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
20950100000005

第5章 饮食之谚——好食物赛过好医生(4)

养生小提示:

一般来说,火旺盛中及老年人应少食油炸花生。因为花生脂肪含量颇高,油炸之后会使花生的属性变为燥热,如果过量进食,或本身体质属虚火旺盛,就会出现热气等症状。老年人脾胃原本比较虚弱,食用油炸花生更易影响脾胃的运动功能。

22.人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

一般来说,一个人每天平均摄取2.5升水是比较合适的。

“人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水是“宇宙血液”、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水为百药之首。它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中国历来推崇:“水者天地之包幕,上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津液也”。《易经》认为“大一生水”,即“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大一藏于水”,即天地宇宙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均可储藏在水中。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推陈出新,立“水部”为百药之首,提出了“水疗”的革命性概念。他说:“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在这里,他把“饮”置于“食”之首,把“水”置于“谷”之先。可见他对水的重视。

我们的身体在缺水时会使全身血容量减少、心脏灌注压下降、心肌缺血、心排血量降低,因而容易造成心肌损害,严重的可导致心肌梗死。此外,体内缺水时,汗液和尿液会相对减少,这样就会影响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造成有害物质在体内蓄积,使人体出现慢性中毒。这种慢性中毒的危害相当大,它可损害多个器官,多种组织,加速人体衰老。

对于水的摄取就应像摄取食物那样,每天要保证充足的量。一般来说,一个人每天平均摄取2.5升水是比较合适的。我们在饮水时,少量多次喝水比较好,清晨起床时最好饮用一杯白开水。在出汗较多、运动或洗澡后也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此外,多吃蔬菜和水果也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这样既补充了水分,又提供了必要的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素,可谓一举多得。一般来说,蔬菜的含水量在95%左右,水果含水量约为90%左右。食用500克水果或蔬菜,相当于喝了400多毫升的水。

养生小提示:

口干是身体发出的需水信号,我们常常在此时才喝水。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此时身体已经是处于比较严重的缺水状态了,我们应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

23.常吃一点醋,不用去药铺

一般说来,成人每天食用20~40克的醋就能够满足身体的需要,最多不超过100克。

在我国山西,流传着“常吃一点醋,不用去药铺”的民谚。看来醋不仅能调和菜肴滋味,增加鲜香,在防病治病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

中医里说,酸入肝,肝主血。许多妇科病由肝经不舒引起,醋味酸,专入肝经,能增强药物疏肝止痛作用,并能活血化淤、疏肝解郁、散淤止痛。《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水肿病人忌盐时,可以用醋代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了醋的药用功效:“大抵醋治诸疮肿积块,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杀鱼肉菜及诸虫毒气,无非取酸收之意,而又有散淤解毒之功。”这与现代医学证明醋能防治动脉硬化的观点不谋而合。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动脉硬化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体内矽酸过多,造成矽酸硬化所致,食醋可以有效防止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脑溢血病人几乎都患有高血压,如果经常吃点醋,就会降低血压,进而预防罹患动脉硬化、脑溢血等疾病。

醋还能溶解植物纤维和动物骨质,烧鱼、炖肉、炖排骨时放些醋,能溶解其中的钙质,让我们的身体更容易吸收到钙质。另外,醋能防止食品中腐败菌的繁殖,而且对病原菌也有杀灭能力。用食醋加适量水,小火慢熬,于每晚睡前烧熏一次,可有效预防流感。

虽说醋的好处很多,但一定要科学吃醋。一般说来,成人每天食用20~40克的醋就能够满足身体的需要,最多不超过100克。老弱妇孺及病人则应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适当减少食量。无节制地吃醋是不可取的。

养生小提示:

胃溃疡和胃酸过多的人不能吃醋。因为醋会加重胃溃疡的症状,延迟溃疡面得愈合;醋又能刺激消化器官分泌出大量的消化液,会加大胃酸的浓度,导致溃疡病加重。另外,在服用某些碱性药物如胃舒平、氧化镁、达喜等,不宜吃醋,因为醋酸可中和碱性,从而失去功效。

24.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

秋天气候干燥,常常使人上火、便秘、消化不良。这时,为了缓解干燥气候对于我们人体的伤害,我们必须多喝水。

但是,如果我们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给我们的不适。因为水分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我国古代医学家就替我们提供了一条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可谓一举数得。

