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文学家陈澧读书时也对笔记读书法情有独钟。在清代,好学之士写札记之风十分普遍。当时,陈澧也备了几百本写札记的小簿子,读书读到精彩的地方,或者有疑难的地方,便随手将自己的感受、疑点写下来。这种笔记方法不仅能帮助记忆,而且还能把读书记得写成短文,增长自己的学识。他们之所以这样重视记笔记,是因为记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治学的主要工具。那么记笔记对读书有什么帮助呢?笔记是思考的激发器。人们读书容易性急,笔记能迫使你静下心来,读精一些;读书时思想闪出的火花,笔记能及时收集起来;读书后大脑一时理不出头绪,笔记能帮助你清理出要点和线索。
笔记是记忆的储存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马克思的记忆力是很强的,但他在写作《资本论》时,先后阅读的一千四百多种书籍,全部做了笔记,整整记满了一百多个笔记本。
笔记是资料的仓库。把笔记和卡片分门别类,组成系统,使用时十分方便,一查就可以找到,比到书架“大海捞针”省时省力。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分类摘抄的纸片就有五千张。
笔记是创造的发源地。笔记不仅帮助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概括和叙述原文精神的能力。而且,把随时产生的创造性思想在笔记本里写成短文,经过加工整理就可以成为论文或著作。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时,写了十篇初步完成的论文,以及一百七十多篇札记和片段。恩格斯逝世后,这些笔记被发表,成为自然辩证法的奠基性经典著作。
既然记笔记对读书有这么多帮助,那么读书笔记有几种呢?
1.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即是在书中重要句段下面,标上圆点、直线、曲线、波浪线、双线等记号。或者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方便,边看边写。在下一次读书时,眉批能起引导作用,指明书的要点,告诉你上次阅读时有哪些体会。
2.摘录笔记。发现书中好的观点和内容,在笔记本里记下来,主要用于积累资料。其方法有二,一是摘录原文,通常适用于以后要研究或引用的名言、警句、资料典故、数据;二是作内容提要,将原文用自己的话缩记下来,适用于较长的段落和不需直接引用的资料。这两种笔记,都要在结尾注上书名、版本和页码。
3.提纲笔记。适用于较为艰深的书和文章,将其内容、要点,用排列的形式记下来,便于掌握全书内容和逻辑结构,其效果比重读一遍还要好。写完后要与全书核对一下,看有无片面或遗漏之处。
4.心得笔记。也就是读后感,是比较正规的笔记形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的文章、札记、随笔,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保存下来。
在读书中,究竟采取那种记笔记方法最好,这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加以确定,灵活掌握。同时,前人和别人的方式方法还可以进行参考和借鉴,这对于我们读书是大有益处的。“最浅的墨水也能胜过最好的记忆”。这句话道出了笔记读书法精妙之处。
什么是储蓄读书法
知识的大门,对于每个人都是无私地敞开着的。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具有非凡的记忆力,用头脑储存更多的知识,这就是内储有许多人,读的书确实很多,当时凭脑子也记得一些东西,但忘的也不少,等到要用的时候,又捕捉不到了,就像竹篮打水,结果是一场空,还有一种方法是外储,就是利用笔、本、卡片、录音磁带等来储存必要的知识。
内储和外储两者要兼顾。忽视知识内储的人,不是记忆负担过重,就是知识储蓄得太少,供不应求;忽视知识外储的人,会导致头脑反映迟钝。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在读书时爱做笔记。每当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随手抄在本子上。后来,记得多了,便渐渐发现这种方法很杂乱,抄在本子上的各种资料,眉目不清,等到想用某个资料时,在厚厚的本子里翻上半天也找不到。后来,他吸取了经验教训,改用卡片记资料。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叠卡片,在阅读书籍、报刊时,凡是遇到对他有价值的资料,就抄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件事或一段话,并且记下出处。在他的书房里,不仅有卡片柜,还摆着许多卡片盒。多年来,他亲手做读书卡片几万张,并按内容分类,把大量的资料储存起来,像使用银行中储蓄的钞票一样,随时用随时取。这样做,即方便,效果又好。记卡片,确实是读书、自学中储存知识的好方法。
当代学者萧兵在谈到自己的自学生涯时说:“查资料,做卡片,是从1954年到1966年,我做了一百多本厚厚的“卡片簿”。可惜得很,“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整个散失了!我在1966年丢失了惨淡经营的“卡片簿”,但是就在资料被搜走的当天下午,我又开始了近于幻想和绝望的“重建”,从头开始抄写,积累我的卡片。它构成了我生存的一种证明,一种依据,一种动力,一种希望。我的微观分析、宏观概括等等,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做读书卡片便于保存、便于携带、易于整理、方便查找,比其他的读书笔记更具有优越性。而且十分简单易行,只要手勤、心细,形成一种习惯就好了。
