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父亲只是一个最普通的中学教师,但“中学时,我们刚刚开始学着做人。”学生们说。一个人工作以后,可以不必写作文,不用再做题,写字可以不那么工整,但不可以不做人。要不动声色地告诉那些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什么都懂的青春期叛逆孩子做人的道理,绝对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也就是那一次,我决定毕业后当一名老师。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当老师,但有两个借鉴:一个是回忆自己当学生时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另一个就是父亲。有了这两盏指路的灯,我不怕在黑夜里摸索。
站上讲台,我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对教师这个角色有多么大的误解。教师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送带,就像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一样。教师的工作需要巨大的创作力和想象力。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教给学生以知识。如果以为教师是一个大水桶,学生是一群小杯子,水壶的牺牲就是往杯里灌水,那就大错特错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话是不错的,但教师不是水桶。教师应该是锄头,学生是一个个泉眼。教师的工作,是挖掘学生,让他们自己的泉眼里冒出水来。
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在具体工作方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教育的理念有相通之处。学生是有自我生长和自我成就能力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被塑造的原材料。教师的工作,是培育而不是雕刻。教师的要义,第一在自己做人,其次在认识学生。自己做人过关了,才能站在讲台的众目睽睽中,经得起学生看。认识了学生,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父亲用他的教学事实告诉我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老师的眼界要开阔。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眼界有多高远,对学生的影响就有多深远。就像任何东西都有保质期一样,教学生应考技巧,保质期是两三年,考试一结束,“过期作废”;教字词句章,学生受益终生;教做人的道理,不仅学生受益终生,而且辐射到整个社会风气,辐射到学生的孩子,影响整个民族的进步。教师就是这样,用知识和思想参与社会的构建和人类的发展。而我竟然一度以为教师这个岗位很“平凡”!
我们学校的学生会有个传统活动,评选十大“我最喜欢的老师”,完全由学生投票产生。参加复赛的时候,我说,我有一个梦想。父亲生日时,学生送给他一个地球仪,每一个有他学生的国家上标注一面小旗。从那以后,我就有了一个梦想,希望自己也拥有一个地球仪,我和学生虽然“相忘于江湖”,但我能把学生的行踪记录下来,这样到退休的时候,我将有一个处处红旗飘飘的地球仪。
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入选的奖杯,还有一个贴着小星星的地球仪。父亲的好些个学生都曾说,父亲是他们一生的教师。当然,父亲也是我一生的教师。我庆幸自己终于理解了父亲,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教师这个岗位。
我把自己小小的地球仪放在父亲大大的地球仪旁边,暗暗对自己说,我要一生一世做老师,我要做一生一世的老师。为经师,更要为人师。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作者:《礼记·学记》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作者:萨克雷
《人民教育》2009年第9期
5 教师职业的灵魂
我终于决定写一篇文章,讨论关于灵魂的话题。是因为,每近年底,各个单位都开始“秋后算账”,统计一年的工作成绩:上了几门课,分别是多少学分、多少学时、多少学生数,乘以多少系数,另外,获了什么表彰,受过什么处罚,分别折合成多少分……最后算出一个阿拉伯数字来,作为发放奖金、津贴、课酬的依据。
我看那教学统计表格,很想填写一些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指标项:这个学期,我震撼了多少学生的灵魂,温暖了多少学生的灵魂,我有多少次挑战了他们的成见,给了他们智力刺激,满足了他们的智力饥渴,影响了多少学生的价值观……
但是,统计表上没有“心灵”这样的选项,有了,也没法填。
但是,这些选项,岂不是教师这个职业的灵魂么?
我也知道,现在有的中小学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升学率、排名,有意无意地关注好学生而忽略“差生”,大学老师则关心报酬、舒适度,于是,学分多、大班课、系数高的课,大家抢着上,也不管自己合适不合适,喜欢不喜欢,胜任不胜任,既不对自己负责,也不对学生负责。而在有些场合,我会看到高校教师们坐在一起闲聊,讨论的话题,是比较不同学校课酬的计算方法;点名有多少种方法;怎么更轻松有效地打发掉上课时间,又不让教务处检查的抓到把柄……我就想,这些人,做着这份职业,得到了什么?想得到什么?
应该说,现在各个学校对于上岗教师的学历、学位和学识的要求,都如北京房价,居高不下。别人可能大学毕业就开始工作赚钱,而你从本科到博士,一路考学、竞争,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一朝当了老师,过去是三尺讲台,满身粉笔灰,现在则是三尺讲台,一台多媒体电脑;挤完地铁再骑自行车,两袖清风地进校园;没有香车宝马、灯红酒绿;课堂比天大,一分钟不能迟到;月底刷一下工资卡,那个四位数的数字好像从来没变过……
试想,时间、金钱和生命的投入产出比例如此失调,如果没有一份特别的报酬,教师这个职业又有什么意思呢?
