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奶骧
汉代玉门关址,自唐代以来巳不能确指。1906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发现汉简以前,对汉代玉门关的地点,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在唐代寿昌县西北118里。《括地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等,均持此说。
二、在唐代寿昌县北160里。巴黎藏石室本残《沙州都督府图经》0、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持此说。
三、敦煌西北之大方盘城。陶葆廉《辛卯侍行记》持此说。
四、敦煌西北之小方盘城。清道光《敦煌县志》、清宣统《甘肃新通志》3)持此说。
1906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考察敦煌西北的汉代长城烽燧,在其所绘的敦煌地图上,于东经93°54北纬40°22稍南处标有一古城(按,即小方盘城),编号T14(《流沙坠简》作敦十四),认为此城即汉代玉门关。沙畹、王国维均同意此说,但他们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认为武帝太初二年以前玉门关在敦煌以东,后西迁敦煌西北之小方盘城。对此,劳干、方诗铭、向达、夏鼐先生等曾有过争论,但对太初二年后的玉门关址即小方盘城,则均持相同意见。以后,陈梦家先生在《玉门关与玉门县》一文中,根据玉门都尉治所设于小方盘城的地理位置,推测玉门关口应在T14之西或西北,即T11~12之间或T13~14a之间气总之,近百年来,由于敦煌汉简的发现,国内外史学界均以小方盘城为汉玉门都尉治所,除陈梦家先生外,均认为玉门关也设于此地。
1979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与敦煌县文化馆合作,对敦煌以北的汉代长城烽燧进行了大规模科学考察,并在小方盘城以西11公里之马圈湾,进行了烽燧遗址的试掘。此处遗(址位于斯坦因编号T11与T12a之间,为斯坦因所遗漏,甘肃省博物馆编号为D21(下称新编号)。出土简牍1200余枚。这是继斯坦因、夏鼐先生之后,敦煌汉简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出土的汉简,经初步整理,对探索西汉玉门关与玉门关候的位置,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兹分述如下:
这旱的所谓”关”,当指玉门关。与玉门关有关的简,除上引的部分简外,还有三类简,一类为出入关吏卒食用粮食廪给簿,一类为大煎都候士吏“受就人”转运粮食人郡仓之“就人”名籍、粮食、车辆数量记录簿,一类为前往大煎都候官所属各燧的“更卒”名籍簿。此类简涉及的内容,皆与玉门关候官所属各炉的戍守活动无直接联系,而应属玉门关啬夫、佐的职责范围。
因此,根据D21出土的简分析,玉门关似应在D21附近。但从目前的发掘现场看,D21仅为一烽燧遗址,附近的长城遗迹虽保存基本完好,亦不见有关门遗迹。同时,D21遗址南距东西向大道约150米,不当交通孔道。据此推测,玉门关遗址似不在此次发掘地点的范围以内,而应与D21有一段较大的距离。另有两简为探索玉门关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敦煌、居延汉简中檄书传递制度,有所谓“燧次行”,即逐燧传递的办法。此两简为D21之戍卒传送檄书的记录。“府”,第14简巳写明为”都尉府”。“大煎都候”为玉门都尉属下之候官,故“都尉府”即玉门都尉府。玉门都尉辖区的长城为东西走向。都尉府位于此段长城的东端,西距D21达11公里。大煎都侯位于长城的最西端,据王国维考证,其治所置凌胡燧(T6h敦六乙,东距D21达50公里。故玉门都尉与大煎都候之间的檄书传递路线为东西走向,都尉府发往大煎都候的檄书称”西书”,反之称“东书”。第14简之“西书”,“受广汉卒”。第13简之“东书”,“受关佐”,亦即玉门关之“佐”。故D21当在玉门关与广汉燧之间,广汉燧在D21之东,玉门关在D21之西。
