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20977000000012

第12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2)

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频频发生,如1998年4月16日早上,北京见到一番奇特景象:淅沥雨水使道路、房屋、放在室外的汽车、自行车黄迹斑斑。据专家分析,这种泥雨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地表植被稀少而引起沙尘暴的必然结果。1999年6月9日天津上空一度被黄沙笼罩。走在街上的行人一时间睁不开眼睛。一些在高层住宅居住的市民说,大风刮起的时候,津城上空全是黄沙。世界闻名的文化宝库--甘肃敦煌莫高窟石窟正面临着被流沙埋没的危险。借助西伯利亚强冷天气造成的西北沙尘暴曾夺走85条生命的大片沙漠正以年2.100km2的速度向前推进,吞噬着我们的大地。每年几乎吞噬着相当70个昆明地区的面积。甘肃民勤盆地北部地带,沙漠以10m/a的速度入侵,废弃耕地达40万亩。生态环境的恶化每年给民勤县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亿元。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梦熊考察后焦虑地说,照此发展下去,用不了10年,民勤县将成为新的罗布泊、居延海。现在沙尘暴天气已波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如乘飞机俯视南昌地区,在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中,赫然呈现出大片西北特有的沙荒、沙丘。据测定,南昌市的沙荒、沙丘面积已达12万亩。这条“沙龙”正以3~4m/a的速度向南昌推进,无情地吞噬着良田、村庄和湖塘。一旦发生风暴,在其附近必然引起沙尘暴天气。另悉,2000年4月8日黄沙已经爬上了北京、河北交界的军都山的北山坡。这里的沙丘距离天安门广场仅70km!

2000年3月~4月,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这是近50年同期罕见的。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的天气现象。众所周知,沙尘暴是干旱和沙漠化地区特有的一种灾害性天气。近40年来,我国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的日数呈减少趋势,但强沙尘暴发生频率趋高,这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有关。此外,与其有关的还有:1998年6月以来,赤道东太平洋又出现了较强的拉尼娜现象,以及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的气候变暖。经专家的研究报告分析,2000年3月~4月我国沙尘天气的起因在于:我国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而此次强沙尘天气陡增是因为处于反厄尔尼诺现象的高峰期所致;我国北方地表覆被状况虽局部改善但整体恶化,这也是此次强沙尘天气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此次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主要发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西北部,发源地及沿途地表粉尘是沙尘的主体,城市扩展区域的地表裸土及建筑沙石则提供了就地扬沙的物质来源。专家们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近期做好科学的还林还草工作,大范围地恢复自然植被。特别应突出重点,为京津地区建立减轻和防止沙尘灾害的有效生态屏障,同时治理城市周边地区,抑制就地起沙。二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应重视生态环境建议,要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虑。三是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工作。绿色是生命之源,也是锁住沙尘暴的“铁锁”。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再次向我们发出警告:保护森林、珍惜水资源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无休止地向大自然掠夺,必然要遭到其无情的惩罚。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其措施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减少对森林植物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已把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列为能源战略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美国能源部已把开发高效能源技术和减排温室气体列为中心任务,致力于开发各种先进发电技术及其他面向21世纪的远景能源技术。我国科学家也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发展洁净煤技术。经过专家论证认为,这是通往未来能源的过渡时期内切实有效的现实选择。

二、渤海可能变“死海”

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多km,加上地处温带和亚热带,适于多种鱼、虾、蟹、贝繁殖、栖息与觅食。我国有很多优良渔场,其中东海渔场被称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鱼种仅渤、黄、东海就有500余种,经济鱼类50多种,着名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等是全国各地人民非常喜欢的食品。但是,这些鱼类的捕获量现在比过去大为减少。渔业资源的缺少,跟海岸滩涂、红树林等栖息地的破坏,海洋污染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而过度捕捞则更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渔业单位不按季节,不分大鱼、小鱼,一味加以捕捞,把即将产卵的母鱼和还未长大的幼鱼也大量捕捞上市,破坏了鱼类的繁殖能力。

