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讲平衡之道
21393300000014

第14章 追求的平衡术(4)

屈原被怀王疏远后,楚国的腐朽贵族官僚们得势了。秦国见有隙可乘,派出宰相张仪携带许多珍宝财货来到楚国,贿赂上官大夫、子兰和怀王的宠姬。张仪向楚怀王建议说:“秦国最痛恨的是齐国。如果楚国同齐国断绝交往,秦王愿意赠送楚国六百里土地。”屈原一眼看穿这是个骗局,他虽已处于逆境中,但是为了楚国的前途,毫不考虑个人得失,仍劝告楚怀王千万不要轻信上当。可是,利令智昏的怀王不以为然,宣布了同齐国绝交,然后派人到秦国去接受赠地。谁料张仪指着地图对楚国使者说:“这儿六里地送给楚国。”楚使大惊,问:“不是说六百里吗?”张仪冷笑地回答:“楚王听错了吧,哪有六百里呢?”

楚怀王对这个骗局恼羞成怒,立刻出兵攻打秦国,结果两战皆败。这时,怀王后悔不及,只得又起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谈判恢复楚、齐两国的友好关系。秦国害怕楚、齐联合起来,就主动提出愿意退还汉中土地的一半,同楚国讲和。楚怀王声言不要土地,只要张仪的头。张仪居然满不在乎地来到楚国,因为他知道,在楚国他勾结了一批怀王左右的亲秦派,他们会保护他的。事情果然如此,楚怀王虽然一时囚禁了张仪,但在亲秦势力的庇护下,又把张仪放回了秦国。而且,楚怀王还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又同秦国恢复了交往。这时,屈原从齐国回到了楚国,得知楚怀王放走了张仪,知道事情又糟了。

不久,秦国提出秦、楚两国联姻,同结友好的事,并要怀王到秦国去会面商谈。屈原又识破了秦国的阴谋诡计,恳切地劝告怀王千万不要去上当,因为秦国像虎狼一样,不会怀有好意的。可是,楚怀王已经鬼迷心窍,再加上亲秦派的怂恿,根本听不进屈原的话,终于去了秦国。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扣留,并被逼割地,丧权辱国。不久,楚怀王忧愤成疾,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这时,楚国腐朽没落的贵族官僚更加得势,他们进一步迫害打击屈原。终于,昏馈无能的顷襄王把屈原的官职削去,把他放逐到汉北去远离郢都过流浪生活。

屈原在被流放期间也想遨游天下,实现理想,可是出发时,他忽然在晨曦中看见家乡。车夫也感到悲伤,连车马都驻足了。他终于留下来,他说,就是死也要“狐死必首丘”,不愿离开祖国。屈原被流放长达20来年,终年漂泊,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向腐朽势力妥协。他走遍了今天的湖南、湖北大部分,接触了人民群众,怀着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心情,写下了大量诗章。如《离骚》是他的长篇抒情诗,把现实和幻想交织起来。他在作品中上天下地、驰聘四方去追求他的理想,揭露黑暗势力的丑陋嘴脸,进发出嫉恶如仇的精神,表现了追求理想的坚贞意志和深挚的爱国之情。

楚国国势衰落了。公元前278年,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郢都。他感到祖国濒于危亡,前途茫茫,自己已无立足之地,于是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诗篇《怀沙》。

5月5日这一天,屈原在长沙附近的汨罗江畔徘徊,面对江水,Jb潮起伏不平。他为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和无法挽救祖国的灭亡感到绝望,仰望长空,悲壮地大声吟诵《怀讲诗章。“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我知道面前只有死路一条了,为了真理我绝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光明磊落的君子啊,我将以你们为榜样。”然后,抱着一块石头,怀着一腔浩然正气,纵身跃进波涛之中。时年62岁。

屈原的正气、品格、爱国忠贞,历来被人们敬仰和怀念。他的高洁气质与日月争光。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离骚》被译成各种文字,为世界人们所传诵。

屈原正是经受了被流放的磨难,才写出了《离骚》——这不朽的传世之作。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只有经受过而且经受住磨,才能有所成就。

下面这个故事,从反面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西汉时的朱买臣,字翁子,会稽人,以砍柴卖柴为生。曾经边担柴,边读书,妻于背着柴跟着他。多次让他不要边走边唱,朱买臣的歌声却更大。对此,妻子感到没脸面,要求离开,朱买臣对妻子说:“我五十岁左右肯定能享受富贵,现在已四十好几了。等我富贵以后会报答你的。”妻子又气又怒说:“跟着你这种人,总有一天会饿死,扔到沟中,怎么谈得上富丁”朱买臣挽留不住,就随她离去。

