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和初次谋面的对象,大概都会以温和的话题来打发时间。然而有时候,也有可能从一开始就产生争论,或彼此发怒,陷入形同吵架的状态。虽然在分手之后有可能感到后悔,“啊,我和对方大概无法交往下去了”,然而事实上,你根本无须为此感到闷闷不乐。一开始就产生激烈争论的对象,反而更有可能与你成为知己。
年轻人虽然不能随随便便就向人发脾气,但是在遇上重要人物时,不妨抱着年轻人惯常爱找碴儿的心境。由于对方向来受到爱奉承的一群人包围,所以对能大胆说出内心想法顶撞自己的人,反而会出乎意料地产生好感。
比方说对方是一位独断专行的主管时,围绕在其身边的人总是尽量配合他的心情做出反应。几乎没有人敢和主管唱反调。因此一旦自己被询问到意见时,只要你另有不同的看法,就应该诚实地说出来。即使持有相同的意见,也应该在修辞方面下工夫,以争论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在大胆争论顶撞的情况下,如果不预先估算善后方法,就有可能单纯地以争吵告终。
虽然因为想法不同才顶撞对方,但是反过来说,导致争论的原因,是因为彼此共同拥有某项沟通基础的部分。倘若是不投缘的对象,恐怕连架也吵不起来。
其二,越难缠的对手越该认真打招呼
打招呼这种事情,只要一旦错失时机,就会变得不好意思开口。结果,却不得不在那种尴尬的气氛下和对方共事。
越是自认难以对付的对手,越该掌握时机先打招呼。否则,单就没打招呼一件事,就可以让你心情低落。想到自己不善应付的人在场时,虽然容易产生尽量不碰面的念头,但可以反过来将立即打招呼当做一种免罪符。
不过,有些不善打招呼的人其实是生性害羞,本性却非常善良。无论和谁都能满不在乎地打招呼的人,事实上有些却是厚颜无耻的。无论是谁,与人打招呼时必定会感到一种程度的紧张。倘若对手又是棘手人物时,紧张的程度愈加升高。
所以,不可只因为自己未获招呼,就因此立即动怒,至少自己好好地先向对方打过招呼,心情自然会变得轻松起来。这是自己在工作上的情绪问题。
例如,在进入工作现场时总会以相当洪亮的声音打招呼,有时可以因此提升情绪。
此外,打招呼的态度切忌草率。最糟糕的情形是,打招呼时眼睛不看对方。虽然说打招呼时必须点头常受到强调,但那通常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是否与对方目光交接。
目不正视只靠声音打招呼的话,虽然只需要重复招呼个两三遍就了事,但这却形同没有打招呼。像这样的礼仪,紧紧牢记在心便属收获。由于工作的顺利与此紧密相关,上班族也绝对不可忽视打招呼的礼节。
其三,越难亲近的人其实越值得信任
害怕难亲近类型的人是毫无必要的。看起来神情不和悦的人,大多数的情况下,只因天生性格害羞。他们绝对不是充满恶意的人。我们毋宁说,比起轻率即能接近的类型,难以亲近的类型中反而好人更多。
他们本身虽然也希望自己平易近人,但是由于生性害羞,因此无法完美地表现出平易近人的气质。而且,由于外观看起来冷漠平淡,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为什么人家总是远远地躲开我呢?”他们总是怀抱着这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会使他们陷入越来越难亲近的处境。这是恶性循环的结果。
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对象,你反而可以怀着大胆闯入的心情来接触。比方说,你不妨鼓起勇气试着接触看起来最令人敬畏的对象。对方必定出乎你意料之外地张臂欢迎你。而且,在稍后可以成为你信赖对象的,正是这一类型的人。
因此,即使最初必须爬越的墙极高,一旦你和难以亲近的人展开交往时,大都可以简单地成为知己。反之,在最初阶段墙越低的人,由于内心大都另有一道墙,即使可以简单建立起肤浅的交情,却不容易往下发展彼此关系。
与别扭的人打交道是一门艺术,或者说是充分展示你性格魅力的机遇。真正聪明的人,绝不让自己身边有一个别扭的人存在。
敢于说“不”的性格
敢于说“不”的性格是怎样的呢?在你身上也许发生过这样一些事情:正在忙于自己的事情,朋友找上门来邀请你参加舞会,碍于面子答应了,可是玩得一点也不开心:很晚了邻居说搓麻将三缺一,力请加盟,明知要熬通宵,还是在麻将桌前坐下,怕把邻里关系搞僵;借了钱给别人却总不好意思开口讨还,担心人家说自己小气……
遇到这些事情的确很让人为难,但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这里面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却担心自己的举止会令对方不高兴:如果违背自己意愿的话,自己心里又很别扭;与其让别人高兴宁愿自己心里别扭。
这就是典型的委曲求全的思维方式。面对问题首先考虑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想着如果不按别人的意愿去办会有什么后果。就好比打仗,还没看清敌人是什么模样就想着打了败仗怎么办,这仗又岂能打赢?不自信的人思考问题时往往就是这样。
心理学家发现不自信的人走不出委曲求全的思维怪圈,主要原因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基本权利。
这些基本权利有:
毫不内疚地说“不”;
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和情绪;
自己做决定及处理某事;
不管有无涉及其他人的问题而做出选择;