红树林是一类特殊的海洋性植物,它们生活在陆海连接处,喜欢浪小、淤积的环境,它们的根系发达,不怕咸水,牢牢扎在淤泥中,并不断向海中扩展,有“海底森林”、“海岸卫士”和“造陆先锋”之称。海南岛原有红树林15万亩(即1万hm2),大多分布在文昌和琼山两县海湾内,仅琼山县东寨港一带就有6万余亩。由于一些群众不听劝阻砍红树当柴烧,1975年一些人又大搞围海造田,使红树林备受摧残,致使6万亩红树林只剩下26万亩。红树林一毁,不到几年功夫,海里的鱼就越来越少,渔业队被迫散了伙。1980年7月22日,猛烈的台风伴随着暴雨和大海潮,在红树林被毁地带,直冲海堤,2.600m海堤冲开40多个缺口,3个闸门也被冲垮,1万多亩农田被海水淹没,4.000多亩水稻失收。在那些红树林生长茂密的地方,同样的台风,同样的大堤却安然无恙。全世界许多地区海洋水产资源的锐减,同当地红树林的破坏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红树林在净化重金属、农药、生活和养殖污水方面能力强。防止赤湖发生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广西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但由于沿海一些渔民毁林建虾塘,近10年来,广西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了10%。目前,我国已建立了7个省级以上的红树林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一半,并成立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由于鱼类的竞食、捕食等复杂关系,某种鱼减少,跟它竞食和被它捕食的鱼类就会相对增加,这在生态学上叫做“演替”,因此,就出现“好鱼少了,乱七八糟的鱼多了”的现象。过度捕捞不但是我国而且是全球性的问题。例如大西洋北部由于20世纪60年代的过度捕捞,现在鳕鱼的产量只有原先的1/3。鳕、鲱、黑线鳕产量下降,而杂鱼(如毛鳞鱼和鲐鱼)增多,但总产量还是由1970年的430万t下降到1976年的350万t。法国、日本、波兰、西班牙、前苏联、南非等国控制的海区,过度捕捞尤其严重,致使一些鱼类及鲸、海牛、海龟等物种濒临灭绝。

我国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实行休渔政策,但一些地区,数年休渔成果又毁于一旦。如《中国海洋报》1998年11月10日报道,休渔过后,青岛市鱼市立马红火。记者走访几个早市,确实令人触目惊心,卖鱼子的竟占整个鱼货80%。记者赶往小港水产品批发市场,但见批发市场最前边摆着上百箱小黄鱼的鱼子,尾尾只有拇指粗细,食指长短,1kg至少能称60多尾,最大者也不足半两重。在场的鱼贩子讲,这100多箱子鱼总共1.750多kg,差不多就有12万尾,这样的子鱼,居民根本无法吃,只能当饲料用。如此大的一笔海洋资源,就这样被白白地浪费了。一些海洋专家认为数年休渔,能使渔业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然而不能否认,休渔期过后的滥捕却依然严重破坏着宝贵的渔业资源。

