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训VII: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21001600000019

第19章 释放紧抓自己的力量(3)

他朝前探了下身子说:“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一个我知道得太晚的秘密。未来取决于美的真谛--你怎么找它,怎么看它。人们将赞扬你,就像钻石又美又名贵,当然,这没错。可是,就在这儿……,”他抓起一把细沙,“这儿也有成百万颗钻石。只要你深入其中去发现。瞧这个,”他递给他一片玻璃碎片,它的棱角被海水和沙子磨光了。“别人会说,毫无用处。可是,把它对着光瞧瞧!它青翠得像绿宝石,神秘得如翡翠,光洁得像墨玉!”

一只海鸥尖叫着飞来,在他们头顶盘旋,投下一片翱翔的阴影。那眼睛闪亮的鸟儿自在地在晨光中飘荡着。

“看那里,”他指着海鸥,“那就是我的意思。人,不能像海鸥只知道点水。哪怕只有针尖般大的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孩子!要努力寻找,努力抓住晨光的双翅。”

人类的生活就是创造,就是对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的过程。为理想放飞希望,你会看到头上的天空格外晴朗。

路口的抉择

对一个人来说,他所期望的仅仅是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之中。

--爱因斯坦

从前,有一个名叫汤姆的小男孩沿着一条曲折遥远的道路寻找他的未来。茫茫路途,炎炎烈日,在一个荒野的十字路口,他看见了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

他想:“我要在那里小憩一会儿,想想我的出路,虽然我不知道前程是好是坏,但它肯定就在我的前面。”

想到这,男孩欢快地朝着树走去,可是当他走到树的近前时,他才发现树荫已被一位酣睡的老人占据了。汤姆是个有教养的孩子,他静悄悄地坐在一旁等候着老人醒来后分给他一块阴凉。

老人终于睁开了双眼并用和善的眼神示意他靠近树荫,虽然这时已是夕阳西下,夜色深沉,但汤姆没有抱怨,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出路就在前方,而老人的出路已落在身后。

“我在寻找我的出路,老人家。”汤姆说,“您能告诉我,在我面前的哪条路是最好的吗?”

老人上下打量他一番,然后又由近及远地望了望伸向远方的道路,最后摇摇头对汤姆说:“我的眼力不行了,我曾经能够看见散步的风哩。”

“那么,老爷爷,”汤姆继续说,“也许您能听见美妙的世界位于哪条路上吧?”

老人把头侧向一边听了听,然后又侧向另一边听了听,最后摇摇头说:“我的听觉也很差了,我曾经听得见私语的草哩。”

汤姆坐下来,想了好一会。“老人家,”他又说道,“您知道一个我能去的地方吗?一个能够找到我的出路的地方?”

“我认为时游是最好的地方。”说着,老人吱吱嘎嘎地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消失在树的背影里。汤姆是个有教养的孩子,他没有尾随其后纠缠不休,而是在老树下安顿了一宿。

当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时,汤姆好像听到了一声远方的呼唤,他随即站起身来。

他在十字路口上选择了一条他希望能通往时游的道路。

汤姆跋涉了很多日子,并且经历了许多事情。他上山挖金,下海掏珠,爬山钻洞,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他阅历大千世界,尝尽人间甘苦,但他仍然执着地寻觅着时游。

然而,他终于把时游撇在脑后。他在自家的房子周围种起了粮食,种出了一个世界。

即使当他想起时游,那也不过就像是童年时读过的一段神话,并没有因此而搅乱他宁静的生活。

只是有那么一天,当孙子们和年迈的他一起坐在壁炉前,问起那广阔而又神奇的世界时,老汤姆这才提起他那一段不平凡的生活。

“是的,”他说,“年轻时我周游世界,为的就是要寻找某件东西,但是寻找什么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

一些东西找到了,还有一些没有找着。可重要的是我年轻时游历过一番。”

突然他停住了,因为一段缥缈的记忆闪耀在他的脑海。“年轻时游历过一番。”时游!那位老人的话就是这个意思吗?发现存在于寻觅之中?老汤姆的嘴张了几下欲言又止。

几天以后,老汤姆正倚坐在老树下,突然一位少年带着仆仆风尘走了过来。

“老人家,”少年说,“我在寻找我的出路,您能告诉我应该走哪条路吗?”

老汤姆背靠着大树凝视了一下天空,云彩正迅速地从他的头顶飞过。“当然,时游是我知道的最好地方。”他回答道。他知道这位少年也许要经历许多年的艰难而又美好的日子后,才会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然后老汤姆闭上眼睛,安详地睡着了。

生活是由一系列的经验组成的。而这些经验又是我们追求理想的见证,虽然有时我们并没有在意它们。但当你回头看那已经走完的路时,你会发现路上开满了鲜艳的花朵。

恐怖角之旅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亨利希·曼

平凡的上班族麦克·英泰尔,37岁那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他薪水优厚的记者工作,把身上仅有的3块多美元捐给街角的流浪汉,只带了干净的内衣裤,由阳光明媚的加州,靠搭便车与陌生人的仁慈,横越美国。