那么,这种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在读书、看杂志、看报纸时就应该把卡片、笔摆在旁边,遇到有应该记的,包括自己在读书时闪现的想法、感受或有一些疑点、新的观点、动人故事等立刻写在卡片上,决不可偷懒或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能力。如果环境不允许当时写,就把卡片夹在应该记的书页里,以后有时间补记下来,这就是所说的手勤。心细就是不要忘记记下卡片内容的出处。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等随时记在卡片上。
记卡片法不仅能够帮助你加强记忆,而且还能够储蓄资料,有助于增长自己的学识。为了有效地利用它,就要科学地管理。怎样才能更好地存放读书卡片呢?方法是很多的,各人的办法也不尽相同。但最好的办法是把卡片随时进行分类,就是把读书的卡片分成若干个大类,装入纸袋里,标上类别,按照一定顺序整齐的存放起来。
如果有条件,把卡片放入卡片盒中,然后再做一张导卡(也叫指引卡)。导卡有高出普通卡片的突出部分,在这个突出的部分写上类目或标记符号,然后插在该类的最前面。有些读书卡片所涉及的内容,分属相关两个以上的类目,为了能从不同的角度都能查到同一个资料,就应该适当做一些互见卡片。提高读书卡片的利用率。
为了把读书卡片记的更好,发挥其更大的效率,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卡片的大小要差不多,用稍好一点的硬纸即可,可以自己裁制,不一定非用买的卡片不可。
2.记卡片的格式要一致。如题目、内容、出处,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写,不能随意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否则就会杂乱无章,眉目不清,到用时查起来麻烦。
3.资料最好都记录在卡片上。如果是自己订的报刊资料,可以剪下来贴在卡片上;如果剪报比卡片大,可以折叠一下,用曲别针夹在卡片上。
4.字迹要清楚,不可马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说过:“一字不清,误事千载。”所以读书卡片一定要认真抄写。写完以后,还要认真校对一下,避免差错。
5.用完卡片以后应及时放回原处,以便今后再次查找。卡片资料就是自己的另一个头脑。卡片盒就是储蓄知识信息的宝库。
什么是摘录读书法
纵顾古今,大凡珍惜光阴、寻求知识而又有点建树的学者,恐怕十之八九都注重读书摘录之功。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札记,就是摘录笔记的意思)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如果读书不作摘录,那么,书籍的天云中蕴集的雨露,就可能不被人们全然吸收滋润智慧的心田,而像落入人们思维之外的茫茫大海,瞬间便无影无踪了。
历史学家吴晗在一次报告会上曾说:“有些青年写信问我,怎样掌握学问?我的回答是,要想掌握学问,就要多读、多抄、多写,此外,没有什么秘诀。……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只有把这‘三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不断熟练,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可见,吴晗同志把摘抄笔记,视为获取知识、攀登事业高峰的必不可少的阶梯。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留下了他们治学的艰辛和摘录的足迹。清代叶奕苞,据说天资迟钝,记忆力相当差,但他却背熟了许多名篇警句,并成为文学家。奥秘在哪里?他自我介绍说,录抄的功劳实在不小。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梁启超,热情地向人们推荐过一种读书方法。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是录抄或笔记”。梁启超说:“一个大学者平时读书时,身边总放着许多小本子或纸片,读书看见有用的资料,立刻把它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作摘要,资料积累得丰富了,再加以整理研究,便可以写成一部著作。搜集资料如披沙拣金,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是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读书摘录呢?我们说通常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选准目标,定向积累,防止盲目摘抄。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的实际,今后奋斗目标,以及某学科某项重大科研课题等,有目的地集中摘录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这里,要切忌没有明确目标随意摘录,纵然摘录本子一大撂,但真正能用得上的却很少,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会影响摘录的情绪,久而久之,学习收获也甚微。
2.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俗话说:“一日一根线,十年织成缎。”摘录全靠点滴积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只有你不断地记,不要由于偷懒、忙碌和忘记,而一日中断,这样的‘记事簿’,才能使你得到益处。”我们不要因为工作忙,时间紧,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只从兴趣出发,高兴则记,扫兴则弃,防止记记停停,知识的积累,就在我们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之中。
