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
一、玉门关设置的时间与地点
西汉以来,河西称为玉门与玉门关的约有4个地点:一、汉玉门都尉和玉门关玉门都尉见敦煌汉简,《汉书地理志》敦煌郡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正西关外有白龙堆。《大宛传》正义弓丨《括地志》云“沙州龙勒山在县南百六十五里,玉门关在县西北百一十八里”,《旧唐书地理志》同。敦煌石室所出《沙州地志》(伦敦S.788)和《寿昌县地境》并谓玉门关在寿昌“县北一百六十里”。二、汉玉门县《汉书地理志》属酒泉郡,注引阚胭《十三州志》云“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元和郡县志》记汉至唐的玉门县距肃州(今酒泉县)220里。《清一统志》曰“《(陕西)通志》今赤金所(今赤金堡)去肃州二百三十里,与古玉门县道里相仿,盖即古玉门县也”。《辛卯侍行记》卷5曰“十三里赤金湖……有驿……驿西南至赤金营堡二十里,汉玉门县地”;又曰“汉玉门县非玉门关也,关在敦煌西”。三、隋唐玉门关《元和郡县志》卷10瓜州晋昌县下曰“玉门关在县东二十步”,唐晋昌县在今安西县东(原文误为“县西”。——编者注)双塔堡附近。四、今玉门县清初东达里图城设治后改称,在隋、唐玉门县之东,汉玉门县之西,详《辛卯侍行记》卷5。
汉玉门关在龙勒县,《续汉书郡国志》、《括地志》、《元和郡县志》、两《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和《舆地记》等无不以为在今敦摸县西北。道光的《敦煌县志》,以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为玉门关。其正确地点即斯坦因所作地图在东经93。54左右、北纬40。22的“古城”(地图上作T14,《流沙坠简》称敦十四,《申报地图》作玉门关)。沙畹据《大宛传》以为太初以前玉门关应在敦煌之东,故武帝使使遮玉门,李广利乃留敦煌,不敢东向以人关;又以为发现玉门都尉版籍的T14小方盘城遗址乃太初二年以后改置的玉门关。王国维《流沙坠简》序,赞同沙氏之说,并进一步以为太初以前的玉门关即今玉门县。对此说法,学者表示怀疑而加订正的,共有三说。甲、劳干《两关遗址考》以为旧玉门关在今赤金峡,汉代冥安县(今玉门县.附近)之东。太初二年以后西迁至敦煌西北。乙、向达《两关杂考》以为“汉代玉门关自始置以至终汉之世俱在敦煌”,太初二年西迁自敦煌之东说是不可据的;但他又以为“使使遮玉.门”之玉门指玉门县(赤金)而言。丙、夏鼐《新获之敦煌汉简》根据在敦14新获“酒泉玉门都尉”一简,“知其地于敦煌未置郡以前……玉门关即巳在敦煌西之小方盘城”;“敦煌建郡当在太初二年以前,则玉门关在太初二年以前亦已必在敦煌之西乙、丙二说并以为敦煌置郡在元鼎六年。
《史记大宛传》三见玉门,而无玉门关之名。《传》曰“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指自酒泉西至玉门都尉的亭障;《汉书西域传》注引“臣瓒曰筑塞至酒泉也”;李广利伐大宛后“军人玉门”犹敦煌汉简(《沙氏》507)“入玉门”,亦指小方盘城的关口;然则“汉使使遮玉门”不许军入之玉门,亦当在此而不在玉门县。《汉书西域传》述伐大宛时“汉军正任文屯兵玉门关,为贰师后距”,此玉门关亦应在敦煌西北,否则无以捕得匈奴生口,亦无以便道捕楼兰王。此任文,于时曾击败侵张掖、酒泉的匈奴。任文为“汉军正”,而据《大宛传》煎:师军中“赵始成为军正”,则任文屯兵玉门一方面为贰师后距,一方面代表汉廷监督贰师,所以奉诏遮玉门的汉使应即此任文。广利首次伐大宛,“士不过什一二”乃引兵而还,上书“愿且罢兵”,武帝闻之大怒而下诏“军有敢入(玉门)者辄斩之”。此处应如夏氏所推论,贰师不待答诏巳入玉门,故闻诏而“恐,因留敦煌”,不作东归之计。若如王氏所说玉门在敦煌之东,贰师既留敦煌未尝入关,又何必恐?
