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讲平衡之道
21393300000019

第19章 做人的平衡术(1)

1、方与圆的平衡

方是做人骨气;圆是处世锦囊。

“方圆人生”是无数哲人圣智毕生追求的人生禅境。

那么,何为方?何为圆?

千载文化积淀中最能代表“方圆”哲学的莫过于中国古钱。造外圆内方古币的前贤们似乎早已深悟“方圆”哲学中的大理与禅机,外圆可减少阻力,便于流通提携;内方可一线贯通,秩序井然。

人行江湖真如钱通于世,对外当求圆融通达,尽力减少成功阻力,但心中应有方正之气,气贯于胸。外圆内方,可谓处世高手,禅宗圣人的大智慧、大哲学。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是壮士立志平天下的思想气度;圆是聪明者适应社会、协调乾坤的行为准则。

为人处事,更需方圆有度。该圆则圆,该方则方,做到千变万化,才可圆润通达。如拘泥规矩,必将作茧白缚。

孙武呕心沥血,著成《孙子兵法》,但每次作战都要脱离兵书,注意权变。赵括用兵,只重书中规矩,死守兵法规则,不知融会权变,20万大军一战而殁,活埋几多冤魂,可悲可叹!

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

一个人有了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就能看到他的容人气量。虽然能容人,心中也应该有个主宰、有个见解、有个辨别,这就是从容量发掘出对人的雅量。

历史上的圣明君主,之所以能听到称善的人就要揖拜,劝谏的人则川流不息,因为他们对意见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古代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也因为他们对死生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古代君子及德高望重的人,之所以能不违背道义而成名,也因为他们对名利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如果为了道义所在、正气所存,就是万死也不辞,这又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所以孟子评论伯夷、伊尹、孔子的相同之处时说:“能够得到百里地方的君主,都能以朝见诸侯而有天下。哪怕是行一处不义,杀一个无辜,而得到天下,都不愿意这样做。”

因此,道义不能瞬间离开,丝毫违背;正气不能瞬间违背,丝毫损去。这就是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而这又是不可辨解的。不然,那些汉奸贼子、贪官污吏、匪盗流寇、奸佞小人,也都能说“我无可无不可”了。

根据《唐史》记载:“狄仁杰能做宰相,实际是娄师德推荐的,而狄仁杰却不知道,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一赳武夫而已,数次把他排挤在外。太后武则天觉察到了,曾经对狄仁杰说:‘娄师德了解人吗?’狄仁杰回答说:‘我虽与他同为大臣,却没有听说他了解人。’武则天说:‘朕起用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也可以说他了解人啊。’狄仁杰出来后,感叹地说:‘娄公的盛德,我被他包容得很久了,我却没有觉察到。”’

又载:“娄师德对人宽厚清慎,触犯了他也不计较。他弟弟去做徐州刺史,准备起程,娄师德对他说:‘我位及宰相,现在你又去做徐州的刺史,我认为荣宠太深了,恐怕要遭人嫉妒,你准备怎样自勉呢?’他弟弟跪着说:‘从现在起,如果有人吐口水到我脸上,我把它擦掉,哥哥大概不会忧虑吧。’娄师德满面不高兴并严肃地说:‘这就是我所担忧的地方,他人吐口水到你面上,他是愤怒你,你擦去它,就违逆了他的意思,所以他更加恼怒你,口水不要擦去,让它白干。’他弟弟当时笑着接受了。”从他人的口水吐到脸上让它白干,可见娄师德的容人度量,这就是圆。

《唐史》中还载:“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很有善政,你想知道诬陷你的人的名字吗?’狄仁杰说:‘您认为我有过错,请指出来我好改正它。知道我没有过错,这是我的不幸,我不愿意知道诬陷我的人的名字’。武则天很是赞赏他。”这种不愿知道诬陷我的人的名字,就是对人的雅量,这就是圆。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所记载的宋太祖的事情:“赵普经常推荐某人做某官,宋太祖没有应允;第二天赵普又来推荐其人,宋太祖还是没有准奏;第三天,赵普又来推荐其人,宋太祖大怒,把他的奏折撕得粉碎摔到地上,赵普便跪到地上把破碎的奏折捡了起来。回家之后,赵普把那撕得粉碎的奏折拼凑起来,又拿去上奏宋太祖,宋太祖被他的诚心所感动,重用了推荐的人。又有一位大臣应当升迁,太祖素来不喜欢那个人,不同意。赵普坚持为那人请求,并且说:‘刑法用来惩治罪人,赏赐用来奖励功臣,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而惩罚与奖赏,您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怒来专断呢!’太祖大怒不已,站起来,赵普也跟着他站起来。太祖进宫去了,赵普站到宫门口不回去,最后竟然得到同意。赵普的刚毅、果断就是这样子。”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太祖赵匡胤,有无可无不可的容人之量与雅量,并能够看出赵普的刚毅、果断精神。一圆一方,可见一斑。

作为人物,如果以一种怨恨的样子,以自我之见为念,以自我之见为是,以自我的喜好憎恨为怀,又如何来用天下呢?