他的目的地是美国东海岸北卡罗纳州的恐怖角--这只是他精神快崩溃时所做的一个仓促决定。某个午后他忽然哭了,因为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通知我今天死期到了,我会后悔吗?答案竟是那么的肯定。虽然他有待遇优厚的工作,有美丽的女友、亲友和乐趣,但他发现自己这辈子从来没有下过什么赌注,平顺的人生从没有经历过高峰或谷底。

他为这样的上半生而哭泣。

他检讨自己,很诚实地为自己的恐惧开出一张清单:从小时候他就怕保姆、怕邮差、怕鸟、怕猫、怕蛇、怕蝙蝠、怕黑暗、怕大海、怕飞、怕城市、怕荒野、怕热闹又怕孤独、怕失败又怕成功、怕精神崩溃……他无所不怕,却似乎“英勇”地当了记者。

一念之间,他选择了北卡罗莱纳的恐怖角作为最终目的,借以象征他征服生命中所有恐惧的决心。

这个懦弱的37岁男人上路前竟还接到老奶奶的纸条:“你一定会在路上被人欺负。”但他成功了,4000多英里路,78顿餐,仰赖82个陌生人的仁慈。

没有接受过任何金钱的馈赠,在雷雨交加中睡在潮湿的睡袋里,也有几个像公路分尸案的杀手或抢匪的家伙使他心惊胆战;在游民之家靠打工换取住宿;住过几个破碎家庭;碰到过患有精神疾病的好心人,他终于来到恐怖角。

恐怖角到了,但恐怖角并不恐怖。原来“恐怖角”这个名称,是由一位16世纪的探险家取的,本来叫“Capefaire”,被误写为“Cape-Fear”。只是一个失误。

麦克·英泰尔终于明白:“这名字的不当,就像我自己的恐惧一样。我现在明白自己一直害怕做错事,我最大的耻辱不是恐惧死亡,而是恐惧生命。”

恐惧是一面哈哈镜,它那夸张的力量可以把一个细小的、偶然的筋肉抽动变成庞大的、可怕的图像。我们要努力去做让自己恐惧的事,并坚持不懈,直到有成功的记录做后盾。

决心

人可以在磨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就如几经寒冬的树,在春天更加能爆发出勃勃的生机。

--海伦·凯勒

阿弗烈德·艾德勒小的时候,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他弟弟死在床上,就在他身旁。这一事件使他下了终生守之不渝的决心:做个医生,和死搏斗。

艾德勒行医之初,又偶然发现一连串现象,从而使他对人类的心灵有了重大发现。他解剖尸体时,注意到以前并没特别受人注意的种种情况。他发现一具死尸的心脏大得异乎寻常,同时发现一个心瓣堵住,血液不能充足地流到肺里去。那心脏是为了应付这种缺陷而变大的吗?

一具死尸里有病的一个肾已经割掉,他发现剩下的那个肾也比寻常人的肾大得多。他又发现一叶肺因为有病而萎缩,另一叶肺就可能变得更有力量。这些健全器官岂不正是想弥补不健全器官所失去的功能吗?骨头断了,会长出厚骨痂,为的是使骨头比以前更结实吗?这些现象一再出现,仿佛人体自有其规律:为了自保,本能地以强补弱。

艾德勒进一步研究下去,开始到各美术学校测验学生的视力。结果发现7/10以上的学生视力都很差,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视力既然不好,这些学生为什么还偏要从事必须用眼的生涯呢?他发现这些学生从小就感觉到视力欠佳,因此特别努力,要使自己比别人看得更清楚,更敏锐。他们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用眼睛看的乐趣,结果对视觉世界的兴趣比普通人大。

艾德勒又去研究大画家的生平,发现其中许多眼睛都有缺陷。眼睛不好而偏要做画家的人何以这样多呢?难道也是受他在解剖尸体时发现的那条补偿缺陷规律驱使的吗?

他又去研究盲人,证实盲人的听觉、触觉和嗅觉都特别灵敏。布鲁克纳、法朗次、史麦塔纳和贝多芬等音乐大师所以特别热心致力于声音之美,似乎至少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听觉有缺陷。

贝多芬就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例子,他的听觉从小就有机能性的缺陷,28岁时已经聋得很厉害了。4年之后,如果不用耳筒,连整个乐队的声音都听不清楚。就在那年,他写出美妙的第二交响曲。耳朵全聋之后又写出更优美的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和第五交响曲。全聋了25年,最后居然还写出不朽的第九交响曲。

艾德勒的研究,不知不觉地从生物学转入神经病学,又从神经病学转入心理学,就是从机能性缺陷的生理补偿研究到心理补偿。不过到那时候为止,他所注意到的各种补偿都只是无意识的,人的意志并没发挥作用。

他于是开始研究较为不明显的实例。巴斯德就是个好例子。因为中风,脑子里控制言语的那部分坏掉了,凭着超人的毅力,异常艰苦的奋斗,终于在大脑中发展了新的言语神经中心。艾德勒发现了好几百个相同的实例:小时候孱弱,长大成了有名的大力士;从前不良于行,后来成了芭蕾舞星:患过肺痨,却成了大歌唱家等等。这些人拼命奋斗,要克服他们的弱点,结果培养出超群的能力。这并不是造化在茫然补偿,而是人的意志在发挥作用。

