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五年(六四一)四十六岁。在摩揭陀,入杖林山,从胜军论师学《唯识抉择论》,旁及《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盘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兼问《瑜伽》、因明等疑,旋返那烂陀,戒贤命师为众讲《摄大乘论》及《唯识抉择论》,时大德师子光在寺中讲《中》《百论》,破瑜伽义,师妙娴《中》《百》,又善瑜伽和会二宗,谓不相背,乃着《会宗论》三千颂,论成,呈戒贤及大众,无不称善。
案:胜军为安慧弟子,亦学于戒贤,传称其“自大小乘论、因明、声明,爰至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医方、术数,无不究览根源,穷尽枝叶”。盖当时一最通博之学者也。奘师瑜伽之学,受自戒贤,唯识之学,受自胜军。在师游印收获中,二者价值,未容轩轾。传称从胜军学,“首末二年”。或去年杪已入杖林山矣。
又案,会通瑜伽、般若两宗,实奘师毕生大愿,观其归后所译经论,知其尽力于般若,不在罗什下也,惜梵本《会宗论》未经自译耳。
贞观十六年(六四二)四十七岁。上半年,师盖在那烂陀寺。时师学业已圆满成就,便思东归,戒贤变劝其行。值有顺世外道来寺论难,师破之。乌荼国有小乘般若毱多谤诽大乘,师作《制恶见论》破之,声名益起,鸠摩罗王、戒日王相继礼请,师应其聘。其年腊月,戒日开大会于曲女城,与会者有十八国王,各国大小乘僧三千余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设宝床,请奘师坐为论主,称扬天大乘,序作论意,即有名之《真唯识量颂》是也。仍遣那烂陀沙门明贤读示大众,别令写一本悬会场门外示一切人,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相谢,如是经十八日无一人能难。
案,本《传》对于奘师在印行迹,皆失记岁月,推曲女之会,记云:“法师自冬初共王逆河而进,至腊月方到会场。”(卷五、页六)最明了矣。然则此究何年之腊月耶,据师以贞观十九年正月归至长安,而途次于阗,先行上表,上表后尚留于阗八个月,其抵于阗当在十八年春夏之交。而由钵罗耶迦抵于阗,计程亦须有一年,则钵罗返旆,决当为十七年夏间事,而曲女开会,必在十六年之腊月无疑矣。故吾侪可以曲女之会作定点,认贞观十六年冬为奘师游学生涯之结束,循此逆推其在印或居或行之岁月,当可了然,虽然有难焉者。盖以传中所记经历年月之数,殊不足以敷分配,试专就其安居就学时言之,计:
在迦湿弥罗学一切有部经论首末二年。
在磔迦从年长学经《百论》等一月。
在至那仆底从调伏光学《对法》等论十四月。
在阇烂达那从月胄学《众事分毗婆沙》四月。
在禄勒那从阇耶毱多学经部《毗婆沙》一冬半春。
在秣底补罗从密多斯那学有部《辩真论》半春一夏。
在羯若鞠阇从毗离耶犀学《毗婆沙》三月。
以上留学那烂陀以前事。
在那烂陀从本师戒贤受学凡经五岁。
在伊烂拿从如来蜜等学《毗婆沙》停一年。
在南憍萨罗学《集量论》月余。
在驮那羯磔迦学大众部根本毗昙停数月。
在钵伐多罗学正量部根本毗昙停二年。
在摩竭陀从般若跋陀罗学因明两月。
在杖林山从胜军学《唯识决择论》等首末二年。
传中所记年月之原文如上,或一一扣足计算,则总额为十五年有奇。奘师游学印十七年,虽全部分消磨在学舍中,一步不旅行,尚且不敷分配,然而师东西往返两次共费去约四年之日月,传文已历历可稽。在印境内巡礼游历,凡行三万里,为时亦需两年,然则宴居学舍之时间,何从得十五年之久?试更缩小范围,切实研究初到那烂谒戒贤时,贤问:“在路几年?”答:“过三年,向欲四年。”则师到那烂陀在贞观五年末无疑(此据吾所考定贞观元年出游说耳,若如旧说出游在三年,则时间深究不敷分配更远矣)。曲女城之会在十六年冬,又既如前述,然则自五年冬之人那烂陀至十六年冬之会曲女城,恰满十一年,其间留学及巡礼时间,只能尽此十一年为分配。内中巡礼南东西之时日,最少应除去两年,所余留学时间,实只九年,因此吾侪对于传文中所谓“首末二年”者,只能作“头尾两个年头”解,所谓“凡经五岁”者,只能作“经过五个年头”解,如此或勉强分配得过去(至那仆底之“十四月”,疑当作“四月”说,已详贞观四年条下)。吾之此谱,即以此义为标准,酌量分配年月,虽不能绝对正确(实不可能),或不甚相远。内学院校本所标年岁,殆稍拘文句而生龃龉也。