把天下作为己任的人,必须用天下,很少见到能以自己的力量而能自恃的人。用天下,不抛弃自己的私智私见,不抛弃自己的私怨私仇,不抛弃自己的私心私念,不以天下人的心为心,不以天下人的意为意,不以天下人的力为力,就必然孤陋寡闻,短见狭隘,无所作为了。所以说,领导者必须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与雅量。

韩信,原是楚国的臣属,由于项羽不知道他,也不取用他,于是投奔到汉。汉高祖也不知道他,也不取用他,他便逃走了。萧何在月下去追赶韩信,刘邦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大为震惊,待他回来,还责怪他,萧何告诉他是去追赶韩信。高祖说逃跑的人很多,为什么单独追赶韩信?萧何说:“普通的人多容易得到,韩信却难求到。”高祖问怎样对待韩信,萧何说必须拜他为大将,高祖开始不同意,最终还是拜韩信为大将,把所有的兵权都交给他。待楚国败亡后,韩信想假封为齐王,刘邦又发怒了,认为怎样都不可以。张良同坐一桌,却从桌子底下踩了他一脚。刘邦开始领会到了,于是同意,并说:“何必称假王,做个真王也可以。”这里,韩信为方,刘邦为圆。

再说刘邦用季布,季布开始是项王的将领,使汉王数次受到窘困。等到项羽失败了,刘邦悬赏千金捕捉季布,并说敢隐藏季布的人,罪及三族。可见他对季布是怎样的切齿痛恨。季布无处可逃,就躲藏到以“侠义道”闻名于世的朱家家中,朱家不仅隐藏了他,还准备为他解脱困境,施展他的英雄才略。朱家来到洛阳,拜见汝阴侯滕公,并询问汉王怨恨他的情绪等各种情况,并说:“做臣子的各为其主,季布被项羽利用,这是他的职责。项家的臣属都要杀尽吗?现在皇上刚得到天下,独自以一己的私怨施加于人,怎么显示出天下的宽大呢?并且以季布的贤能,汉朝应是求他若渴,他就是不到外地少数民族去,也会到南方的越国去的。嫉妒壮士,相反是资助敌国的行为,这是伍子胥所以鞭打楚平王死尸的原因。你怎么不从从容容地与皇上谈及这些呢?”滕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将朱家说的这些话,告诉给刘邦。刘邦也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赦免季布,并拜他为郎中。

刘邦从善如流,得到许多的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无可无不可、豁达容人的雅量,这就是圆,以“侠义道”闻名于世的朱家则为方。方圆应有度。

过分的方,刚愎自用,锋芒毕露,有勇无谋,等待你的,只有两个字——失败。

过分的圆,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缩手缩脚,等待你的,还是那两个字——失败。

方到何种程度?圆到何种程度?何时当方?何时当圆?文无定法,人也无定法。只能靠自己揣摩,靠自己感悟。“天机不可泄露”,但禅者仍没天机。聪明与愚蠢之分,也正在此。

2、表与里的平衡

为人应表里如一;察人须由表及里。

宋代《朱子语类》中有这样一句话:“诚意只是表里如一;若外面白,里面黑,便非诚意。”强调是要表里如一。

《素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表无里,与无表同。”强调的是重在有内心的诚意。

施耐庵在《水浒》中说:“表壮不如里壮。”强调的也是“里”的充实。

人往世上一站,就有一人“表”给了世人。与陌生人第一次相见,就会给人一个外表的印象。所以,探讨、把握住表与里的关系,很是重要。

一个人的印象是通过他的形象来表现的,具体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

要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要注意服装及仪表。一个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人站在你的面前,一定会让你讨厌;服装也并不一定要时髦赶潮流,最要紧的是大方得体、干净整洁、大众化。如果你想在服装方面“标新立异”,那只能使你脱离人群,是不会得到别人喜欢和接近的。

专家提醒人们交际时的服饰仪表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胡子刮了没有?

头发乱不乱?

衣服扣子扣好了没有?

衣服的褶皱是否抚平了?

裤管直不直?

鞋擦了没有?

初次见面时,真诚自然地表现自己是很重要的。千万别忘了诚恳的微笑,你的微笑比你身上穿着的任何名牌服装都值钱。

有位美国妇人拥有一笔不小的财富,为了得到别人的喜欢,她不惜花费很多钱去买貂皮、钻石、珍珠,但她的面孔总是紧绷绷的,刻板如一张树皮。这位妇人不懂得:一个女人脸上所带有的温柔的笑容,比她身上的珠宝饰物重要得多。

其实,微笑最简单——动一动脸部肌肉就行了,但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对为什么国外某些大百货商店宁可雇佣一个小学未毕业但有一个可爱的微笑的女职员,而不雇佣一个面孔冷漠的哲学博士等这类事件而惊讶不已了。

当然,观察人,不仅要看他的外表,更要看他内在的东西。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龄大了,你家后代中还有善于相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良马还可以从它的外貌形态、筋骨方面相得出来,至于天下的千里马,似乎绝迹了,似乎逃匿了,像这样的千里马,奔跑起来像不沾尘土似的。我的子孙都是下等才能,可以教他们挑选良马,却不能教他们挑选天下的千里马。我曾经有个一起挑担卖柴的伙伴,叫做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请你接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出外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以后,回来报告穆公说:“已经寻找到了,在沙丘那里。”穆公说:“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母马,纯黄的毛色。”

穆公派人去取马。回来一看,却是公马,纯黑的毛色。穆公大不高兴,找伯乐来对他说:“失败了,你所荐举的人,竟然连马的毛色怎样,公的母的都分别不开,又怎么能说得上挑选千里马呢?”