后来严助推荐朱买臣,汉武帝召见了他,谈到《春秋》、《楚辞》,武帝十分感兴趣,即拜为中大夫。后来升为会稽太守。

会稽地方官听说太守将来到这里,打发百姓去打扫街道,朱买臣的前妻与后来的大夫也在打扫工之列。朱买臣让后面的车子停下来,将他们夫妇二人接到太守的住处,安置在园子里,提供他们的粮食与住处。

一个月后,前妻自杀身亡,朱买臣出资给他丈夫,让他安葬了妻子。

塞妻耐不住清贫之“磨”,结果给自己酿制了一杯苦酒。

西汉黄霸,字次公,河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温和,宣帝听说他执法公正廉洁,任命他为廷尉。

本始二年,皇帝为了尊孝武帝而修庙,各领地郡县诸侯国都修庙,黄霸与大臣夏侯胜劝谏说:“这样不行。”于是丞相关御史都上书攻击他俩非议君王,因而被治罪入狱。

过了一段日子,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尚书》,夏侯胜说:“我们都下狱犯了死罪,还学《尚书》有什么用?”黄霸说:“早上知道了‘道’,晚上死都可以。”夏侯胜很欣赏他,就给他讲授《尚书》。

在狱中冬春交替,但讲学《尚书》一刻未停止。

到本始四年,大赦免,两人出狱。夏侯胜被封为谏大夫给事中,黄霸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两人成了生死之交。

黄霸被打入死牢,却仍然学习《尚书》。正因为他经受住了“炼”,才熬到被赦出狱,并被任命为扬州刺史。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创作。不料,他平静的著述生活却为一场飞来的横祸所打断。公元前99年,出征匈奴的将军李陵,因兵败无援,被迫投降,汉武帝一筹莫展,在朝廷召问的情况下,司马迁讲了一些李陵平日表现忠于汉室、待人诚恳,这次也许是暂时投降,以后还会立功赎罪等为之辩解的话。不想却触怒了汉武帝,被判为死罪。据汉刑律,死囚可用两种方法免于一死:一是出巨资自赎,一是受腐刑代死。司马迁家境并不富裕,无钱自赎,亲戚朋友又无人伸出救援之手,他只得受了腐刑。

司马迁受腐刑后,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在他看来,“诟莫大于宫刑”,一切耻辱,“腐刑极矣!”他在极其痛苦之下,“居则匆匆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曾一度想到自杀。但想到“草创未就”的著述,想到“究天下之际,诵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事业,他终于冷静了下来,在为“流俗之所轻”的生活中,他“隐忍苟活”,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遭放逐,遂作《离骚》;左丘双目失明,竟著《国语》;孙子遭受膑刑,仍著《兵法》等“贤圣发愤之所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决心用自己“身残处秽”的生命,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史。

他在受刑获释后不久,被任为中书令,即把全部身心投入著述,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的写作,那时司马迁已是55岁的人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前后共花费了他18年的心血。

读罢司马迁的故事,我们似乎才能明白什么叫炼狱。

是的,历史上,凡有大成就者,几乎都经历过磨与炼。正如孔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7、成与败的平衡

成不可骄,败不可馁。

“成与败”,这是个很大的题目,似乎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来研究它,因为人生的每一步,都涉及到成与败。

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一个“成”字。所以,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在研究成功的秘诀。

圣人们曾说:尧、舜、汤、武的成功,不论是顺理或背理,只要他们顺应了时代就昌盛,就成功;桀、纣、幽、厉的失败,不论是做错事还是做坏事,违反了时代就失败。

这里强调的是顺应时代才能成功。

圣人们还说:磨练心性,提高道德修养,不能为外物所干扰,排除一切私心杂念,需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的精神品质达到炉火纯青,一尘不染的境界;想建立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须到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去奋斗,并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就能完成的,只有始终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态度,一种宽厚博大、光明磊落的胸怀,才会有所成功。

这里强调的,是既要小心谨慎,又要胸怀磊落才能成功。

老子说:要想治理天下却又违背自然规律,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天下的百姓是神圣的,不能使用强制的统治而违背他们的志愿和本性。否则他必定会失败;强制地统治天下,则必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是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制则不会被抛弃。世人的秉性不相同,万事万物有前行有后随,有缓慢有急躁,有的坚强,有的虚弱;有的安稳,有的危险。因此,圣人只顺其自然而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古代圣人要求执政者统治天下必须无为、无执,“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要天下大治,只有顺其自然,不可过分苛求,政治清平,天下百姓自能拥护政权。相反,只会天下大乱,战争纷起。

老子强调的是,顺其自然方可成功。

孔子说:如以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未完成,却停下来,那是半途而废;平整土地,即使倒了一筐土,却继续进行,那是在不断地进步。

