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作家在一块儿工作,编辑完一篇小说之后,安妮内心开始琢磨也许她付出的劳动太便宜了。她想为了多挣钱,她可以改变自己的工作安排,将按件算钱改成按时算钱。她向作家提出此事,大声争辩道,他如何利用她的廉价劳动力。作家说,假如安妮能够精确地记录自己的工作时间,他就答应这样做,并且每小时付给她25美元。安妮很高兴,因为她每小时的工作从未得到过这么多的钱。
安妮开始伏案编辑另一篇小说。不久,她便意识到扣除自己的用膳时间、每个小时15分钟的抽烟休息时间以及在工作时间里上厕所的时间,她真正的工作时间很少。她花在另一篇小说上的时间只有10个小时。这样算来,每篇小说大约为250美元。
她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她又想与作家重新谈判。她冲着作家嚷道,由于按时间计算,他们的工作场所已经失去了爱,她想重新得到那种爱。她想恢复原来的安排。作家回答道:“我没有失去那种爱,我一直将它埋在心中。要是你失掉了爱的话,那么该由你把它找回来。更确切地讲,整个这件事对你来说从来谈不上爱的问题,仅仅是为了钱。这里发生的一切是因为你想从中得到更多的钱。”
诗人与军官的决斗
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恶。
--戴尔·卡耐基
有一天,英国诗人帕克和几位贵妇人乘坐游艇,泛舟泰晤士河上。他吹着长笛,尽量逗那些贵妇快活。这时,游艇后面不太远的地方,有只被军官们占用的船。诗人看到那只官船向游艇靠近时,就不吹长笛了。于是军官中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要把长笛收进口袋里不吹了?
“我把长笛放进口袋里,正如我把它从口袋里拿出来是同样的理由--都是为了使自己高兴。”帕克回答说。
那位军官怒气冲冲地威胁说,要是他不立刻把他的长笛再掏出来吹,那就不客气了,要把他扔进河里。帕克怕吓着那些贵妇人,便尽可能地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地拿出他那长笛来。只要对方的船还在河上,他就一个劲儿直吹。
傍晚时分了,他看到那个曾经对他粗暴无礼的军官,独自一人正在伦敦附近一个偏僻的地方走着,便朝那军官走去,冷冰冰地说:
“今天,我是为了使我的同伴和你的同伴避免引起烦恼,才服从你那傲慢的命令的,现在为了使你真正相信,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会像一个披着军服的人那样有勇气。明天一早,就在此地,希望你能来,我们就干一场吧,但是不要有别人在场。干仗只在我们之间进行。”
帕克还进一步决定,他们之间的分歧,只能靠手中的剑来解决。那个军官完全同意了这些条件。
第二天早晨,这两个决斗者在约好的时间里,在指定的地方碰面了。军官正准备走向决斗的位置。就在那个时候,帕克举枪瞄准了他。
“干什么?”军官说,“你想暗杀我吗?”
“不是的!”帕克说,“不过,你必须在这儿跳一分钟的舞。否则,你就会是一个死人了。”
接着是一场小小的争执,帕克是如此暴怒,如此坚决,军官只好屈服了。
当他跳完舞的时候,帕克说:“昨天,你违反我的意愿,逼着我吹长笛;今天,我违反你的意愿,强迫你跳舞。现在,我们两人的事都以游乐的方式了结了。”
意外的收获
发自内心的热情是一种高贵而崇高的东西!