贞观十七年(六四三)四十八岁。曲女城会毕,戒日王复为师在钵罗耶迦开七十五日无庶大会以饯其行,会毕复留连十余日。春末夏初,师遂东归,在葱岭西度岁。
贞观十八年(六四四年)四十九岁。度葱岭而东,约春夏之交至于阗,上表告归。仍在于阗补钞途中所失经典,阅八月乃行。
归途历程以下:
发钵罗耶伽七日至侨赏弥。
西北行一月余至毗罗删拿停两月。
西北行一月余至阇烂达停一月。西行二十余日至僧诃补罗。
复行山涧中二十余日至呾叉尸罗,因船覆失经,补钞停五十余日。
西北行一月余至兰波。
正南行十五日至伐剌拿。
又西北往阿薄健,又西北往漕矩吒,又北行五百余里至佛栗氏萨倘那。
复经七日行雪山中至安怛罗、缚婆,即睹货罗故地,停五日。
原脱“氏”字,今据传文补上。——编者注
西北下山行四百余里至阔悉多。
西北复山行三百余里至活国,在叶护衙停一月。东行七百余里经瞢健、呬摩恒罗等国至钵创那,自此入葱岭。
东南山行五百余里经淫薄健全屈浪拿,又东北山行五百余里至达摩悉铁帝。
复东山行七百余里至波谜罗川(即帕米尔)。由川东出,登危覆雪行五百余里,至竭盘陀,停二十余日。
北东行八百余里出葱岭至乌铩。
北行五百余里至佉沙。
东南行五百余里至斫句迦。
东行八百余里至瞿萨旦那即于阗。
贞观十九年(六四五)五十岁。正月二十四日,师归至长安。二月谒太宗于洛阳。三月师还长安,住弘福寺,从事翻译。五月至九月译《菩萨藏经》十二卷成。七月译《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各一卷成。十月至十二月,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成。
贞观二十年(六四六)五十一岁。是年,师在弘福寺。正月至二月,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成。三月创译《瑜伽师地论》。去年,师见帝于洛阳时,奉敕作游记。本年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五十二岁。是年,师在弘福寺。是年译成《解深密经》五卷(第二译)、《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大乘五蕴论》一卷。是年(?)奉敕译《老子》为梵言。
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五十三岁。是年,师在弘福寺。五月《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成(二十年三月创译至是成)。六月至十二月,译《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第四译)、《摄大乘论》十卷(第二译)、《无性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世亲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唯识三十论》一卷、《缘起圣道经》一卷、《因明正理门论》一卷、《百法明门论》一卷。是年太宗制《大唐三藏圣教序》,以冠新译诸经论之首。是年十月,大慈恩寺成,剌师住持,师不愿以寺务妨译业,上表力辞,不许,寺中别置弘法院,专为翻译之用。
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五十四岁。是年,师在慈恩寺。五月,太宗崩,高宗即位。先是当太宗时,常召师入宫,或陪游幸,淹旬洽月,译事不免作辍。至是“师返慈恩,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遇乙之后,方乃停笔。摄经已,复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每日斋讫,黄昏二时,讲新经论,及诸州听学僧等恒来决疑请义,既知上座之任(案:谓充慈恩住持也),僧事复来咨禀,复有内使遣营功德,亦令取师进止。日夕已去,寺内弟子百余人咸请教诫,盈廓溢庑,皆酬答处分,无遗漏者。虽众务辐辏而神气绰然,无所拥滞。”(本书卷七页十一原文)是年,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第二译)、《甚希有经》一卷(第三译)、《天请问经》一卷、《最无比经》一卷(第二译)、《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缘起圣道经》一卷(第六译)、《菩萨戒本》一卷、《羯磨文》一卷、《佛地经论》七卷、《王法正理论》一卷、《大乘掌珍论》一卷、《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胜宗十句义论》十卷。