伯乐长声感叹地说:“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这是比我强过千万倍的相马能力么!至于他相马本领,是不显露天机的地方,掌握了相马的内在实质,往往容易忽略外表,重视的是蕴藏在体内的力量,忽略了它外在的形色;观察到的仍然是天机妙着,不去观察那些可以不看的公母毛色之类;只着重在关键之处,而是故意不看那些不必看的地方。九方皋的相马本领,就在于寻找比普通良马可贵的妙处。”

九方皋选的马果真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有一个姓石的木匠去齐国,看见一棵做社祀的树。树荫下可以卧几千头牛,树干有百围粗,它像山那么高,好几丈以上才生树枝,能够造船的树枝就有几十竿。前来观看这棵大树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拥挤。可是,石木匠却一眼也不看,照样走他的路。他的徒弟呆呆地看了一阵以后,迫上木匠问:“我自从跟您学手艺以来,还没有见过这样大,这样好的木材。可是您为什么一眼也不看就走了呢?”石木匠边走边回答说:“你不要看这树很大,其实一点用都没有。用它做船下水就会沉;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具,几天就要坏;用它做屋梁,要生蛀虫。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树啊!可是,正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没人用它,它才能这样长寿,长到现在这样大。这就是无用才有用啊!”

“这么说,有用处的树倒是没用的啦?”有人问。

“是啁!”庄子说:“看那些果树,果实熟了,就会被打落折断,那些柏树桑树,还有桂树漆树,稍微长得粗了点,就被人砍倒去做房梁棺木,或者做别的用。它们都不能长寿,这就是有用处的下场!”

这些都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表与里。

做人应该表里如一,应该真诚。从本质、人品方面来讲,这绝没有错。但人在世上是“活”的,其他的“事”、“物”也是“活”的,既然万事万物都是“活”的,那么,死心眼只抱着一个“表里如一”不放,就是傻瓜了。

孙子很懂用兵之道。他的中心观念是:“兵者,诡道也。”他主张兵不厌诈。这些虽是从兵法的角度来讲的,却完全适用于人情操纵,而且其术理之妙,被他表述得非常完备、明晰。

孙子主张:战争之前,一定要隐密自己的实力,造成敌人错误的估计,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他点出心理作战的要诀:要避开敌人的锐气而攻其暮气,扰乱敌人军心,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以逸待劳乘虚而人,即是所谓避实击虚的策略运用。孙子举出了十二项战术上可以运用的诡道,大体上是三大类原则。

第一类是外表伪装己方的实力,以欺瞒敌方,他的方法是:

能而示之不能:己方实力甚强,却隐藏以松懈敌人的警戒心。

用而示之不用:虽已出兵,却装成按兵未动。

近而示之以远、远而示之以近:故意使敌方认错己方之距离,以攻其不备。

第二类是误导,混乱敌人,他的方法是:

利而诱之:使敌人误以为有利,引诱其人彀。

乱而取之:混乱敌阵,乘隙突袭。

第三类是对付实力甚强的敌人,他的方法是:

实而备之:对实力强的敌人要充分戒备。

强而避之:避开敌人强劲的部队。

怒而扰之:激怒敌人,使对方乱了正常步调。

卑而骄之:故示低姿势,以养敌人骄气。

逸币劳之:敌人安逸时,骚扰他们使其疲于奔命。

亲而离之:设法离间分化敌人内部。

无论在战场、在官场还是交际场,一切的竞争之道,操纵之理都贯通着相同的人情与心理准则。下面再举一个官场上的“表里不一”、“卑而骄之”而蒙蔽对手的例子。

明代嘉靖中期,严嵩和夏言同为朝廷大臣。夏言科第在严嵩之前,地位在严嵩之上,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深为皇帝所器重。但是他自恃才高,难免有些目中无人,尤其喜欢别人对他奉承夸赞。严嵩对他并不服气,但他也是极有心计的人,不露一点锋芒,耐心地等待时机。他利用与夏言同是江西老乡这层关系,设法去讨好夏言。有一次,他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夏言根本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随便找了个借口不见他。严嵩心里恨得直咬牙,但表面却装得谦恭极了。他在堂前铺上垫子,跪下来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自己带来的请柬。夏言很受感动,以为严嵩真是对自己恭敬到这种境地;这也正合了他好虚荣求奉承的心理。从此夏言很器重严嵩,一再提拔他,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夏言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位由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同乡,最后竟置他夏言于死地。

严嵩知道自己的计谋在一步步得逞,心里甚为得意;但表面却不露分毫,对夏言仍是俯首贴耳,只是暗中在寻找、制造机会,以将夏言一下子打倒。时机未成熟他是不会露出狐狸尾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