《汉书李广利传》“遮玉门关”和《西域传》“屯兵玉门关”,此所记太初中事而有玉门关之名。《李广利传》本之《史记》而增一“关”字,则《西域传》任文屯兵或在玉门。《地理志》、《郡国志》都说“龙勒有玉门关”,而《文选》卷45《解嘲》注弓丨“如淳云《地理志》曰玉门、阳关有候也”,作玉门而无关字。《汉书西域传》的序和赞亦只称“玉门、阳关”。敦煌汉简有“阳关都尉府”(《流沙坠简》簿书类第59简)而无玉门关都尉之称。此可知武帝置于敦煌西北的是“玉门都尉”而非玉门关都尉。敦煌西北的玉门都尉在出土汉简中因时代先后而有所异:
元封元至三年(前110108)大始三年(前94年)敦煌置郡后(1)酒泉玉门都尉护众、候畸兼行丞事——《新获》敦14.3(2)大始二年闰月辛酉朔己卯玉门都尉护众谓千人尚、尉丞霖署就——《流沙》簿书类第12简,《沙氏》305(T14)(3)玉门都尉官属吏致籍——敦煌置郡后永光五年(前39)建武十九年(后43)——《流沙》杂事类第43简正背,《沙氏》381(T14)(4)二月庚午敦煌玉门都尉子光、丞万年谓大煎候写移书到完部——《流沙》簿书类第6简,《沙氏》137(T6b)(5)十一月壬子玉门都尉阳、丞罗敢言之——《流沙》簿书类13简,《沙氏》451(T15a)(6)永光五年六月辛卯敦煌大守丞禹谓玉门都尉母取事一《流沙》廪给类第24简,《沙氏》428(T4)(7)建武十九年四月一日甲寅玉门障尉戎告候长宴到任一《流沙》簿书类第43简,《沙氏》483(T15a)(1)是新获之简,称“酒泉玉门都尉”属于酒泉郡,是在敦煌置郡以前,当在元鼎六年酒泉置郡后而元封四、五年敦摸置郡前(前110108年)这是敦煌出土最早的一简。名护众之都尉,至大始三年仍为玉门都尉,约15年以上。此后敦煌既已置郡,则(2)(3)(5)三简的玉门都尉应同于(4)的“敦煌玉门都尉”。(4)(5)二都尉名子光与阳者当在(2)护众之后,假设护众联任未去。(6)之玉门都尉属敦煌,简文自明。似终西汉之世,玉门皆置都尉。《后汉书光武纪》建元六年“初罢郡国都尉官”,九年“省关都尉”,十九年“复致函谷关都尉”;《郡国志》六年“省诸郡都尉”、“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又曰“边县有障塞尉”。王国维据《郡国志》,以为(7)为“建武十九年事,故玉门关但有障尉无都尉”。但西汉玉门所置乃是都尉,非关都尉。(7)之玉门障尉可能是候官(即玉门候官)在东汉之称,亦即是障塞尉。玉门障疑即在小方盘城,其形制同于额济纳河沿岸甲渠候官与肩水候官的治所,而此二候官于居延汉简亦称为甲渠障s肩水障。所以玉门障即玉门候官。
玉门都尉如其他都尉一样,下属候官、候长与燧长等,《流沙坠简》及《沙氏》释文中所见者有以下各条:
玉门候官——《沙氏》458(T15a)玉门候史敦煌——《沙氏》459(T15a)五凤二年七月壬子朔壬申玉门候尤延泰——《沙氏》399(T13)四月乙巳玉门候畸移递所——《沙氏》315(T14)玉门候造史龙勒周生萌——《流沙》烽燧类第4简,《沙氏》378(T14)与讯守丞况、玉门关候蒲、候丞兴、尹君所举史宜执关籍诣官——《流沙》
烽燧类第3简,《沙氏》317(T14)书三封公玉门关候谕书言……——《沙氏》316(T14)玉门关亭——《沙氏》357(T14)以上各简除五凤一简外,俱不记年,因此难以判定玉门候、玉门关候与玉门候官三者的关系。王氏以为玉门候有掌领吏卒的造史,故为候官玉门候畸于新获简作“候畸兼行丞事”,则候当为候官。新获简与五凤二年简表明武帝元封初至宣帝五凤初50年间玉门候即玉门候官。建武十九年简之障尉相当于候官,故候长为其不属。玉门关候的地位亦应与候官为一级。玉门关亭犹《流沙》杂事类第5简“大始元年十二月辛丑朔戊午煎候亭”为候长的治所;即居延地节二年汉简(7.7)所述“隧候所在亭”。
