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雪球专刊第023期:滚雪球的人
21371400000005

第5章 榕树投资翟敬勇:一个技术分析师的醒悟。(1)

翟敬勇,发布于2012/4/3

初识翟敬勇先生是在2010年7月,我们一起去一家江苏的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调研。在去程的飞机上我们几乎聊了一路,从阿胶的驴皮到马应龙的肛肠医院,把中药老字号企业聊了个遍。我发现翟先生是数据派,每说到一家企业时,他几乎都能很清楚地列举出一堆数据来,这让我以为他有理科背景。后来知道不是,心下颇为佩服。

约好翟先生访谈是在一个周四的上午,出发前与他确认了一下,得知他的公司在2014年年底搬到了另外的地址。想起去年隐约听到传闻说他的榕树投资做了一次重组,股东有较大的变更,依着迁址这件事情来看,重组应当属实。当然,初始搭档们的分分合合在私募资产管理行业不是什么新鲜事,毕竟与利益紧密相关,很多时候还不是蝇头小利。能够像巴菲特和芒格那样一路走下去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一走进翟先生办公室,便看到角落里堆着几件户外的行李,他说下午两点要出海进行帆船训练,过阵子要去三亚打比赛。我连说真是羡慕,这种状态恐怕也只有价值投资者才能拥有吧,交易型选手们很少会在开市的时间离开电脑。他说投资的目的是让生活质量更高,牺牲了生活陷入反复的追涨杀跌中去,就是本末倒置了,他很满意目前的状态。

寒暄了一阵后,访谈正式开始。我希望他能先谈谈过往的经历,如何入行,有什么契机。他自嘲地说,你知道我抱着做投资的理想来到深圳,第一份工作却是卖发电机配件吗?语毕我们都笑了,我说很感谢你愿意把人生的轨迹如实地展示出来,对于每个人来说,现在的自己都是由过去每一段经历每一个点滴塑造而成的,所有的经历都很重要,都值得被尊重。

【一波三折从业路】

你是什么时候入行的?

我是1997年入行的,当时在湖北证券营业部做分析师,半年后被炒了鱿鱼,之后去国泰君安做了两年证券经纪人。后来听朋友说深圳是中国的华尔街,于是2000年3月就怀揣着2200元来到深圳,希望能通过投资来实现人生梦想。但刚开始并不那么如意,找不到与投资相关的工作,钱又很快花得差不多了。为了生存,在深圳关外谋得了一份发电机配件销售的差使。工作的第3个月,就做到了全公司销售第1名,当时认为自己是销售天才。因为是销售天才,所以很快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金额是5万元,大概用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2001年我转战到关内,在通达信网络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这公司是做网上交易技术服务的,目前大部分券商用的都是它的系统。在通达信我尽管做的还是销售,但总算是跟投资沾上边了。

怎么找到通达信的工作的?在那儿的情况怎么样?

我当时抱着一大摞自己画的股价技术分析图纸去人才市场找工作,通达信负责招聘的人看了看我的图纸,二话不说,让我第二天就去公司报到。事后知道,他们当时一看图纸就认定我是技术分析高手,既然是高手,就不用面试了。在通达信工作的那段时期最大的收获是人脉。我每天背着公司的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去各家证券公司路演,宣传技术分析的理念和方法,跟各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和大户们都搞得挺熟。认识的人里包括当时在大鹏证券工作的但斌,还有其他一些现在做得很出色又很低调的人。

看来早期不少的技术派选手是被你们教育出来的呀,后来为什么离开了通达信?

是的,当时技术分析是绝对的主流。在通达信的工作进展其实还不错,不过后来家里发生一些变故,母亲去世了,要回老家治丧。那期间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去思考是不是要继续做销售工作,毕竟销售靠人脉,而人脉资源的变数其实是很大的。思考的结论还是回到了最初的愿望,要做投资,因此离开了通达信。当时刚好海通证券营业部在招分析师,我就加入海通干起了在湖北时的老本行。从做销售转做分析师最大的影响是收入巨幅下滑,从万儿八千一下回落到每月3000元。但为了能走到投资的正途上来,当时也并不太在意。

去海通之后的情况如何呢?