中医认为,食盐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盐能“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因此,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降火益肾、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本草纲目》中说,蜂蜜具有清热、润燥、补中、解毒、止痛等功效。常用来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燥干咳、肠燥便秘等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蜂蜜中所含的葡萄糖、果糖以及磷、钙等物质,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起到了增加食欲、促进睡眠的作用。如果我们每天临睡前用温开水调服10~20毫升蜂蜜水,不仅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还有镇静、安神、除烦的作用。

养生小提示:

喝盐水和蜂蜜的时候应注意,盐中含有大量的钠,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因此,盐水的浓度要低,100毫升水中食盐含量最好不要超过0.9克。蜂蜜中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不要饮用。另外,最好不要空腹喝蜂蜜水。因为空腹喝蜂蜜水容易使体内酸性增加,时间长了就会胃酸过多而得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建议在晚饭后1小时后喝蜂蜜水。

25.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菜肴只要能满足人们对于味的选择的需要,只要能适合人的食性和口味,就可以算得上是珍馐和佳肴。

宋朝的林洪《山家清供》中提到这样一句话:“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它的意思告诉我们:菜以味为本,以适口为衡量烹饪成败的尺度。

这其中还有一点小故事:相传,宋太宗赵光义得了江山之后,有一天,他在吃午饭之前,跟大臣苏易简交谈。宋太宗问:“普天之下,什么东西最好吃哇?”苏易简回答道:“臣曾经听过那么一句话—‘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这句话可能是苏易简敷衍宋太宗的,但千余年来却成为了中国美食家们的经典理论。

我们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原料的本味,如鸡要有鸡味,鸭要有鸭味,保持原汁原味;有的人却欣赏复合味;有的人主张味要纯,以清炖、清蒸为主;有的人却别具一格,烧成“怪味鸡”、“怪味鸭”;有的人赞赏味浓的菜,有的人却偏爱清淡……彼此间的差异甚大。

尽管食物的原料种类繁复,一物有一物的性味,“物无定味”,但是“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也就是说,菜肴只要能满足人们对于味的选择的需要,只要能适合人的食性和口味,就可以算得上是珍馐和佳肴。这也是现代人饮食调味的一个标准。

我们上说的意思是,你的嘴喜欢吃什么什么就是好吃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好吃的就有好营养。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强调的是脾胃喜欢什么才可以吃什么。比如说,脾胃喜欢易消化,温度适宜、不烫不凉,可口的食物;脾胃喜欢定时定量,有规律地进食;脾胃不喜欢寒凉的食物,尽管你的嘴喜欢,也要少吃。这点一定要注意。

养生小提示:

食物有自己的阴阳属性,我们在选择食物时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一般来说,凉性食物适合热性体质的人(喜欢吃冰凉的东西或饮料,喜爱喝水但仍觉口干舌燥;脸色通红、面红耳赤,脾气差且容易心烦气躁,全身经常发热又怕热,经常便秘或粪便干燥,尿液较少且偏黄)食用,如鸭肉、鸭蛋、兔肉、蟹、海蜇、鲤鱼、冬瓜、苦瓜、竹笋、茄子、西瓜、梨、甘蔗等。温热性食物适宜寒性体质者(体温不足,常手足冰冷,不常喝水不会觉得口渴,常觉得精神虚弱且容易疲劳,脸色苍白),如木瓜、杏仁、花生、桂圆、荔枝、当归、姜、大蒜、葱白等。

26.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我们身体后天的生长,发育,健康与否,皆受脾胃影响和支配,在日常饮食中不应多食、过食、大食、嗜食、暴食。

中医学十分重视做事的尺度,凡事讲究“适中”,超过一定限度的东西,无论是外界的还是自身的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饮食过量,就要损伤肠胃,这是脾胃病的常见病因。此语强调了饮食失节的致病因素,堪称经典之言。

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水谷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就可以变成精微物质,提供全身需要,能够化生血液,也能够形成五脏六腑之精。但是人体对于水谷的容纳、消化、吸收、转运都是有限度的。

在生理条件下,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胃和肠道保持着流水作业、交替虚实的生理节奏。也就是在胃进食的时候,肠道应该是“虚位以待”保持着接待能力。当胃中的食物进入肠道之后,胃则变成空虚状态,进行休整,等待接纳下一批食物。如果超过一定量限制的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肠胃的消化传导功能,出现胀满不适,不想吃东西,甚至恶心呕吐等。脾胃是一身气机的枢纽,脾胃枢纽瘫痪,就会形成一系列疾病。

不同的人,脾胃机能的强弱不同,消化强弱有别,所以进食多少应当因人而异。同时,还要看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活动状态,人体需要水谷的量也是不同的,必须随时调整。