3.经常翻阅,善于运用,防止只摘不用。俗话说:“摘而不看一阵风,摘而不用一场空。”就是说,经常翻阅、运用,才能巩固记忆,把摘下的知识不断化为己有;经常翻阅、运用,才能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学到更多的东西。
4.做好分类,便于查找和补充。我们经常做摘录,时间久了,就会有十几万、二十几万,甚至数百万字的资料。如果这些摘录,不进行科学的分类,就会变成杂乱无章的资料堆。那么怎样进行分类呢?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宜,不能一概而论或者千篇一律。这里主要根据个人的工作、业务、兴趣、学习的内容以及主攻的方向等来确定分类。一般来讲,可先分若干大类,每一大类下,再分若干小类。每一类再按时间和笔画顺序排列。这样既方便翻阅和查找,又方便今后的整理和补充。这样,每一类实际上就成了一个专题摘录数据库。
5.做卡片式摘录为宜。通常来说,书本式和卡片式两者中以卡片式摘录为宜。这是因为:卡片式便于分类,便于翻阅,便于补充,便于整理,便于收藏。
只有勤于摘录的人,才能成为知识渊博而有所成就的人。摘录非今日,惟须积年多,且看溪涧水,万汇始成河。什么是立体读书法
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当你们独自阅览时,你们只了解到一面,即令了解了三面,还是没有了解到第四面。终于把四面全都了解了,哪知这东西不是一个平方体,而是一个立方体,却总共有六面。”我们把这种全方位的读书方法称作“立体读书法”。
立体读书法,就是要求你读书时不单从一方面去读,而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读。既看正面,也看反面;既横阅,也纵阅;既可左顾,也可右盼。总之,务将各方含义都理解。鲁迅先生也常常采用立体读书法。他对这种读书法有自己精辟的见解:“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准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他在历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指导读书的方法是:先从泛览诸家做起,从中选出合于自己心意的作者,再集中精力,深入钻研他的专集,这一步是由“面”到“点”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好“专集”,再由点扩而大之———去读“史”,也就是再从史的角度去理解这部书。如仍不满足,便辅之以读作者的传记,从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的角度去进一步探求书的含义。按照这种方法读书,那就既包含一般的泛读,又有重点的“深掘”,既有横读又有纵览,怎能读不好书呢?
书,是记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成果的。许多书,尤其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一般生活现象简单的描述,而是对现实社会的提炼、综合与升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物的模特……,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为追求最佳的读书效果,读书者当然应该讲求“立体读书法”。
“立体读书法”是根据人的思维规律所制定的。我们知道,单一的、平面的思维是不能适应对事物越来越深入的认识要求的。这正如平面几何,它对于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形式上是有效的,但一进入多维空间、弯曲表面或球面体时,它就无能为力了。因此,科学家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立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对认识对象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思索、考察,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种最富创造性、最有成效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我们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多思。“多思”既指多方面地思考,也指深入地思索。只有多思,才能理解书的多方面意义,不仅知其正面,还知其反面;不仅知其表面,还知其骨髓;不仅知其本意,还知其喻意、转意及言外之意等等。
传统思维形式呈点状,它的扫描范围狭窄,只能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终将被进步的思维力量所突破,形成线状思维。线状思维是纵向发展的思维形态。它思考的起点不老是局限在事物的初始状态,而是着重于事物的现有状态,汇成一股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思想力量。
但线状思维也有局限性,也终于要被更先进的思维形态所突破,进入扇状思维领域,把思考力射入各个方向,铸成发现潜在用途的思维结构。而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只有全方位、多侧面的立体思维方式,才能适应不断高速度发展的社会生活。
牛顿讲过:“把复杂的现象看得简单,可能发现新定律;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也可能发现新领域。”我们可以把这句至理名言看作是读书思维的诀窍。
会读书的人是这样获得知识、开拓思维境界的:他的眼睛盯着书本,心灵伴随书上的信息运转着、激荡着,或者联想回顾,或者对比概括,或者辨析道理,或者萌生新意,或者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