我在海通工作的时间也不算长,2003年辞职跟朋友在营业部搞了个投资工作室,帮大户们做股票,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后来由于跟朋友观点相悖,理念不一,合作得不太愉快,就散伙了。在那之后我加入了一家叫珞珈的投资咨询公司做研究,当时那家公司还是小有名气的。

【像榕树一样稳健成长】

什么时候开始筹备成立自己的公司?为何取名为榕树投资?

2004年但斌和钟兆明成立了东方港湾,受他们的影响,我从2005年开始慢慢地想从珞珈出来了。2006年4月,在但斌的帮助下成立了榕树投资。在取名时首先我跟合伙人们定调是要选树种:一来,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活得长,与价值投资比较切合;二来,海外有红杉基金、橡树投资等,运作得很成功,我们也想向它们靠近。当时想了两个名字:一个是榕树;一个是银杏。因为榕树在福建、广东是常见植物,本身不惹眼,并且感觉是稳重和能扛风雨的,就确定下来叫“榕树”。

说说榕树投资的情况吧,2014年好像做过一次重组?

是的,2006年成立公司时市场已经开始升温了,容不得我想太多,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说。在这个背景下最初选择合作伙伴时没有太多的考虑,合伙人之间也没有充分地磨合过。几年下来,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家目标理念的差别实在太大,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2014年解除了合作关系,并且重组了公司。我跟我的新合伙人之间配合得不错,做到了在感情和协作上互相支持,在价值观理念上高度一致。例如我们都坚持不去投违反人类普世价值的公司,像归真堂这种。

从管理资产规模的角度看,榕树其实一直是个比较小的私募基金,最高峰时的规模也只有5个亿左右。不过我们并不一味地追求规模,把现有客户的资金做好才是第一步要考虑的。

这些年的投资回报如何,其中最满意的一笔投资是什么?

公司由于做的都是专户管理,资金来来去去的,不好统计,说一下我个人账户的情况吧。我自己有3个股票账户,其中2003年9月开始的A股账户至今12倍,2004年开始的B股账户15倍,港股账户2007年3月至今4倍左右。最满意的一笔投资当然是茅台。其实茅台2001年上市时就买了点,是给营业部的大户买的,一买就跌,大户很生气,就全部割掉了。到2004年,茅台已经慢慢地走强了,我大概在当时股本28~35元的价格开始买,之后一直有红利再投资,这么下来,按现在股本的成本价格在5元左右。

印象最深的挫折经历又是什么呢?

最大的挫折还是在走上价值投资之路后所付的学费。当时有个错误的倾向,认为价值投资就是持股不动,长期投资。现在我认为价值投资是用4毛钱买1块钱的东西,高估的时候该卖还是要卖。巴菲特不卖的主要原因是税收,其次是他的名望所在,他卖了可能对公司有不利影响。最近季度的持仓披露,我们可以看到他也是经常买卖的。如果东西本身值1块钱,目前标价4毛钱,4毛钱买了1块钱卖掉有什么错呢?当然,买一个好企业可以忍受它短期股价的高估,未来是不确定的,优势的企业会带来更大的惊喜。

长时间拿住一家公司的股票真不是容易的事,你是怎么做到的?

拿住股票确实不容易,一个基本前提是:要对行业和公司有很深的理解。对于认同价值投资的人来说,拿不住股票的原因通常不是理念不够先进,而是没有看清楚事物的客观规律。比如茅台最近的争议,不要去否认茅台的价值,茅台股票和企业是最好的,不要怀疑,更不要把它政治化。因为之前沾了政治的光,现在反腐不敢去挑政府的神经,只能拿茅台说事儿,它自然就背负了这些。另外,也要了解公司管理层的想法,过去几年我对茅台业绩的预测基本上跟公司最终披露的基本上吻合,我跟管理层就像朋友一样。再比如,我跟段总平时聊得比较多,他买苹果的股票,我也买了,他快翻倍了,我却只赚20%就卖了,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对行业的理解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