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
20950100000011

第11章 心理之谚——养生贵在养心(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了,不惜花钱购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营养品,然而,却忽视了心理健康,也就是“养生贵在养心”。不良心境如同毒草,长期处于心中,自然会使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破坏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无论你处于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学会驾驭心境,保持平和的心态。

1.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在现实世界中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追逐,在精神世界上多一些修身养德的积累,就能够让自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得到心灵的宁静。

健康有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中,人若想活到100岁,其心理平衡的作用要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可见,心理平衡对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谁能保持心态平衡就等于掌握了身体健康的金钥匙。

得了病没关系,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什么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很好的预防方法和药物。但是,如果心态不好,爱着急、爱生气、没事找事、没气找气,整天跟自己过不去,这样的人死得最快。

大家都知道,引起高血压的确切原因暂时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有专家发现,地区差异或生活习惯的不同都对高血压的发病有影响。一般来说,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责任过重,工作压力过大,或应激性不良生活事件过重过多的人群,比较容易患上高血压。同样的黑人,凡世代居住非洲的,患高血压者甚少,而生活在美国北方大城市的,因其犯罪率高,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迁居率、离婚率高,患高血压者也多。在日本,由于工作压力太大,高血压病已经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现代城市居民因升学就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患高血压者明显高于农村。

有人曾用动物做过实验:让不同群体的大白鼠生活在缺少食物的一个笼子里,结果大白鼠均因争食厮打殴斗而患高血压病。又如关在笼子里的狒狒王,眼看自己的“下属”自由进食而不理它的威风和尊严,经常气得暴跳如雷,最后也患上了顽固性高血压病。可见,长期的紧张刺激会使动物血压升高。

另外,有关情绪与高血压的研究表明: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别明显。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会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

可以看出,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才是最关键的。在现实世界中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追逐,在精神世界上多一些修身养德的积累,就能够让自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得到心灵的宁静。

养生小提示:

生活中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学会自我调整,及时放松自己,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宁静;心胸要开阔,遇事要冷静。要通过文体活动及与家人、朋友聊天,说说笑话,也可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等来放松自己,恢复宁静。

2.祸从口出,病由心生

西方医学证实,76%的疾病是情绪性疾病。

“祸从口出,病由心生”,我们一直以此古谚自省、自勉,不要过多地议论他人的是是非非,遇事需冷静,言语要文明,否则会招来祸端或麻烦;平时也不要将苦恼、烦闷郁结于心,凡事都要“想得开”,病困自然会少。

现代人的睿智与修养,使得“祸从口出”问题越来越少了,但是“病由心生”的状态却屡见不鲜。为什么“病”会由“心”生呢?

现代人由于工作的压力、家庭的束缚,或者是爱情的牵绊,甚至仅仅因为一时坠入思考的死角和烦恼的胡同,都会让人觉得有一种揪在胸口的郁闷放不开,让人一整天都浸泡在心情的苦海里,感觉自己无人理会。但是谁又能一辈子不遇上烦心事呢?在遇上不开心的事情时,如果一直任自己沉沦在这种坏情绪之中,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对这些不良情绪不能正确对待,不加以及时调节疏导与释放,就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继而导致身心疾病,危及我们的身心健康。

西方医学证实,76%的疾病是情绪性疾病。英国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约翰·亨特就是死于自己的不良情绪,他还曾经预言过,第一个让他发疯的人会杀了他。果然,在一次医学会议上,有人激怒了亨特,导致他心肌梗塞,当场死亡。

人生在世,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自己感觉烦恼了,为什么不学会放松一下呢?要么散散步,走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的氧气;要么写写博客、听听音乐;再不成泡个热水澡什么的也行。掌握点排解和宣泄精神压力的方法,改变忧愁、烦恼的心理模式,把生活中的速度放慢些,心情也就会舒缓一些,解开了心中的千千结,身体才会跟着晴朗。

养生小提示:

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它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有直接关系。很多人在产生不合实际的念头时,其实就给身体留下了隐患,可自己往往不能察觉,继续意气用事。一旦疼痛或不舒服了,才明白自己生病了。因此,保持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情绪。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指人心无杂念,不受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诱惑,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又怎么会生病呢?

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会增强,从而起到防病作用。患病之后,如果精神状态良好,是可以加速康复的,还可以利用心理活动规律治病。

可以说,精神、心理保健不仅直接涉及到健康、寿命,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重视精神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调养精神有下面3个方法:

1.精神内守。就是使人的思想保持在一种少思、少欲、淡泊宁静状态的养生方法。在工作学习之余,闭目定志,在一段时间里处于心静神清的状态,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2.修德养性。逆境中不过悲消沉,得意时别大喜自傲。可以培养多种爱好,如琴、棋、书、画、钓鱼、旅游、音乐、养花、习练气功等,以怡情养心。

3.调和七情。人应当时常保持乐观,避免产生不良情绪。此外,还要善于排除恼怒、悲哀、惊恐等不良情绪。可采用“以情胜情”之法加以排除,做到心安而不惧,神清而气全。

养生小提示:

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我们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为各种琐事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挖空了心思。这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生活中遇事不妨“糊涂”一点。

4.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的存在标志着人体的昌盛,而神的消失则说明人体的死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即有神气,包括人体意识、精神和生命活动在内。人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神是气血的共同产物,能调节人体各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维持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是五脏精气的体现。观察神的得失是判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吉凶的重要环节。“失神”就是神气涣散。

神与人体的生死盛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神的存在标志着人体的昌盛,而神的消失则说明人体的死亡。

现代医学的解释是,所谓有神、无神,主要表现在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协调矫健,反应是否灵敏等方面的情况。

