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的五项修炼
2078500000024

第24章 修炼责任——再现男人的自我价值(2)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说:“不要问美国给了你们什么,要问你们为美国做了什么。”这句话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美国青年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行为和现在所处的糟糕情况负责。正是这种负责精神使他们找到了突破困境、走向成功的真正途径,使美国经济实现了腾飞。负责精神是改变一切的力量。如果你的职业陷入困境,事业步入低谷,不要抱怨和不满,要先问问自己为公司做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积蓄起破除事业坚冰的力量。

二、孝敬——担起对父母的责任

孝道是男人的天职

孝心就是子女将人类天性中的一点儿敬爱献给父母。通俗一点儿说,孝心就是让父母宽心,少让父母操心、担心,常常看望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带给父母快乐。

男人走入婚姻,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时,父母也因为养育我们,费尽了心力,进入了老年期。这时候,就需要子女尽孝心了。

中国是个讲究孝道传统的国家,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甚至将尊老爱幼提高到影响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提倡尊老爱幼,讲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旧中国有一本广为流传的画册,叫《二十四孝图》,上有图画,下有解说,通俗易懂,讲的全是尽“孝道”的故事。

封建社会这种“孝道”到了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的时候,就被抛弃了,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深刻地揭露了这种冷酷的现实。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依靠高老头的金钱,一个高攀贵族,成了伯爵夫人;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她们出嫁时,每人得到了八十万法郎的陪嫁,所以对高老头极尽奉承阿谀之能事。但是不久,高老头就被撵出了女儿家的大门,在公寓里过着穷困的生活。起初,他还可以每星期去女儿家吃一两顿饭,后来就连大门也不能进了,因为他的钱袋越来越瘪了。高老头死前想见女儿,哭天喊地,也是枉然。高老头感叹道:“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了,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好好地爱惜自己的身体,好好学习,积极上进,经营好自己的事业,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就算是尽了孝道。

现在有些人经常议论,他们与自己的父母容易闹矛盾,说父母越老越糊涂,脾气越来越怪。其实这主要是不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因而互不理解难以沟通。

要能够与父母和睦相处,孝敬老人,就必须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都有哪些心理需求呢

(1)自尊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老人不服老,但又有点儿怕老,逐渐变得多愁和敏感起来,往往担心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得到社会和子女应有的肯定和尊重。这时他们的自尊心比从前更强烈。

(2)依存需求

老人在退休以后,时间闲暇,希望找人聚聚、聊聊天,从子女那里听点儿消息,丰富一下自己的生活。

(3)文娱需求

老人的文娱需求也有别于年轻人,如爱看京剧或戏曲,对有的流行歌曲不愿意接受等。

(4)求助需求

一旦进入老年期,健康状况尚好,他们还可以承担一些家务,子女当然也十分高兴。但是,随着老年人生理状况逐渐老化,老人的求助需求增加了,渐渐对子女的要求多起来。

了解了老人的需求,作为子女就不应该责怪老人性格古怪而应尽可能地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第一,应该尊重老人。不论老人的经济状况如何,有没有能力主持家务,家里有什么事情都要主动征求老人的意见,要让老人觉得自己很重要。同时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尊重老人,多安排一些老人与孩子在一起的机会。

第二,应该经常主动地与老人交谈,节假日有时间陪老人散散步,尽可能满足老人的需要,也可以与老人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使老人产生依靠感。

第三,老年人随着年龄老化,有些事情就无力承担,子女应该主动地去帮助老人。

逢年过节或者到老人的生日,大家在一起聚一聚,庆贺庆贺,给老人做些爱吃的食物,买些小礼品,尽可能让老人过得快乐一些。

如果能够这样做,老人心情快乐了,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脾气就会随和,性情就不会古怪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老年人普遍具有的暮年悲哀之感。子女应该给老人带来青春,带来活力,带来热情,给老人一种精神安慰,使他们忘掉自己的年龄,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

为了处理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发扬家庭孝道,我们必须明确现代社会孝道的三条基本原则:合情、合理、合法。

合情,即子女行孝应以爱心为本,以感情为重,设身处地尽量为父母着想。对父母行孝,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人类天性的表现。

合理,即子女行孝应适当地运用理性,考虑事实,要讲道理,不因为眼前的利益影响长远的家庭荣誉,遇事不冲动,不因小失大。行孝应量力而行,不宜铺张浪费,尤其不能因为行孝而自残自虐自贬,否则就沦为封建孝道。