“玉门关候”诸简出土于玉门都尉治所(T14),应隶属于玉门都尉,是守关口的一候官,下属有候丞及关尹。在文献上其地位较高。《后汉书西域传》述阳嘉四年(135年)“乃令敦煌太守发诸国兵及玉门关候、伊吾司马救车师”,是玉门关候有屯兵可调。又《隶续》卷12“刘宽碑阴门生题名”(东汉中平二年,185年)亦有玉门关候之名。由此可见玉门关候到了东汉还是存在的。
敦煌西北的玉门或玉门关,终两汉之世,并无可以证明其曾有东迁之事者。《后汉书西域传》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班超传》作再攻敦煌,河西诸郡,城门昼闭);元初六年“人寇河西”,“议者因欲闭玉门、阳关以绝其患”(《班超传》作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又曰“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绝三通”,而阳嘉四年玉门关候救车师以及中平二年刘宽碑阴有玉门关候,则直至顺帝、灵帝玉门关尚有候。《后汉书班超传》所述“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不能作为玉门关在敦煌东之证。《汉书》只有酒泉郡玉门县之置,亦从无玉门关西迁、东迁之说。据《汉书地理志》,西汉酒泉郡已置玉门县,而《十三州志》以为由于“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太平寰宇记》卷152陇右道引)。作者北魏名儒,世居敦煌,应有所本征和三年贰师败降匈奴,武帝下诏陈悔,罢屯田西域之议,不复出军(见《汉书西域传》);罢玉门屯兵,可能即在此时。但至东汉顺帝阳嘉时,玉门关尚有屯兵,则罢玉门关屯兵当为西汉时一度有过的事。
前述玉门都尉、玉门候官诸简出土T14、T15a故址。T14乃一古城,今名小方盘城,周垣犹存,尚完整,版筑成四方形,北、西两面有门。据《西行小记》及《两关奉考》所记,高约10米,每面长30米,《沙州都督府图经》(巴黎P.2695)所记“周回一百二十步,髙三丈”。城北稍东100米一土阜似废墩,T14汉简出于此;城北土阜如墩者合此骈列为三。东南距城约200米亦有数土阜。城之北、西两面倶有长城遗迹,自小方盘西行30里为西湖,有高达3米版筑的长城,十里之间一六角形墩,卞有方丈小室,隔成4间。自小方盘至西湖,城直如矢,过此而西仅有烽燧此方城,王氏推为西汉玉门都尉、东汉玉门障尉的治所,大致可信从。T4d出土汉简(《沙氏》436)曰“大煎都隧长尉良持器诣府柒月戊子日下馆时入关”,大煎都候官属于玉门都尉,故其下属持器诣府为至玉门都尉府,诣府而入关,则府在关内。《流沙)》簿书类第7、8简“出入关”亦指玉门而言。据斯氏地图,小方盘西一段长城自T13至T4a,北一段长城自T13折而东北经T14a东至T20,而小方盘在T15a之南100余米、T13之东(原文误为“西”。——编者注)约4公里,乃在关内,关口当在两段长城之间。至T15a,在小方盘之北,系在土阜上的一烽台,并有房舍及井的残迹,王氏以为玉门候官治所。有人以为候官治所在小方盘而T15a为玉门候长治所。方盘城向北(稍偏东)和向南(稍偏东)皆有一段外廓,北端为T15a,南端为T14c,成为古城向西的两翼,对着关口。玉门都尉下设二候官:玉门候官约占古城西南T8(显明隧)、T12a(广隧)、T13(当谷隧)等点;大煎都候官在其西,约占T4b(富昌隧)、T5(广武隧)、T6a(步昌隧)、T6b(凌胡隧)、T6c(厌胡隧)、T6d(广昌隧)等点。在T15以东则属于中部都尉诸侯官所辖。由诸隧分布情况来看,也只有T14最适合于作玉门都尉治所,而玉门关口只能在T14古城之西或西北,即T1112之间或T1314a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