高宗永徽元年(六五〇)五十五岁。是年,师在慈恩寺,译《说无垢称经》六卷(第七译),《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第二译)、《药地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第三译)、《称赞佛土佛摄受经》一卷(第三译《阿弥陀经》)、《广百论本》一卷、《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本事经》七卷。
永徽二年(六五一)五十六岁。是年,师在慈恩寺,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七卷,《大乘成业论》一卷、《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本颂》一卷。
永徽三年(六五二)五十七岁。是年,师在慈恩寺,译《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是书去年创译,本年成)、《佛临涅盘记法住经》一卷、《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
永徽四年(六五三)五十八岁。是年,师在慈恩寺,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明年春乃成)。是年,那烂陀寺大德慧天智光寄书问讯,师报之,时戒贤已寂矣。
永徽五年(六五四)五十九岁。是年,师在慈恩寺,续译《顺正理论》、译《难提蜜多罗所说法经住记》一卷、《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陀罗尼》三种共经三卷。
永徽六年(六五五)六十岁。是年,师在慈恩寺,译《瑜伽师地论释》一卷。先是因明学已弘布,门下及儒门学士各为疏解,道俗之间,发生争论,师裁决焉。
显庆元年(六五六)六十一岁。是年,师在慈恩寺。初师西游度雪山时,曾得寒疾,频年屡发,至本年五月,复发倾剧。十月乃痊愈。是年,译《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自是年起,创译《大毗婆沙》。
显庆二年(六五七)六十二岁。是年二月,驾幸洛阳,敕师陪从,带翻经僧五人,弟子各一人住积翠宫赓续译业。洛中为师原籍,至是归省,亲属唯余一老姊。又其父母没于四十余年前,值当隋乱,匆匆藁葬,至是请假改葬,官为资给,道俗赴者万人。师厌居京洛,于本年九月二十日,表请入少室山之少林寺静习禅业,且专译功,表中有“六十之年飒焉已至”语。又自言:“少来颇专精教义,唯于三禅九定,未暇安心,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又言:“仍翼禅观之余时间翻译”云云,优诏不许。是年,续译《大毗婆沙》,又译《观所缘缘论》一卷(第二译)成。又创译《阿毗达磨发智论》。
显庆三年(六五八)六十三岁。是年上半年,师在慈恩寺。七月,敕徙居西时寺。寺为元年所造,至是成,壮丽为诸寺冠。是年续译《大毗婆沙》及《发智论》,又译《入阿毗达磨论》二卷成。
显庆四年(六五九)六十四岁。是年,师在西时寺。冬间,移玉华宫。是年,续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成,续译《发智论》,又译《成唯识论》十卷成,又译《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成。
显庆五年(六六〇)六十五岁。是年,师在玉华宫。师欲译《大般若经》,以卷帙浩繁,京师多务,又人命无常,恐难完了,乃请就玉华宫翻译,诏许焉。去年十月由京往,到彼,住宫中肃诚院。本年正月一日着手翻译《般若》,谓僧曰:“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是年续译《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成,又译《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成。又带译《集异门足论》。