西汉时应称“广汉燧”,王莽改“汉”为“新”,故更名为“广新燧”。D21出土的简中,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证据。广汉燧位于D21的东北,中隔盐池湾,相距1.8公里。此烽燧南侧约50米处的戈壁上,呈棋盘式分布积薪达16堆(现残存10堆),每堆间距14米,为敦煌西北各烽燧遗址中积薪之最多者。又,今D21西侧最近之燧,斯坦因编号Tll(新编号D20),燧名无考。1979年考察时,在灰层中发现一残简,文曰:“临要任谊”。故此燧似名“临要燧”。此燧名在D21出土简中曾多次出现。“临要”似即临近要地之意,此处之要地,除玉门关外别无它属。按,“临要燧”位于后坑(又名西湖)东1公里之砂梁上,东距D21约1.6公里,烽燧西北侧呈南北走向的砂梁上分布积薪8堆,烽燧东侧呈东西走向的砂梁上分布积薪5堆,共计积薪达13堆,亦为敦煌西北各烽燧遗址中之较多者。综合以上的分析,玉门关似在“临要燧”的东侧,即D20与21之间。
1979、1980年调查长城时,曾对D20、D21-带作过仔细考察。此处的长城由后坑以北的湖滩中向东延伸,经D20所在的砂梁,进入马圈湾,经马圈湾北岸的浅滩,再登上D21所在的戈壁走廊,由D21北侧穿过,继续向东延伸,进入盐池湾,由盐池湾沼泽中间穿过,再登上D22所在的戈壁,经D22北侧折向东南,止于墩子湾水边。因此,这一带的长城,除越过数道砂梁和小块戈壁外,大多在沼泽、湖滩中曲折穿行。如上所述,D20与D21之间,北为长城所阻,南为马圈湾湖滩,地势低洼,沼泽难行,此处绝无设关之可能。根据小方盘城以西的长城走向,以及敦煌西北的复杂地形,长城外侧多沼泽、碱滩,再往北为疏勒河。长城内侧为南大湖碱滩,故西汉之西域古道似沿长城内侧西行,而玉门关的设置,亦应在长城内侧的交通大道上,坐东向西。如果这种推测是正确的,那末,这就打破了玉门关设置于长城之上,关口北开的传统观念。基于这种认识,则马圈湾南岸,古道所经的羊圈湾似有可能。今马圈湾与羊圈湾之间有一高地,方位东经93°45、北纬40。21,东北距D21约0.6公里,西北距D20约L3公里。古道由髙地中间穿过,为设置关口较理想的地点,与简文所提供的线索也极为吻合。惜近年修筑羊圈,地面遗迹已破坏无存。争取今后能在此地点作一试掘,或许有可能最终解决西汉玉门关的确切位置。
二、玉门关候
关于“玉门关候”或“玉门候”简,斯坦因发现的敦煌汉简中共有8枚:
此简所记似为玉门关候之掾属人数,与D21新出简中的候长、候史、燧长的总数大致相符。在D21发现的燧名中,王国维巳考证者仅有3燧,即显明燧(T8,新编号D16)、广新燧(T12a,新编号D22)、当谷燧(T13,新编号D24)。目前巳知地点的,尚有临要燧(T11,新编号D20)。另外,大方盘城为汉代的仓储,其南侧100米之烽燧(T18,新编号D32),应即仓亭链。仓亭燧以东为平望朱爵炉(T19,新编号D33),此燧已属中部都尉的平望候官所辖。因此,玉门关候的东界似止于仓亭燧。《太平寰宇记》卷153,沙州“西北至河仓烽二百四十二里,与废寿昌县分界”。按,河仓城即大方盘城气河仓烽应即仓亭燧。唐寿昌县为汉龙勒县。因此,玉门关候东界(亦即玉门都尉辖区东界),与汉龙勒县东界是一致的。又,玉门关候西界,据“〔显〕明燧傅天田道里簿”(79.DM.T12:78),在显明燧西3里。因此,玉门关候辖区,其东西直线为34公里。但新出简中燧长为29人,而现今尚存之东西走向的烽燧仅17座。上引第17简,玉门关候“出南校”阅,则小方盘城以南、阳关以北之南北走向的烽燧,似亦隶属玉门关候管辖。这一带的烽燧现今尚存3座,其余9座可能已经坍塌。