孔子强调的是,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中国最经典的、最系统的成功学著作当推被称为世界军事史上“双璧”的《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是依据中国古代阴阳变化之理,以辩让法思想论述了战争中诸如虚实、劳逸、刚柔、攻防等关系,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经过历史的打磨,如今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在战争中使用,无论是变幻莫测的商海,还是复杂纷纭的人际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2500年前大军事家、谋略家孙武所撰。它以军事理论专著的形式,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战争经验,奠定了中国古典兵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外军事和谋略史上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这部书不断地影响后世的军事家及政治人物,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家争相研读的一部畅销书,经久不衰。这部书虽然只有十三篇,文字不超过五千言,却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既是一部典范性的中国兵家管理思想著作,也是一部光辉的中国管理哲学著作。

千百年来,《孙子兵法》之所以备受人们的推崇,影响遍及世界,其主要原因就是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规律的“善战”思想。所谓“善战”,就是以最优的方法夺取战争的胜利。在现代经济社会,就是以最有效的手段战胜竞争对手,夺取市场的胜利。

作为孙子一生智慧和心血结晶的兵法十三篇,贯穿着他全部的谋略思想,其中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谋略,威加于敌的伐交谋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诡道谋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谋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军事谋略,快速突袭的速胜谋略,攻击虚弱的易胜谋略,夺气攻心的心战谋略。这些谋略在当今社会被广泛地应用到政治、军事、经济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由于商场和战场的异常相似性,这本“兵书”也就成了一本“商书”,精明的日本企业家们对此书十分关注,美国的哈佛大学也有专门研究《孙子兵法》的经济学课程。

《孙子兵法》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充满谋略思想的《孙子兵法》在哲学层次上揭示了军队管理与企业管理、兵法谋略与经营谋略的一般规律,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从更深层次上说,是人的智慧的竞争,有胜人一筹的谋略,才能稳获成功。所以说,《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书,它也实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取得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

《三十六计》中的第25计,是“偷梁换柱。”下边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用的就是此计。

日本有一位女化妆师,手艺相当高明。她能使40多岁的男演员变成20多岁的“奶油小生”,也能把眉清目秀的大姑娘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太婆。

一天,她的家里闯进一个不速之客。来人谎称是邮递员,其实是刚越狱的逃犯。他进屋后,凶相毕露,从腰间抽出一把匕首对女化妆师威胁道:“我让你帮我化妆!只要你老老实实地给我化妆,我就不伤你半根毫毛。否则,要你的命!”

女化妆师惊魂甫定,心里就琢磨着应付的办法。她装作很顺从的样子说:“你想化成什么样子呢?对了,把你化妆成女人,你看怎么样?”

“不行!化妆成女人后,行动就不方便了。只要给我换个长相就行了。”

“好吧,我就把你变成一个难看的中年人吧!”女化妆师三下五去二,只一会儿的工夫,就将逃犯变成了—色黝黑、面目狰狞的中年男子。

逃犯照了照镜子,十分满意地走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刚一上街就被警察给抓住了。

原来,女化妆师前几天在街头看到一张通缉犯的照片,于是她就把这个通缉犯的模样挪到了逃犯的脸上。逃犯一露面当然就引起了警察的注意。

偷梁换柱之计一向被认为只适用于军事、政治、外交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作用不大。可是这位日本女化妆师却凭借此计巧妙地降服了逃犯,既解救了自己,又为民除害。她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她急中生智地将另一张罪犯的面孔“换”到了这个逃犯脸上,并且做得不动声色,其次则在于她那神乎其神、令人朋为观止的化妆技术,这才有了日常生活中化险为夷的一幕。

偷梁换柱,“偷”要神不知,鬼不觉,换要换得干净利索,天衣无缝。

《孙子兵法》的原文是:“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阮,远近,上下之道也。”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地形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研究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将帅的职责。此法的核心是:“地形者,兵助也。”

为人处世与兵战一样,也要注意环境的创造。

每个高明的将领,都懂得如何争取在较好的地理环境下作战。每个聪明的人,除了要有一副善言的口舌之外,还应懂得如何在较好的环境中处好人际关系。

若想发挥自己的能力,就要注意你所处的环境是否合适。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和气氛,则应设法创造,这就是“环境创造法”。

选一个最佳环境,造一个最佳时机,使你在交往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良好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选择位置、制造气氛过程中,你要格外注意对方的身份、年龄、交往目的,因事因情而定,相得益彰。

地形,兵之助。地形,交往之辅也。当然,人不能事事都成功。失败了怎样面对。我们常讲的一句话是:“胜不骄,败不馁”,“失败乃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