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讲平衡之道
21393300000023

第23章 做事的平衡术(1)

1、利与害的平衡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做事首先要想到成败利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与人与已有利的事,则可为,否则不可为。

《韩非子》中说:“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意思是:真心使别人得到利益,即使素不相识的人也容易和睦相处;存心使别人得到害处,即使是父子之间也会彼此背离而且互相埋怨。

利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害是人们共同畏惧的。追名逐利,人之常情。名利所在,往往祸害并存。利欲熏心,见利忘义,则祸害必至。由此可知,利害生出得失,得失又生出成败。愚笨的人常常困惑于蝇头小利而遭致祸殃;聪明的人却能趋利避害,以义取利。对待利害的态度,恰是愚智之分。

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祖先们也早就强调: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的德性;通过质疑问难来弄懂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用对待事物的仁爱之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并使天下百姓受到恩惠。这段话是讲进德、修业的具体方法和待人处世的原则的。认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要通过学习的办法来解决;弄懂疑难问题要通过询问、商讨的方法来解决。为人处事必须遵循仁义的原则。这样,就可以给天下百姓带来利益。

孟子来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肯定带来了对我国有利益的好方法吧?”

孟子回答说:“您干什么非得说利益呢?只要有仁义也就可以了。您说‘怎样才对我们酌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赏之地有利’,读书人与老百姓说‘怎样才对我自身有利’,这样上下都来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会有危险了。有兵车万辆的国家,谋杀国君的人,必定是有兵车千辆的大夫;有兵车千辆的国家,谋杀国君的人,必定是有兵车百辆的大夫。兵车万辆中既然占有千辆,兵车千辆中既然占有百辆,这些大夫们所拥有的不能说不算多了。如若他们都把仁义放在后面而先谋求利益,这样,不把国家的利益全部夺取是不可能满足的。没有为了求取仁义而抛弃自己父母的人,也没有为了求取仁义而愧对自己国君的人。因此您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非要讲利益呢?”

孟子的意思是说:没有仁义之心,只讲利益反而有害。

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有一利则有一害,有一害则有一利。

枢密使昂是海陵王的亲戚,在海陵王当政时,他纵情饮酒,醉生梦死,总是一连几天不醒,海陵王听说,经常当面告诫他不要饮酒了,但是昂只要有机会便依然故我。

海陵王倒台后的大定初年,昂从扬州任上归来,妻子在家里为他准备好了酒菜,昂没喝几口,就放下不喝了。

昂的妻子是海陵王的堂姐,对昂的反常感到奇怪,便问是怎么回事。昂说:“我本来不是贪杯的酒徒,但以前要是不用贪杯来隐藏我的真相,你弟弟早把我杀死了。现在赶上好的时代,我正应当自爱,所以才不贪杯了。”

昂纵情饮酒,醉生梦死,竟然连海陵王的劝告都不听,常常醉得一连几天不醒,看起来是有害无利。其实是世人皆醉他独醒,他是借酒藏身,否则,早就没命了。真是害利相生。

明初刘敏,肃宁县人,被推荐为孝廉,就任中书省官员。他曾经晚上到龙江买回芦苇,第二天早上装载回家,等他妻子编织成席,卖了钱来奉养母亲,而后再人衙门办公事。他为官廉洁,有人送他陶瓷瓦器之类的东西,照样不接受。他任楚相府录事时,中书省长官把从罪官那里没收来的女仆分给文臣家,大家都劝刘敏请求上司分配一个来侍候老母。刘敏坚决推辞说:“侍候母亲是儿子和儿媳的事情,为什么要支配别人?”到中书省长官获罪时,中书省官员多数因分配女仆而受到处罚,只有刘敏没有任何参与而得免。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他贤能,便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后又改任刑部侍郎。

刘敏因廉洁自律,没有参与分配女仆而没有获罪,反被提拔,是因小害生大利。中书省官员因参与分配女仆,多数人受处罚,是因小利而获大害。由此看来,一事当前,的确应该权衡一下利害孰大孰小。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就是“仁、义”二字。用现代的标准,从大处说应看是否利国利民;从小处讲应看是否利他利己。损人不利己的事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也做不得。

前文说了,利害生得失,得失生成败。很多人失败,都因贪利而致。从商者贪图小利,可能失去更多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国家的统治者如果只注重眼前的小利,那灭亡之日也就临近了。被眼前的微小的利益所蒙蔽,不辨轻重、主次,看不到隐藏在小利后面的危害,是蜀王破国亡家的根源。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并起,争霸天下。当时在秦国的西南面的蜀国是个很富饶的地方,四面环山,中间一块贫地,良田万顷,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人称天府之国。秦惠王对此地早就垂涎三尺,想占领这块地方。但这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若要进兵,先要翻过高高的终南山,穿过长长的褒谷,跨越潜水,横渡桓水,不用说有多难,就是到得蜀国境内,也寸步难行。蜀国的道路险峻,山岩陡峭,涧深水急,正如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感叹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怎么办呢?

