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引起两类环境问题。一类是环境污染,另一类是生态破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两类环境问题同时存在,且很难截然分开。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复合效应”,这就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危害更加严重。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一、气候环境亮黄牌严重的大气污染
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1999年提供的最新资料,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主要因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而致死的人数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多。城市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其他人体健康损失也很大。分析显示,由于空气污染而导致医院呼吸道疾病门诊率升高34.600例/年;严重的空气污染还导致680万人次/年的急救病例;由于空气污染超标致病所造成的工作损失达450万人/年。
美国国家环保局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广泛地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中国、日本、印度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在毁林开荒活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方面,印尼、泰国、老挝与中国名列亚洲前茅;因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排放的甲烷及其他温室气体,印度、中国与印尼为主要来源国;在工业废气排放方面,日本与中国分别是亚洲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国际环保组织公布的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5个城市中,中国就占了6个。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我国北方城市的总悬浮微粒物平均值超过800μg/m3,有些城市冬季超过1.000μg/m3,超过国家大气质量标准的2倍多。全国500多个城市中达到大气质量标准的不足10%,大部分是为2级标准,严重的为3级标准。
《中国科学报》1998年9月30日报道: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科学界和公众的关注。出席中美城市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的专家们认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已迫在眉睫,我国城市环境质量堪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科研部门,特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用于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城市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会议提供的资料表明:截至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于较严重的污染水平,有523%的北方城市和375%的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72%的城市总悬浮微粒物超过国家2级标准。
专家们认为,要有效地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必须尽快提高环境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开发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环境技术。建议国家增加环境科技投入,制定环境科技优惠政策,鼓励环境科技研究,组织实施关键环境技术攻关。
蔓延的酸雨
目前我国酸雨正呈急剧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km2。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km2。据《中国环境》1998年4月2日报道,据国家制订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划分方案》,广东省除茂名、阳江、河源、梅州4市外,其他17个市皆被划为酸雨控制区。全省酸雨控制区面积128万km2,占全省面积的716%,占全国酸雨区总面积的16%。广东省二氧化硫污染严重,酸雨问题非常突出,1997年全省酸雨频率为51%。根据估算,全省每年因酸雨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亿元左右。1979年3月15日晚,在湖南省凤凰县的拉尔山,长沙县的黄化,湘潭县的良湖,浏阳县的北乡,贵州省松桃县的瓦窑、长坪等地下了一场罕见的怪雨。16日早晨,人们发现池塘、水井、稻田和山沟里的水都是一片黑色。据化学分析表明,黑雨的pH为52,属于偏酸性雨。雨水中含有硅、铁、铝、钙、镁、铜、锌、钡、镍以及碳、氢、硫等30多种元素。按其元素种类和含量而言,可称为“金属雨”。以酸碱度为标准,可叫“酸雨”。按颜色标志来区分,它是黑色,含有高达172%的碳,又可叫“黑雨”。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危害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40%左右,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并继续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pH为35的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7%;pH为30时减产216%;pH为25时减产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而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树叶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据对南方8省份研究表明,酸雨每年造成农作物受害面积193亿亩,经济损失426亿元,造成的木材经济损失18亿元。据一份科技攻关课题研究结果显示,仅江苏、浙江等7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减产15亿亩,年经济损失37亿元,森林受害面积1281万hm2。从全国来看,酸雨每年造成的森林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直接经济损失140亿元。
重庆长江大桥、市区公共汽车外壳、建筑机械等,在酸雨作用下加速了腐蚀生锈。混凝土材料只经过三四年,外层沙浆被侵蚀、露出石子。1982年入夏以来,重庆地区连降酸雨,6月13日夜雨后,2万hm2水稻的叶片突然枯黄,犹如火烤,几天后植株局部枯死。酸雨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与大气污染、自然风化的危害不易区别。然而,酸雨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欧洲和北美国家经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后,认识到酸雨是一个国际环境问题,单独靠一个国家解决不了,只有各国共同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才能控制酸雨污染及其危害。
从各国情况来看,控制酸性污染物排放和酸雨污染的主要途径如下:
--对原煤进行洗选加工,以减少煤炭中的硫含量。
--优先开发和使用各种低硫燃料,如低硫煤和天然气。
--改进燃烧技术,以减少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产生量。