--巴尔扎克
在美国费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那是一个阴霾满天的午后,倾盆大雨瞬间落下,行人纷纷就近跑到店铺里躲雨。一位浑身湿淋淋的老妇人,蹒跚地走进了费城百货公司。许多售货员看着她狼狈的样子,简朴的衣裙,都漠然地视而不见。这时,一个叫菲利的年轻人走过来,诚恳地对老妇人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她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马上就走。”
老妇人随即又不安起来,不买人家的东西,却在人家的屋檐下躲雨。她在百货公司转起来,想哪怕买件头发上的小饰物呢,也算是个光明正大的躲雨理由。
正当老妇人神色迷茫的时候,菲利又走过来说:“夫人,您不必为难,我给您搬了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就是了。”
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菲利道过谢,要了他一张名片,然后颤微微地走进了雨后的彩虹里。
几个月后,这家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原来,这封信就是那位老妇人写的,她竟是当时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信中要求将菲利派往苏格兰,去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还让他承包下一季办公用品的采购,采购单都是卡内基家庭所属的几家大公司。詹姆斯震惊不已,匆匆一算,只这一封信带来的利益,就相当于百货公司两年利润的总和。詹姆斯马上把菲利推荐到公司董事会上,当他打起行装飞往苏格兰时,这位22岁的年轻人已经是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
在随后的几年里,菲利以自己一贯的踏实和诚恳,成了卡内基的左膀右臂。菲利功成名就,向全国近100所图书馆捐赠了800万美元的图书,用知识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走向成功。
迷人的诱惑
谁若把金钱看得比荣誉还贵重,他便会从高贵降至低贱。
--昂苏尔·玛阿里
农场主汤普森的小店里有很多寄宿的人。苏珊的妈妈每周都给他们代洗衣物,报酬仅5美元。一个周六晚上,苏珊像往常一样去那儿替妈妈领钱,她在马厩里遇到了这位农场主。
显然他正处于气头上。那些总和他讨价还价的马贩子激怒了他,令他火冒三丈。他手里的钱包打开了,被钞票塞得鼓鼓的。当苏珊向他要钱时,他没有像从前那样训斥她打扰了正在忙碌的他,而是马上将一张钞票递给了她。
苏珊暗暗高兴自己这次比往常轻易地逃过了这一关,她急忙走出马厩。到了路上,她停下来,拿针将钱小心翼翼地别在围巾的褶皱里。这时,她看到汤普森给了她两张钞票,而不是一张!她往四周望了望,发现附近没有人看到她。她的第一反应,是为得到了这笔飞来横财而兴奋不已。
“这全是我的了。”她心想,“我要买一件新的斗篷送给妈妈,妈妈就能把她那件旧的给玛丽姐姐了。这样,明年冬天玛丽就能同我一块儿去上学了,说不定还可以给弟弟汤姆买双新鞋呢!”
过了一会儿,她又认为这笔钱一定是汤普森在给她时拿错了,她没有权利使用它。正当她这样想时,一个充满诱惑的声音说:“这是他给你的,你又怎么知道他不是想要把它作为实物送给你呢?拿去吧!他绝对不会知道的。就算是他弄错了,他那大钱包里有那么多张5美元钞票,他也绝不会注意到的。”
她一边往家走,一边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她一路上都在思考着是拿这笔钱享受重要呢,还是诚实重要?
当她经过家门前那座小桥时,她想起了妈妈平时的教诲:“你想要人家怎样对你,你就得怎样对人。”
苏珊猛地转过身,向回跑去。她跑得很快,快得让她差点连气都喘不过来了,仿佛是在逃离什么无形的危险。就这样,她径直跑回了农场主汤普森的店门口。
汤普森注视着眼前这个小女孩,他从口袋里取出100美元递给了苏珊。
“不,谢谢你,先生。”苏珊说,“我不能仅仅因为做了件正确的事就得到报酬。
托马斯的起伏人生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他的财产更重要。因为严守诺言能得到财产,而无论多少财产都抹杀不了由于失约而造成的良心的污点。
--巴尔扎克
曾经有一个叫托马斯的人,有一年,他向友人借了40万美元,没有财产担保,也没有存单抵押,只有一句话:“相信我,年底无论如何都还你。”
到了年底,他的资金周转非常困难,外债偿不回来,欠款又催得紧。为了还朋友这40万美元,他绞尽脑汁才筹足20万美元,余下的20万美元怎么也筹不到。
怎么办?老婆劝他向朋友求情,宽限两个月,托马斯摇摇头。公司里的“高参”给他出主意说:反正你朋友也不急用钱,不如先还朋友20万美元现金,其余的开一张空头支票,等账户上有了钱再支付。
托马斯勃然大怒,呵斥这位“高参”是没有信用的人,并毫不犹豫地辞退了这位跟他多年的搭档。最后他决定用自家的私房去抵押贷款,但银行评估房屋价值24万美元,只能抵押18万美元。托马斯横下一条心,与老婆郑重商量后,把房子以20万美元低价卖出去,终于筹齐了40万美元。一家人再到市郊租了间房屋住。
朋友如期收回了借款,星期天准备约一帮人到托马斯家去玩,却被他委婉地拒绝了,朋友不明白平日豪爽的托马斯为何变得如此“无情”,便一个人驱车前去问个究竟。
当朋友费尽周折才在一间农舍里找到托马斯时,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紧紧地拥抱着托马斯,一个劲地点头,临别时掷地有声地留下一句话:“你是最讲信用的人,今后有困难尽管找我!”