一份特别的报酬。是的,可那是一份什么报酬呢?
当然,我也指望着授课给我带来工资和课酬,这是我的经济来源。但是,除了这些,我还有我自己的私家报酬:
宣布下课时,教室里响起的掌声。
走出教室时,不断有学生对你轻轻挥手,说,老师再见。
走在校园里,学生特意从马路对面跑过来,只为对你说一声老师好。
还有,在教师节收到学生的鲜花,不稀奇,但是,每年十一月末,不知道哪一天,突然收到学生的短信或者邮件,是感恩节的问候。问候来自一个完全陌生的号码或地址,你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他也未必要署名,他只说,我是你的学生,我听过你的课。谢谢你,老师。
还有,每年夏初,学生开始毕业的时候,总能接到几个电话,你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毕业生,约你见面,说,在远渡重洋之前,在走上社会之前,还想再见老师一面。他还能说出四年前你在课堂上说的某几句话,还想让你再送他几句话。
还有,当学生们毕业多少周年,回校聚会,还记得请你去。在觥筹交错中,一个沉静的小伙子坐到你身边,告诉你,以前每次上课,他都坐在最后面的角落里,远远地看着你,听你讲课,心里想:我要做她那样的人。
……
所有的这些私家独门报酬,对我来说,真是无上的享受,无上的荣耀,无上的快乐。这时候,我就知道,这种报酬,这一份骄傲和幸福,拿全世界的黄金和称号来,都不换。
教师是那么普通和微不足道的一个存在,无权无势无钱无名,扔在人海里,如大海一粟。但是,眼看着自己的思想、学识和人格,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年轻人。当一个老师感觉到自己在影响学生的灵魂,改变他的人生观,参与塑造他的人生和人格,不仅是极荣幸的,也是极大的光荣,这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比任何一个官方发放的奖项,比任何一笔奖金,都要珍贵千万倍。
所以,在单位程式化的年终总结之外,我会给自己做一个年终总结:结识了几个学生,和多少学生深谈过,影响了几个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有几次被邀请参加学生的聚会,收到过几份学生的小礼物。
家里时不时有学生送的小礼物,都是些孩子气的小物什:一个小绿植,一份小饰品,一张小卡片,甚至一块巧克力。
说到这里,玩世不恭者马上会嘲笑:你不知道现在学生有多功利,社会化程度多高,心眼多复杂,他们送礼物只是为了加深印象,换一个好分数。这话也许没全错,但它漠视了老师的智商,也忽略了学生的灵魂。一份礼物里面有没有心意和情感,有多少,其实是极容易感知到的。一方面,学生要用功利的方法得到高分,手段有很多种,稚气而“无用”的小礼物不算好办法。另一方面,其实每一个学生除了功利性要求(分数),还有别的精神需要。那种需要也许是隐性的,却很可能比分数的需要更本质、更强烈。每个人都有一个鲜活生动的灵魂,需要人关照。再功利的人,也不能只为功和利而活着。
让灵魂冷漠的玩世不恭者继续嘲笑吧,我相信学生的真诚。我相信人类永不能完全舍弃灵魂。
父亲做了一辈子教师,对于这个职业,他只说过一句话:教师是个良心活。我理解这个“良心”的意思,一方面,是良心的付出。同样的课程,一样的课时、系数、课酬,全无区别,但你投入了多少生命和灵魂,只有你自己知道——当然,还有你的学生知道。听课的、评课的、评奖的、负责鉴定的,统统不知道。
而另一方面,是良心的收获,灵魂的收获。一定不要忘了,别的职业,赚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每一元每一分都是有价的。而做教师不同,教师的回报,除了看得见的金钱、奖杯、获奖证书,还有学生的信任和敬重及其给你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快乐、灵魂的满足。我可以做别的职业,挣更多的钱,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教师给我的荣耀和满足,给我灵魂的滋养,是最丰满的。我在浸染学生的灵魂,学生也在滋养我的灵魂。而且,别的工作报酬,别人可以抢夺或挤占,你该得的钱、该得的奖,可能被有手段的人半路劫走,但任何人都劫不走学生投向你的热忱的目光,劫不走你在学生记忆中的形象。
还有比这更奇妙和美好的报酬吗?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到这份报酬。以现在教师的薪酬水平,那些只有工资、而缺乏这份报酬的教师,恐怕是很难对这份职业感到满意和幸福的。
这是一句老话,但是似乎已经被忘记了:教师是一个事关灵魂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灵魂,工作的主要报酬,可能也是灵魂。
2009年11月
6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雅各布·尼德曼写的《美国理想——一部文明的历史》是本老书,华夏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听说后来再版了,我却没见过。这本书的诞生是这样的:1974年夏天,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淖里焦头烂额,年轻一代处于道德的义愤,纷纷发表对美国的非议,一位高校哲学教师在课堂上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非难,他本人当然坚决不认同,不愿意对自己国家的优秀本质有任何质疑,可是他却不能说服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带着十来个最激进的学生去拜访一个商人,也就是本书作者雅各布·尼德曼。
这就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个特点:爱国不是必须的、无条件的,而是可以质疑的。“爱”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之所以产生是有原因的,美国必须好得值得人们去爱,否则,爱国就成了一件需要辩驳、争论、论证、证明的事情。就像书中说的,“我爱美国,爱的究竟是什么?我对美国的热爱和一个日本孩子对他祖国的感情有什么差别呢?”
