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21172100000037

第37章 敦煌史地杂考(4)

以岑参所记,玉门关及苜蓿烽,倶置于胡卢河上,则晋昌县亦必在双塔堡附近。今胡卢河至双塔堡城北,西北流入疏勒河,沿河南西行3里余,人乱山。山中有双塔,塔建于河南岸小山上,东西相距近200公尺,下方上圆,髙约5公尺。双塔堡或因此命名。塔下为河,两岸俱山,河由山中流出,形成隘口,唐时玉门关之设,此处或近之。双塔西2里余处,有清时卡汛,大墩1,小墩5。由此而西5里处,于河南岸有小土墩,高不逾5公尺。其对面河北,有大烽2,一在河畔,一在北山口,望之颇高,非以土坯筑成,想系唐代所筑。或玉门关外之苜蓿烽欤?

双塔堡城四方形,四面各长159公尺,有门东向,额曰“迎赐”。堡中无居人,仅余龙王庙、昭忠祠、关帝庙、三官庙等祠宇。清时驻千总,今居民尽于堡外筑房舍,灌溉田亩,水源则以胡卢河及疏勒河为主。

按疏勒河即《汉书地理志》之南籍端水,亦即《元和郡县图志》晋昌县条所记之冥水,《水道提纲》所云之布隆几勒河也。《大清一统志》云:

南籍端水在今安西府渊泉县北。按舆图及新志,今有苏赖河,亦名布隆吉尔河,发源靖逆卫南山,曰昌马河。北流转而西,经旧柳沟卫北,会十道沟水,为苏赖河。又西迳渊泉县北三十里,又西迳敦煌县西北,党河自南来注之,又西流三十里许入哈喇淖尔。其流长七百余里,池方数十里,即古南籍端水也,今州县屯田,俱藉此水灌澈。

汪士铎、钱玷、徐松等人,亦倶以南籍端水为今疏勒河,入泽即人哈拉淖尔。

由双塔堡西十里余5公尺高烽墩处上坡,西9里,有清筑土墩1,四周小墩5,即乱山子卡汛也。清代烽墩俱系1大土墩,附近5小土墩,河西一带莫不如此。下坡沙枣园,废屋十余椽,人树俱无。河北岸远望有破城,即由双塔堡北行,经猩猩峡入新疆之路。由此西行草滩中,5公里南山下,有大墩,高10公尺2公寸,方形,为板筑而无芦草。非汉烽,亦非清烽,或系唐代所建筑。又5公里至小湾。

小湾者,所以别大湾(安西城)而言。疏勒河过桥湾,直趋而西,至此北折,故名小湾。又西流回抱大湾之北,以达瓜州。小湾居民20余户,有小土堡,内有龙王宫。宫中铁炉1,道光二十三年造。钟1,嘉庆己卯年(二十四年)铸。又有关帝庙,民国十年筑成。堡有东西二门,颇为萧索。乾隆三年瓜州扎萨克公额敏和卓,请于小湾建筑回民土堡,就近耕作,部令准行,后督院批缓,田垅未能尽开,否则已杂逻喧阒矣。

小湾而西十里南工渠,过此车谷坝。其北有戈壁中所生之胡桐树林。30里北工渠,居民四五家。由此而西,土屋渐多,30里安西城。

按安西即汉敦煌郡渊泉、冥安、广至等县地。唐置瓜州,领晋昌、常乐2县。中唐人吐蕃。晚唐张义潮复瓜州,属归义军。历五代至宋初,俱通中国。景佑初入西夏,元立沙州路,领瓜州。明设沙州卫。正德后土鲁番据沙州,其民徙肃州塞内,土鲁番及赤斤蒙古遂散处焉。清初属准噶尔。康熙三十五年后,经营西边,设哨于都尔博勒津,即大湾。雍正二年辑安西同知,驻布隆吉尔,为安西卫,领沙州所。三年设总兵,为安西镇。五年筑城于都尔博津,周六里七分,开四门,移安西镇及同知驻此。十一年设安西道。乾隆六年设提督,嘉略关以西,哈密以东,悉辖之。二十四年设安西府及渊泉县。三十七年复徙安西府来治,属肃州道,故曰安肃道。以安西道治巴里坤。三十八年裁府及渊泉县,故曰安西直隶州。

(九)破城子与苦峪城

破城子在安西县治南70里。出西门,沿安敦公路南行1里许,路东有破土城,安西之新城也。乾隆三十三年筑,徙安西府治之。因南门屡灾,三十九年复还旧城,此城遂废。南行多草地,无居民。30里十工,有村落错杂,田畴井然,其南为南山山麓。安西四周居民,倶以某工作村名,由一工至十工,此外居民则寥寥。取名之意,据云:即当年开辟时,初治者曰一工,由此依次,直至十工。工即工程之义,未知是否?由此入山,曲行30里,山属三危山系,无草木,多巉岩,攀登则山石易颓,盖老年期山之普通景象。出山为安西南湖,草滩辽阔,红柳疏稀,水草丰美,游牧之佳处也。十里温家庄,土屋数家,半耕半牧,其东南即破城子,城垣尚在,而雉堞巳圮,南北二门尚有遗迹可寻。城垣东西126公尺,南北234公尺,内无居民,仅有一破庙,庙中设有学校,附近儿童至此就学。陶葆廉《辛卯侍行记》谓:

今踏实西北二十里,有破城子,殆即汉广至县。

近人张锡祺着《安西新志稿》古迹条亦云:

广至故城,在县治西南,即今踏实破城子。

吾等在城内,并未采得任何遗物,仅城垣杂有芦苇层,与汉烽墩建筑用材相同。

踏实堡西距破城子20里,堡中无居民,堡城每面倶长252公尺,有东南二门,城垣髙约七八公尺,堡城内,仅有残庙4处。南门瓮城东垣下,有小屋,前壁嵌石碑2,一为大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孟秋月建筑踏实城记,内云:

