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庄子全书》学生活
21393700000024

第24章 在宥(2)

凌太虚为乾隆三十六景之二十八景,建于乾隆六年至九年(1741—1744)间。这里地势极高,境界清虚,登临其上,有凌云之感,当是隐者愿居之地。鸿蒙对云将所说的道就是:节制欲望、忘掉形体、精神自由、保持淳朴生活、返归自然的状态。

云将得不到回答。过了三年,云将再次到东方巡游,经过宋国的原野恰巧又遇到了鸿蒙。云将大喜,快步来到近前说:“你老先生忘记了我吗?你老先生忘记了我吗?”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希望得到鸿蒙的指教。

鸿蒙说:“自由自在地遨游,不知道追求什么;漫不经心地随意活动,不知道往哪里去。游乐人纷纷攘攘,观赏那绝无虚假的情景;我又能知道什么!”

云将说:“我自以为能够随心地活动,人民也都跟着我走;我不得已而对人民有所亲近,如今却为人民所效仿。我希望能聆听您的一言教诲。”

鸿蒙说:“扰乱自然的常规,违背事物的真情,整个自然的变化不能顺应形成。离散群居的野兽,飞翔的鸟儿都夜鸣,灾害波及草木,祸患波及昆虫。唉,这都是治理天下的过错!”云将问:“这样,那么我将怎么办?”

鸿蒙说:“唉,你受到的毒害实在太深啊!你还是就这么回去吧。”

云将说:“我遇见你实在不容易,恳切希望能听到你的指教。”

鸿蒙说:“唉!修身养性。你只须处心于无为之境,万物会自然地有所变化。忘却你的形体,废弃你的智慧,让伦理和万物一块儿遗忘。混同于茫茫的自然之气,解除思虑释放精神,像死灰一样木然地没有魂灵。万物纷杂繁多,全都各自回归本性,各自回归本性却是出自无心,浑然无知保持本真,终身不得背违;假如有所感知,就是背离本真。不要询问它们的名称,不要窥测它们的实情,万物本是自然地生长。”

云将说:“你把对待外物和对待自我的要领传授给我,你把清心寂神的方法晓谕给我;我亲身探求大道,如今方才有所领悟。”叩头至地再次行了大礼,起身告别而去。原文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倖也,几何侥倖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译文

国本惠民

“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意思是:地位卑下可是不能不依靠他们的,就是人民。唐太宗李世民,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世俗人都喜欢别人跟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希望别人跟自己相同,不希望别人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总是把出人头地当作自己主要的内心追求。那些一心只想出人头地的人,何尝又能够真正超出众人呢!随顺众人之意当然能够得到安宁,可是个人的所闻总不如众人的技艺多才智高。希图治理邦国的人,必定是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利而又看不到这样做的后患的人。这样做是凭借统治国家的权力贪求个人的侥幸,而贪求个人的侥幸而不至于丧失国家统治权力的又有多少呢!他们中能够保存国家的,不到万分之一,而丧失国家的,自身一无所成而且还会留下许多祸患。可悲呀,拥有土地的统治者是何等的不聪明!

拥有土地的国君,必然拥有众多的物品。拥有众多的物品却不可以受外物所役使,使用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所以能够主宰天下万物。明白了拥有外物又能主宰外物的人本身就不是物,岂只是治理天下百姓而已啊!这样的人已经能往来于天地四方,游乐于整个世界,独自无拘无束地去,又自由自在地来,这样的人就叫做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的人,这就称得上是至高无尚的贵人。

至贵之人的教诲,就好像形躯对于身影,传声对于回响。有提问就有应答,竭尽自己所能,为天下人的提问做出应答。处心于没有声响的境界,活动在变化不定的地方,引领着人们往返于纷扰的世界,从而邀游在无始无终的浩渺之境,或出或进都无须依傍,像跟随太阳那样周而复始地没有尽头;容颜、谈吐和身形躯体均和众人一样,大家都是一样也就无所谓自身。无所谓自身,哪里用得着据有各种物象!看到了自身和各种物象的存在,这是过去的君子;看不到自身的各种物象的存在,这就跟永恒的天地结成了朋友。