现在有些人在外地赚了钱,衣锦还乡,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尽自己的孝道,父母在世时,就为父母建造墓穴,挥金如土,就为了博得一个“孝子”的名声。这实在是封建迷信、愚昧孝道,是我们今天应该否定的。

合法,就是子女行孝不应该违反现行法律。父母决不应该让子女违法行孝。父母如果要子女违法尽孝,子女应该好言相劝,不可以孝害人,以孝误国。

一个人是不是孝顺,表现在行为上,不一定是锦衣玉食奉养老人,不必大张旗鼓做给外人看,只要能做到养亲、悦亲、念亲就足以感化人心,值得大家称道。

养亲,这是子女最基本的孝心,也是子女的天职。从古到今,奉养父母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即轮流奉养、固定奉养。

轮流奉养是指已婚子女依次奉养父母,由长轮到幼,周而复始,时间长短以均等为原则。

固定奉养是子女分家后,父母固定在某一子女家居住,其他子女按月付给生活费。父母有财产,以其收益付给担任固定奉养的子女;父母没有财产,就由固定奉养的子女承担抚养费用。由哪个子女承担固定奉养由父母自己决定。

悦亲,就是让父母亲高兴,不让父母忧虑、恐惧、生气、发怒。常常让父母亲高兴,可以增进父母的健康,这是大孝之道。无论我们的环境好坏、事业逆顺、失意还是得意,都不应该在父母面前大悲或大喜。要注意克制感情,不要流露哀伤、忧愁、怨言,不要增加父母的心理负担。爱父母所爱,敬父母所敬,讳父母所讳,只要让父母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安度晚年,就是最大的孝道。

念亲,就是不管在哪里都想着父母。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今社会,子女虽不必守在父母身边,但出门应该告知父母,在外应该不断有书信问候、报平安,以免父母担忧挂念。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祀,祭之以礼。”这就是说,父母生前,我们要尊敬他们、奉养他们。父母死后,我们要真心地悼念他们、怀念他们。

我们对待自己的父母不仅要尊敬他们,还要爱和关心他们。这不仅仅是一种孝道,更是一种美好的意愿,就是要达到和父母内心世界的沟通和理解。只有消除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互相理解,我们才能创造和睦、美满、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

孝道是男人的第一美德

百事孝为先。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虽然人们一直宣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可是有些人却依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正是这些人使有些老人孤独无依、孤苦零丁,就像一株孤独的、即将枯萎的野草,无依无靠。这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啊。

吴大妈中年丧夫,独自把三儿两女拉扯大,吃尽了苦头。原指望孩子参加工作后境况会好转,谁知儿女成家立业后一个个离她而去。自己孑然一身,只好以捡破烂为生。现在年老多病,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子女却躲着她,也不给赡养费。她衣食无着,常常以泪洗面。75岁的吴大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到市妇联投诉5个不孝儿女。

吴大妈的遭遇能不令人同情吗?作为儿女的你们是否感到羞愧?

作为父母,注定是要操劳奔波的。天下有哪一位母亲不是从十月怀胎开始呢?有哪一位父亲不是出门在外,为家中亲人的幸福而劳累?可以想象一位母亲的辛劳。十月怀胎,其间的确不好受;而度过十月怀胎之期,到分娩时就更痛苦了。然后又得把孩子哺育成人。像吴大妈那样,中年丧夫,独自带孩子就更难了。

作为父亲,出门在外,远离亲人,不论严寒酷暑,都得忍受着,为的不就是赚到钱,让亲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吗?父母为了子女,付出了多少呀!他们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心血,付出了全身心的爱,更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他们不会计较,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苦点、累点,都没关系,他们都希望子女能过上好日子,能幸福。父母对子女严格的要求,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子女以后的生活吗?他们只希望一家人能幸幸福福、团团圆圆。

面对父母,身为子女的你们可曾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呢?

现在,有很多人根本不了解父母的艰辛。有些学生来自农民家庭,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当父母穿得不好,带了一些东西去看望他时,他却为了不使自己丢脸,而不承认他们是自己的父母。可是,你们可曾想过父母的感受?也许在当时,父母了解孩子的心情,会和孩子配合,装出一副很自然的样子。其实,在父母心中,这时是最难受的。你们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最可耻的吗?