随意排污,生态严重恶变,渤海可能变“死海”。据《北京青年报》1998年6月8日报道,国家海洋局近日对渤海进行了为期22天的联合执法,并于近日向外界推出惊人消息:随意排污、违章倾废、盲目建设等已使渤海生态严重恶变,如此下去,渤海将很快成为“死海”。据调查,分布在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的毛虾、梭子蟹、海蜇等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据《中国海洋报》1998年7月24日报道,此前不久,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来到山东龙口造纸厂,了解污染治理情况,意外发现该厂排污口正在“哗哗”排放污水,附近百姓听说记者采访,纷纷前来,七嘴八舌诉说污染带给他们的苦难。有人说,造纸厂排污口没日没夜地排污已有21年了,大片海域遭污染,海里鱼虾绝迹,大约有400多条渔船失去了捕捞场所。群众反映,由于污染严重,导致这一带的地下水都成了黄绿色,无法饮用。记者们发现,该厂院墙外,两条排污管道通大海,一个排污口发黄的污水泛着白沫流入大海,另一个排污口排放着气味难闻的酱油状黑液,海面形成了两种颜色:远处一片蔚蓝,近海却泛着白沫状的污水,浪花是粉红色的。据《人民日报》华东版1998年11月30日报道,宁波市北仑港码头的防潮大坝底层的出水口,滔滔不绝地向大海排放污水。中国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在与日俱增,粗略的统计,年排放量也在200亿t之上,排入海洋的有100亿t。其中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年均超过145万t。与此同时,每年通过入海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已超过200万t。1996年7月,中央电视台的消息说,中国沿海200多个排污口分秒不停地污染着沿海渔场,渤海湾龙口的渔民无奈地说:“鱼没有了。”在中国四大海区中面积最小的渤海,却接纳了全国整个海区污水总量的322%,全国沿海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的4774%。据2000年5月21日《中国环境报》报道,一项经过3年全面、客观调查的成果表明:1998年我国近海海域水质劣于一类海水质标准的面积已达20万km2,比1992年扩大了近一倍;滨海湿地丧失近50%;80%的近海珊瑚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生物的生存繁衍都离不开特定的栖息地,这就是生境。生境的破坏,导致生物种群的毁灭。世界各地的沿海洼地和浅滩,是水鸟和1/3经济鱼、贝类的生境,有了这种生境,它们才得以觅食、繁殖和避免敌害。美国由于沿海洼地的破坏,每年渔业损失达8.600万美元。斯里兰卡大采珊瑚礁烧石灰,使整个地区的渔业破产。世界各地海龟筑巢的海滩、灰鲸和白鲸的繁殖场所的破坏,直接给这些水生动物带来灭绝的威胁。我国福建厦门同安沿海特产文昌鱼,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是地球上仅剩的为数极少的脊索动物,因此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但自1949年以来产量每况愈下,到70年代几乎到绝迹的境地!文昌鱼的遭遇和世界上许多濒临灭绝的水生动物非常相像,也是因为无家可归而遭到的厄运。在50年代以后,文昌鱼的家乡筑起了围海造田的大堤。为搞基建需要沙子,就到海滩去掏沙,使文昌鱼失去藏身之地。加上暴雨台风灾害,使潮水流向、流速改变,淤泥大量沉积,海水含盐度下降,文昌鱼生存所需的理化条件也丧失了。人类对鱼类海岸栖息地的各种形式的破坏,包括围垦,港湾工程、疏浚,淤积、污染,致使不少鱼类濒临灭绝。

据《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6日报道,最近,在曾被誉为“南海绿色长城”的广东省电白县博贺林带,记者见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这条全长约25km、想象中应该郁郁葱葱的全国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以龙头山为界,往西的林带被撕开了一个个大口子,支离破碎,取而代之的是海边上百口虾塘。在龙头山以东,紧临着大海、被林业部门称为基干林地的地带,除了冒出稀稀拉拉的杂草外,没有任何植被,只有白茫茫一片沙地。为看护虾塘而兴建的一幢幢小楼却建在了基干林地上。“虾塘长阵”一边与海滩相接,另一边就连着村民的楼房。

1978年8月,我国渤海湾曾发生过持续20天、面积达360km2的赤潮。对形成渤海湾赤潮的原因进行分析后确定,这跟北京、天津排放污水中的氮和磷有直接关系。由于当时正值汛期,污水排放集中,造成海水中氮和磷浓度超过正常标准,使渤海湾海水富营养化,因而发生了这次赤潮。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最新巡航监视报告,1999年7月2日至6日渤海西部河北沧州歧口附近海域发生1.500km2的大面积赤潮之后,仅仅隔了不足10天的时间,渤海再次发生特大面积赤潮,约为6.300km2,1999年6月17日在嵊泗岛正东偏东50°方向的455海里附近海域又发现了大面积赤潮现象,赤潮呈块状,橘红色,面积约几十平方公里;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现场初步调查,1999年7月14日汕头市绕平拓林湾发生10km2有毒赤潮,15日赤潮面积已迅猛扩展至400km2,并且有进一步暴发扩展趋势。1999年7月13日在鲅鱼圈、营口至葫芦岛市之间海域内发现特大面积赤潮,约为6.300km2。据2000年6月6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近日再次拉响警报:在浙江中部近岸海域象山巷、三门湾一带又一次出现了大面积赤潮,并向大陆海岸线不断逼近!据《扬子晚报》2000年6月25日报道,启东有关部门从空中探测赤潮已出现在长江口,离南通市仅一箭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