可以说,我们身体后天的生长,发育,健康与否,皆受脾胃影响和支配,因此,我们在日常饮食中不应多食、过食、大食、嗜食、暴食,这才是对健康的最好回报。

养生小提示:

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吃得过饱,会感到精神恍惚,昏昏沉沉。这是因为吃得过饱,血液大多去支持胃肠,以加强消化功能,从而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此外,在消化系统工作时,大脑也得不到休息,必须连续发出消化所需的复杂指令。这些都会让人感到头脑发胀,产生倦意。因此吃得太多会影响大脑。当然,并不是说空腹就能保持大脑清醒。如果营养不良或不能保持营养平衡,思维能力也会下降。因此,吃得太少也不可取。

27.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细嚼慢咽,一则可以稳定进餐时的情绪,防止暴饮暴食保护肠胃;二则更可能帮助消化,防病强身。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现代人吃饭速度越来越快,经常有人边走边吃,即使在饭桌上也是狼吞虎咽,吃得飞快,“狼吞虎咽”似乎成了进食习惯。虽然这样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但我们的胃却倒霉了,不得不超负荷工作。这样一来,食物不能充分被消化,身体吸收不到足够的养分,体质越来越弱,所以,我们就要遵循“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这一健康谚语。

吃饭时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是养生的好方法。《千金要方》说:“食当熟嚼。”《医说》亦指出:“食不欲急,急则伤脾,法当熟嚼令细。”中医里讲“食宜细缓,不可粗速”,主张“饮食有节”,“有节”的含义包括: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食不过饱、量有节制等论述。细嚼慢咽,一则可以稳定进餐时的情绪,防止暴饮暴食保护肠胃;二则更可能帮助消化,防病强身。

现代医学指出,咀嚼是消化系统消化食物的第一步,咀嚼食物愈细,就愈能扩大食物和肠管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消化液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食物的咀嚼,还能充分调节口腔的生理机能,可以促使牙龈表面角质变化,加速血液循环,提高牙龈的抗病能力。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反复咀嚼,牙齿表面便受到唾液的反复冲洗,增强了牙面的自洁作用,有助于防治牙病。

一些医学家还指出,中老年人之所以癌症发病率较高,与他们的咀嚼能力差有一定关系,而如果每口饭咀嚼30次左右,基本上可以消除食物中的致癌物。为此,提倡饮食多咀嚼,实为健康之策。

如果你实在很难做到细嚼慢咽,你可以在每次进食前1小时吃一些水果。也许这样做会令你感到难受,因为这需要一点点耐性。但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一定要这样做,养成习惯就好了。如果能长期保持这个好习惯,既能防病抗癌,又能健康长寿,可乐而不为呢!

养生小提示:

食物在嘴里至少经过20次的咀嚼,我们才能得到唾液给身体带来的恩惠,30次则最为理想。

28.吃饭不要闹,吃饱不要跳

吃饭时闹会影响胃的消化和吸收;吃饱后跳会引起腹痛及消化不良的问题。

生活中,常见有的孩子吃饭时,吃一会儿就放下餐具跑出去和别的孩子嘻闹一阵,又回到餐桌上来继续吃饭。其实,这样做害处是很多的。

孩子边跑动边吃饭,由于思想不集中,不但胃肠道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而且胃液和消化酶的分泌也会减少;加上吃饭时间长,饭菜变凉,所以孩子吃后不易消化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尤其是在吃鱼等有刺的食物时,因嬉笑吵闹而不专注,有可能卡住咽喉,引发意外。

还有一些年轻人,吃过晚饭后,马上去打篮球、踢足球或进行剧烈的运动。其实,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生活习惯。刚吃完饭,饭后胃里装满了食物,运动会震动胃肠,使连接胃肠的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腹痛。如果是饭后游泳,那就更不好了,因为装满食物的胃肠在水中受到水的压力,就很容易产生腹部疼痛。这样不仅对消化不利,而且还会使肠胃等消化器官的活动受到抑制,影响消化能力。

此外,饭后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若在这时剧烈运动,势必使骨骼肌“抢走”许多血液,结果造成消化道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消化液分泌也会显著减少,同样也会引起消化不良。同时,剧烈运动,还影响扯动胃,还会引起阑尾炎。

养生小提示:

一般来说,不经常运动的人和体弱的人,最好在饭后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运动较为适宜。高强度的锻炼和激烈的竞赛,最好在饭后一个半小时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