玉门关候治所,王国维考证在T15a(《流沙坠简》作敦十五甲,新编号D27)。1979年调查长城时,对此链也作过仔细考察。D27位于贼娃子泉东北岸的砂梁上,南距小方盘城3.2公里,北距长城0.4公里。烽燧因风蚀严重已全部坍塌,地表仅残存土堆遗迹。烽燧西侧砂梁下有建筑遗迹和灰层。烽燧东北侧30余米处,有积薪残迹3堆。就该燧之建筑布局看,作候官治所,规模似乎过小。
此类出入“东门”简与出入关简有何关系,是否同指一地。如同指一地,为何称谓不同,是否反映时代的差别。据前引简文,出人关简有纪年者,有第2简为“元始三年”,第3简为“元康元年”,第6简为“居摄三年”。另外,第7简之“五威左率”的官职,为王莽所置,第12简之“尹史”,为王莽时郡太守(王莽改称大尹)之掾属。故以上两简均为王莽时物。又,前引出人关简,多出自T5、T6、T8、T9各探方。其时代除第3简为早期简弃人晚期灰层外,其他简皆应在平帝至王莽间。上引之出入“东门”简,均无纪年,据出土之探方,亦为T6、T8、T9各探方,故此类简的时代,应与出入关简完全相同。因此,两类简之称谓互异,实因各指的地点不同。
那末,“东门”究指何处。今D21出土的简中,不仅有出人“东门”的简,还有关于“西门”的记载。如:
其中,第26、27简,为戍卒每日之劳务记录,第28简为戍卒廪给日结算记录,第29简为坞门戍守武器和人员配备记录。此类简均为日常戍守活动的原始簿册,故简文内容应即出土地点实际活动的反映。因此,所谓“东门”、“西门”似指D21之坞门。“东门”为正门,故出入皆有记录,而出入“东门”简为戍守吏卒所录之簿册。玉门关候掾属中,有一“门下史”,大约就是戍守“东门”之官吏。目前,D21遗址现场虽未发现东、西坞门遗迹,但正如《简报》所述,西汉晚期此遗址的规模巳日渐缩小,据最晚之探方T5不出“东门”简的情况分析,王莽末坞墙似已废弃。至东汉,遗址全部废弃后,遗址所在的戈壁东、西两侧坡地,由于洪水的严重侵蚀,坞门遗迹或早巳残毁殆尽。又,上引出入“东门”简中,第24、25简,谓“诣官”。关于“官”的记载,在D21出土简中不少例证。如:
上引第31简的所谓“府”,当指玉门都尉府。而第30简中的所谓“官”与“候”联称,“官候”当指候官。此处的候官即玉门关候无疑。“官告”应解释为玉门关候通告,而“诣官”应解释为前往玉门关候治所。入东门前往玉门关候治所,则其治所必置于设有东门的坞内,就是毫无疑义的。
综上所述,马圈湾遗址(D21)当即西汉玉门关候治所。
所出之简,有纪年者其下限为始建国地皇二年(公元21年),证明此遗址在王莽末期被废弃。据《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天凤三年,焉耆诈降,伏兵击大使五威将王骏等,皆死,佐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后到,“袭击老弱,从车师还入塞”,“西域自此绝”。大约在马圈湾遗址被废弃的同时,玉门关亦关闭,长城烽燧也多半废弃。
据《后汉书西域传》:“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绝三通。”整个东汉时期,汉王朝与西域的关系,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因此,敦煌西北的长城烽燧,始终未恢复至西汉时的规模。1979年调查时,发现D20西北侧的8堆积薪,7堆均在长城遗迹之外,1堆正置于长城遗迹之上,而且D20以西之长城遗迹,一般较D20以东的长城遗迹坍塌严重。证明西汉玉门关以西之长城,东汉时再未修复。《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六年“初罢郡国都尉官”,九年“省关都尉”。《后汉书百官志》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又边县有障塞尉”。故王国维据建武十九年“玉门障尉”简,认为东汉“玉门关但有障尉无都尉”陈梦家先生认为“玉门障尉可能是候官(即玉门候官)在东汉之称,亦即是障塞尉。玉门障疑即在小方盘城”如是,则东汉玉门关候治所,乃承袭西汉玉门都尉府,迁往小方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