由于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之所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因此,观察一个人的眼神变化是判断有神、无神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人的两眼明亮,灵活、鉴识精明、语言清楚,即为得神;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目光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者,则称为失神。失神的人表明身体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为了预防疾病,保证身心健康,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养神。养神的关键在于七情适度,喜、怒、忧、思、悲、恐、惊,各有法度,适可而止。如果人们不懂得养神,不善于养神,是难以获得健康长寿的。

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到老年后,他们的精神状态处于敏感状态,承受不良刺激的能力减弱,就连见到枯叶落地都会引发垂暮之感。对此,药物无济于事,惟于神补可治之。神补的办法很多:

1.培养良好的兴趣。人到老年,退休后不妨找点事情做做,使生活充实一些。艺术家、科学家,年龄该退休了,事业没退休。他们仍热衷于他们喜爱的事业,全然不知老之将至。作为平头老百姓的我们也可以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重找一个“工作”,或琴棋书画,或种花养鸟。有了事做,利于养神健身。

2.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行适度的、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舞剑、慢跑、散步,会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锻炼使人体产生“快乐素”,既增强了体质,又调整了情绪,何乐而不为。

3.积极参加一些社交活动。闲下来了,接触人的机会相应减少,应用意识地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交流思想,获得信息。

4.及时调整自我心态。我们不要用传统思维模式去看待转型期的社会现象,要不断学习,努力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在家庭中,也不要搞家长作风,注意平等待人,大事要清楚,小事可糊涂。

养生小提示:

在中医里讲,思虑是神的一种功能,少思则神和,多思则神伤。因此,我们养生时,省思少虑。《养生谚语》说:“人之致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少,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

5.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静能降低阳气及阴精的损耗。

《素问·痹论》提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大概意思是说,神宜静而不宜躁。静能降低阳气及阴精的损耗。

静神的思想,倡始于老庄,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静为躁君。”其意是说,安静是躁动的主宰。庄子也提出“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并认为静和无为便能达到长寿的境界。

《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里的“恬淡虚无”,主要是指安静而言,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

古代著名的养生家、思想家都是极力主张“静神”的,即清静以养神。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

养神的方法很多,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就拿练静功来说,它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手段的练养方法。静功是气功中的一种,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其中的练意(又称调心),即是调理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

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直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神的主宰和调节。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入耳聋”,即是说乱视杂,则会使耳目过用不清,而耗伤神气,尤其要避免“目惑玄黄,耳务淫哇(邪曲之声)”,这样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他们阅历万千,思虑易起,其神更是易动难静。《千金翼方·养老大例》针对老年人这一特点,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养生小提示:

要养好神,其实不用煞费苦心。结束一天的工作学习后,泡一个舒服的温水澡,闭目养神,静静地休息20分钟,你会感觉到全身放松,既消除紧张情绪,还有消除疲劳的功效。

6.喜伤心

喜悦的情绪要适度,不要过分,过分了就可能会伤害身体。

人有七情,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喜为心志。也就是说,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是心情开朗、精神愉悦的一种表现形式,能使气血调和,食欲增加。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但过度的喜,即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喜,反而会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即过度喜悦会伤心。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导致精神异常、思维混乱,还很容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现代医学的解释是,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喜是一种强刺激。大脑受到这种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特别是对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病人,更是一种严重威胁。

更有严重者,还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也可能造成思维紊乱,乃至精神失常。我们熟知的《儒林外史》中之范进,因过喜而精神失常;《说岳》中之牛皋活捉了金兀术,因过喜而丧生;程咬金在九十大寿的筵席上,满朝文武,满堂儿孙齐来拜寿,连皇帝也前来祝贺。他想起瓦岗三十六英雄都已不在人世,惟独他还活着,并享受这种殊荣,过喜大笑,三声殒命。这些都说明了过喜的危害性。

正所谓“物极必反”。喜悦的情绪本来是有益健康的,但喜悦的情绪也要适度,不要过分,过分了就可能会伤害身体。

养生小提示: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时,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的心态平衡。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要机械照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

7.怒伤肝

生气其实就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情来惩罚自己。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在体内是将军之官,性格刚强暴躁。作为将军之官,肝脏是专门为身体打仗的。任何不属于人体内的外来敌人,肝脏都会马上去对付它。人体有那么多的状况需要肝脏应付,因此肝脏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

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即,大怒、过怒最易伤肝。

当我们在过度愤怒时,破坏了身体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气横逆,阴血不藏。有些人生气会脸红脖子粗、头痛;有些人暴怒后会导致高血压、中风;更有甚者在盛怒之下一命呜呼!“怒则气上”,过于愤怒,肝失疏泄,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以致面赤、气逆、吐血、呕血,甚至昏厥猝倒,变生百病。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吴国大将军周瑜,个人才华横溢,可惜他遇上了比他更聪明的诸葛亮,屡次受挫。周瑜这个人心胸比较狭窄,遇点事就容易生气。他每次失败后,难免心生怒气,不仅悲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生了我周瑜,为什么还要再生诸葛亮呢?就这样,时间长了,周瑜就积劳成疾。最后一次他生气的时候,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所以,怒会伤肝、会伤气血,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平时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平时遇事千万不要发怒。

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养肝的最好办法是尽量戒怒。生气其实就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情来惩罚自己。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凡事看开一点,与人为善,就是与自己为善。事情看得开,一切都会云淡风清笑开颜!

养生小提示:

平时要修养身心,开阔心胸,通过其他途径把怒气发出来;可以多听一些悠扬和节奏舒缓的音乐,让优美的乐曲化解精神的焦躁,放松情绪;运动也是发泄怒气的有效途径,但要适度。

8.恐伤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