拒绝知道或理解某事;
犯错误;
成功;
改变自己的主意;
保护自己的隐私;
保持独立。
要走出委曲求全的思维怪圈的关键就在于熟悉自己的基本权利。熟悉自己的基本权利可以按下面几个步骤去做:
第一,保持心情平静。最常用的办法是给予自己心理暗示“保持冷静”,也可以用深呼吸的办法控制情绪。
第二,决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你的权利。譬如明天要考试,那么自己的需要就是复习功课。
第三,判断自己的需要是否公平:这反映了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例如晚上自己需要休息,这不妨碍别人的利益。
第四,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当你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而且也知道这是公平的,那么就应该大胆而坚决地表达出来。
人的行为是受自己的思维方式支配的,如果你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入手,那么行为的改变就会容易得多。
敢于说“不”,意味着你敢于否定对自己不利的方面。一个人总是附和别人,等于失去自己。这是最低劣的做人性格。
善于制造交际优势
交际的成败与双方在交际过程中谁占有较多的优势有关。这叫“交际优势性格”。善于建立和利用优势的一方往往可以取得交际主动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对手,并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取得交际的成功。
交际优势有两种性格:一是本色优势,比如地位、财富等赋予人们的某种优势。二是争得的优势,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智慧,开发创造出来的交际优势。比较而言,后者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略举几例。
制造形象优势
有一家公司经营不景气,产品积压,资金短缺,发不出工资。为了摆脱困境,必须开拓市场。有一次,经理与一位港商谈判,希望能得到一份订单。他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把谈判的地点定在一家四星级宾馆,还从友邻单位借了一辆豪华汽车,又带上秘书和人员,以这样的阵容出现在对方的面前。结果,这次谈判很顺利,他们接到了订单,工厂出现了转机。经理很善于创造优势,他通过选择谈判地点、车辆等加强了自己的交际形象,给对方造成一种有实力的印象,因而使他在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假如不是这样,结果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塑造偶像优势
一天,有位衣着简朴、形象清瘦的老者来到一个单位的招待所,要求住宿。招待员一看他的样子,就说:“我们这里没有空床。”就不理会他了。这个老人一看,长叹了一声说:“哎,真没有想到,当年我们是冒着枪林弹雨解放了这个城市,现在却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他的话音未落,对方一怔,马上说:“同志,对不起,是我失礼了。”便给他安排了住处。这位长者是一个离休干部。他用叹息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经历和贡献,这些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优势。可见,有时候一个人的资历也可以造成交际优势,只要你用适当的方式把它们展示出来。
展示成果优势
有一位青年学者到特区谋职,他没有像一般人说自己有多大的本事,也没有夸夸其谈,他抱了一摞书,走进应考室,给每个考官一本,说:“这是我这几年出版的几本有关的书,请各位领导指教。”这几本书一放,几个领导的眼神立即发生了变化,在审视中透出了敬意,接着用商量的口吻说:“你到我们单位来,有什么想法?”他们发现了一个人才,也可以说是自己送上门来的人才,岂能放了?这次会见,一锤定音,他被录用了。显然,这个青年是用了心机的,他知道如何推销自己。通过实物展示自己的才干,这种优势是很有征服力的。
利用地域优势
有一位北方来的客人,到海南岛办事。接待他的是一个当地青年。交际一开始青年就把门关了,说:“这件事不好办。”没有谈判的余地了。接着,他问:“你去过北京吗?”“没有,很想去的。可是没有机会。”他抓住这个口实,说:“我是北京人,你要去北京,我来安排你的吃住行。”这样一说,青年的口气不同了。接下去他们谈得十分投机,刚才已经结束的话题又重新提起并且前景光明。
一般边远地方的人对于首都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这位北京人很好地利用对方的这种心理,及时展示自己的地域优势,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就拉近了很多。其实很多地方都有令人向往的内容,都可以成为你的资本,关键看你是否会用。