原文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译文低贱然而不可不听任的,是万物;卑微然而不可不随顺的,是百姓;不显眼然而不可不去做的,是事情;不周全然而不可不陈述的,是可供效法的言论;距离遥远但又不可不恪守的,是道义;亲近然而不可不扩展的,是仁爱;细末的小节不可不累积的,是礼仪;顺浓其性然而不可不尊崇的,是德;本于一气然而不可不变化的,是道;神妙莫测然而不可不顺应的,是自然。所以圣人观察自然的神妙却不去帮助,成就了无瑕的修养却不受拘束,行动出于道却不是事先有所考虑,符合仁的要求却并不有所依赖,接近了道义却不积不留,应合礼仪却不回避,接触琐事却不推迟,同于法度而不肆行妄为,依靠百姓而不随意役使,遵循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不轻率离弃。万事万物均不可强为,但又不可不为。不明白自然的演变和规律,也就不会具备纯正的修养;不通晓道的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办成。不通晓道的人,可悲啊!

什么叫做道?有天道,有人道。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却处于崇高地位的,达就是天道,事必躬亲有所作为而积劳累苦的,这就是人道。君王就是天道,臣下就是人道。天道跟人道比较,相差实在太远,不能不细加体察。

活学活用

沉默力量,巨大无限

现代真是话多的时代,虽然嘴巴的功能是要吃也要吐,但再没有比现今人们为了不吐不快而更劳心费力的了。以前是只有人聚集在一起才能打开话匣子,现在随着大众媒体传播的出现,一个人也能滔滔不绝地聒噪。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说了那么多话,其实只有一两句是有用的。想想每天从我们口中说出的话,如果让我们一个人在安静下来回想时,发现绝大部分都是毫无用处的废话。人本来应该说的是“真话”,但实际上说出的多半是废话与谎话。

还是沉默好,沉默不是退缩,也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力量,一种智慧。

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绊绊,这很正常,但是千万不要把不愉快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因为处在低潮情绪下,很容易将这种不良情绪迁怒周围的人、事、物。有这种坏脾气的人很容易失去对情绪的控制,这样一来,不但会害了自己,招来麻烦,而且还会连累别人。坏脾气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让你失去理智,带你横冲直撞,把你周围的一切搅得昏天黑地,不仅破坏了你本人的形象,更严重的是还破坏了和谐的工作气氛。结果自己还要承担一切本可以避免的苦果。

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不但声名显赫深受同行及社会各界的尊重,同时他还以高品位的个人修养与待人接物的技巧受到人们的称赞。曾经有人问过他,“为何能把人际关系处理得那么好?难道,您从来都不会生别人的气吗?”这位学者说:“当然会啊!但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当我感觉要发脾气时,就提醒自己闭口不言。即使说话,也绝对不超过三句!因为,一个人生气时往往会失去理智,容易意气用事,讲出来的大都是气话,甚至是错话、脏话,这样一来就会使局面更加糟糕。所以,为了不让坏脾气坏了大事,在激动并容易发脾气时,我宁可让自己当哑巴,绝对不说一句多余的废话。”

这位学者的人格修养,不是我们一般人能达到的。但是他提醒我们,起码要学会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说不定,有时候你的沉默就可能变成金子。

阴阳有藏,委曲求全

庄子处世经验来源于观察自然,天和地都各有官职,阴和阳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人们有了分别的念头,出于名利的目的,便会出现谄媚阿谀的人,愚蠢迷惑的人。欲望害了天下,名利惑了百姓,统治者便有了可做的事情,但也因此而生死兴衰,堕入轮回不息了。丑恶之人虽然唯恐其子酷肖乃父,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美丽俊俏一些,但对于真理的言语却往往听不入耳。可见,真理是残酷的,真理之言是逆耳的,所以人们的生性是不爱听的。

团队中,为顾大局,为了整体和全局的利益,同事间应该抛弃私心杂念和个人成见,自觉锻炼委曲求全的品质和风格。这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需要。

同事相处需要相互谦让,委曲求全的时候是很多的,例如,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得不到同事肯定,碰到这种情况需要冷静分析,弄清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团结奋斗的结果,还是由于你的独特贡献所带来的。如果是前者,那么大家对所取得的成绩理所当然地就会淡化处理。比如在评功评奖推荐先进时,大家可能不提你的名或很少提你的成绩。如果是后者,那么就要考虑为什么大家对你取得的成绩不予肯定。是出于嫉妒,还是由于你平时的人际关系相处得不和谐?