龙朔元年(六六一)六十六岁。是年,师在玉华宫,续译《大般若经》,续译《集异门足论》,又译《辨中边论》三卷、《颂》一卷成,又译《唯识二十论》一卷成,又译《缘起经》一卷成。
龙朔二年(六六二)六十七岁。是年,师在玉华宫,续译《大般若经》,续译《集异门足论》,又译《异部宗轮论》一卷成。
龙朔三年(六六三)六十八岁。是年,师在玉华宫,续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是年冬十月二十三日成。续译《阿毗达磨异门足论》二十卷成,又译《阿毗达磨身界足论》三卷成,又译《五事毗婆沙论》二卷成。
麟德元年(六六四)六十九岁。春正月朔,师在玉华宫,翻经大德及寺众殷勤启请翻《大宝积经》,师见众情专至,俯仰翻数行讫,便收梵本停住告众曰:“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今欲往兰芝等谷礼辞佛像。”于是与门人同出,僧众相顾,莫不泪然,礼讫还寺,专精行道,遂绝翻译。”二月五日夜半,师圆寂,寂前命门人嘉尚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案:诸经论翻译年月各书或阙载或参差,今参合《本书》及《古今译经图记》,《开元释教录》《大唐内典录》,考定如上。此谱稿简陋已甚,不足为着述,因读校本偶感辄书,为将来改作之蓝本耳。希内学院诸大德有以教之。
三
此校本精慎已极,吾殆无间然,惟本书为学界瑰宝,宜于努加整理,俾人人易读且乐读。整理之法,宜全部详校、详注、详补。窃思非内学院诸大德无足以负荷斯业者,敢贡所怀,以备采择。
一、书中地理,宜悉注今地。英文、梵文并列。此方面,欧美日本人着作甚多,取材至便。近人丁益甫(谦)之《大唐西域考证记》亦足供参考。
二、书中记印度各论师之小传及诸名论之着作因缘,实为佛教最可宝之资料,宜详加笺注。此等取材,虽非易易,然向各经疏及欧美日本人所编辞典或其他着述中悉心搜讨,亦尚可什得八九。
三、玄奘师少年问业之先辈—如宝暹、道基等,师后襄译传法之门人—如窥基、慧立等,其名见于本书者不下数十,宜一一为作略传,注于本文之下,庶可明渊源所衍。此等取材于《高僧传》及其他撰述,亦尚非难。
四、训诂文句,有难解者注之,愈简愈妙。
以上说注
五、本书有记载伪舛者,宜细为校正,或据本书他处(?),或按核情理,例如据《塔铭》及本书显庆五年条下“年六十五岁”之语,校正武德五年条下“年二十”、观贞三年条下“年二十六”诸文之误,据于阗表文“十七年”语,及《续传》“是年霜俭……”等语,校正贞观三年出游之误。
六、本书亦有传写伪舛者,例如卷四十页一二摩腊婆条之后云:“自此西北行二千四五百里至吒厘。”次条云:“自此西行三日至契吒。”按诸地图摩腊婆与契吒比壤,而契吒远在阿吒厘东南,本书所记极不合情实,当是错简。《西域记》则云,从“摩腊婆西北行三百余里至契吒”,可据以校正。此外东、西、南、北等字之伪写者似尚不少,皆可据地图校正。
以上说校
七、本书于奘师归国后,记其与宫廷关系事特详,而于所译经典反多漏略,此是慧立无识处。今宜参照靖迈《译经图记》、智升《释教录》补一“慈恩三藏所译经典表”,将各书之翻译年月,初译抑再译,各书所属宗派,原着者姓名年代,卷数品数等一一详明标列,庶可以见师所贡献于学界之总成绩。
八、奘师着述仅存者,如《宗镜录》所收之《真唯识量》,《翻译名义集》所收之“五不可翻论”等,宜悉心搜罗,全数附补。
九、宜补“奘门弟子籍”一篇,将当时襄译诸贤及窥基、圆测诸大弟子各为一小传,以记渊源。
十、宜补“法相宗传授表”一篇,印度自无着至戒贤,中国自奘师至窥基、圆测、慧沼以下,并及日本此宗人物,凡关于本宗之着述,全数录人,并简单说明其特点。
十一、宜补“汉、梵、英地名对照表”一篇,将本书及《西域记》所记悉行列入,并注相距里数。
十二、宜将道宣《续高僧传·玄奘传》、冥详《玄奘法师行状》、刘轲《大遍觉法师塔铭》
全部附录,俾读者得对照参检。
以上说补
人生目的何在
呜呼!可怜!世人尔许忙!忙个甚么?所为何来?
那安分守己的人,从稍有知识之日起,入学校忙,学校毕业忙,求职业忙,结婚忙,生儿女忙,养儿女忙,每日之间,穿衣忙,吃饭忙,睡觉忙,到了结果,老忙,病忙,死忙。忙个甚么?所为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