第二年,托马斯的公司陆续收回了欠款,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又买了新房、添了小车。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在商场上大展拳脚时,却被一家跨国公司盯上了。那家公司千方百计挤占他的市场,并勾结其他公司骗取他的贷款。托马斯的公司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公司垮了,车子卖了,房子押了,他破产了,不仅一无所有,而且负债累累。
托马斯想重整旗鼓,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想贷款,却没有担保人和抵押物。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又想起那位曾经借钱给他的朋友,他带着试一试的心理,找到了朋友,朋友没有嫌弃失魂落魄的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再借给他40万美元。他有些颤抖地捧着支票,咬咬牙,坚定地说:“最多两年我一定还你!”
曾经溺过水的托马斯再到商海里搏击,自然会小心谨慎,而又遇乱不惊。他又成功了,两年后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还赚了一大笔钱。每当有人问他怎样起死回生时,他便会郑重地告诉对方:“是信用!”
另起一行
常向着光明快乐的一面观看,永远不让黑暗笼罩,那就是我一生成功的秘诀。
--柯克
这是斯兰妮夫人讲的一个故事。她说小时候,她看过一篇文章,内容是描述一名念小学的女孩,每天都第一个到校,第一个到教室,等待一天的开始。她的同学途中遇到她,问她为什么每天都那么早到校,她带着腼腆的笑容,回答了这个问题。
原来,她学习成绩不怎么样,长相也普通,在家中排行中间,她从来不知“第一名”的滋味是什么。其次,她发现当她第一个到达教室时,竟意外地获得一种类似“第一名”的喜悦。她很快乐,也有了期待。
她一面走着,一面向同学袒露心中的小秘密,周身散发出一股期待及喜悦的光芒。接近教室的时候,她心中甚至升起了一种不小的兴奋和快感……不料,她的同学一个箭步跨过去,推开了教室的门,“第一个”冲了进去,然后回头望着,露出胜利的微笑。她的光芒顿时隐去,她的心隐隐发痛。她忍住泪水,脱口一句:“第一,是我的,你怎么可以……”她说不出下面的话,说不出来了,她连这个“第一”也失去了。
斯兰妮忘了是在几岁时看到这篇文章,只记得当时能感受小女孩的心情,因为她也是个始终与“第一名”无缘的人,甚至,因为配合家里大人出门时间,连尝尝“第一个”到学校的滋味的机会都没有。
她长大后,更深刻地体会到“第一名”其实已幻化成色彩斑斓的翅膀,在不同的领域中现身:有人在学业中争第一;有人在工作中抢头棒;甚至还有人总缠着恋人,一声一句地问:“我是不是你最终爱的人?”
她还记得,有一回,她朋友莎拉曾经心痛地对她说,她没有办法同时拥有两个好朋友,因为在同一个空间中,她只能有一个最爱,因此,她经常面临抉择的痛苦,而不知如何去安置两份并列的感情。
乍听之下,也许有人会认为,她指的是异性的恋情,只可惜,真实的状况是,即使是同性的友情,也一样令她为难。
她另一个朋友德鲁,却全然是另一个样:魅力四射,才华横溢,经常是社团中令人注目的热点,认识德鲁的人几乎都可以感受到他热情的付出。他常跟年轻朋友通信,抚慰年少容易受创的心;主动关怀周遭友人,更是希望在冷漠疏离的生存空间中,注入一丝爱与暖意。
不久,她得知他交了女朋友,她忍不住揶揄他:“那现在我在你心中排第几呀?”他想也不想,便说:“第一。”她极不相信地看着他,再问一次:“怎么可能!少骗人了。”他狡黠地一笑,然后说:“当然排第一,另起一行而已。”
斯兰妮笑弯了腰,不知该怪他的狡黠,还是佩服他的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