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切工作都像游泳家的工作一样:茫茫的大海威胁着要吞噬他,要不是勇敢地征服它,它就会说吞没谁就吞没谁。如果你不断地而且是明智地向大海挑战,狠狠地对它拳打脚踢,看吧,这时大海是多么忠顺地载着征服它的勇士们向前迈进!歌德说:"人类在世界上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勇敢的船长,挪威的海上王——哥伦布,我的英雄,一切海上王中最有帝王威风的!在茫茫的大海上,你的环境却不顺利;在你的周围是叛变的、失去航行勇气的水手,在你周围是耻辱与毁灭,在你前面是看不透的"夜幕"。兄弟啊,那些从深渊底里(10英里深,人家告诉我)翻腾起来的疯狂的、山一样的海浪并不是完全有利于你的!我觉得,它们的任务并不是把你飘运到前面去,——而且还有那些北斗星下面刮到热带和赤道的飓风,在一片混沌的世界里巨人般地旋舞着,那些飓风并不担心是顺着吹送还是逆着吹送你那一叶轻舟的风帆!你的身边并不是那些说人话的朋友,而是一群深不可测的哑口的怪物,像这儿的世界一样翻腾着,怒号着。别人都看不到,只有你才能看到那些风浪中秘密地、永远地存在着一种救助:问题是看你怎样来取得这种救助。你会耐心地等待着西南风停息,暂时用各种巧妙的防御方法来拯救自己;等到顺利的东风吹起来的时候,你会勇敢地、毅然地、拼搏前进。你会严厉地镇压水手的叛变。你会快乐地鼓舞那些柔弱和失望的人们。你会忍受怨言、不合理的事情、疲劳以及自己和别人的弱点。——你得忍受多少啊!在你身上有着一种深沉的沉默,比你面前的大海还要深沉(这海只不过10英里深)。你这种深不可测的沉默,只有上帝才能懂得。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是的,我们的"世界战士",你是世界海军的一员。你决心要比你周围那个波涛汹涌的而且是无边无际的"世界"(大海)更伟大。你,在你坚强的灵魂里,要用摔跤家的臂膀把那个世界拥抱,把它驯服,迫使它载着你前进——到新的美洲去,或是到上帝指定的任何地方去!
那些可敬的古代僧侣说过:"劳动是神圣的,工作是值得崇拜的。"
十三、不要自作聪明
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而辅佐他的是吴国范蠡,范蠡在越王打败吴国之后,知道越王定然容不得他,因为他的谋略高于越王,越王早晚会杀他,所以便在一个夜深人静之时,乘一叶小舟,远离他乡去经商了。
范蠡凭着聪慧,很快便富甲一方,有一次,他的二儿子因为杀人而被楚国囚禁。范蠡看到儿子有危险,心里非常着急,便想用一些钱财来保全儿子的性命,他叫来自己的小儿子,叮嘱了一番,便想让他去办这件事,没想到被大儿子得知,大儿子跪倒在他面前,泣道:"我为长子,今弟有难,父不予我前往,是儿不教乎?"并说如果不让他去,他就死在父亲面前。
范蠡无耐,只得长叹一声,心中暗道:此事,恐难成呀,因为他知道,大儿子从小跟他一起吃苦受累,知道钱财来之不易,所以用钱极其吝惜,办这事,舍不得花钱是万万不行的,而小儿子从小就生长在富贵中,挥金如土,极舍得花钱。
于是范蠡只得写了封信让大儿子交给朋友庄生,并让他把信和钱交给庄生之后,就听他安排处理,自己便可回来。
范蠡的长子到了庄生家之后,见庄生家景贫困,无丝毫达官显贵的气势。但又不得不情愿地把信及钱交给了庄生,他心存疑虑,也就没有按父亲所说的回去,而留在楚国观望。
庄生虽贫困,但非常正直,楚国人很敬重他,他的话在楚王那里很有分量。
庄生对楚王说,近来某星宿来犯,只有广施恩德才能消除灾祸。楚王于是就决定大赦。这个消息一传出来,范蠡的长子便听到了。他想既然是大赦,弟弟就一定会出来,这样送给庄生的钱不就是白花了吗?于是,他又自做聪明地去把钱要了回来。庄生感觉到了一种被戏弄的滋味,心里很生气。他想了一个主意。他又到楚王那里说:"我听到有人传言大赦是因为范蠡拿钱贿赂大臣的缘故,这对大王您的名声可是不利啊!"楚王一听,就立刻决定先杀了范蠡的儿子,然后再进行大赦。
有些时候,因为自己很聪明,把自己的承诺出尔反尔,不能兑现,还以为事情已经有了结果,就已经成了事实,那知道聪明反被聪明误,结果是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做事情要讲究信誉,这样你才能有更利于自己的发展。
根据法国哲学家德日进的解释,宇宙万物都是处在"演化的过程中,人类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人类与其他动物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于:人类跨过了"反省的门槛。