雍正五年奉命建造安西镇城,并各堡城。

踏实堡亦于是年兴筑。其一为连接上碑钦差筑安西城堡之人名录。

由踏实堡西南行40里入山,十余里水峡口,两山夹立,溪水中流,沿溪而上,十里蘑菇台子,再十余里即榆林窟。窟之兴建时代,约与莫髙窟相同。

苦峪城即锁阳城,由踏实堡东行入戈壁,40里平头树,十里桥子,南行15里苦峪城。城垣已断,风穴颇多,城西沙丘累累,高与垣齐。城有西、北二门,东垣内距200公尺处,有长垣,用隔内外,城内稍南有土屋,建于土丘上,当系后人所筑造。

苦峪城各书记载,仅及于明;然其创建,必不始于明。予在踏实堡,有乡人韩多禄,曾于城中得“熙宁元宝”及“皇宋通宝”二制钱,用以相赠。在桥子时,经张某携大陶瓮来,外有绳纹,底已残破,以其形制及绳纹,应为唐以前物,亦于城中拾得。又城南戈壁南山有双墩,形式与敦煌沙山下唐墓双阙相同。城东30里戈壁上,亦有如敦煌戈壁上之古墓。城西20里戈壁上,有“四墩子”。据云:每2墩成一对,有四方形之小围墙,内有小沙丘。亦与敦煌之唐墓形制相同。

《敦煌杂抄》记于苦峪城附近得半截碑,首尾残缺,仅存中段,一面有张议潮归唐授爵,大兴屯田,水利疏通,称功颂德等语;一面字体流入五代,似称颂曹议金等语。

今以出土器物钱币,及戈壁上墓葬形制,前人得半截碑文句等推沦,此苦峪城当系明以前所筑,即非唐时之瓜州,亦必瓜州所辖之一县。

(十)安敦路上之遗迹安西敦煌间,行程280里,驿站有4。由安西西行5里余五营墩。25里瓜州废城,城有东西二门,东西长740余公尺,南北较短,据《敦煌随笔》云:.

由安西城西南三十里至瓜州,俗呼兵城。雍正十一年筑。开东西二门,有安西同知,瓜州参将,与照看回民之部郎笔帖式驻此。瓜州除回民五堡,及蒙古包三十里井子回屯之外,皆系地方官营汛所辖,并无回民分定界址。此地田土肥烧,泉水充裕,宜麦稞。

今虽呼瓜州,然为清初所筑,非古瓜州也。张锡祺《安西县新志稿舆地志》云:

瓜州古城,在今县治西南八十里,遗址尚存。

是可知唐之瓜州,在县治西南,若非苦峪城,亦必在安西南湖一带。

由瓜州西南行30里瓜州口。其东北有废城,城中有废垣,及今仍有渠水流入。城有内外之别,安西张锡祺先生告予云:瓜州口即回民五堡之头堡,不知是否?

瓜州口为通南山之路,山顶有烽墩1;山麓则有如莫高窟天王堂式之1塔婆,髙约5公尺,四壁各约3公尺,外为尖顶,内为穹庐顶。塑像已圮,东壁尚余残画,为法华经见宝塔品。画风如五代至宋作品。构造形式如五代曹氏时建筑物。塔婆北下坡半里许,有以沙堆成东西方向2土冈,若西千佛洞至阳关之风墙子。其东半里山麓下,有古坟3,其一巳塌下,予曾援索而下,封土高近4公尺,内为方形墓室,由正顶塌下;惟墓门前已有被盗掘之小洞。以形制言,似系唐代墓葬。

由瓜州口西南行入戈壁,30里芦草沟。沟南通南山,清时于此设防,建堡城及卡汛。其南有清代大墩1,小墩5。芦草沟有炭矿,安西敦煌人多至此采炭。再行30里至悬泉山,中有悬泉。泉亦名吊吊水,西北距甜水井子3公里半。泉自山腰流出,若峨嵋山中之瀑布。《元和郡县图志》卷40沙州条云:

悬泉水在县东百三十里,出悬泉山。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即此也。水有灵,车马多至即大出,少至即小出。

其他敦煌石室中所出之各种地志,均有相同记载。实一平常无奇之瀑布,惟泉水极甘冽。两岸多胡桐红柳,亦戈壁中一胜地也。

甜水井子为驿站,有敦煌县政府官办旅舍;然不过土屋二三橡,1人主持,供客饮茶而巳。饭食须自备糗粮。虽名甜水,实则苦涩。此地清设卡汛,有大墩及小墩等。由此西南行t余里,有土墩遗址6。过此十余里空心墩,墩六面形,高近9公尺,墩西有5小墩,内倶空若小屋。40里疙瘩井子。昏夜行车,朔风袭人,而车轧流沙,透入耳鼓,精神为之震撼,无怪《河海昆仑录》作者裴景福云:若砻空矿者然。

疙瘩井子西行有二路通新店子:南路沿山行较平坦,北路经盐池较颠簸。盐池东西近30里,《元和郡县图志》卷40沙州条云:

盐池在县东四十七里,池中盐常自生,百姓仰给焉。

至今敦煌盐价仍廉,即有此池之故。过此新店子,清时曾设军塘,有旅舍,行人多憩息。此段路俗云“连三旱”,由安西至哈密则云“穷八栈”。塞外荒凉,于此可见。新店子以西,无戈壁,村庄错落,渠水分流,田畴肥沃,无丝毫荒凉气象。25里老爷庙,清设卡汛,再15里即至敦煌城。

(原载《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第2卷第5期,第96~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