回家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被我给烧了。孟尝君很是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我为你收买了薛邑的民心,对你的将来必定大有好处!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谗语,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的拥护他。孟尝君甚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当初冯谖的“市义”苦心。这就叫“好予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
得与失互为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都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三:同仁堂的“吃亏精神”
清康熙八年,浙江宁波人乐尊育在北京创办了“同仁堂”。那时候北京的大栅栏一带并不繁华,大街上只有的几家店铺,同仁堂就坐落在这条胡同里。在同仁堂开张营业以前,前门大街已经有了几家药店,人们都到这几家药店去抓药,很少有人知道同仁堂的存在。
有一天,在大栅栏胡同的东口,出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铜牌楼,上书五个斗大的字--“同仁堂药店”。人们因此才知道大栅栏胡同里还有这样的一家药店,到这里抓药,不但不用等,而且药材还很道地,货真价实。很快,药店的生意就兴旺了起来,原来这是东家乐尊育想出的高招。
转眼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一天,店面掌柜对乐尊育说:“老东家,这两个月的买卖比过去的一年还强呀,您树起的铜牌楼,就像是树起了一座金山啊!”乐老先生说:“咱们不能知足!还应该继续想办法让生意再火一点。”
每逢有庙会的日子,同仁堂就在隆福寺、护国寺、蟠桃宫、白塔寺等地,摆上茶桌,夏天准备绿豆汤,向游客免费供应茶汤。很快,在整个北京城,无论是贫富贵贱,男女老幼,都知道了大栅栏有座药铺叫同仁堂。来这里抓药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前门大街的那几家药铺的生意倒是冷冷清清。
每到朝廷会试的时期,各地的举子络绎不绝地来到京城,他们聚集在前门内外的旅馆里,一边休息,一边跃跃欲试地等待考试的到来。这时,同仁堂便在各主要的路口设置带有“乐”字的大红灯笼,做夜间照明用。各地的举子只要走到十字路口,便自然会想起同仁堂。同仁堂还给来自各地的举子送上一盏带有“乐”字的小灯笼,供其夜晚走路照明用。同时,同仁堂还给他们免费送上一剂平安药,预防水土不服,以免因病而误了考试。这样,人们一见提有“乐”字小红灯笼的人,便知道是应试的举子,同时也想到了同仁堂。当各地的举子离京时,都纷纷到同仁堂致谢,有人还买上几剂药带回老家。就这样,同仁堂借助这些“吃小亏”的做法让全国的人们都知道了“同仁堂”这三个字。
不懂得“吃亏是福”的人,表面上看他,碰到了各种的机会,但实际上他完全陷于已有的机会中,则不得不失去后来更多机会的选择。相反,能吃小亏的人则始终把这种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中,尽管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也无碍大事。
【吉言】
“吃亏是福”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中包含的旷达和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与宁静。与貌似消极的哲学相比,一切都显得那么幼稚,不够稳重,不够圆熟。
郑板桥也曾说过:“吃亏是福。”这绝不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法,而是他对一生阅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待小事情要善于吃小亏,对待小人更要敢于吃亏,这是一种大福的表现。
人生在世,吃点小亏算不了什么,要敢于吃亏,当然,这里所谓的“吃亏”不是指的原则性问题,否则吃亏就是带来灾祸了。
吃了亏,聪明的人就会从中学到智慧,从而感悟人生,得出一个大道理。福祸相随,从而知足常乐,调整自己,使自己一辈子都能幸福。
吃亏还是一种更高级的胜利策略,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做到事事都争强,处处占上风,所以我们可以主动地吃上几个“轻拳”,而把出重拳的主动权抓在自己的手里。
坦然面对才能获吉祥
--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原典】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象》曰:洧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易经·震》
【释义】
《彖传》说:震而得亨。震来恐惧,是由于恐惧而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