反省,一是指:人的意识"回到自身"。其他动物的意识都是"直接的、当下的",属于本能的反应或反射。例如:一只猫在吃东西,它"知道"自己在吃东西:一个人在吃东西他不但"知道"自己在吃,也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在吃。这两个"知道"连在一起,就表示人可以同时把自己当成主体和对象,在意识活动中肯定了"自我"。问题是:为什么只有人跨过了反省的门槛?德日进认为,那是由于人的躯体结构十分复杂,复杂的结构使意识得以回到自身。如果追问:为何其他动物没有接二连三的跨过反省的门槛?那么恐怕暂时还找不到答案。
无论如何,人之听以不同于禽兽者,在于人有"自我"意识,由此产生"自由"意志。自我加上自由,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出一个独特的人生,采取负责的态度,创造特定的价值。因此,自古以来,没有人会否认自我的重要,不过,自我到底有多重要?能否在肯定自我的同时,忽略或抹杀别人的自我呢?随着这一思绪?我们要探讨自以为的问题。
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自我首先感受压力,想要放弃挣扎,认同群体。许多人如此行动,在吵杂的人声中,淹没了内心的意念。另一些人则设法培养内在力量,从"认识自己"到"建立自信",选择自己认为值得的路去走,是苦是乐皆无二心。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他的意思就是要鼓励我们以诚恳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否则人云亦云,人行亦行,何必在乎是否有个自我?那么,自我岂不是形同虚无?
时至今日,我们在民主与集中的社会中逐渐得知解脱的乐趣,"活出自己"的口号,成为新时代的座右铭。于是,自我走向另一极端,变成膨胀,甚至要惟我独尊。常见许多人在会议中,明明是个人的意见,但是却死命坚持,认定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闹得会议无法进展。如果主持人要他保留意见,他就认为是独裁、专制等等。有些人确实是认定自己比别人聪明,而不肯采用妥协。
依常情而论,知识分子比较明理,应该懂得会议规则,并且互相尊重,但是,事实上,知识分子往往是最难取得共识的。一方面,"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另一方面,即使别人的意见比较高明,我也可能为了"面子""而不肯让步。知识分子的"面子"是资产也是负担。我认为,应该分辨"服善"及"服众"两种态度。知识分子必须"服善",只要有理胜过我,我立刻欣然服从。亚里斯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话是最好的诫律。至于"服众",则要视情况而定,在民主时代,选举时一人一票,选出来的人不是我所欣赏的,我也必须服众。但是,在个人生活方式、行为理念方面,则不必服众或认同潮流趋势,而应该保留个人的风格了。
另一种自以为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到了中年还有这种毛病,大概就无药可救了。比如?一个人在朋友中聊天时,动辄说:我这个人最客观!""我这个人最宽容!""我这个人做事说话完全凭良心!"试问:听的人有何感受?他的意思难道是在暗示我们这些人不够客观"、"不够宽容"、"不凭良心"?当然,他未必有这样的意思,但是习惯成为自然之后,我们听他说话时不觉得刺耳吗?"人贵自知",并且"人贵自省",若不能设身处地为人想,如何可能做到"修己善群"的目标,又怎能常保快乐的心境?我们在肯定自己的同时,应该避免自以为是,经常自我反省,修正自己的人生态度。
十四、要肯定自己欣赏别人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狗眼看人,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那些吹牛拍马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清楚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布若先生",总经理说:"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若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若又跑去,回来后说有40袋。
