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补偿心理呢?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机能)。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了克服这些偏差,于是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力求得到补偿。自卑感越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往往也就越大。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变位),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特征、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变成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
而“生理缺陷”越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越强——而成就大业的本钱就越多。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补偿自己不足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及自我教育。他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乏作了全面补偿,最后使他成了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自卑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
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你努力纠正或者以别的成就(长处)弥补这些不足。
这些经历将使你的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成功,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作为发展自己的跳板。
所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你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欲要摆脱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面带来的自卑感,就要善于寻找运用别的东西来替代、弥补这种自卑意识。一代球王贝利通过补偿心理克服自卑的经历或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球王贝利的名声早已为世界众多足球迷所称道,但如果说,这位大名鼎鼎的超级球星曾是一个自卑的胆小鬼,许多人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
时间倒退30年。
“我为什么总是这样呆呢?”那时的贝利可一点也不潇洒,当他得知自己已入选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竟然紧张得一夜未眠。他翻来覆去地想着:“那些着名球星们会笑话我吗?万一发生那样尴尬的情形,我有脸回来见家人和朋友吗?”他甚至还无端猜测,“即使那些大牌球星愿意与我踢球,也不过是想用他们绝妙的球技,来反衬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们在球场上把我当作戏弄的对象,然后把我当白痴似的打发回家,我该怎么办?怎么办?”
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恐惧使贝利寝食不安,因为他根本就缺乏自信。
分明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忧虑和自卑,却使他情愿沉浸于希望,也不敢真正迈进渴求以久的现实。真是不可思议,后来在世界足坛上叱咤风云,称雄多年,以锐不可挡的勇气踢进了一千多个球的一代球王贝利,当初竟是一个优柔寡断、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的自卑者。
贝利终于身不由己地来到了桑托斯足球队,那种紧张和恐惧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正式练球开始了,我已吓得几乎快要瘫痪。”他就是这样走进一支着名球队的。原以为刚进球队只不过练练盘球、传球什么的,然后便肯定会当板凳队员。哪知第一次,教练就让他上场,还让他踢主力中锋。紧张的贝利半天没回过神儿来,双腿像长在别人身上似的,每次球滚到他身边,他都好像是看见别人的拳头向他击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几乎是被硬逼着上场的,而当他一旦迈开双腿便不顾一切地在场上奔跑起来时,他便渐渐忘了是跟谁在踢球,甚至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只是习惯性地接球、盘球和传球。在快要结束训练时,他已经忘了桑托斯球队,而以为又是在故乡的球场上练球了……那些使他深感畏惧的足球明星们,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轻视他,而且对他相当友善。如果贝利的自信心稍微强一些,也不至于受那么多的精神煎熬。
问题是贝利从小就太自尊、自视太高,以致难以满足。他之所以会产生紧张和自卑,完全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一心只顾虑别人将如何看待自己,而且还是以极苛刻的标准为衡量尺度。这又怎能不导致怯懦和自卑呢?极度的压抑会淹没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天赋。
通过忘掉自我,专注于足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正是贝利克服紧张情绪,战胜自卑心理的法宝。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正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贝利战胜自卑心理的过程告诉我们:尽量不要理会那些使你认为你不能成功的疑虑,勇往直前,拼着失败也要去做做看,其结果往往并非真的会失败。久而久之,你会从紧张、恐惧、自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医治自卑的对症良药就是:不甘自卑,发愤图强,予以补偿。
学会自我补偿,自卑的阴影就不会再将你纠缠。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处境不同,面临的机遇不同,成功的程度和方向也不会相同。用自己的本色和真实的感情来创造前程,这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所谓成就,无非扬长避短,尽力而为的结果。即使没有成就,没有建树,只要你充分发挥了生命,人就享受了成功的人生。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迷信他人,这是生命得以发挥的心理基础。
另外,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的发展离不开失败与成功。由于失败对人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一个人一旦面对失败,该如何自我解脱(补偿)呢?拿破仑?希尔认为,关键是要用理性的态度。
(1)做到矢志不改,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
(2)注意调整、降低原先不合实际的“目标值”,及时改变策略(方式)再作尝试。
(3)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
(4)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即采取一点“自我调侃”“自嘲”之类的精神胜利法。
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
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你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许多鸿篇巨制逆境而生,许多伟人磨砺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获得使用生命的主动权。
此外,作为一个现代人,也应时刻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成功在失败之中。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做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失败就能领你进入一个新境界。
战胜自卑获取信心
许多人认为,信心的有无是天生的,不变的。其实并非如此。
一个人真有性格,就会有信心,就会有勇气。
大音乐家瓦格纳遭受同时代的人批评攻击,但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终于赢得世人。
黄热病流传许多世纪,死的人不计其数。但是一小队医药人员相信可以征服它,在古巴埋头研究,终告胜利。
达尔文在一个英国小园中工作20年,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他锲而不舍,因为他已经找到线索,结果终得成功。
由此可见,信心的力量惊人,它能改变恶劣的现状,造成令人难以相信的圆满结局。充满信心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人生的胜利者。
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人们都敏锐地意识到,人类现有的条件与现处的地位急需大大地改进,而且改进的欲求又是无止境的。但人类又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摆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与惩罚。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根源。
人的自卑感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本身就是个人将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评价偏低或过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认识。
凡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与勇气,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这种人的精神生活受到严重束缚,聪明才智及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可见自卑是束缚人的创造力的一条绳索,是可恶的祸水。
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与评价紧密相关,但其最终的形成还要受到个人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
世界上面面俱到的优秀人物、强者应与自卑无缘,但问题是,还没有一个人会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优秀者、强者。从这个角度看待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天下无人不自卑,只是自卑的表现形式与程度不同罢了。
史泰龙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亲喝醉了也拿他出气发泄。他在拳脚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长大,常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因此,他面相很不美,学习也不好。高中辍学,便在街头当混混。
直到他20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不能,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下去,和自己的父母岂不是一样吗?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史泰龙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但是做什么呢?他长时间思索着——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企业去发展,学历和文凭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高山;经商,又没有本钱……
他想到了当演员——当演员不需要过去的清名,不需要文凭,更不需要本钱。而一旦成功,却可以名利双收。但是他显然不具备演员的条件,长相就很难使人有信心,又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没有经验,也无“天赋”的迹象。
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头的机会,最后的成功可能实现。决不放弃,一定要成功!于是,史泰龙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找制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四处哀求:“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
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但他并不气馁,每被拒绝一次,就认真反省、检讨、学习一次。一定要成功,痴心不改,又去找别人……不幸得很,两年一晃过去了,钱花光了,便在好莱坞找工作,做些粗活儿。两年来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绝。
史泰龙暗自垂泪,痛哭失声。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难道赌徒、酒鬼的儿子就只能做赌徒、酒鬼吗?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换一个方法。他想出了一个“迂回前进”的思路:先写剧本,待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要求当演员。幸好现在的他,已经不是刚来时的门外汉了。两年多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口传心授、一次学习、一次进步。因此,他已具备了写电影剧本的基础知识。
一年后,剧本写出来了,史泰龙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男主角吧!”普遍的反映是剧本还可以,但让他当男主角,简直是天大的玩笑。他再一次被拒绝了。
他不断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功,也许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给他一次机会。
为了这一刻,史泰龙已经做了3年多的准备,终于可以一试身手。机会来之不易,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全身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