方法还有很多种,不一一例举了。仅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在交际中,只要开动脑筋,总是可以为自己制造出某种优势的。不过,在利用、创造和展示自己优势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应该认识到优势是相对的,要因人而异。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优势没有绝对的意义,只有针对具体人才称得上是优势。这就告诉我们,在展示自己的优势时,要根据对方的情况来决定,不能一相情愿。比如,地理上的优势对一个同乡来说,就不是什么优势,只有对于那些远离此地的人才有吸引力。再如,一个大款对于普通人有财力上的优势,可是他一旦出现在百万富翁的面前,就相形见绌了。
二是要根据现场的情况灵活地利用优势。交际者要有很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要根据交际现场的情况变化,及时捕捉信息,抓住对方的劣势和心理,以此决定自己的对策,展示和创造自己的优势。
三是展示优势要自然得休,不要弄巧成拙。特别是借助性优越,如前述那位经理借车会客,就存在一定的虚假性,如果表现过了头,就可能走向反面。
善于化解误会
在社交活动中,由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导致失误,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影响彼此关系。比如,一对初恋者约会,小伙子因意外事情迟到了,又没说明原因,姑娘便认为他是个靠不住的人,关系出现危机。再如,某单位领导找部下谈话,通知其调动工作,因没说明这是组织集体讨论决定的,使对方误以为是他的主意,从此对他耿耿于怀。
其实,这些误会本来并不难消除,只要当场把真实情况多说上一句话,便可免去很多麻烦。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没说这句话,结果留下遗憾。当然,事后进行疏通说明也可以补救,但总不如当场消除误会的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必要的自我解释是少不得的。我们不妨这样说:少一句,不如多一句。
那么,如何进行自我解释才有效又有益呢?
解说原委
当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失误时,应及时实事求是地陈述原委。如本文开头的事例,小伙子迟到是因为路遇打架受伤的小孩,他送小孩去医院。对此,他以为这是应该的,而没有主动说明,以至姑娘产生了误解。如果他当时就说明此事的话,也许他们的关系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为了防止他人产生潜意识的责难,当事人也可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对自己行为上小的失误进行解释。比如,开会时间过了,主持会议的领导才匆匆赶来,他边走边说道:“叫大家久等了。临时接待了外商,刚送走。现在开会吧。”只此一句,起码有两个作用:一是平息大家的怨气。主持人迟到,耽误了大家时间,如此自我解释就是一种道歉。二是说明了迟到不是有意的而是遇到了特殊的情况,易于得到他人的谅解,不致影响领导的威信。
交代关系
有时在交际场合,对于可能引起他人猜测的人际关系或敏感问题,也要主动说明,以解嫌释疑,避免误会。有位处长到北京办事,顺便看看老同学,老同学的上大学的女儿跟他上书店去买书。正巧碰遇上本单位一位出差的同事,处长和他寒暄几句就匆匆而过。等他回到单位时,他在北京的“艳遇”已经满城风雨,任他如何解释也说不清,使他十分苦恼。其实,他当时只要多一句解释关系的话,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对于易于为人猜测的男女关系等敏感问题,应及时落落大方地说明,就可免去很多麻烦。某单位一科长与一位女同事公出,在街口遇上一位熟人。科长主动介绍:“这是我们单位的小王同志,一块儿到上级机关开会,刚回来。”小王主动与之握手相识。这样介绍,自然免去了很多误解。
说明背景
有时,在交际中为把事情说得更准确,使他人理解得更全面,不致造成误会,还应对背景材料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比如,某书记找工人交谈,一开始就交代背景:“马上要进行优化组合了,可能要涉及你,我今天是以朋友的身份来和你交心……”书记这样解释自己的身份,说明不是传达组织决定,而是朋友间推心置腹的交心,所以气氛更融洽,工人也敞开了心扉。
另外,主动解释个人性格,或个人心理,给对方打“预防针”,也可防止造成对自己良好动机的误解。比如,在提出对方不爱听的问题时,常常有一句先导性的话:“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我有一句多余的话,你可能不爱听……”这种打预防针式的解释背景的话,可以使对方充分理解自己的善意,不致当场形成误会和对抗而影响彼此关系。
总之,化解误会在交际学中是一门很重要的课题。对于聪明的交际者来说:不让误会缠身是永远正确的为人之道。
巧妙地走出尴尬
喜剧大师卓别林第一次上台演讲,因过分激动紧张,一头栽倒,跌下台去女强人撤切尔夫人访问北京,在欢迎仪式之后一脚踏空台阶,身体失衡,即将倒地,幸而被侍从拥住……这种在众目睽睽之下意外的现出洋相,即使最有修养的人也会脸红心跳、窘迫尴尬的。
那么,如何处置这类叫人难堪的场面,维护自己的交际形象呢?有个实例对我们可能有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