总之,当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又得不到同事肯定时,要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要夸大个人的作用,更不能以为离开自己就做不好工作;要多宣传多肯定别人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虚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能文过饰非,有意把功劳归于自己;要淡泊名利,坦然地面对嫉妒者。

团队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你纵然做出再大的成绩,但别人就是不认可你。这种强烈的嫉妒心理可以演变成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荒谬言行。因此,别人不认可你、不肯定你,并不说明你的工作成绩不存在,并不说明你的劳动没有价值。大可不必为得不到同事的肯定而苦恼。

当自己能力较强而又得不到同事认同和信任时,要委曲求全。一般来说,能力较强的人往往容易招惹是非,也常常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自身能力较强的人,遇事有主见,能拿出办法,不会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因而容易得罪人;在工作中喜欢开拓,不喜欢墨守成规,因而有时固执己见,不善于与别人商量办事,容易给人留下骄傲自满的印象;事业心强,琢磨工作多,琢磨人事少,平时与大家沟通不够,因而人际关系不很融洽等等。

换个角度看,为什么看别人能力强而又不肯认同和信任别人呢?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融洽的关系和嫉妒、偏见等不健康的心理。

作为能力较强者,要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言行,努力得到同事的认同和信任,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情绪和心理,凡事不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将自己正确的意见暂时保留起来而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既是一种委曲求全,也是赢得大多数人信任的好办法。

以忍制辱,安身立命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受到他人的诽谤非议,这种情况,争之实在无益,有时甚至会因为一时不忍铸成大祸。因此,面对非议,我们要做的就是宁神静气,以忍制辱,这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刘瑾是陕西人,康海是他的同乡。康海官职不大,但学问精深,很有君子气节。有人劝他投靠刘瑾,康海说:“若论阿谀奉承,我康海饱读诗书,还比不上那些不学无术的小人吗?不是我不会说,而是我不想说,我怎会为了富贵而失去良心呢?”

刘瑾对别人凶残,却对康海十分客气,他主动上门去看康海,说:“你的为人我清楚,和你结交也是我的真诚愿望。看在同乡的面子上,你帮帮我好吗?”

康海说:“我这个人只会看书写字,又能帮你什么呢?你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是高攀不起的。”

康海拒绝了刘瑾的拉拢,他还劝告刘瑾说:“既然你能认我这个无权无势的同乡,那我也就忠告你几句。你现在位极人臣,说话做事也不要过于放肆,否则会引起众怒,对你有害无益啊。”

事后,康海的家人对他说:“刘瑾奸险恶毒,你忠告他真是对牛弹琴,万一他翻脸无隋,你就遭殃了,你不该和他说真心话。”

康海说:“对恶人也要规劝他,这是君子的美德。严厉指责他没有效果,也会败坏自己的修行。”

大臣李梦阳被刘瑾陷害入狱,康海找到刘瑾说情,李梦阳才被释放。后来刘瑾垮台,有人就指责康海是刘瑾的同党。

康海听说此事后,仍然保持沉默,他对家人说:“我为了救人,这才第一次主动找到刘瑾。这件事谁都知道真相,他们昧着良心诬陷我,还不是为了邀宠取功?看来这里我是不能待下去了。”

康海的家人让他向皇帝申辩,康海说:“从前刘瑾为恶,正是因为欺骗了皇上。朝中小人善于言辞,皇上又爱昕媚言,我是不想和他们在此浪费时间了。如果我和小人理论不休,那么我也会变成小人。”

康海于是主动辞官,隐居起来。康海挺身救人,后遭诬陷也不为自己辩白,一方面因为他看透了官场,另一方面因为他不想失去尊严,做无谓的辩争。康海是有大德的人,再退一步讲,正反映出了他的高贵品质和修养工夫。

许多人都怕不能在言语上打败别人,更怕有冤不能申辩,他们对口舌之争看得太重了,结果却适得其反。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有大志向的人对人不会恶语相加,他们尊重别人,即使身受委屈,也不在辩解上争个长短。俗话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只要不失爱心,事情终会得到解决,而强辩却能让自己操守有亏,不利于道德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