--采用烟气脱硫装置,以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改进汽车发动机技术,安装尾气净化装置,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为了综合控制燃烧污染,国际社会提倡实施系列的包括煤炭加工、燃烧、转换和烟气净化各方面技术在内的清洁煤技术。这是解决二氧化硫排放的最为有效的一个途径。美国能源部早在80年代就把开发清洁能源和解决酸雨问题列为中心任务,从1986年开始实施了清洁煤计划,许多电站转向燃用西部的低硫煤。而日本、西欧国家则比较普遍地采用了烟气脱硫技术。
惨重的气候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脆弱区之一。气候异常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气候灾害,尤其是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每年约造成200亿kg的粮食损失和1.000亿~2.000亿元的经济损失。
1991年夏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特大洪涝,以及华南和河套地区的严重干旱,造成约1.200亿元的经济损失;1994年江淮流域的严重干旱以及华南与辽南地区的严重洪涝造成的经济损失竟达1.800亿元;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2.000亿元的经济损失;1997年因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气候灾害约造成1.975亿元的经济损失。一般年份,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可占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6%。我国气候灾害中以干旱和雨涝两种气候灾害最为严重,约占气候灾害总损失的78%。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和经济损失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50%左右。全国各地均可发生干旱,但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西北一年四季都有干旱,华北春、夏季很容易发生干旱,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约为3年1遇,但华北和西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可达3年2遇;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干旱也时有发生。每年平均干旱受灾耕地约3亿亩,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6左右。干旱与水资源缺乏已严重影响华北地区的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2000年春夏干旱少雨,气候异常,造成了蝗虫发生的条件,部分蝗区出现了大面积高密度蝗群,其发生面积之大、程度之重均为往年少有。受害面积达4.450万亩,密度达1.000~4.000头/m2。蝗虫的大爆发特别易在天旱和森林过量砍伐之后出现。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此外,干旱还使蝗虫善食的禾本科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因此,凡是遇到好食物时,蝗虫便蜂拥而至。故而这种地方的蝗虫密度极高,逐渐形成集团化行动。
雨涝发生频率稍低,约为5年1遇,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夏季这些地区雨涝发生频率可为3年1遇,且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如1954、1980、1991、1998年,在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雨涝每年造成的粮食和经济损失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总损失的275%左右,个别严重雨涝年份损失更严重。
夏季低温一般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内蒙),那里的农业生产受夏季低温危害最大。近40年来,发生严重低温的年份就有1954、1957、1964、1969、1972、1976和1985年等,再加上一般低温冷害年,出现频率约达到4年1遇。其他地区夏季低温较少见。此外,还有霜冻、雪灾、寒害和台风等。气温长时间偏低也能造成危害。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一般来说,这里夏季温度较高,雨水丰富,对一年一熟的作物适宜,但有的年份夏季出现低温就可能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因此,夏季低温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粮食减产最严重的气候灾害,例如1972年和1976年,东北地区因夏季低温冷害而使粮食分别减产了63亿kg和475亿kg。
除上述主要气候灾害外,还有霜冻、低温阴雨、寒害、雪灾、登陆台风等灾害。
上述各类主要气候灾害从其发生机理看,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是降水异常所造成,如干旱、雨涝、雪灾;二是气温异常所造成的,如夏季低温、霜冻、寒害;三是气温与降水两者均异常所造成,如春季连阴雨。
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也很大,《中国气象报》1997年12月29日报道了关于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几十年我国地面气温将可能在不断波动的情况下趋于变暖。就区域而言,南方增温幅度较小,北方增温幅度较大。在这种变暖的趋势下,我国副热带的北界将由现在的秦岭、淮海一带扩展到黄河以北,冬季徐州、郑州一带的温度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近。而东北和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的大部分以及祁连山、天山的小冰川都趋于消失。
气候变暖将使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粮食产量的波动将增大,气候变化将带来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变动,引起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使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会使中国农作物的平均生产力下降10%左右。要满足需求,则要求在2050年之前,增加投资8亿~348亿美元/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华北的干旱可能持续到21世纪,中国南方洪涝趋势严重,北方干旱趋势加剧,使得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由于气候变暖将造成京津唐地区2030年的缺水量为15亿~14亿m3,造成经济损失正常年为17亿~146亿元/年,枯水年为8亿~795亿元/年。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将会影响从辽宁至海南岛的所有沿海地区。根据研究预测,我国海平面上升65cm,相应的淹没损失估计为416亿元。
我国的气象专家于1998年9月15日聚集一起,及时分析总结当年特大气象灾害与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共商气象防灾减灾的对策。与会气象专家认为,我国1998年发生的历史罕见的严重洪涝灾害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天气气候异常,降水太多,特大的气象灾害导致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专家分析认为,1998年度的天气气候有诸多创历史纪录的异常特点:
一是1997年秋冬季我国青藏高原降雪频繁,出现了世纪性的大雪灾;二是1997年冬我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冬汛,长江中下游,江南大部持续多雨,长沙、南昌、杭州、上海、南京、合肥等地的降水量突破了历史同期的最大值;三是世纪性的厄尔尼诺现象产生严重影响,1997年5月发生到1998年6月结束的厄尔尼诺现象来势猛、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也较长;四是台风活动十分异常,到开会时为止只有4个热带风暴生成,第二号热带风暴8月5日在福建沿海登陆,是建国以来登陆我国最晚的台风。在这种异常的气候背景和复杂的天气形势下,我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