秦惠王了解到蜀国的国君生性贪婪,见利眼开,而且不知满足,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定利用蜀王的这个弱点去讨伐蜀国。

惠王请人雕琢了一头石牛,牛身庞大,栩栩如生,惠王叫人把许多的金子、银子、绸缎放在牛屁股后面,宣称这些都是石牛屙出来的,并派人告诉蜀王,说要把这个举世罕见的宝贝送给他,愿秦、蜀邻国永结友好。蜀王便派人去观看,秦惠王便给了那个来观看的人许多金子,那人回来告诉蜀王说是果真如此。蜀王贪得无厌,使命人挖开悬岩,填平山谷,架起桥梁,以便迎接石牛。他哪里知道,秦国人早已经率领军队远远地在石牛后面,一到山路打通,秦军便飞奔前来,一涌而进。蜀人毫无准备,秦军沿路挺进,直赴蜀国都城,杀了蜀王,灭了蜀国。

蜀王贪小失大,留下千古笑柄;秦王攻取蜀国,还让蜀国人自己开道引路,智谋与武力并重,因而世代传颂。

什么是大利?什么是小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城池是先帝留下的,是权力和荣誉的象征,自然不能随便转让给他人,但是身家性命重要还是几个城池重要?权衡得失、利弊,刘肥忍舍小利,献出了城池。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当了皇帝,吕后成了吕太后。吕太后最恨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刘邦死了,她就找机会毒死了如意,又让人把戚夫人砍掉手脚,挖去双眼,熏聋两耳,再给她灌下毒药,使她变成哑巴,然后扔在厕所里,称为“人彘”,叫汉惠帝刘盈去看。汉惠帝看了大哭,回去就病了,一年多不能起床乙从此他天天喝酒玩乐,不问政事,朝廷大权实际上落到吕太后手里。

刘盈当皇帝后的第二年,齐王刘肥从自己的封地来长安朝见太后和汉惠帝。刘肥本是惠帝的哥哥,只不过他不是吕太后生的,所以没有能当上皇帝。惠帝见哥哥来看他,非常高兴,就吩咐摆酒招待,并且让哥哥坐在上头,自己在下面作陪。吕太后看了很生气。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怎么能让别人坐上座呢?她就让人斟了两杯毒酒递给刘肥,让他给惠帝祝酒,哪知惠帝见齐王起身,也跟着站起来,拿过另一杯毒酒,打算弟兄俩一起干杯。吕太后一看傻了眼,赶紧站起身来,装作不小心,把惠帝手中的酒撞洒了。刘肥也不傻,见这情景知道其中有鬼,不敢再喝,就推说已经喝醉,告辞回去了。

刘肥回到住处,派人一打听,知道刚才那酒果然有毒。他估计吕太后不会放过自己,心中又害怕,又发愁。这时,一个手下给他出主意说:“太后只有当今皇上和鲁元公主这一儿一女,自然对他特别宠爱。如今大王您的封地有70多座城,公主却只有几个城。您要是向太后献上一郡,把它作为公主的汤沐邑,太后定会高兴,您也就不会有危险。”

刘肥想想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自己封地中的城阳郡献给公主,太后果然高兴,刘肥这才平安地离开长安,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刘肥舍了小利,避了大害。

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他名叫智伯,其实一点都不聪明,相反,却是个蛮横不讲道理、贪得无厌的人。他自己本来有很大一块封地,他还嫌不够。有一回,他平白无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晋国一个贵族,他很讨厌智伯的这种行为,不肯给他土地。他的一个臣子叫任章,很有心计。任章对宣子说:“您最好给智伯土地。”

宣子不理解,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给他土地呢?”

任章说:“他无理求地,一定会引起邻国的恐惧,邻国都会讨厌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会不知满足,到处伸手,这样便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忧虑。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骄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轻视他的对手,而更肆无忌惮地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害怕他、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那他便不能这样长久下去了。”

任章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见宣子点头称是,似有所悟,便又接着说:“《周书》上说,‘将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帮助;将要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甜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您还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说,您现在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作他的靶子,向您发动进攻。您还不如让天下人都与他为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宣子非常高兴,马上改变了主意,割让了一大块土地给智伯。。智伯尝到了不战而获的甜头,接下来,便伸手向赵国要土地。赵国不答应,他便派兵围困晋阳,把赵国包围了。这时,韩、魏联合,趁机从外面打进去,赵在里面接应,里应外合,内外夹攻,智伯便灭亡了,果然如任章所料。

智伯的灭亡,起自贪心。这一教训,不能说不惨痛。但今人多有不知吸取者。那些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贪心太重,导致最后成为阶下囚或走上断头台的。

