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在电影或小说中看到这样的情节:两个男孩同时喜欢一个女孩,而她与两个男孩都非常要好,甚至是青梅竹马,而两个男孩之间也如同兄弟手足,朝夕相处,共进共退。在这种情况下,姑娘更喜欢甲,可是甲碍于兄弟的情面,从来不敢向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意,当他知道乙也在喜欢姑娘时,一种兄弟之间的情谊和男女之间的情谊不断地在他的脑袋里冲突,也不断地在折磨他。最后,故事的发展常常是甲“忍”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情谊,毅然决然地把姑娘“让”给兄弟乙,自己或是不辞而别,或是断然拒绝姑娘的爱意。
我们或许都会为这样的故事而感叹,的确,甲的做法虽然对于他的兄弟乙来说,无疑是一种忍让,是一种成全别人的“屈”,但反过来说,甲不仅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女方。这就不是表示一种高尚,它只是一种虚伪、可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说,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重要的,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是当仁不必让的。没有分寸的“屈让”,或是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追求,那岂不是令自己抱憾终生?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也就是应当把握“屈”与“伸”之间的分寸,做到“与时屈伸”。朱熹编撰的《河南程氏遗书》中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当天气刚冷的时候穿上薄裘衣就可以称为“中”,而到了三九天极冷的时候,再穿刚冷时穿的薄裘衣就不符和“中”了。
过度的“屈让”只会让自己受气,也会让人觉得你软弱可欺,这是绝对要不得的。在某大学的一个班集体里面,有一位同学比较胆小怕事,遇到什么事他都过分地忍让,虽然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对他并无恶意,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就应该“牺牲”他的利益的思想。由于他过分的软弱和极度的忍耐,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了,原来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又没有他的票,他脸色铁青,激动的声音令在场的人都震撼了。爆发过后,他拿走了属于他的票,摔门而去。同学们在惊讶之余,似乎也领悟到了什么。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对他的态度不再像从前那样了,也没有敢未经他的同意而随便拿他的东西了。
所以说,只有把握“屈伸”的分寸,不能过分忍让,也不能过于张扬。一切都应当“适中”,“与时屈伸”,才可以避免受人欺辱或遭人嫉恨。
难得糊涂,聪明之举
郑板桥是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同情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书画为生。其诗能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真率自然。他的“难得糊涂”可以说是中外知名。表面看来,是糊涂处事,事实上,“难得糊涂”也可以说是一种聪明之举。
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好。万事都作糊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进发出的愤激之词。”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此处将“难得糊涂”解释为:聪明人难得做一次糊涂事。要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
固步自封,勇者不为
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这种人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有种人知道中庸之道,可由于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另外,太保守,固步自封、胆小怕事,同样是违反中庸之道。
子思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即使你有知识,又善待人,但你胆小怕事,缺乏勇气,固步自封,仍然不会成功。勇者大胆应对事物、环境的变化,更具有适应生存能力。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胆小怕事,固步自封,给人一种懦弱者的形象。但这一形象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你要重新塑造自己的心象。有一个叫李绍嘉的人,一直胆小怕事,甚至不敢做任何运动,凡是可能受伤的活动他一概不碰,就连三岁小孩都敢坐的过山车,他都觉得不安全。他从没想过这辈子要总是坐过山车和海盗船,更可怕的是居然还要参加高空跳伞。后来他结识了一个女孩,爱上了她。这个女孩热爱极限运动,那些过山车、海盗船之类的,对于她简直就是小儿科。他在和她的交往过程中,不得不故做镇定,陪她一次又一次坐上过山车、海盗船。有一天,他得知了她不想和别人一样,结婚的时候就在酒店摆上几桌菜,款待亲戚朋友。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她要给自己的婚礼留下最难以磨灭的记忆——跳伞。当他听说的时候,差点没有把整个心脏吐出来。
在那以后,李绍嘉参加过几次发挥潜能的研讨会,他有了一些新的运动经验,从而知道自己事实上可以做到一些事,只要有一些压力即可。虽然他是这么想的,可是这些体验还不足以使他形成有力的信念,改变他先前的自我认定,顶多他自认为是个“有勇气高空跳伞的胆小鬼”。依他的说法,当时转变还没发生,可是他有所不知,事实上转变已经开始。他说其他的人都很羡慕他那些表现。告诉他:“我真希望也能有你那样的胆子,敢尝试这么多的冒险活动。”
一开始,他对大家夸奖的话的确很高兴,听多了之后他便不得不质疑起来,是不是我以前错估了自己。
随后,李绍嘉开始把痛苦跟胆小鬼的想法连在一块儿,因为他知道胆小鬼的信念使自己设限,从而他决心不再把自己想成是个胆小鬼。事情并不是这么说说便完了,事实上他的内心有很强烈的争战,一方是他那些朋友对他的看法,一方是他对自己的认定,两方并不相符。
结婚的日子到了,为了她——一个即将成为自己妻子的人,他不得不参加高空跳伞。他把它当成是改变自我认定的机会,更当成自己幸福的开始,要从“我可能”变成“我能够”,而让想冒险的企图从而扩大为敢于冒险的信念。
当飞机攀升到1.25万英尺的高空时,李绍嘉望着那些没什么跳伞经验的队友,多数人都极力压抑着内心的恐惧,但故意装作兴致很高的样子。他告诉自己:“他们现在的样子正是过去的我,而此刻我已不属于他们那一群,今天我可要好好地玩一玩。”他运用了他们的恐惧,来强化出他希望变成的新角色,他心里说道:“那就是我过去的反应。”随之,他很惊讶地发现自己刚刚已历经了重大的转变,他不再是个胆小鬼,而成为一个敢冒险、有能力、正要去享受人生的男子汉。
他拉着妻子的手,头一个跳出飞机。下降时,他一路兴奋地高声狂呼,似乎这辈子就从没有过这么的活力和兴奋。他之所以能够跨出自我设限的那一步,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一下子采取了新的自我认定,从而自心底想好好表现,以作为其他跳伞者的好榜样,更是新婚妻子心目中的英雄。
李绍嘉的转变很完全,因为新的体验使她能一步步淡化掉旧的自我认定,从而做出决定,要去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人在面对改变时,往往有些诚惶诚恐,但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往往于事无补。孔子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要是视前途为畏途,只是在鲁国与齐国转一趟,那么他的路走不远,就没有后来的理论成就了。