"价格是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地他说:"请休息一会儿吧,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总经理看。这个农民一会还将弄几箱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公道,可以进一些货。猜想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大约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来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了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
许多人下过棋,每走一步棋都需要考虑到下边的好几步棋,想得越周全,看得越远的也是棋艺越高的。做事的时候,不要仅注意眼前事物,应该多考虑一下以后的发展,学会动态地看问题。
最近应邀作一演讲,主题是:"肯定自己,欣赏别人"。关于肯定自己,大家比较没有问题,只要说清楚如何认识自己,找出性格和志趣,设定长期计划,然后再靠努力去求发展。如果在过程中遇到到困难,就要依其性质予以化解,或者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来面对。
但是,欣赏别人就比较不易了。我想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如果别人与我并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我可以欣赏他。比如,历史上的人物常常成为我们崇拜的偶象。他们的时代早已过去,他们的丰功伟业或伟大成就,对我们不但不构成威胁,反而可以提供许多参考,使我们兴起"有为者,亦若是!"的自我期待。又如,我们不认识的人也比较容易获得我们的青睐。外国的足球明星或棒球明星,只要真有本事,可以成为我们的偶像。但是,如果换成国内的明星,就可能涉及球迷的认同问题。因此,这种欣赏有如"审美",必须以"无关心"、"无利害"为其前提。但是,稍加思考,就知道它背后所隐藏的其实是"冷漠"二字;或者说得清楚些,是"不妨碍我个人的安全和利益"。种欣赏好不好呢?我想是值得深思的。
第二,如果别人与我之间,有完全一致或大致相同的利害关系,那么我也可以欣赏他。兄弟姊妹在家里可能吵吵闹闹,遇到外来的压力时,就可以团结对外了。朋友也是一样的。某人是我的朋友,他若少年得志、平步青云,我会觉得"与有荣焉"甚至津津乐道他的事迹。换了别人有这种表现,我也许妒火中烧,不然至少也会觉得天下没有公平。不过,"朋友"的层次甚多,泛泛之交不可能肝胆相照,也不可能荣辱与共。大体而言,能让人欣赏的朋友总是不多的。有人分析过这种心理,大意是说:宁可陌生人得奖,也不要自己认识的人得奖;因为,朋友的得意正好反映出我的失意。既然如此,干脆大家一起失意,然后让陌生人得意,如此对我较为可以忍受。这种心理是否空穴来风?应该不是,但是我们还是要分辨朋友的亲疏。真正的朋友一定是乐意彼此见到对方的成功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样的明友,这个人的生命恐怕十分单薄,个性大概也过于孤僻了。
第三,真正的挑战是:如果一个人并非我的朋友,同时还与我有竞争或对立的关系,那么,我会欣赏他吗?或者,我要如何欣赏他呢?这确实是一件难事;其次,我可以采取两种观察的角度:一、他所有的一切是他自己争取及努力的结果,我应该"设身处地,"站在他的立场来看,就可以心平气和了。二、我不妨扩大视野,从较广的时空方面来看,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表演的舞台与时段,一时的成功与荣耀并不保证一生的杰出。我们如果从人类整体的眼光来思考,就可以欣赏其中每一个人的表现了。
当然,欣赏别人,也是一种修养。修养的步骤是:首先要想,即使别人不成功,成功也未必落到我的身上;因此别人的杰出与我的水平并无必然冲突。其次,人生有偶然与机运,但是靠偶然与机运而成功的人,也可能糊里糊涂失去成功。然后,有形可见的优势一定是好事吗?未必。人生之得意与失意,高潮与低潮是相互相成的。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其实是"自我",就是自己在顺境与逆境中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何况,人类共同的命运与结局是一样的,我又何必特别对那些杰出的人有所妒忌呢?我们应该以同情取代争斗,以欣赏代替批评。
比较积极的办法是:肯定自己和欣赏别人,这两者要齐头并进,若是偏重在肯定自己,容易流于自负自傲,甚至妄自尊大,有我无人。若是只知欣赏别人,有如青少年之崇拜偶像,就可能沦于失去自信,盲目模仿,随人俯仰。只有适度肯定自己的人,才能恰如其分地欣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