2、缓与急的平衡

急事须缓行,缓事须急办。

在日常工作中,人们手头往往不可能只有一件事情需做。千头万绪,从何人手,这就要分清事情的缓急。有些事情放一放,还来得及,则没必要急于去做;有的事情很急,就必须立即去做。现在政府部门强调要提高办事效率,所以,走进公务员的办公室,常常能看到“急事即办”的牌子。应该说,这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一种具体表现。《孔子家语·贤君》中有这样一句话:“政之急也,莫大于使民富且寿也”。意思是说:国家最急迫的事,莫过于让人民富裕和长寿了。当然,让人民富裕和长寿,不是一朝一夕可办得到的,但有一条,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就是“急事,就应“即办”。

做为普通人,无论你是经商做买卖,还是料理家务,也有个缓与急的问题。哪件事必须抓紧办,哪些事可以再等等,要分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缓急,结果,往往是该办的没办好,不该办的却提前办了,办了又没有用。

凡事有急有缓,分清缓急,关键在于把握机会。王安石在《上蒋侍郎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急、缓的论述,他说:“时未可而进,谓之躁,躁则事不审而上,必疑;时可进而不进,谓之缓,缓则事不及而上,必违。”意思是:时机未成熟就进叫急躁,由于急躁,事情没有考虑周全就动手,结果必定迷惑难以成功;时机成熟却不进叫缓慢,缓慢则错过时机,结果必定事与愿违。所以说,办事情,用老百姓的话说,必须看清火候。急不一定就好,缓,不一定就不好。

孟子说:孔子准备离开齐国,等不及做饭就走了。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缓缓而行吧。这是离开祖国的道路。”可以立刻离去就立刻离去,可以长久的做下去就长久的做,可以不做官就不做,可以做官就做,孔子就是这样的。

儒家学者一直认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千万不可以轻浮急躁,因为如果有轻浮的举动,急躁的个性,就会把事情办得一团糟,从而使自己困惑烦恼,这样自然就会失去悠闲宁静的趣味;无论在处理任何事情时,绝对不可以思前虑后,优柔寡断,因为凡事如果想得太多,就会受到外界的制约,从而丧失潇洒旺盛的蓬勃生机。

王阳明说:隐伏很久的鸟,飞起来会飞得很高;开得早的花,也必凋谢得早。一个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学会等待时机,不能因为眼下的处境地位不如意而丧志,不能因时间的消磨而灰心,人只要明白急于展露头角难成气候,急功近利不足成大事的道理,就可以避免怀才不遇的忧虑。只有守正待时,善于抓住机会而志向坚定者才可迈向成功之路。

中国有句俗话,叫“放长线,钓大鱼”。这就是急不得的一件事。

唐代京城中有位窦公,聪明伶俐,极善理财,但他却财力绵薄,难以施展赚钱本领。没有办法,他先从小处赚起。

他在京城中四处逛荡,寻求赚钱门路。某日来到郊外,却见青山绿水,风景极美,有一座大宅院,房屋严整。一打听,原来是一权要官宦的外宅。他来到宅院后花园墙外。但见一水塘,塘水清澈,直通小河,有水进,有水出,但因无人管理,显得有点零乱肮脏。窦公心想:生财路来了。水塘主人觉得那是块不中用的闲池,就以很低的价钱卖给了他。

窦公买到水塘,又凑借了些钱,请人把水塘砌成石岸,疏通了进出水道,种上莲藕,放养上金鱼,围上篱笆,种上玫瑰。

第二年春,那名权要宦官休假在家,逛后花园时闻到花香,到花园后一看,直馋得他流口水。窦公知道鱼儿上钩了,立即将此地奉送。

这样一来,两人成了朋友。一天,窦公装作无意地谈起想到江南走走,宦官忙说:“我给您写上几封信,让地方官吏多加照应。”

窦公带了这几封信,往来于几个州县,贱买贵卖,又有官府撑腰,不几年便赚了大钱。而后又回到京师。

他久已看中了皇宫东南处一大片低洼地。那里因地势低洼,地价并不贵。窦公买到手之后,雇人从邻近高地取土填平,然后在上面建造馆驿,专门接待外国商人,并极力模仿不同国度的不同房舍形式和招待方式。所以一经建成,便顾客盈门,连那些遣唐使们也乐意来往。同时又辟出一条街来,多建妓馆、赌场甚至杂耍场,把这条街建成“长安第一游乐街”,日夜游人暴满。不出几年,窦公挣的钱数也数不清,成了海内首富。

窦公为了钓到宦官不惜血本做钓饵,又耐性极好,鱼儿上了钩竟然浑不知觉。他的这种技巧乃“放长线,钓大鱼”。

善于放长线、钓大鱼的人,看到大鱼上钩之后,总是不急着收线扬竿,把鱼甩到岸上。他会按捺下心头的喜悦,不慌不忙地收几下线,慢慢把鱼拉近岸边;一旦大鱼挣扎,便又放松钓线,让鱼游窜几下,再又慢慢收钓。如此一收一驰,待到大鱼精疲力尽,无力挣扎,才将它拉近岸边,用提网兜拽上岸。人情操纵也是一样,如果追得太紧,别人反而会一口回绝你的请求,只有耐心等待,才会有成功的喜讯来临。

据说,某中小企业的董事长的交际手腕高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