儿女长大了,有工作了,生活条件好了,这时,把父母接到自己家里赡养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有些人却忘记了为自己呕心沥血的父母,不管他们的生活,不顾他们的身体,只顾自己享受。而父母呢?丧失了生活能力的他们,只能忍受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煎熬。年迈体虚的父母,辛勤地哺育孩子成人,难道这就是他们的回报吗?看着父母受苦,难道子女就不会有丝毫心痛之感、丝毫的惭愧之心吗?这难道不可耻吗?

有些人遗弃父母后,父母只能在没有亲人关怀的环境里度过余生,那样他们就不会有欢乐。这不也是可耻的吗?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供养他们,还应该在各个方面关怀他们。孝敬父母需要付出时间、付出感情、付出体力,甚至要委屈自己,但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古人把孝敬父母归纳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层次。如果作为子女而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么根本就不配做子女,那样的人是天理不容的。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会抛弃的人,还值得让别人尊敬吗?这样的人只会受到别人的鄙视。

女作家毕淑敏说:“孝心是一种美丽。”孝心的芳香,是爱的自然芳泽。它是生活中的一片绿洲,名利场外的一片净土。它不会因为年龄的改变而衰老。

孝心还滋养着其他的爱心,使生命得以坦诚而透彻,使人生的宁静得以慰藉。缺少孝心,其他的爱很难独立构成风景,而缺少孝心的社会,将会引起人性的大混战。

孝心是一种传统美德,孝敬和赡养老人,又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人始终有生与死的一页,只有孝心的存在,生命才会不断交替,才有生命的不断延伸及人生一段段靓丽奇妙的插曲。对孝心而言,有人平如淡水,涓涓细流,温暖着人心;有人只是夸夸其谈,而不付诸于实际行动,如浮云飘过了无痕迹;也有人无意地糟踏了它,生命为此增加更多痛苦。

对青年人而言,孝心是一种伟大而光荣的负担。随着社会世俗对人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更加自私起来,孝心开始在某些人的心里发生了倾斜,渐渐地有了残缺、有了黑点,甚至变了模样。没有孝心的人,是装饰下的灰尘,是对美德的公然挑衅和污染。对老人而言,孝心就是幸福。人不能以任何借口或理由,说工作忙碌或没有时间而把老人忘却。孝心是家庭和睦的根基。父母遭到虐待,家庭关系不和,还何谈幸福?

我们应懂得诠释孝心的概念和赋予传统孝心以更多内涵。把一片孝心献给老人、献给社会。让老人、让整个社会都沐浴在温暖的春光里,让拥有孝心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迷人。

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先秦诸子尽管学说各不相同,但在对待孝的问题上,都极其重视。可见,孝的思想意识是多么地深入人心,也反映出,孝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高的位置。

孝虽然是一种思想观念,但这种道德伦理观念总要以某种形式外化出来。当我们遵守这种道德伦理观念所外化出来的形式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接受着这种道德伦理观念的熏陶与培养。上面谈到,孔子将孝与礼仪结合起来加以论述,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祀,祭之以礼”。这些礼都是孝的外化。

中国社会特别重视敬老。传统的中国家庭,往往年岁和辈份最高的人是一家之主,他是家庭中的最高决策者。其他的家庭成员都要对他保持足够的尊敬。这种尊敬首先就是要孝,其次是要从礼仪上体现出来。比如《弟子规》规定“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就很典型。在家庭中,对于长辈的尊敬是维系家庭的前提和基础,其他一切家庭事务都围绕这一点展开。而最为核心的,是子女对于父母的孝。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不尊敬孝顺长辈,那么他对于同辈的友爱,对下辈的爱护还有什么意义。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孔子“立于礼”的解释多侧重于说人在社会上“立足”要靠礼。其实,孔子这句话还有一个深层的意义,就是强调人在家庭中的“立身”。人只有先在家庭中实现“立身”,才能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这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必要步骤。而在家庭中“立身”也要靠礼,而礼又是仁、孝等伦理观念的外化。可以说,遵守礼,就是在行孝道。一个在家庭中不依礼行事的子女怎么会孝呢?所以,孝行、孝义的提倡,对于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孝教会人如何做人,如何尊敬人,如何与长辈、老人相处。要尊敬别人,先尊敬自己的父母,这是成人的第一步,孝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孝敬老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你在孝敬父母老人时,你会深深体会做父母的不容易,体会他们在一个家庭中的责任,从而使自己的心智和思想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