他渐渐发现,这就像是一个定律,人往往因为早期的弱点而获得他们奋力以求的成就。就像人必须有个栏才会跳过去;栏越高,跳得也越高。

人生就像是这样的一场障碍赛跑,障碍物设置得越高,当你成功跨越之时,证明你的弹跳能力也比常人要强韧得多,坚持到终点,必然会胜利。

只有你能欣赏我

失败者的一大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地重来一次。

--爱迪生

恰当的鼓励创造奇迹。美国近代曾经发生过一件极其感动人心的传奇故事,那是有关艾科卡在逆境中扭转乾坤的故事,值得提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艾科卡自年轻时期开始,便展露出对汽车工业的非凡才华。他进入当时自己最为心仪的韩国福特汽车任职,凭着卓越的实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升到公司高级主管的重要职位,到了最后,甚至当上了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

但艾科卡杰出的表现,不仅未能如意料中地获得老板赏识,反倒因为这样而为他自己带来灾祸。当时福特汽车公司的董事长认为艾科卡功高震主,长此以往,恐怕将会养虎为患,导致公司遭到严重的损失,故而硬加了几个借口,便将艾科卡从总裁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并且一不做二不休地顺手便将艾科卡给开除了。

艾科卡面临这个人生当中最大的变故与挫折,从一个位高权重的汽车公司总裁,一夕之间变成终日无所事事的中年失业者,自然感到异常的沮丧。

在家赋闲一段时间之后,几乎将要失去人生斗志的艾科卡,在太太不断地鼓励之下,以54岁的高龄,同意出任当时亏损已久、几欲倒闭的克莱斯勒公司总裁。凭着艾科卡丰富的汽车公司经营管理经验,经过一番兢兢业业的努力,终使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起死回生、反败为胜。

在这段传奇的成功历程当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艾科卡在初任克莱斯勒公司总裁之际,因为当时公司的财务困难到了极点,他只能支取象征性的总裁薪水,年薪一美元。

在艾科卡的成功回忆录,举世闻名的畅销书--《反败为胜》中,他曾提及自己在福特公司任总裁期间,年薪达百万美元时,艾科卡的太太玛丽时常会称赞他,说道:“你真是了不起”。

而到了克莱斯勒,艾科卡年薪变成只能领取一美元时,他的太太玛丽,还是时常会称赞他,更加肯定地说道:“你真是了不起!”

艾科卡十分感慨地说:“在福特的成功,靠的是我的聪明才智;而我之所以能够再次成功,完全是来自玛丽的理解和鼓励。”

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只要你用欣赏的话语去点燃他的心灯,就能唤醒他的心灵,释放他的潜能,从而创造出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保护自己的口舌

唯有聪明人才善于把许多意思压缩在一句话里。

--阿里斯托芬

柯立芝是美国第30任总统。他虽然政绩平平,却也极有特色。

1924年,柯立芝为自己竞选连任,以压倒优势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共和党的竞选口号是:“保持冷静,保持柯立芝”。

自从入主白宫以后,他常把摇椅放在前门廊里,晚上坐在那里抽雪茄。比起其他任何一个总统来,他做的工作最少,做的决策也最少。门肯说:“他在5年又7个月的总统生涯中,所做出的最大功绩就是比其他任何一个总统睡得都多--睡觉多,说话少。他把自己裹在高尚神圣的沉默中,双脚搭在桌子上,打发走一天天懒惰的日子。”人们给柯立芝起了一个“沉默的卡尔文”的绰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柯立芝真正能做到只说三言两语,甚至一言不发,如果他要这样做的话。

1924年大选时,心急的新闻记者找到柯立芝,问他:“关于这次竞选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No(没有)。”柯立芝回答说。

“你能就世界局势给我们谈点什么吗?”另一个记者问道。

“No(不能)。”

“能谈一下关于禁酒令的消息吗?”

“No(不能)。”

当失望的记者们要离开时,柯立芝严肃地说:“记住,不要引用我的话。”

他在加利福尼亚州旅行结束就要返回华盛顿时,电台记者们采访了他,问他对美国人民有什么话要说,他愣了一会儿,说:“再见。”

柯立芝知道自己该怎样应付这种场面。“如果你什么也不说,”他有一次这样解释道,“就不会有人要你去重复。”

据门肯回忆说:“柯立芝作为美国总统的有价值的记录几乎是个空白,没有什么人记得他做过什么事,或说过什么话。”但门肯错了,柯立芝说过的很多话后来都成了名言警句。

1919年,他担任马萨诸塞州州长时,波士顿警察举行罢工,他对此评论道:“任何人,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没有权力举行罢工反对公共安全。”这话使他在全美国出了名,对日后当选副总统颇有效力。

古希腊哲人泰勒斯曾说过:“多说话并不表明有才智。”换言之,多听少说。虽然少言未必是智慧的征兆,但至少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祸从口出的发生概率。

不能流泪就微笑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