第二个特点在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是职业的哲学教师,甚至不是地道的美国人,而是一个移民的商人,雅各布早年是英国的外交官,曾旅居欧亚很多地方,后来移民美国做生意,是个成功的富商,他还是一个工程师。这样的身份至少可以排除“说教”和“功利”的成分,使他的言论更加真诚而可信。
学生们在雅各布的客厅里七嘴八舌、滔滔不绝,用蔑视的口吻谈论自己的国家,谴责它的战争政策,抨击它的整个政府结构、行政机构和法律中的不公正之处,批判它正在背叛自己倡导的信念。正说得兴起的时候,“外国人”雅各布打断了他们,他只说了一句话:“身在福中不知福。”
然后他开始跟学生们讲美国的历史,讲美国建国时的理念,最后当他讲到他们可以对美国的未来寄予的希望时,所有的学生都安静下来,心悦诚服了。
激动的哲学教师受此慷慨陈词的启发,记录雅各布·尼德曼所说的内容,并以他的名义撰写出版了这本《美国理想》,其副标题是“一部文明的历史”,主要是对美国立国历程的历史回顾和反思,其中论到了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和林肯其人其事,屠杀印第安人和废除奴隶制的历史,历史叙述中又穿插了对创立新国家所依赖的条件、两种不同的民主、真正的群体良心等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书中处处流露出对美国特征的出色描述。这本书在当时就热销,到了“9·11”之后,“一边是狂热分子四处攻击,另一边是不知所措的普通民众”,该书在举国动荡和创伤中再版并再次畅销。
从书中可以看出,任何不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都可能变得毫无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作者雅各布出生在费城,是第三代移民,可以算比较地道的美国人。他回忆自己七八岁的时候,老师讲的美国故事枯燥之极,他对“独立宣言”、“制宪大会”既不懂也不感兴趣,学校组织无数次去独立大厅参观,一次比一次冗长乏味,他们总是嘲笑市政厅顶上的雕塑和市中心的自由大钟,升旗仪式的时候,他心里纳闷一块普通的布有什么了不起的。
直到他进入“历史的催眠术”,知道前人如何摆脱殖民统治、如何废除奴隶制度、如何理解民主、如何缔造国家,他才对自己的国家有真正深切的爱。在这里,《美国理想》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三个特点:几乎所有的爱国主义教育都需要从历史中寻求力量和资源,而前提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书中并没有讳言印第安文明及其历史,反而用专章进行了讨论,并且分析了和平、公正等理念,辨析了正义与邪恶相互依存的关系,探讨了“真正被毁灭的东西是什么”等严肃的问题。对于美国历史上的污点,书中没有回避、隐瞒和欺骗,而有直言“美国在屠杀印第安民族时背叛了自己所有的理想”,所以“依照良心的法则”,“除非我们按照印第安文明精髓的指导去努力”否则“永远无法还清这笔孽债”,“我们对此有责无旁贷的义务,作不到这一点,任何其他的赔偿和赎罪都是远远不够的。”等等。
《美国理想》的文字非常轻快,虽然讨论了“外在和内在的民主”、“罪恶和公正”、“超越个人自由”等严肃而重大的问题,却娓娓道来,完全没有不知所云的高深术语,没有令人生厌的酸腐学究气。这或许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第四个大特点:将深刻的理论变成自然的情感,将先哲的智慧变成民众的常识,将前人的理想变成后人的自觉追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惟其如此,潜移默化的作用才更坚固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